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

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乌] 艾哈迈多夫 著,陈远光 译
图书标签:
  • 中亚历史
  • 历史地理
  •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 文献
  • 地理学
  • 历史学
  • 区域研究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0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42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联盟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4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冶史者都以治中亚史难,首先就难在史料这一关。中亚是古代几大文明连接,中间地带,对于古代几大文明区而言,都是个遥远的边缘地带,因此外界对它知之不多。 艾哈迈多夫先生的这部《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应是有志干研究这段历史的学人搜集基本史料的向导,也是从事中亚和新疆历史研究学者的案头必备之工具书。

内容简介

这本《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是一部史料学专著。凡治史者莫不重视史料,所谓“无史料即无历史”之说固然有些偏隘,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问题,不通过史料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本《16- 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作者艾哈迈多夫先生在前言中特别地引证了恩格斯的这段经典论述,并指出:“中世纪史料学以及任何其他史料性研究之基本和直接的任务,首先在于对历史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和批判性的研究,而批判性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史料区别对待,善于从中汲取最全面、最重要的研究资料。”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前言
上编 历史和地理著作
史选·胜利记
胜利颂
昔班尼传
布哈拉宾客纪事
历史精粹
传记之友
艾布·海尔汗史
拉失德史
史记精选
沙荣耀录
阿克巴纪事
番国征服者
阿拔斯盛世史
贤者高风奥秘
突厥人世系
王诫
穆克木汗史
兀拜杜拉汗传
艾布·法伊兹汗史
克普恰克汗史
列王世系
纳迪尔济世史
汗的礼品
天堂幸福园
史记选
沙哈鲁编年史
[昔班尼世系]
乌兹别克人世系
乌兹别克九十二部名
赛义德·拉克木表年诗
乌兹别克诸王录
曼格特、乌兹别克和阿斯特拉罕王朝诸王史
奇迹集锦
七气候带
土地等级奇迹
地理
珍奇之地

下编 回忆录、自传和旅行记
巴布尔回忆录
奇事录
友人纪要
穆特里比文选
友人备忘录
完美精神集
天堂花园和侍从之林
真理探寻者之追求
[安东尼·詹金森]中亚旅行记
И.Д.霍赫洛夫资料
[帕祖欣兄弟使团]资料
[弗洛里奥·别涅维尼J来自布哈拉的报告
新帕特拉都主教赫里桑夫关于中亚诸国
人名和王朝名索引
地名索引
部族名索引
参考书目索引
缩写
译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16至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侧重于该时期中亚的政治格局、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及地理环境的文献记载。 --- 《跨越千年的丝路回响: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辑录与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系对16世纪至18世纪这一中亚历史关键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深度解读与综合研究。此阶段,中亚地区正处于帖木儿帝国衰落、四大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以及西迁的准噶尔汗国)兴起与角力的复杂历史时期,也是传统丝绸之路贸易模式经历剧变,同时面临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沙俄势力逐步渗透的“近世”阶段。本书旨在通过对当时留存的波斯文、突厥文、阿拉伯文乃至少量汉文史料的细致考察,重构这一时期中亚地区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政治版图的重塑与权力中心的变迁 16至18世纪的中亚历史,是汗国林立与权力斗争的主旋律。本书首先聚焦于布哈拉汗国(后来的布哈拉埃米尔国)的文献记载。我们深入分析了《乌拜杜拉尼的传记》(Tazkirah-i Ubaydullah Khani)等核心史料,揭示了阿卜杜拉汗二世(’Abdullāh Khan II)对河中地区的整合,以及纳迪尔沙入侵前后布哈拉政局的动荡。文献中详尽记载了汗国统治者与苏菲派圣人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伊斯兰教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细致辨析了关于“安集延”(Andijan)和“撒马尔罕”(Samarkand)等重要绿洲城市政治地位变化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与水利灌溉系统的控制权紧密相关。 其次,本书对希瓦汗国的文献进行了独立考察。希瓦,作为伏尔加河下游和波斯之间贸易的关键节点,其文献记录了大量的军事远征和对哈瓦尔孜姆绿洲的控制。例如,对阿布尔·加齐·巴哈杜尔汗(Abu al-Ghazi Bahadur Khan)的《突厥世系谱》(Shajara-i Turk)的研读,不仅提供了汗国统治者的家谱叙事,更反映了突厥部落认同在沙化过程中的演变。文献中对黑海沿岸奴隶贸易的描述,揭示了希瓦经济模式中掠夺性扩张的侧面。 再者,对浩罕汗国(Kokand Khanate)兴起的早期文献,特别是其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军事集结和对邻近明格部落的整合过程,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经济脉络与贸易地理的变迁 16至18世纪,中亚的经济活动明显受到全球贸易网络重组的影响。本书着重分析了与商业地理相关的文献,包括贸易路线的变迁、主要商品以及税收制度。 丝绸之路的转型: 传统的干线贸易虽然依旧存在,但文献显示,从欧洲经由波斯湾(而非传统的里海-伏尔加河路线)进入中亚的商路日益重要。关于丝绸、马匹(特别是汗血宝马的贸易记录)、皮草和茶叶的关税记录,为我们提供了量化的经济数据。 水利与农业地理: 中亚的生命线在于水。大量的宗教文书和地方志中包含对坎儿井(Karez)修建和维护的规定。本书辨析了汗国统治者颁布的《水法》残篇,这些文献揭示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分配的极端依赖,以及由此引发的部族冲突。 手工业与城市经济: 布哈拉和希瓦的行会(Asnafs)文献,描述了金银匠、皮革匠和制陶业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标准。这些细节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在汗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周边游牧部落的资源吸纳能力。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宗教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的中亚,是逊尼派伊斯兰教权威与地方萨满教、什叶派残余势力相互作用的文化熔炉。 乌拉玛与法学: 大量的教法判例汇编(Fatwa collections)和传记文学(Manāqib)记录了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伊斯兰学者(Ulama)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文献中对《布哈拉法典》的引述和解释,展示了逊尼派哈乃斐学派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 游牧与定居的张力: 准噶尔汗国(Dzungar Khanate)的兴起,为文献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虽然直接的准噶尔文本文献存世较少,但通过清朝的档案(如驻库伦/乌里雅苏台办事大臣的奏折)和俄国东部的探险报告,我们可以窥见蒙古族与突厥族在河中地区边境地带的互动模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并存现象。 语言与文学: 本书考察了这一时期波斯语文学(作为统治阶级的书面语言)和察合台突厥语(作为民间及诗歌语言)的共存状态。对阿里希尔·纳沃伊(Ali-Shir Nava'i)后继诗人的作品分析,揭示了中亚知识分子对帖木儿辉煌的追忆与对现实衰落的复杂情感。 第四部分:地理认知与中外交通记录 本书最后探讨了当时中亚知识分子对自身地理环境的认知,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记录。 中亚地理的“自我书写”: 宫廷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编纂的《世界概述》(Jughrafiya)类著作,描述了阿姆河、锡尔河的流向、天山山脉的走向,以及对河中地区气候的分类。这些文献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强调了汗国疆域的“神授性”。 外部视角的审视: 欧洲(特别是威尼斯和荷兰)的旅行家游记和俄国使节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旁观者视角。这些报告记录了对布哈拉和希瓦的城市规模、市场繁荣度以及民众服饰、风俗习惯的观察,与本土史料形成了有趣的互补与印证。特别是俄国官方文献中对伊犁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Chuguchak)贸易站的记录,标志着沙俄势力开始向中亚腹地渗透的地理证据。 结论: 《跨越千年的丝路回响》通过对16至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的整合性研究,不仅描绘了一个在帝国废墟上重构的复杂政治生态,更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在东西方交汇处的动态演变。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叙事,旨在通过文献的细微之处,重建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信仰的中亚“近世”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想深入了解16到18世纪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版图和民族构成。这个时期,恰逢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以及新兴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势力在中亚及周边区域错综复杂的互动。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呈现出不同政权之间的权力转移、军事冲突,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外交、联姻等手段来巩固或扩张自身影响力的。文献的价值在于它的客观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一手资料,能够摆脱一些宏大叙事或带有偏见的解读,去感受那个时代真实的脉搏。比如,关于帖木儿后裔的政治斗争,以及后续出现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崛起,它们是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文明基础上,形成新的政治实体?书中对这些关键节点的人物和事件,会有怎样的记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细节,例如某次战役的起因经过,某个汗国是如何确立其统治地位的,或者某个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这类信息对于构建我心目中的历史画面至关重要,也希望能借此机会,更好地理解现代中亚国家形成的历史渊源。

评分

从书名来看,《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文献”二字所代表的严谨性和深度。我一直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历史学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汇集、整理并解读一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学术基础。我想了解,书中的文献是如何被筛选和考证的?作者在解读这些古老文本时,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涉及到一些至今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珍稀文献?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文献来源的详细说明,以及它可能为学术界带来的新视角或新发现。例如,是否有关于当时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军事部署的文献?这些文献能否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策略和实际情况?或者,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关于当时区域性经济地理划分的文献,例如对水源、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记载?这些都会为理解当时中亚的经济发展格局提供宝贵的佐证。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进行进一步学术研究的基石。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可能揭示的16~18世纪中亚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面貌。我一直认为,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亚正处于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时期,中亚的商道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的贸易路线?除了传统的丝绸贸易,还有哪些商品在中亚得到了流通和发展?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市场信息、商品价格,甚至是当时的货币体系?我想象着,通过阅读文献,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商旅是如何组织,他们会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又有哪些具体的商贸城市因为这些贸易而繁荣起来。此外,文化交流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中亚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在16~18世纪,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甚至更远东的中华文化,又是如何在中亚碰撞、融合,并产生新的艺术、文学、宗教和社会习俗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这些文化交融痕迹的记载,比如提及当时的寺庙、清真寺、艺术品,或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

评分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16~18世纪中亚地区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第一手资料。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点滴之中。书名中的“历史地理文献”让我猜测,书中或许会包含一些地方志、家族谱牒,甚至是当时人们的书信往来。我希望能从中一窥当时中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贵族的生活是怎样的奢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又是如何?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社群之间,是如何相处和互动的?书里会不会有关于当地的节日习俗、婚姻嫁娶、丧葬礼仪的记载?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里面有一些描绘市场热闹景象、集市交易的片段,那将是多么生动的画面!我很想知道,那个时代的家庭结构是怎样的?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儿童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类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普通人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尤其对于我这种对丝绸之路和古代文明着迷的人来说。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广袤的中亚是如何在各个帝国和文化势力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书名中的“历史地理文献”几个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并非简单的叙事,而是挖掘一手史料,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直观地了解当时人们眼中的中亚。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哪些详实的文献,比如一些被遗忘的旅行者的日记、商人的账簿、或是地方官员的奏折?这些零散的碎片,往往能拼凑出最真实的图景。我想象着,通过这些文献,我能够了解到当时中亚各个城邦、绿洲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比如,费尔干纳盆地的那片肥沃土地,在那个时期是怎样的?商人们是如何穿越天山南北,将货物运往遥远的波斯和奥斯曼帝国?帖木儿帝国衰落后,中亚的政治格局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问题,我希望这本书都能提供一些线索,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足够让我挖掘和思考。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研究中亚史问题必备,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不错我非常喜欢非常好

评分

OK。。。。。。。。。

评分

配送超快!!配送超快!!

评分

中亚地理文献的精华,既方便研究有可看着玩。

评分

这本书不错我非常喜欢非常好

评分

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