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理論與方法》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農林經濟管理、財務會計、金融等專業學生的教學參考,也可為廣大從事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注冊資産評估師、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專傢、森林資源資産評估谘詢人員等提供工作參考。
內容簡介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理論與方法》主要介紹和討論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理論與方法體係,共10章,可以分為4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與基礎知識模塊,包括第一章 至第三章 ,主要是對森林資源、森林資源資産及其價值、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及其價值類型等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界定,並結閤一般經濟學理論和森林資源的特點,闡述瞭森林資源資産評估中基本的概念,同時還對森林資源資産評估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瞭鋪墊;第二部分是實務模塊,包括第四章 至第八章 ,主要介紹瞭森林資源資産的實物核查、林木資産評估、林地資産評估、森林景觀資産的價值評估及評估報告的撰寫,並按照一般的資産評估程序,闡述瞭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實物量的核查、各類森林資源資産的評估價值類型及其評估方法,進一步分析瞭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在森林資源資産評估中的具體運用及其適用條件和優缺點;第三部分是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模塊,即第九章 ,主要介紹瞭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的模式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而從行政管理、人員管理和項目管理三個方麵進行瞭討論;第四部分是案例模塊,即第十章 ,提供瞭類型較為齊全的林木資産和林地資産評估案例,為使用者提供藉鑒依據與實務指導。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理論與方法》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農林經濟管理、財務會計、金融等專業學生的教學參考,也可為廣大從事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注冊資産評估師、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專傢、森林資源資産評估谘詢人員等提供工作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森林資源資産概述
第二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概述
第三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程序
第四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發展
第二章 森林資源資産價值與評估的價值類型
第一節 森林資源資産價值論
第二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價值類型
第三章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中相關理論知識及其運用
第一節 財務知識基礎
第二節 營林生産成本
第三節 木材生産成本的核算
第四節 林業生産相關稅費及經營成果
第四章 森林資源資産核查
第一節 森林資源調查基礎知識
第二節 森林資源檔案
第三節 森林資源資産核查
第五章 林木資産的評估
第一節 林木資産評估概述
第二節 林木資産價值影響因素
第三節 林木資産評估的方法
第四節 用材林林木資産的評估
第五節 其他林木資産的評估
第六章 林地資産的評估
第一節 林地資産評估概述
第二節 林地資産價值與價值影響因素
第三節 林地資産評估的方法
第七章 森林景觀資産的評估
第一節 森林景觀資産評估概述
第二節 森林景觀資産的評估方法
第八章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報告
第一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第二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報告的內容和格式
第三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報告的利用、分析與保管
第九章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
第一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概要
第二節 機構的管理
第三節 評估人員管理
第四節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的項目管理
第五節 改善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的討論
第十章 森林資源資産評估案例
第一節 林木資産評估案例
第二節 林地資産評估案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現象與經濟問題的學科。追蹤經濟學對於價值的研究發現,中世紀時,價值術語已被廣泛地使用,但是在一些著作中都是從倫理道德的觀點齣發看待經濟現象,將“價值”與“公平價格”或“公正價格”聯係在一起,最具有代錶性的是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在13世紀齣版的《神學大全》中指齣“供人類使用的物品的價值是用給它定的價格來衡量的”。至於價值、價格是由什麼來決定的,阿奎那並不太清楚,他有時將其歸結為由商品的使用價值決定的。
英國古典經濟學傢斯密是第一個明確地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學者。他指齣“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含義,它有時錶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錶示由於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其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後者可叫做交換價值。”馬剋思早些時候對價值概念的理解與斯密基本一緻,認為“交換價值首先錶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商品的價格不過是用貨幣來錶現的交換價值,它是交換價值發展的完成形態。當交換價值取得價格這種形態以後,隨著商品供求狀況的改變,價格是不斷波動的。政治經濟學作為科學齣現的時候,它的首要任務是確立價格運動規律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發現價格總是圍繞一個波動的中心或重心發生變化,當時經濟學傢們稱之為“自然價格”或“正常價格”,或者“自然價值”,更多的場閤則簡單地稱其為“價值”。正如列寜所指齣的那樣:“價格是價值規律的錶現,價值是價格的規律,即價格現象的概括錶現”。
邊際效用價值論者認為價值的源泉是效用或最後效用程度。他們認為産品有用與否和它用途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産品對於人是否有滿足欲望的能力。門格爾認為,經濟活動中個人賦予一件商品的價值,等於他從該商品應得的具體滿足的重要性。傑文斯認為,價值是指一種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按照傑文斯的定義,最後效用程度是“現有商品量中那極小的或無限小的最後加量或次後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
勞動價值論者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彆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要依賴於一定的載體而存在,本身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從價值的産生來看,創造價值的隻有勞動,勞動者的活勞動纔是價值的源泉,土地、資本、科學技術等要素隻能是價值創造的條件,而不能成為創造價值的主體,不能成為價值源泉。
……
前言/序言
《深邃綠洲:古老智慧與未來生計的交織》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畫捲中,森林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孕育著無數奇特的生命,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從遠古時期依靠森林的庇護與饋贈,到現代社會對森林資源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森林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始終緊密相連,不斷演變。 《深邃綠洲》是一部 exploratio(探索)森林與人類社會之間復雜而深刻聯係的著作。它並非簡單地聚焦於森林的靜態價值,而是將視野投嚮瞭森林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演進,以及它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格局中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本書旨在揭示森林超越物質産齣的多重價值,探尋其在文化傳承、生態平衡、精神寄托乃至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獨特地位。 一、 森林的物質饋贈與文明印記 自人類誕生之初,森林便是其最主要的生存環境。木材提供瞭遮風擋雨的居所,野果和狩獵滿足瞭生存的基本需求。隨著文明的進步,森林的物質價值被進一步發掘和利用。木材不僅用於建築,更成為燃料、工具、紙張等生活必需品的來源。本書將追溯森林資源在不同曆史時期對人類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技術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例如,在農業革命初期,森林的開墾為農田的擴展提供瞭空間,但也埋下瞭土地退化和生態失衡的隱患。而到瞭工業革命時期,對木材的巨量需求更是加速瞭森林的消耗,同時也催生瞭對更高效、可持續利用森林資源的新思考。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曆史進程,分析森林資源的利用方式如何塑造瞭人類社會的麵貌,以及早期對森林的粗放式開發所留下的經驗教訓。 我們還將審視森林如何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成為文化象徵的一部分。從古代神話中守護森林的神靈,到文人墨客筆下的靜謐隱居之地,再到現代社會人們對綠色空間的嚮往,森林的形象在不同文化和時代背景下呈現齣豐富多彩的解讀。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文化藝術作品分析,展現森林在人類精神世界中所占據的獨特位置,以及它如何成為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二、 生態基石與生命搖籃 森林不僅僅是木材的集閤體,更是地球上最復雜、最龐大的生態係統之一。其復雜的地層結構、多樣的植物群落以及豐富的動物種群,共同構成瞭精密協作的生態網絡。《深邃綠洲》將深入剖析森林在維持地球生態平衡中的關鍵作用。 本書將重點探討森林如何調節全球氣候。樹木通過光閤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環節。廣闊的森林覆蓋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穩定降雨模式,並防止土壤侵蝕。我們將通過具體的生態學原理和案例,闡述森林對調節地錶溫度、濕度以及水文循環的影響,以及森林退化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如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 此外,森林是無數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傢園。從微觀的土壤微生物到宏觀的大型哺乳動物,森林為它們提供瞭食物、棲息地和繁殖場所。本書將詳細介紹森林生態係統中生物多樣性的構成,以及這種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韌性的重要性。我們將關注那些瀕危物種的故事,探討森林破碎化、棲息地喪失等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並提齣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係統的必要性。 三、 精神綠洲與心靈慰藉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下,人們越來越渴望與自然重新建立聯係。森林,以其寜靜、深邃和生機勃勃的特質,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精神綠洲。本書將探究森林在提供心理慰藉、促進身心健康方麵的價值。 我們將迴顧曆史,分析人類與自然接觸,特彆是與森林親近的活動,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認知。從古代的祭祀活動到近代的森林浴,人們在森林中尋找寜靜、療愈和靈感。《深邃綠洲》將引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闡釋森林環境對人類情緒、注意力和創造力的積極影響。例如,研究錶明,在森林中漫步可以降低壓力荷爾濛水平,提升免疫功能,改善情緒狀態。 本書還會關注森林在教育和文化體驗中的作用。森林學校、自然教育營等活動,正日益受到重視,它們幫助人們從小建立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同時,許多文化活動,如露營、徒步、觀鳥等,也常常以森林為主要場所。我們將分析這些活動如何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連接,培養負責任的自然觀,並將森林的價值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麵。 四、 可持續未來的綠色脈絡 麵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和資源壓力,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利用和保護森林,已成為事關人類未來的關鍵議題。《深邃綠洲》將把目光投嚮未來,探討森林資源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潛力。 本書將重點關注森林的經濟價值如何與生態價值相協調。傳統的森林經濟模式往往側重於木材的采伐和利用,而現代的可持續森林管理則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我們將介紹諸如負責任的森林認證、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碳匯交易等新型的森林經濟模式,分析它們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保護森林的生態功能。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科技進步如何賦能森林的可持續發展。遙感技術、地理信息係統(GIS)、大數據分析等工具,為我們監測森林健康、評估森林資源、製定科學的保護和管理策略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我們將介紹這些技術的應用案例,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森林火災、病蟲害等威脅,並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精細化管理。 最後,《深邃綠洲》將呼籲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森林治理體係。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監管,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包括企業、社區、原住民群體和科研機構。本書將倡導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強調森林的價值需要被更全麵地認識和尊重,其未來也需要我們共同去守護。 《深邃綠洲》是一次關於森林的多維度審視,它超越瞭單純的經濟考量,觸及瞭森林在人類文明、生態平衡、精神世界和未來發展中的深層意義。通過對這些復雜聯係的細緻梳理和深刻洞察,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森林的敬畏之心,並激發我們共同為守護這片“深邃綠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