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 [Nanoelectronics:Nanowires,Molecular Electronics,and Nanodevices]

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 [Nanoelectronics:Nanowires,Molecular Electronics,and Nanodevic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 印纽斯基(Iniewski K.) 著
图书标签:
  • 纳米电子学
  • 纳米线
  • 分子电子学
  • 纳米器件
  • 纳米科学
  • 电子学
  • 材料科学
  • 物理学
  • 科学技术
  • 前沿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2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577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Nanoelectronics:Nanowires,Molecular Electronics,and Nanodevic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7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详述了纳米电子学的最新发展水平,包括纳米线、分子电子学以及纳米器件。全书由世界上各领域的相关专家撰写。纳米电子学主要讨论最新的技术及新兴的材料,比如碳纳米管和量子点。《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还纵览了纳米器件在下一代技术中的应用。

目录

作者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米线
第1章 用于纳电子应用的金属纳米线的电特性
1.1 引言
1.2 金属纳米线的电阻
1.3 金属纳米线的失效机制
1.4 小结
第2章 波纹状铜互联线电迁移缺陷成核对构造和微观结构的依赖性
2.1 引言
2.2 电迁移
2.3 金属的纹理
2.4 实验装置
2.5 案例1
2.6 案例2
2.7 案例3
2.8 失效机制
第3章 CMOS集成电路中的碳纳米管互联线
3.1 引言
3.2 互联线尺寸缩小趋势
3.3 碳纳米管互联线
3.4 用于检验碳纳米管互联线性能的CM.S实验平台
3.5 片上多层碳纳米管互联线性能分析
3.6 结论和展望
第4章 纳米线集成电路的进展和挑战
4.1 引言
4.2 单壁碳纳米管合成
4.3 纳米线性能表征
4.4 纳米线组合
4.5 用于电子学、光电子学和传感器的可印刷纳米线
4.6 结论和展望

第二部分 分子电子学
第5章 印刷有机电子学:从材料到线路
5.1 引言
5.2 用于有机电子学的材料
5.3 基于印花的制造工艺
5.4 有机薄膜器件
5.5 结论
第6章 一维纳米结构化学传感
6.1 引言
6.2 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纳米线的传感
6.3 金属氧化物纳米管传感
6.4 用于传感的聚合物纳米线
6.5 金属纳米线生物传感
6.6 结论
6.7 未来展望
第7章 纳米器件结构和复杂有机电子学的横截面制造和分析
7.1 引言
7.2 器件横截面制备和成像考虑
7.3 案例
7.4 未来展望和结论
第8章 纳米颗粒掺杂的导电聚合物的微细加工和应用
8.1 引言
8.2 填充系数和穿流阈值
8.3 纳米颗粒形状和材料
8.4 用于微系统的导电性纳米合成聚合物:制备和微成型
8.5 导电性纳米合成聚合物在微系统中的应用
8.6 总结和未来方向
第9章 用于三极管和存储器的有机纳米结构中的单电子导电性
9.1 引言
9.2 工作在4K的三极管
9.3 室温非有机三极管
9.4 室温有机三极管
……
第三部分 纳米器件

前言/序言


《微纳器件的量子奥秘与前沿探索》 在科学探索的浩瀚星空中,微观世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智慧与好奇心最集中的焦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知不断深化,对构建更精巧、更强大器件的能力也日益增强。本书《微纳器件的量子奥秘与前沿探索》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纳米科技充满热情的读者,揭示当前微纳器件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突破、最尖端的实验技术以及最具潜力的应用前景。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分支进行浅尝辄止的概述,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系统、深入的知识框架,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环节。我们将从微纳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出发,深入剖析量子力学在微纳尺度下对器件性能产生的独特影响。例如,电子在纳米线中的量子隧穿效应、量子点中的能级离散化现象,以及在分子电子学中,分子轨道与电极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电流的传输特性,这些都是理解微纳器件行为的关键。我们将详细阐述量子输运理论,包括朗道尔-布特克尔公式、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等,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精确预测和分析微纳器件中的电学和光学响应。 在器件构筑方面,本书将重点介绍当前最活跃、最具突破性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除了广泛研究的纳米线,我们还将探讨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在构建高性能逻辑器件、传感器和能量收集器件中的独特优势。本书还将深入研究金属纳米粒子、量子点阵列等在光学、催化和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潜力。对于每种材料,我们都将追溯其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实际器件原型开发的完整历程,并分析其在性能、稳定性和可制造性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当前微纳器件领域两大主要驱动力的深入探讨:量子效应的利用与新颖器件原理的开发。在量子效应的利用方面,我们不仅会回顾经典的量子隧穿二极管、量子限制效应晶体管等,更会聚焦于近年来兴起的量子点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计算相关的量子位元设计,以及利用量子相干性实现的高灵敏度传感器。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器件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纳米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掺杂,来优化量子态的寿命和相干性,从而实现更强大的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新颖器件原理的开发方面,本书将视角投向了更具颠覆性的研究方向。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最新进展,包括相变存储器(PCM)、铁电存储器(FeRAM)、磁性随机存存储器(MRAM)等。这些器件能够实现比传统闪存更快的读写速度、更高的耐久性和更低的功耗,为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提供了可能。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工作机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展望其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物联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新型计算范式的器件实现。这包括: 类脑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工作机制,构建能够进行并行处理、自学习和低功耗运算的芯片。我们将介绍基于忆阻器、相变材料、以及纳米线阵列的模拟神经元和突触器件,分析它们如何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 光子计算(Photonic Computing):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实现超高速、超低功耗的计算。本书将探讨基于纳米光子学器件(如硅光子集成电路、超表面)的光逻辑门、光存储单元以及光神经网络的设计与性能。 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虽然量子计算是一个独立且庞大的领域,但本书将聚焦于支撑量子计算的量子比特的微纳器件实现。我们将深入探讨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比特、半导体量子点量子比特、拓扑量子比特等多种实现路径,分析它们的优点、缺点以及当前面临的工程化挑战,例如如何提高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降低门操作的错误率,以及如何实现大规模量子芯片的集成。 在分子电子学方面,本书将深入分析利用单个分子作为电子元件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确设计分子的电子结构、引入功能性基团,以及优化分子与电极的界面连接,来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开关、分子二极管、分子存储单元等。本书将详细介绍分子自组装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诱导的单分子器件制备,以及理论计算在分子电子学器件设计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分子电子学在实现超小型化、低功耗器件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其在生物传感、分子机器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 纳米器件的制造技术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纳米制造技术,包括: 光刻技术:从深紫外(DUV)光刻到极紫外(EUV)光刻,以及纳米压印、电子束光刻等下一代光刻技术,我们将分析其分辨率极限、成本和在不同尺寸器件制造中的应用。 自下而上(Bottom-Up)纳米组装技术:包括化学合成、分子自组装、自催化生长等方法,这些技术能够直接构建出纳米尺度的结构,尤其在制备纳米线、量子点和分子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新型刻蚀和沉积技术:如反应离子刻蚀(RIE)、原子层沉积(ALD)等,这些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高选择性的材料去除和沉积,是构筑复杂纳米器件结构的关键。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微纳器件的表征与测试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先进的表征技术,例如: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纳米结构的形貌观察和晶体结构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AFM):用于表面形貌、电学性质(如导电AFM)和力学性质的测量。 X射线衍射(XRD)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于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分分析。 光致发光(PL)与拉曼光谱:用于半导体和二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 电学输运测量系统:包括低温、高磁场、低噪声测量平台,用于分析微纳器件的电学性能。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跨学科的融合与前沿应用的展望。我们将探讨微纳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基于纳米传感器的疾病早期诊断、纳米药物载体、以及用于神经接口的微电极阵列。在能源领域,本书将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氢能生产中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微纳器件在通信、显示、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例如高性能射频器件、柔性显示器、以及用于空气和水质监测的纳米传感器。 本书力求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详实的理论阐述、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微纳器件世界的大门。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微纳器件的量子特性,掌握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瓶颈,并激发更多原创性的研究灵感,为推动未来科技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本书既是系统学习的参考,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旨在成为所有致力于微纳器件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人员和学子们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有人递给我一盏明亮的灯。我一直对电子学充满兴趣,但对于纳米电子学这个相对前沿的领域,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然而,《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非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纳米电子学原理一一展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纳米线的部分,它不仅仅描述了纳米线的结构和性能,更详细地阐述了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以及在太阳能电池、LED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知识的理解。而分子电子学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对未来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和高性能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单个分子构建电路的探讨,充满了想象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纳米电子学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充满着好奇心,而《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它如同一个微观世界的探险手册,带领我深入了解了纳米电子学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纳米线的详尽介绍所吸引,从它们的独特尺寸效应到它们在电子学、光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光辉前景,都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神奇之处。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纳米线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以及它们在柔性显示器、高性能晶体管和先进传感器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紧接着,分子电子学的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描绘了一个用单个分子来构建计算和存储设备的未来愿景,这种将物质的最小单元转化为电子元件的想法,充满了科幻色彩,却又被书中严谨的科学论证所支撑。书中对分子电子学的挑战和机遇的剖析,让我深思。而纳米器件的章节,更是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见的现实,展示了各种纳米器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让我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具体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殿堂的大门。当我第一次翻开《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书中的内容,从纳米线的奇妙世界,到分子电子学令人遐想的构想,再到各种纳米器件的创新应用,都让我深深着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纳米线在电子学领域应用的深入剖析,作者不仅讲解了其优异的导电性和光学特性,还展示了它们如何成为构建下一代电子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更小巧、更节能的晶体管和高效的能量收集器。而分子电子学章节,则更是让我对未来电子学的微型化达到了全新的认知高度。书中对如何利用单个分子实现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探讨,充满了前瞻性和革命性,这让我看到了科技突破的无限可能。此外,关于纳米器件的章节,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展现了各种纳米尺度下的电子器件,如量子点、纳米管和二维材料器件等,它们在计算、通信和传感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让我对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纳米电子学前沿领域的深度探索,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这本书。初翻阅时,我被书中宏大的叙事和精辟的分析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纳米电子学的几个分支,而是将纳米线、分子电子学以及纳米器件这几个关键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纳米线部分的论述,它不仅涵盖了纳米线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还详细介绍了其在各种创新应用中的潜力,例如其在传感器、能量收集和储存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在生物电子学中的应用前景。更让我惊叹的是分子电子学章节,它勾勒出了一个以单个分子作为功能单元的全新电子学图景,这其中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前沿性,足以让人兴奋不已。书中对不同类型分子器件的原理、设计和制造挑战的分析,都非常详尽。而关于纳米器件的讨论,则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地,展示了各种新型纳米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从高性能逻辑电路到量子计算的基石,都得到了精彩的阐述。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纳米电子学前沿领域的深度探索,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读《纳米科学进展系列·纳电子学:纳米线 分子电子学及纳米器件》时,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如同一个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纳米技术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既震撼又启发。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纳米电子学的核心概念。从纳米线的制备、特性到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分子电子学部分,让我对未来电子器件的微型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关于利用单个分子作为电子元件的设想,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却在书中被条理清晰地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器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介绍了各种新型纳米器件的原理,还探讨了它们在高性能计算、传感器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潜力。尽管某些章节的技术细节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纳米科学更深入的探索欲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科技的奇妙旅程的引导。

评分

内容还算有一些新工作,这在书籍中还是难得可贵的。

评分

做实验当做工具书来看,挺有用

评分

书不错 很喜欢 ~~

评分

帮别人买的,京东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帮别人买的,京东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内容还算有一些新工作,这在书籍中还是难得可贵的。

评分

纳米技术的发范围很广,纳米电子学的参考书.

评分

纳米技术的发范围很广,纳米电子学的参考书.

评分

书不错 很喜欢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