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藏史话》虽从西藏古史写起,但重点阐述了西藏近百年的沧桑巨变。即:近代中国西藏如何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蚕食的半殖民地,走向彻底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和完全融入祖国大家庭;如何从神佛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走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如何从延续千年之久的黑暗、残酷、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光明大道。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西藏,就没有西藏各族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作者简介
徐志民,山东东明人,1977年工2月生。2001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并留所工作。6月,作为第五批中央援藏干部,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章杂志上发表20余篇文章,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西藏地方史。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古史追溯
1 古史起源
2 吐蕃王朝
3 分裂割据
4 萨迦政权
5 帕竹第悉
6 甘丹颇章
二 清季西藏
1 英国侵藏
2 俄国觊觎
3 列强魔爪
4 新政改革
三 民国西藏
1 政局动荡
2 恢复关系
3 染藏黑手
四 和平解放
1 争取和谈
2 签署协议
3 维护协议
4 筹备自治
五 结束语
西藏近现代大事年表(1841-1965年)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而后,根据前述条约规定,中英再次派人会商通商、游历及官员交涉等问题。1892年11月10日,清政府任命奎焕为驻藏办事大臣、延茂为驻藏帮办大臣,接替已去世的升泰,继续与英方代表贝尔会商。1893年12月5日,中英双方在印度大吉岭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该条约规定:①中国自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开放西藏亚东为商埠;②英国可以在亚东自由通商、派驻官员、租赁房屋,享有领事裁判权和贸易免税五年的优惠政策。此后,英国以亚东为据点,将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以及通过西藏远销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并大肆采购西藏及周边省区的原材料以满足其工业发展需要,加速了西藏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如,研究西藏经济问题的黄万伦先生曾指出:西藏地区的亚东,自开辟商埠以来,有将近1/2的人口抛弃了农业生产,以至于使亚东出现草比粮贵的怪事;而且,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西藏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山南泽当地区的织户从最盛时的100多家直降至20多家。由此可见,英国殖民主义经济侵略对西藏农牧业和民族手工业造成的严重破坏程度之高。
贪心不足的英国侵略者,在第一次侵藏战争中获得甜头后,又谋划抛开清政府直接与西藏地方交往的阴谋。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一部名为《西藏史话》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力求详实,避免任何技术性或AI生成的痕迹。 --- 《边陲烽烟与雪域秘辛:探寻中国近代西藏历史图景》 本书简介 《边陲烽烟与雪域秘辛:探寻中国近代西藏历史图景》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西藏地区复杂多变历史进程的学术性著作。本书旨在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坐标,梳理和剖析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西藏社会、政治、宗教及与中央政府关系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剧烈震荡。全书突破了传统上仅侧重于单一叙事视角的局限,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近代西藏历史画卷。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宏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 近代格局的初现与帝国主义的渗透(1840s-1900s) 近代西藏史的起点,与中国社会整体被卷入全球体系的进程紧密相关。本书首先细致考察了清朝中后期中央政权对西藏的实际控制力如何受到内部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的削弱,以及外部压力(特别是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扩张)如何开始向青藏高原投射影响。 重点章节剖析了英国探险家、间谍(如波德、戴维等)的活动,以及英属印度政府对西藏地方势力的早期试探与接触。本书通过对清廷驻藏大臣奏折、地方史料及西方外交档案的交叉比对,揭示了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在面对外部诱惑与内部保守势力之间的艰难权衡。我们详尽梳理了“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特世系的传承危机”如何被外部势力视为渗透的绝佳契机,并探讨了这些内部矛盾如何被外部力量利用,成为影响西藏走向的关键因素。 二、 冲击与变局:二十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1904-1912) 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二十世纪初西藏经历的“风暴之眼”—— 英国远征军入侵拉萨事件。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次对传统西藏政治秩序的致命打击。 我们不仅复原了战争的军事细节,更深入分析了此次事件对西藏社会结构、宗教权威以及地方行政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详尽考证了《拉达克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以及中央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反应与局限。 随后,本书进入辛亥革命前后西藏政局的动荡期。在中央权力真空的背景下,西藏地方势力如何寻求“独立”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背后的社会基础和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均得到了细致的呈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宗教领袖言论、地方公文的研究,本书试图勾勒出当时西藏精英阶层在传统与现代、自主与依附之间徘徊的复杂心态。 三、 “政教合一”的巩固与内部分化(1912-1949) 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是一段中央政府权威式微、地方势力坐大,同时又暗流涌动的时期。本书将这一阶段视为西藏传统制度的“最后挣扎”与“自我重塑”期。 (一)十七世达赖喇嘛的亲政与体制的维系: 重点分析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政教权力如何在一系列“转世灵童”的认定中被重新固化。我们探讨了西藏政府(噶厦)如何一方面竭力维持传统农奴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试图在外交、财政和军事上进行有限的现代化尝试。 (二)班禅额尔德特的流亡与政治遗产: 班禅额尔德特九世的离去及其对中央政府的持续呼吁,构成了这一时期西藏政治光谱中不可忽视的另一极。本书梳理了班禅在流亡期间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分析了其对西藏未来走向的设想,以及其精神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三)边境的模糊与冲突: 随着英印政府在“麦克马洪线”问题上的步步紧逼,本书详尽记述了中印(藏)边界沿线发生的摩擦与冲突,并对比了西藏地方政府、中央国民政府在边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与执行力度,揭示了近代西藏主权形态的脆弱性。 四、 历史的微观视角与社会风貌重构 为了避免纯粹的政治史叙事,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西藏社会肌理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地方寺院档案、传教士的记录、以及少数幸存者的回忆录的甄别和运用,本书力求还原当时西藏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 1. 宗教力量的世俗化渗透: 探讨了大型寺院在经济、土地占有和教育垄断方面的实际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如何阻碍了社会流动性。 2. 农奴制度的运作与抵抗: 审视了西藏传统社会阶层结构的僵化程度,并尝试挖掘在传统秩序下,底层民众在宗教信仰和日常劳作中的隐秘生存策略。 3. 新式知识的传入与精英的觉醒: 记录了少量引入的现代教育、医药对传统精英阶层产生的冲击,以及早期西藏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初步思考。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引申 本书的结语部分,将对以上所有的历史脉络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认为,近代西藏的历史,是在一个旧有政治伦理体系崩溃与外部现代化力量冲击下,进行的一场艰难的、且最终未能完全成功的自我调适过程。它既是中华民族内部边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近代史中殖民主义扩张背景下的一个独特案例。本书力求以客观、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提供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坚实基础,并为思考当代西藏的形成提供历史的深度。 --- 本书特色: 史料广博: 综合运用汉文、藏文、英文等多语种原始档案,填补了部分历史环节的叙事空白。 视角多元: 不仅关注拉萨的权力核心,也深入考察了前藏、后藏及川、滇、青藏边区的具体情况。 论证扎实: 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化描述,力求展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