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文化心理变迁”的捕捉,这往往是其他历史著作容易忽略的细节。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有着敏锐的直觉。例如,书中对维多利亚时代那种表面上的道德严谨和内在的压抑欲望之间的巨大反差的描述,简直入木三分。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社会风俗甚至科学思潮(比如达尔文主义对传统信仰的冲击),作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又充满张力的欧洲社会镜像。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对未来既兴奋又恐惧的复杂情绪。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其情感和信仰如何被塑造和重塑的过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而非表面的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近世欧洲史”这个宏大的命题感到有些畏惧,担心内容过于庞杂,难以把握主线。然而,这本书的编排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它会先设定一个核心议题,比如“权力的转移”,然后从政治、哲学、艺术等多个维度去回溯和交叉印证,直到这个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得到充分的阐释。这种结构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清晰,避免了知识点的孤立存在。例如,当谈及19世纪后半叶的帝国主义竞赛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殖民地的瓜分,而是追溯到了欧洲内部的经济过剩和技术焦虑,这种深层逻辑的贯通,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性。
评分读完这册关于近世欧洲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材料的扎实与观点的独特视角。它不像那种通俗读物,只挑拣最引人注目的八卦或战争来填充篇幅,而是非常注重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比如,书中对产业革命初期,那种工人阶级从农田被拽入工厂的社会断裂感,描绘得极其细致入微,那种集体无望感几乎要穿透纸面。作者似乎有一种旁观者清的冷静,他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精妙的勾勒。我常常在想,现代社会许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其实都能在那个关键的转型期找到其深刻的根源。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现代性的起源,那种工业化初期对人性的异化,读来令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专著来说,实在难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是为我们播放了一部高清晰度的历史纪录片。我特别欣赏他对“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梳理,从早期松散的王朝联盟,到后期铁血政策下的统一与排他性,其间的心理和政治博弈被处理得极为圆融。在叙述俾斯麦如何利用外交手腕和军事力量重塑欧洲版图时,那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和冷酷的现实主义,被描绘得极具张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惯的国际关系格局,绝非自然形成,而是历史巨匠们深思熟虑(或是一时冲动)的结果,这本书给予了这种“巨匠时刻”极大的尊重与审视。
评分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世欧洲史》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乏味的年代罗列,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史诗级的。作者似乎对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肌理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启蒙运动如何像一场无形的地震,彻底重塑了欧洲人的思维范式。我特别喜欢他对思想家群像的刻画,康德的理性之光、卢梭对自然状态的向往,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犀利批判,这些思想的碰撞和交织,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这本书,就像是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角斗场,亲眼见证了旧秩序的瓦解和新世界的萌芽。尤其是在描述法国大革命的狂热与随后的理性回归时,那种历史的张力和宿命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思人类文明进步的复杂路径。
评分花了点臭钱 买了些好书花了点臭钱 买了些好书
评分印刷 用纸比较好 印刷 用纸比较好
评分这套民国学术名著买了很多了,赶上300-100,不错
评分工作简历 1917年学成回国,初任浙江省长公署助理秘书,不久即改任省视学。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译作《新史学》即成于此时。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7月省立一师与省立一中合并为新省立一中,任为首任校长。1925年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先后任史地部主任、国文部主任、编译所所长、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中学史学丛书》、《教育杂志》等书刊,兼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4年被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1946年6月,何炳松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却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华学艺社。墓葬金华城北道院塘。
评分读过何秉松老人的其他著作,半文半白的文章让人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觉!和陈衡哲的《西洋史》有一拼,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难了。
评分不喜欢这种描写风格,还是喜欢故事性情节描写历史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不错,就是印刷纸张差点儿,好在价格还可以。
评分本书系著者于1920年至1922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近世欧洲史讲义,大体以美国著名史学家鲁滨逊与俾耳德二人所著《欧洲史大纲》第二卷为蓝本,并取材于二人所著《现代欧洲史》一书。其不重过去事实,而重近世欧洲人生活状况,所抱观念与观念变迁方法进行叙述和讨论。
评分大师辈出的民国,作品都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