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著者於1920年至1922年在北京大學史學係講授近世歐洲史講義,大體以美國著名史學傢魯濱遜與俾耳德二人所著《歐洲史大綱》第二捲為藍本,並取材於二人所著《現代歐洲史》一書。其不重過去事實,而重近世歐洲人生活狀況,所抱觀念與觀念變遷方法進行敘述和討論。
評分在圖書館偶然碰到的這個係列,迴來購買看。書的質量有提高,送貨也很快。但是搞的活動亂糟糟,並不貼心,也沒有覺得太實惠很多。所以少買瞭幾本先。
評分何炳鬆為現代著名史學傢和教育傢,他的著作甚豐,他撰寫《曆史研究法》、《通史新義》、《程硃辯異》、《浙東派溯源》,譯有《新史學》、《西洋史學》、《曆史教學法》,並編譯瞭《中古歐洲史》、《近世歐洲史》等,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學教材。他的著述融會古今,學貫中西,曾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
評分物有所值,很是值得一看的書......
評分白話文言有點不習慣,文字體小瞭點,人名和現代的有區彆,但有英文,稍微熟悉曆史的應該知道,紙張相對一般
評分工作簡曆 1917年學成迴國,初任浙江省長公署助理秘書,不久即改任省視學。同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學係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師範英語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譯作《新史學》即成於此時。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23年7月省立一師與省立一中閤並為新省立一中,任為首任校長。1925年任武昌師範大學校長。1926年何炳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先後任史地部主任、國文部主任、編譯所所長、大學叢書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中學史學叢書》、《教育雜誌》等書刊,兼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教授。1934年被選為中華學藝社理事長。1935年受聘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後期曾兼任東南聯閤大學籌委會主任;抗戰勝利後不久,受命改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1946年6月,何炳鬆調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卻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於上海中華學藝社。墓葬金華城北道院塘。
評分幫同事買的,還不錯
評分這本書非常值得擁有!
評分這本書非常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