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与规范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与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肯 W·戴 著,曾力 译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配合比设计
  • 质量控制
  • 混凝土规范
  • 土木工程
  • 建筑材料
  • 混凝土技术
  • 施工
  • 材料工程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0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92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3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与规范》内容不仅对现金混凝土技术,而且对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书中所持的许多观点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发展具有很好地帮助和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澳)肯W.戴 译者:曾力

目录

第1章 建议指南
1.1 配合比选择
1.2 质量控制(QC)
1.3 IS0 900l
1.4 检测
1.5 现金处罚规定
1.6 创新
1.7 结论
1.8 P2P

第2章 混凝土性能
2.1 耐久性
2.2 钢筋锈蚀
2.3 强度
2.4 抗渗性
2.5 工作性
2.6 可泵性
2.7 坍落度
2.8 自密实混凝土(SCC)
2.9 体积稳定性
2. 10美观性
2. 11放热性
2. 12经济性

第2章 混凝士配合比设计
3.1 简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比表面积配合比设计的起源与局限性
3.3 有经济竞争力的配合比设计
3.4 ConAd系统
3.5 选择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3.6 配合比设计竞赛

第4章 质量控制
4.1 混凝土的变异性特征
4.2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
4.3 累积和图
4.4 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4.5 由谁控制
4.6 质量保证
4.7 Pareto's法则
4.8 相关变量
4.9 累积和分析的实际使用
4. 10直观图
4. 11丢弃、处罚还是奖励
4. 12ConAd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4.1 3 EN206-我们能否做得更好
4. 14ConAd测试结果输入以及早期数据分析系统的使用
4. 15配料控制
4. 16车载搅拌与工作性控制系统

第5章 22世纪的混凝士
5.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一体化
5.2 相关配合比维护( by Mark Markenzie)
5.3 高性能混凝土( HPC)
5.4 经济技术型混凝土
5.5 无机聚合物混凝土(IPC)技术的进展

第6章 混凝土质量规范
6.1 规范混凝土背后的哲理
6.2 标准配合比的发展
……
第7章 骨料
第8章 胶凝材料
第9章 外加剂
第10章 统计分析
第11章 试验
第12章 不变的观念
第13章 疑难问题诊断
结语
附录

精彩书摘

在早期,由于混凝土内部水的迁移作用及火山灰质材料的火山灰反应较慢,此时的pH值较高。随着火山灰反应逐渐消耗Ca(OH)2,pH值也随之下降。尽管由CSH、Mg(OH)2及水建立的平衡环境下的pH值较低,但仍足以防止钢筋腐蚀。经过长期的水化过程,混凝土内部的pH值大小成为耐久性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而Mg(OH)2相对于Ca(OH):是非常稳定的碱,可在较低的pH值情况下提供稳定的平衡环境。
高强混凝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收缩,这是由于水化反应过程中的水化产物体积变化引起的。Harrison宣称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即通过水化物Mg(OH)。的脱水来实现波特兰水泥更为彻底的水化,尽管他承认这些试验还为时尚早。也尝试着通过吸水饱和的轻骨料提供混凝土的内部养护,这样其他非常规技术可能就不再是必需的了。
菱镁矿是一种生产碳酸镁矿石的天然原料,通过煅烧可分解生成Mg0(氧化镁或镁氧化物),类似于通过煅烧石灰石和黏土来生产波特兰水泥一样。但煅烧温度低得多,因此生产效率也更高。Mg0同样需要粉磨,但由于比波特兰水泥孰料质软,粉磨更容易。由于Mg0的获得过程是如此的简单而有效,John希望Mg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非矿石燃料得到的产品,且单价低于波特兰水泥。不过,在市场流通的Mg0应防止其出现任何水化延迟反应的风险。Hamson认为Mg0的水化反应不仅有别于波特兰水泥等胶材的水化反应,而且反应过程中不会引起体积的收缩变化。Mg0可在混凝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处涉及的Mg0是与波特兰水泥中呈晶体状的氧化镁(方镁石)完全不一样的,一些规范中认为晶体状的氧化镁会引起体积安定性不良。
Hamson正根据Mg0在普通混凝土中的掺量及生产的混凝土类型,构想在波特兰水泥中掺人Mg0生产技术型水泥、经济型水泥及环境型水泥等。读者可访问Harrison的网站阅读其有关著作中关于此方面的详细叙述,在此只是做一些简要介绍。
……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材料科学概论》 内容简介: 《现代建筑材料科学概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建筑材料知识体系。本书并非局限于单一材料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建筑材料的宏观科学层面,探讨其基本原理、发展趋势、应用技术及其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本书的编写宗旨是,让读者能够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内在联系、性能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现代建筑的骨架与肌理。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我们首先从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读者便能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建筑材料为何呈现出特定的性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成分或工艺来优化材料的性能。 接着,本书将重点围绕几大类核心的现代建筑材料展开详细论述。这包括但不限于: 水泥基材料: 除了传统的波特兰水泥,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高性能混凝土、早强混凝土、抗裂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以及地聚合物水泥等新型水泥基材料。我们会详细分析它们的组成、水化反应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水利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我们还将探讨微观层面如骨料选择、外加剂的协同效应以及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硅灰)的科学运用如何显著提升材料的耐久性、强度和工作性能。 金属材料: 钢材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材料,其品种、性能及发展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介绍不同牌号的钢材(如高强度钢、耐候钢、不锈钢)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韧性、疲劳性能),以及它们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其他金属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例如铝合金在幕墙、门窗系统中的使用,以及铜、铅等在屋面、管道系统中的作用。 高分子材料: 聚合物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保温隔热材料到防水材料,再到装饰材料。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EPS、XPS)、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分子结构、聚合机理、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导热系数、吸水率、抗老化性、阻燃性),并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外墙保温系统、屋面防水卷材、地板材料、涂料、粘合剂等,阐述其优越性能和施工要点。 陶瓷与玻璃材料: 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和装饰性,在建筑内外墙、地面、卫生洁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书将介绍陶瓷的组成、烧结工艺、釉面技术以及不同类型陶瓷(如瓷砖、陶瓷板)的性能特点。玻璃材料,特别是经过现代工艺处理的特种玻璃,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Low-E玻璃,它们不仅提供采光和视野,更在节能、隔音、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探讨这些特种玻璃的制造工艺、性能参数以及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与纳米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建筑材料的性能边界。本书将介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木塑复合材料等,分析其组成、界面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此外,我们将探讨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例如纳米涂料(抗菌、自清洁、隔热)、纳米混凝土(提高密实度和耐久性)、以及用于增强材料性能的纳米添加剂。 除了对各类材料的深入剖析,本书还高度重视材料的可持续性与环保性。我们将探讨绿色建材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发展趋势,包括可再生材料、可回收材料、低能耗生产的材料以及能够减少建筑环境影响的材料。本书将介绍一些典型的绿色建筑材料案例,并讨论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来降低建筑的碳足迹。 书中还将涵盖材料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这一重要议题。我们将讨论影响建筑材料耐久性的各种因素,如物理侵蚀(风化、冻融)、化学侵蚀(酸雨、盐腐蚀)、生物侵蚀(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人为因素(污染、磨损)。本书将介绍评估和提高材料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加速老化试验、现场监测以及使用抗腐蚀、抗磨损的材料。 在应用层面, 本书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书中将穿插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从宏观的建筑设计理念如何指导材料选择,到微观的材料性能参数如何影响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读者将了解到,材料的性能并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需要在复杂的工程环境中进行检验和应用。因此,本书会强调对材料进行现场检测与性能评估的重要性,介绍常用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掌握材料的质量状况。 质量控制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建筑材料从生产、运输、储存到施工应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这包括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半成品和成品的性能测试,以及施工现场的材料验收和使用规范。本书将结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展望未来, 本书还对建筑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我们将探讨智能化材料(如自修复材料、传感材料)、3D打印材料、以及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这些新兴材料将如何重塑未来的建筑业。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材料科学概论》是一本集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应用价值于一体的专业著作。它不仅适合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也为建筑师、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以及对现代建筑材料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现代建筑材料的全面认知,从而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做出更科学、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材料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让我一度怀疑我是否拿错了阅读材料,这更像是一部国家标准的解读指南,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师的实践参考书。它在“质量控制”这块的着墨非常重,简直是把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都挖了个底朝天。特别是关于振捣工艺的描述,详细到了振捣时间和频率对密实度的影响曲线,这对于追求极致工程质量的甲方或者监理来说,绝对是宝典级别的存在。不过,这种极度细致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尝试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结果发现,稍微走神几秒钟,就得倒回去重新啃读刚刚看过的段落,生怕漏掉了什么关键的数字或者限定条件。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带有作者个人经验总结和教训分享的段落,但这本书里,这样的“人情味”显得比较稀缺,更多的是冰冷的、无可辩驳的技术规范陈述。

评分

整体阅读下来,我发现这套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范理解与底线思维”的建立上。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耐心地告诉你哪些地方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以及为什么不能碰。它不是一本教你快速出图的设计指南,而是一本让你在面对极端工况或突发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根源的“诊疗手册”。最后一章关于“不合格混凝土的判定标准与处理流程”的论述,干脆利落,充满了实战经验。不过,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学究气,如果能在穿插一些生动的“现场故事”或者“失败案例分析”,哪怕是虚拟的,用以佐证理论的严肃性,想必能让读者在学习这些严苛技术要求的同时,保持住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参数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它对“配合比设计”的逻辑构建,完全不是那种“套用公式”的简单流程。作者强调了迭代思维的重要性,从初步配比、试配验证、到最终调整,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反馈机制。我尤其喜欢他提出的“风险权重分配法”来指导初始配合比的确定,这比传统方法更加注重工程的潜在风险等级。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来展示不同因素(如砂率、含气量)对和易性、强度、收缩率的耦合影响,这种多变量分析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配比设计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单一目标的最优化,而是在多个相互制约的目标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对于配合比设计软件的使用介绍几乎没有涉猎,对于习惯了数字化辅助设计的年轻工程师来说,可能会觉得少了点现代工具的支撑。

评分

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了书中关于“特殊环境混凝土”的部分,比如抗渗性要求极高的地下结构,或者需要抵抗高硫酸盐侵蚀的海洋工程。作者在这里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是在外加剂的选择和掺量控制上,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书中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减水剂在高碱度水泥中的兼容性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很多现场配比失败的案例都与此有关。但令我感到略微困惑的是,在处理规范更新与现场实际操作的冲突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有些过于保守。例如,当新的行业标准出现时,书中依然倾向于引用旧的、更为成熟但可能效率较低的参数组合。这使得这本书的“时效性”打了个折扣,毕竟建筑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新型胶凝材料(比如高炉矿渣微粉的优化应用)的深度探讨,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原材料的补充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有点朴实过头了,那种工业设计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工地的塔吊和灰蒙蒙的水泥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技术手册,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图表,毕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这几个字摆在那里,可不是闹着玩的。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发现作者似乎在努力地让这个看似枯燥的话题变得更亲近一些。比如,它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原材料的选取标准,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细致,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别优质的骨料和水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水灰比对早期强度的影响”这一章节的论述,作者没有直接丢出理论,而是通过几个假设的工程案例,让你直观感受到微小调整带来的巨大后果。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混凝土的“脾气秉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把这看作是一种建筑材料,而更像是在调配一种需要精心呵护的“配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配图的质量,很多细节图稍微模糊了一些,如果能再清晰一些,对于现场操作的指导性会更强。

评分

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

评分

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

评分

内容不仅对现金混凝土技术,而且对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书中所持的许多观点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发展具有很好地帮助和启发。

评分

看后感觉不怎么样,不推荐买此书!

评分

正版

评分

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东西

评分

内容不仅对现金混凝土技术,而且对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书中所持的许多观点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发展具有很好地帮助和启发。

评分

支持正版,支持京东,支持配送到手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