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本

园冶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计成 著,王绍增 注
图书标签:
  • 园林史
  • 园冶
  • 古典园林
  • 中国园林
  • 园林艺术
  • 园林设计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48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3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写《园冶读本》的目的:一是借此总结自己阅读《园冶》心得,对已出版注释和译释中尚令人困惑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为高校师生和具有高中语文底子的大众提供通俗读物以得《园冶》在世间普及。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兴造论
园说

一 相地
山林地
城市地
村庄地
郊野地
傍宅地
江湖地

二 立基
厅堂基
楼阁基
门楼基
书房基
亭榭基
廊房基
假山基

三 屋宇
门楼












广

五架梁
七架梁
九架梁
草架
重椽
磨角
地图
屋宇图式
五架过梁式
草架式
七架列式
七架酱架式
九架梁五柱式
九架梁六柱式
九架梁前后卷式
小五架梁式
地图式
梅花亭地图式
十字亭地图式

四 装折
屏门
仰尘
户槅
风窗
长槅式
短槅式
户槅柳条式
束腰式
风窗
冰裂式
两截式
三截式
……
五 栏杆
六 门窗
七 墙垣
八 铺地
九 掇山
十 选石
十一 借景
自识
附录 画筌清·笪重光著

前言/序言

  今年(二○一一年)正值《园冶》完稿三百八十周年,也是其作者计成生年(依中国传统)四百三十周年。撰写本书的目的:一是总结自己阅读《园冶》的心得,并对已有注释类和译释类版本中令人困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为青年人特别是各类学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园冶》的读本。因此,本书对原文的解读原则上走通俗路线,争取有高中语文底子即可读懂,以利《园冶》在世间的普及。
  《园冶》之难读,除了造园和建筑界,在文史界和美学界也十分著名。究其原因,除了它是用骈体写成,或明或暗地使用了大量典故,因而容易因文损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实操造园经验的工程界难以拥有读懂《园冶》所需要的深厚文史根底,而有文史基础的人又缺乏造园实操经验。于是,过去对《园冶》的解读工作,或是逐字逐词地索解,脱离实际,其译文常常给人以计成在东拉西扯,甚至故弄玄虚的感觉,或是采取模糊战略,对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干脆置之不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一种更糟糕,利用《园冶》为自己编造的一套理论服务,任意歪曲原意。首先声明2本书大量吸收了前辈,特别是陈植、朱有玠、曹汎等大家的研究心得和成果。没有他们的贡献,以我的古文功底,根本是不可能读懂《园冶》的。
《山水寄情:园林意境的诗意解读》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园林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物质空间的营造,更是精神意境的寄托,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独特载体。本书《山水寄情:园林意境的诗意解读》并非是对具体园林造景技法的详尽描摹,亦非对某一本园林专著的考据性阐释。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一次对中国园林背后深层精神内涵的诗意探索。我们将以一种更加感性、更加富含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品味园林之美,去理解造园者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深邃情愫。 第一章:天地之心——园林中的宇宙观与哲学思辨 中国古人将天地视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生命体,园林作为人文精神在自然山水中的浓缩与再现,无不渗透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园林如何通过对山、水、石、木等元素的精心布置,折射出古人对宇宙秩序、生命循环的理解。 山之巍峨,水之灵动: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古人认为山是阳,水是阴,二者相依相生,构成了天地万物的基本骨架。《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园林中的山石堆叠,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山脉走势、岩石肌理的艺术提炼,象征着大地的坚韧与力量。而蜿蜒流淌的溪水、静谧深邃的池塘,则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柔韧,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我们将在本章中,从美学和哲学两个层面,解析山水在中国园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引导观者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体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旷远,亦能感受“山有小而无不高,海有深而无不阔”的境界。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奥秘: 尽管园林空间有限,但造园者却能在其中“收山缩水”,营造出无穷的空间感和意境。这背后蕴含着中国哲学中“虚实相生”的智慧。虚,并非空无,而是指留白、意境的延伸;实,则是指具体的景物。好的园林,在于“实”中有“虚”,在于“虚”引“实”。例如,一扇窗,一个门洞,都成为连接室内外、分割又融合空间的关键,让观者在有限的视线中,联想到无限的远处。本章将通过剖析园林中常见的“借景”、“漏景”、“框景”等手法,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意在笔先,画外有画”的艺术哲学,以及如何通过“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构景原则,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融为一体。 五行与园林: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也深刻影响着园林的设计理念。虽然园林中不会直接出现“火”的景观(安全起见),但其精神内涵——如烈日下的热情、炉火旁的温暖,依然能通过色彩、材质等间接体现。而金、木、水、土四行则通过具体的景物得以展现。例如,金石的坚硬、木材的温润、水的流动、土地的承载,都构成了园林物质世界的基石,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相克相生。本章将尝试从五行理论的角度,解读园林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微观世界。 第二章:文心之境——园林作为精神栖息地 中国园林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思、安顿心灵的理想场所。它承载着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融合: 园林是中国文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园林的设计往往借鉴了古代诗词、画作中的意象,如“曲径通幽”的诗意,“疏影横斜”的画境。同时,园林本身也成为文人创作的源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画作,都诞生于园林之中,或以园林为灵感。本章将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分析它们如何描绘园林景致,以及园林景致又如何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形成一种互相滋养的良性循环。 山水情怀与隐逸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是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园林,特别是那些远离尘嚣的私家园林,往往是文人实现隐逸理想的物理空间。通过营造宁静致远的氛围,布置寄情山水的景物,园林成为文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寄托。本章将探讨园林如何通过营造“静”、“幽”、“雅”、“趣”的氛围,满足文人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以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超然境界。 “四君子”与高尚品格的象征: 梅、兰、竹、菊,这“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也常常出现在园林的设计之中。它们不仅是植物,更是文人精神的写照。梅的傲骨、兰的幽香、竹的挺拔、菊的淡雅,都与文人追求的君子风范相契合。本章将深入解读“四君子”在中国园林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它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形态和精神,寄寓着造园者的人生哲学和审美理想。 “物我两忘”的禅意: 许多中国园林,特别是那些与寺庙相邻或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园林,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意。禅宗讲究“放下执念”、“直指人心”,园林通过其简洁、含蓄、空灵的意境,引导观者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例如,枯山水(假山流水)的造景,以砂石象征流水,以石块象征山峦,寥寥数笔,却意境无穷,正是禅宗“少即是多”思想的体现。本章将探讨园林中可能存在的禅宗元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第三章:造园之巧——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 园林之美,在于其“巧”,在于其“意”。造园者并非简单的匠人,而是将自身的艺术才华、哲学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倾注于园林之中,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抒发复杂的情感。 “步移景异”的动态美学: 与西方园林注重整体对称、远观气势不同,中国园林更强调“步移景异”的动态美学。它如同中国山水画一般,注重在行进中逐步展开,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回眸,都能发现新的景致。这种设计手法,巧妙地引导着观者的视线,让每一次游览都充满新鲜感与惊喜。本章将分析园林中常见的“曲廊”、“亭台”、“花墙”等元素,如何通过引导、分割、暗示等手法,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游览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体验。 “点景”与“寄情”: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榭、桥等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并承载着造园者的情感。一个静谧的湖心亭,可能寄托着造园者对宁静独处的向往;一座古朴的小桥,或许记录着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些“点景”之物,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更成为情感的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本章将通过解读一些经典园林中的建筑命名、位置选择,以及它们在特定景致中的作用,来体会造园者在“点景”中的“寄情”之意。 “花木寓意”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也并非随意栽种。每一种植物,都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例如,松象征着长寿与坚贞,柳象征着离别与思念,桃象征着爱情与幸福。造园者通过对这些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将自身的愿望、情感,乃至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融入其中。本章将梳理园林中常见植物的文化寓意,探讨它们如何与园林整体的意境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富有深意的精神空间。 “声、香、味、触”的多重感官体验: 优秀的园林,不仅仅满足视觉的享受,更能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潺潺的流水声,清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声,花朵的芬芳,以及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共同构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本章将尝试从多感官的角度,去品味园林。例如,在盛夏时节,一池荷花带来的清凉意境,或是秋日里,桂花飘香带来的浓郁气息,都让园林的美感更加立体和深刻。 结语 《山水寄情:园林意境的诗意解读》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园林的深层精神世界。它不是一本操作指南,也不是一个目录式的介绍,而是一场关于美学、哲学、文学和人生体验的深度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在品味园林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山水寄情”。园林,是自然的缩影,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我们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愿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穿越千年的温情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对“意境”二字的把握达到了一个近乎偏执的高度。许多关于建筑或园林理论的书籍,往往过于侧重于构件尺寸、比例标准这类硬指标,但这本书却时刻提醒读者,一切形式的背后,必须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曲径通幽”的偏爱。即便是谈及门窗的开启角度、墙体的颜色选择,也总能引申到光影的变幻、季节的更迭对人心情绪的影响。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和细致描摹,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技法指南,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哲学论著,让人在学习如何“建”的同时,更深地理解了如何“居”与“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的推进如同园林造景一般,层层递进,步移景异。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编年史或简单的分类法,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例、规制与意境融合在一起。开篇的宏观论述奠定了基础,随后进入具体的空间处理和材料运用,每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如同从一片开阔的庭院走向幽深的回廊。特别是作者在论述“理水”和“叠石”这些看似技术性的章节时,笔锋一转,又融入了对自然哲学的探讨,使得冰冷的技术规范瞬间有了生命和诗意。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让人在学习具体技法的同时,不会迷失在繁杂的条目之中,始终能抓住其背后所遵循的整体美学原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老派的、厚重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不由得想立刻翻开。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处理上的用心,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插画和建筑剖面图,线条流畅,细节考究,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古人营建时的那份匠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摩挲着那些精美的图样,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园林景象,那份对传统审美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装帧的考究,无疑为这次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愉悦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评分

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一丝阅读的阻力,并非内容晦涩难懂,而是那种文字的古奥和语法的跳跃性,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去适应。它不像现代的说明文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古典韵味和文人特有的含蓄表达。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结合文后的注释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反复咀嚼每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种“慢读”的过程,起初有些费劲,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乐趣——那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体验,能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时代气息和文人的思想脉络。这种阅读挑战,反而成了一种对心性的磨砺,让人不得不慢下来,去体味那份穿越时空的沉淀感。这本书,绝不是可以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读完的“快餐读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启发,在于它对我日常审美的重塑。过去看园林,或许只是走马观花,赞叹其精巧,但读完此书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带着“解构”视角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空间。比如,当我走过一个现代小区的绿化带时,我不再只是看花草的茂盛与否,而是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其高低错落是否符合“高低有致”的原则,水景的设置是否起到了“引而不尽”的韵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环境的感知力大大提升。它教会了我如何“读懂”一个空间,理解其设计者试图营造的情绪和体验。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感知的能力,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具书都无法提供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打开了读者的“第三只眼”。

评分

评分

还行吧!普通版本

评分

书不错!!!!!!!!!!n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建筑工业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价格实惠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似乎同一出版社的园冶注释更为准确

评分

注解还可以,排版过于追求形式。非繁体字的竖排版看上去太奇怪了,而且字体也不舒服。权当收集版本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