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閤比設計、質量控製與規範

混凝土配閤比設計、質量控製與規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肯 W·戴 著,曾力 譯
圖書標籤:
  • 混凝土
  • 配閤比設計
  • 質量控製
  • 混凝土規範
  • 土木工程
  • 建築材料
  • 混凝土技術
  • 施工
  • 材料工程
  • 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000458
版次:1
商品編碼:108792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字數:38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混凝土配閤比設計、質量控製與規範》內容不僅對現金混凝土技術,而且對未來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書中所持的許多觀點對混凝土質量控製的發展具有很好地幫助和啓發。

作者簡介

作者:(澳)肯W.戴 譯者:曾力

目錄

第1章 建議指南
1.1 配閤比選擇
1.2 質量控製(QC)
1.3 IS0 900l
1.4 檢測
1.5 現金處罰規定
1.6 創新
1.7 結論
1.8 P2P

第2章 混凝土性能
2.1 耐久性
2.2 鋼筋銹蝕
2.3 強度
2.4 抗滲性
2.5 工作性
2.6 可泵性
2.7 坍落度
2.8 自密實混凝土(SCC)
2.9 體積穩定性
2. 10美觀性
2. 11放熱性
2. 12經濟性

第2章 混凝士配閤比設計
3.1 簡單混凝土配閤比設計
3.2 比錶麵積配閤比設計的起源與局限性
3.3 有經濟競爭力的配閤比設計
3.4 ConAd係統
3.5 選擇配閤比設計的方法
3.6 配閤比設計競賽

第4章 質量控製
4.1 混凝土的變異性特徵
4.2 質量控製和質量保證的目的
4.3 纍積和圖
4.4 控製措施的重要性
4.5 由誰控製
4.6 質量保證
4.7 Pareto's法則
4.8 相關變量
4.9 纍積和分析的實際使用
4. 10直觀圖
4. 11丟棄、處罰還是奬勵
4. 12ConAd係統的數據處理和分析
4.1 3 EN206-我們能否做得更好
4. 14ConAd測試結果輸入以及早期數據分析係統的使用
4. 15配料控製
4. 16車載攪拌與工作性控製係統

第5章 22世紀的混凝士
5.1 混凝土配閤比設計與質量控製一體化
5.2 相關配閤比維護( by Mark Markenzie)
5.3 高性能混凝土( HPC)
5.4 經濟技術型混凝土
5.5 無機聚閤物混凝土(IPC)技術的進展

第6章 混凝土質量規範
6.1 規範混凝土背後的哲理
6.2 標準配閤比的發展
……
第7章 骨料
第8章 膠凝材料
第9章 外加劑
第10章 統計分析
第11章 試驗
第12章 不變的觀念
第13章 疑難問題診斷
結語
附錄

精彩書摘

在早期,由於混凝土內部水的遷移作用及火山灰質材料的火山灰反應較慢,此時的pH值較高。隨著火山灰反應逐漸消耗Ca(OH)2,pH值也隨之下降。盡管由CSH、Mg(OH)2及水建立的平衡環境下的pH值較低,但仍足以防止鋼筋腐蝕。經過長期的水化過程,混凝土內部的pH值大小成為耐久性好壞的關鍵指標之一。而Mg(OH)2相對於Ca(OH):是非常穩定的堿,可在較低的pH值情況下提供穩定的平衡環境。
高強混凝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自收縮,這是由於水化反應過程中的水化産物體積變化引起的。Harrison宣稱他已經解決瞭這個問題,即通過水化物Mg(OH)。的脫水來實現波特蘭水泥更為徹底的水化,盡管他承認這些試驗還為時尚早。也嘗試著通過吸水飽和的輕骨料提供混凝土的內部養護,這樣其他非常規技術可能就不再是必需的瞭。
菱鎂礦是一種生産碳酸鎂礦石的天然原料,通過煆燒可分解生成Mg0(氧化鎂或鎂氧化物),類似於通過煆燒石灰石和黏土來生産波特蘭水泥一樣。但煆燒溫度低得多,因此生産效率也更高。Mg0同樣需要粉磨,但由於比波特蘭水泥孰料質軟,粉磨更容易。由於Mg0的獲得過程是如此的簡單而有效,John希望Mg0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非礦石燃料得到的産品,且單價低於波特蘭水泥。不過,在市場流通的Mg0應防止其齣現任何水化延遲反應的風險。Hamson認為Mg0的水化反應不僅有彆於波特蘭水泥等膠材的水化反應,而且反應過程中不會引起體積的收縮變化。Mg0可在混凝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此處涉及的Mg0是與波特蘭水泥中呈晶體狀的氧化鎂(方鎂石)完全不一樣的,一些規範中認為晶體狀的氧化鎂會引起體積安定性不良。
Hamson正根據Mg0在普通混凝土中的摻量及生産的混凝土類型,構想在波特蘭水泥中摻人Mg0生産技術型水泥、經濟型水泥及環境型水泥等。讀者可訪問Harrison的網站閱讀其有關著作中關於此方麵的詳細敘述,在此隻是做一些簡要介紹。
……

前言/序言


《現代建築材料科學概論》 內容簡介: 《現代建築材料科學概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深入的建築材料知識體係。本書並非局限於單一材料的介紹,而是著眼於建築材料的宏觀科學層麵,探討其基本原理、發展趨勢、應用技術及其在現代工程實踐中的重要地位。本書的編寫宗旨是,讓讀者能夠理解不同建築材料的內在聯係、性能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現代建築的骨架與肌理。 本書的結構設計兼顧瞭理論的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我們首先從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齣發,闡述物質的微觀結構、化學組成、物理性能與力學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瞭這些基本原理,讀者便能更深刻地認識各種建築材料為何呈現齣特定的性能,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成分或工藝來優化材料的性能。 接著,本書將重點圍繞幾大類核心的現代建築材料展開詳細論述。這包括但不限於: 水泥基材料: 除瞭傳統的波特蘭水泥,本書還將深入探討高性能混凝土、早強混凝土、抗裂混凝土、縴維增強混凝土以及地聚閤物水泥等新型水泥基材料。我們會詳細分析它們的組成、水化反應機理、影響因素以及在不同工程領域的應用案例,例如高層建築、大跨度橋梁、水利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我們還將探討微觀層麵如骨料選擇、外加劑的協同效應以及摻閤料(如粉煤灰、礦渣、矽灰)的科學運用如何顯著提升材料的耐久性、強度和工作性能。 金屬材料: 鋼材作為現代建築中不可或缺的結構材料,其品種、性能及發展將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介紹不同牌號的鋼材(如高強度鋼、耐候鋼、不銹鋼)的化學成分、顯微組織、力學性能(屈服強度、抗拉強度、韌性、疲勞性能),以及它們在鋼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其他金屬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例如鋁閤金在幕牆、門窗係統中的使用,以及銅、鉛等在屋麵、管道係統中的作用。 高分子材料: 聚閤物在現代建築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保溫隔熱材料到防水材料,再到裝飾材料。本書將詳細介紹各類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EPS、XPS)、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我們將分析它們的分子結構、聚閤機理、物理化學性質(如密度、導熱係數、吸水率、抗老化性、阻燃性),並結閤具體的應用場景,如外牆保溫係統、屋麵防水捲材、地闆材料、塗料、粘閤劑等,闡述其優越性能和施工要點。 陶瓷與玻璃材料: 陶瓷材料因其優異的耐腐蝕性、耐高溫性和裝飾性,在建築內外牆、地麵、衛生潔具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本書將介紹陶瓷的組成、燒結工藝、釉麵技術以及不同類型陶瓷(如瓷磚、陶瓷闆)的性能特點。玻璃材料,特彆是經過現代工藝處理的特種玻璃,如鋼化玻璃、夾層玻璃、中空玻璃、Low-E玻璃,它們不僅提供采光和視野,更在節能、隔音、安全等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書將探討這些特種玻璃的製造工藝、性能參數以及在建築圍護結構中的應用。 復閤材料與納米材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復閤材料和納米材料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建築材料的性能邊界。本書將介紹縴維增強復閤材料(如玻璃縴維、碳縴維增強聚閤物)、木塑復閤材料等,分析其組成、界麵性能以及力學性能的增強機理。此外,我們將探討納米技術在建築材料領域的應用,例如納米塗料(抗菌、自清潔、隔熱)、納米混凝土(提高密實度和耐久性)、以及用於增強材料性能的納米添加劑。 除瞭對各類材料的深入剖析,本書還高度重視材料的可持續性與環保性。我們將探討綠色建材的定義、評價標準以及發展趨勢,包括可再生材料、可迴收材料、低能耗生産的材料以及能夠減少建築環境影響的材料。本書將介紹一些典型的綠色建築材料案例,並討論如何通過材料的選擇與設計來降低建築的碳足跡。 書中還將涵蓋材料的耐久性與可靠性這一重要議題。我們將討論影響建築材料耐久性的各種因素,如物理侵蝕(風化、凍融)、化學侵蝕(酸雨、鹽腐蝕)、生物侵蝕(微生物、植物根係)以及人為因素(汙染、磨損)。本書將介紹評估和提高材料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加速老化試驗、現場監測以及使用抗腐蝕、抗磨損的材料。 在應用層麵, 本書強調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的結閤。書中將穿插大量的實際工程案例分析,從宏觀的建築設計理念如何指導材料選擇,到微觀的材料性能參數如何影響結構設計和施工工藝。讀者將瞭解到,材料的性能並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數據,更需要在復雜的工程環境中進行檢驗和應用。因此,本書會強調對材料進行現場檢測與性能評估的重要性,介紹常用的檢測設備和方法,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實際工程中掌握材料的質量狀況。 質量控製是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我們將深入探討現代建築材料從生産、運輸、儲存到施工應用全過程的質量控製要點。這包括原材料的檢驗、生産過程的監控、半成品和成品的性能測試,以及施工現場的材料驗收和使用規範。本書將結閤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範,為讀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係框架。 展望未來, 本書還對建築材料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我們將探討智能化材料(如自修復材料、傳感材料)、3D打印材料、以及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這些新興材料將如何重塑未來的建築業。 總而言之,《現代建築材料科學概論》是一本集理論深度、知識廣度和應用價值於一體的專業著作。它不僅適閤建築學、土木工程、材料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和研究人員閱讀,也為建築師、工程師、施工管理人員以及對現代建築材料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建立起對現代建築材料的全麵認知,從而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做齣更科學、更經濟、更可持續的材料選擇。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不少時間研究瞭書中關於“特殊環境混凝土”的部分,比如抗滲性要求極高的地下結構,或者需要抵抗高硫酸鹽侵蝕的海洋工程。作者在這裏展現瞭紮實的理論功底,尤其是在外加劑的選擇和摻量控製上,給齣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書中對比瞭不同類型的減水劑在高堿度水泥中的兼容性問題,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現場配比失敗的案例都與此有關。但令我感到略微睏惑的是,在處理規範更新與現場實際操作的衝突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有些過於保守。例如,當新的行業標準齣現時,書中依然傾嚮於引用舊的、更為成熟但可能效率較低的參數組閤。這使得這本書的“時效性”打瞭個摺扣,畢竟建築行業的技術迭代速度非常快,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新型膠凝材料(比如高爐礦渣微粉的優化應用)的深度探討,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原材料的補充介紹。

評分

整體閱讀下來,我發現這套書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規範理解與底綫思維”的建立上。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坐在你身邊,耐心地告訴你哪些地方是絕對不能碰的紅綫,以及為什麼不能碰。它不是一本教你快速齣圖的設計指南,而是一本讓你在麵對極端工況或突發質量問題時,能夠迅速定位問題根源的“診療手冊”。最後一章關於“不閤格混凝土的判定標準與處理流程”的論述,乾脆利落,充滿瞭實戰經驗。不過,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略顯學究氣,如果能在穿插一些生動的“現場故事”或者“失敗案例分析”,哪怕是虛擬的,用以佐證理論的嚴肅性,想必能讓讀者在學習這些嚴苛技術要求的同時,保持住閱讀的興趣和熱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背誦參數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讓我一度懷疑我是否拿錯瞭閱讀材料,這更像是一部國傢標準的解讀指南,而不是一本麵嚮工程師的實踐參考書。它在“質量控製”這塊的著墨非常重,簡直是把每一個可能齣錯的環節都挖瞭個底朝天。特彆是關於振搗工藝的描述,詳細到瞭振搗時間和頻率對密實度的影響麯綫,這對於追求極緻工程質量的甲方或者監理來說,絕對是寶典級彆的存在。不過,這種極度細緻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閱讀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我嘗試在通勤的地鐵上閱讀,結果發現,稍微走神幾秒鍾,就得倒迴去重新啃讀剛剛看過的段落,生怕漏掉瞭什麼關鍵的數字或者限定條件。我個人更傾嚮於那種帶有作者個人經驗總結和教訓分享的段落,但這本書裏,這樣的“人情味”顯得比較稀缺,更多的是冰冷的、無可辯駁的技術規範陳述。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它對“配閤比設計”的邏輯構建,完全不是那種“套用公式”的簡單流程。作者強調瞭迭代思維的重要性,從初步配比、試配驗證、到最終調整,每一步都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和反饋機製。我尤其喜歡他提齣的“風險權重分配法”來指導初始配閤比的確定,這比傳統方法更加注重工程的潛在風險等級。書中通過大量的圖錶來展示不同因素(如砂率、含氣量)對和易性、強度、收縮率的耦閤影響,這種多變量分析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配比設計的理解邊界。它不再是單一目標的最優化,而是在多個相互製約的目標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對於配閤比設計軟件的使用介紹幾乎沒有涉獵,對於習慣瞭數字化輔助設計的年輕工程師來說,可能會覺得少瞭點現代工具的支撐。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說實話,第一眼看上去有點樸實過頭瞭,那種工業設計的感覺撲麵而來,讓人聯想到工地的塔吊和灰濛濛的水泥牆。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技術手冊,充滿瞭復雜的公式和晦澀的圖錶,畢竟“混凝土配閤比設計”這幾個字擺在那裏,可不是鬧著玩的。然而,當我翻開目錄時,發現作者似乎在努力地讓這個看似枯燥的話題變得更親近一些。比如,它用瞭不少篇幅來介紹原材料的選取標準,這部分內容寫得非常細緻,幾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彆優質的骨料和水泥。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水灰比對早期強度的影響”這一章節的論述,作者沒有直接丟齣理論,而是通過幾個假設的工程案例,讓你直觀感受到微小調整帶來的巨大後果。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混凝土的“脾氣秉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把這看作是一種建築材料,而更像是在調配一種需要精心嗬護的“配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配圖的質量,很多細節圖稍微模糊瞭一些,如果能再清晰一些,對於現場操作的指導性會更強。

評分

值得擁有!!!!非常喜歡!!!

評分

不知道 幫彆人買的————————

評分

在早期,由於混凝土內部水的遷移作用及火山灰質材料的火山灰反應較慢,此時的pH值較高。隨著火山灰反應逐漸消耗Ca(OH)2,pH值也隨之下降。盡管由CSH、Mg(OH)2及水建立的平衡環境下的pH值較低,但仍足以防止鋼筋腐蝕。經過長期的水化過程,混凝土內部的pH值大小成為耐久性好壞的關鍵指標之一。而Mg(OH)2相對於Ca(OH):是非常穩定的堿,可在較低的pH值情況下提供穩定的平衡環境。

評分

太深奧

評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

太深奧

評分

內容不僅對現金混凝土技術,而且對未來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書中所持的許多觀點對混凝土質量控製的發展具有很好地幫助和啓發。

評分

太深奧

評分

Hamson正根據Mg0在普通混凝土中的摻量及生産的混凝土類型,構想在波特蘭水泥中摻人Mg0生産技術型水泥、經濟型水泥及環境型水泥等。讀者可訪問Harrison的網站閱讀其有關著作中關於此方麵的詳細敘述,在此隻是做一些簡要介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