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文豪:屈原

中国十大文豪:屈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一秋 著
图书标签:
  • 屈原
  • 楚辞
  • 爱国诗人
  • 中国文学
  • 文豪
  • 历史人物
  • 古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08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95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十大文豪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作品《离骚》里的主人公自叙生辰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对“摄提”等理解不同,对古代历法推算也有差异,这位以屈原为原型的诗人的生年还有争议。一般定为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庚寅)日生。
屈原出身贵族,是“楚之同姓”,他后来担任“三间大夫”,主要执掌“王族三姓”(屈、景、昭)的事务,特别是关于世族胄子的教育管理。他在青年时写的《橘颂》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大概少年得志,很早就担任了“左徒”高职,地位仅在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之下。就在青壮年时期,他很可能巡游于汉水南北、秭归东西或沅湘等地,在古老的民间恋歌祭曲基础上,创作了清新秀丽的《九歌》,寄托自己热爱乡土、祖国民众及其谣俗的思绪,也歌颂了热烈优美的民间恋情。

目录

屈原传
伟人的诞生
少年屈原
耀眼三楚
风雨历程
流离他乡
魂归泪罗
千古不朽

屈原作品选
离骚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
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精彩书摘

屈原这次流放的江南,指今湖南省北部、中部一带。屈原流放的路线是,从汉北的宜城出发,向东南到鄂渚(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面),然后弃车登舟,穿过洞庭湖,沿沅水上溯,到达枉渚(今湖南省泸溪县),再到辰阳(今湖南省辰溪县),最后到溆浦。当时的辰溪、溆浦一带,尽是荒山僻壤,人烟稀少,十分落后。而且气候恶劣,潮湿霉暗。屈原从长期生活的繁荣富庶的江汉地区被驱赶到这里,宛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茕茕孑立,孤苦无依,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顷襄王和子兰、靳尚之流,不仅要从心理上折磨屈原,而且企图将屈原的身体搞垮。
但屈原是不会屈服的。他的信念没有动摇,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他的心理确实受到打击,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坏。然而他的人格经历了多次残酷斗争磨炼得更加完美。在孤寂悲苦的环境里,屈原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抒发在诗歌里,同时作为流放生活的特殊记录,这就是《涉江》。
《涉江》开篇以独特的服饰暗示屈原不变的节操。楚有关生辰的历书认定寅年寅月寅日生者,男的将显贵而好衣饰,这对屈原的心理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名篇。诗中除运用屈原已使用成熟的虚实对应结构和象征手法,还首次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涉江》放逐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水乳交融,达到妙合之境。尤其是“乘舲船余上沅兮”一段,船儿溯流而上的艰难和回环往复映衬着屈原遭放被逐的千折百回的心理;“入溆浦余佪值兮”一段以山林的荒凉、幽晦、阴森烘托出屈原那一颗孤寂、凄凉的心。而屈原在写景时抓住了最富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使人如身临其境。
……

前言/序言


华夏史诗的恢弘卷轴:从先秦风骨到近现代回响 本书是一部跨越时空、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十位文学巨匠的深度剖析之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诗人或作家,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国文坛的脉络变迁,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如何以笔为剑,以诗为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第一卷:群星初现——先秦的奠基与楚辞的浪漫 开篇追溯至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诗经》以其质朴的现实主义精神,勾勒出周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社会风貌,那些“风”“雅”“颂”的篇章,是早期人民情感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深入探讨了《诗经》的四言体、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它如何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南方楚地,探寻那股浪漫主义的激荡之源。本卷详细解读了先秦文学在地域上的分野与特色,特别着墨于楚辞的恢弘气象与独特的想象力。从神话传说中的瑰丽世界,到哲理思辨的深刻内涵,楚辞的磅礴气势与丰富的意象,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全新的疆域。这里的叙述旨在展现的是,文学的根基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被打磨而成。 第二卷: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史诗性与个体精神的觉醒 秦汉大一统的背景下,文学体裁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本卷首先分析了汉赋的铺陈与藻饰,探讨了它在承载帝国气象和叙事上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汉代政治与文化的代言者。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了建安文学的崛起,探讨在战乱与动荡中,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如何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标志着文学开始从歌颂集体转向关注个体命运的转折点。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卷用浓墨重彩描绘了这一黄金时代。我们不局限于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细致辨析了不同流派的艺术追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飘逸,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山水情怀,创造出天马行空的奇绝意境;以杜甫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如何以“诗史”的笔触记录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苦难与民生疾苦,体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对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派的清幽淡远,以及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平易近人,也有详尽的论述。 第三卷: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情感的内化与审美的精细 进入宋代,文学的重心从诗转向了词。词作为一种伴随音乐的文体,其形式上的自由与情感表达的细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卷将词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深入剖析。 上阕聚焦于婉约词的极致发展。以柳永为代表的对市井生活、离愁别绪的细腻描摹,展示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继而探讨了李清照在国破家亡背景下,词风由闺阁情思转向家国之痛的转变,其语言的清丽与情感的真挚,使其成为宋词中无法绕开的高峰。 下阕则重点解析了豪放派的雄浑气概。苏轼如何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旷达的胸襟,将诗的意境引入词中,赋予词体以哲理的深度和开阔的视野。再看辛弃疾,他如何将满腔的报国无门之愤,化为慷慨激昂的词句,其“横绝一世之才”,构筑了宋词气势的另一极。本卷旨在说明,宋词的发展是中国文人对内心世界、对个人情感进行极致审美的过程。 第四卷:元曲的通俗与戏剧的兴盛——文学的普及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元代,随着蒙古族统治下的社会结构变动,文学的重心进一步向通俗化、娱乐化方向转移。本卷详细梳理了散曲(套数与小令)的特点,探讨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如何以接近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市井百姓的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更重要的是,本卷对元杂剧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考察。通过对《窦娥冤》《西厢记》等经典剧目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杂剧在结构、唱白、科仪等方面的成熟体系,阐释了其如何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者和人民精神的载体。元曲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文学从精英阶层向更广泛的市民阶层渗透的成熟阶段。 第五卷:近代的转型与现代的探索——文言的坚守与白话的革新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的成熟构成了文学的主体。本卷首先分析了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如《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深刻洞察,其语言艺术、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是古典小说史上的集大成者。接着,论述了晚明“性灵说”对僵化文风的冲击,以及公安派等流派对个性解放的初步尝试。 进入近代,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本卷详细回顾了从“同光体”对古典传统的最后挣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强力推行。我们分析了白话文运动的文学意义与社会影响,探讨了新文学作家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如何在继承古典文学精华的同时,努力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文学体系。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探讨文学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承担起改造国民性、启蒙国民心智的历史重任。 全书结构严谨,线索清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不带偏见的中国文学发展全景图,领略不同时代文豪留给后世的独特精神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对屈原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原以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但书中展现的,是一位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对君主昏聩的痛心,对国家衰败的无奈,都通过他对朝堂的观察和对政治局势的分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屈原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他作为三闾大夫时期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并非不谙世事,而是选择了用最纯粹的文学语言,去唤醒沉睡的君主,去呼唤迷失的灵魂。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让我深感震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屈原作品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永恒的主题。屈原的诗歌,正是如此。书中的解读,将《九歌》中的神话意境与楚国祭祀文化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将《天问》中的宇宙探索与哲学思辨相联系,让我感受到了古人无穷的想象力;而《离骚》的凄美动人,更是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达到了文学的巅峰。书中对屈原作品的字斟句酌,以及对其意境的阐释,都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屈原。他不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的符号,而是一个有着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个体。书中的叙述,穿插着不少史料和考证,让我得以了解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全貌。他并非生而伟大,而是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永恒。这种从凡人到圣贤的历程,让我觉得更加贴近,也更加能够理解他诗歌中的悲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是他生命的呐喊,是他灵魂的写照。

评分

屈原,这个名字,我从小就耳熟能详,仿佛早已刻在了我的文化基因里。每次听到端午的粽叶飘香,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位投江殉国的伟大诗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于这位千古文豪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造就了屈原这样一位情感充沛、忧国忧民的诗人?是那时的楚国,还是他个人坎坷的仕途?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屈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的政治抱负如何与他的文学创作交织在一起。我希望读到的不仅仅是《离骚》的华美辞藻,更是其背后屈原真实的生命轨迹,他为何会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他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对黑暗现实的痛斥,都应当是书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评分

我一直对屈原的“狂放不羁”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情,能让他写出如此情感喷薄、意象瑰丽的诗篇?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它不仅仅将屈原描绘成一个悲情的殉道者,更展现了他性格中坚毅、浪漫、甚至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执拗。书中的笔触,让我看到了屈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纯洁情感的珍视,以及他对自身理想的不懈坚持。即使面对流放和孤独,他也未曾放弃对真善美的讴歌。这种人格的光辉,与他的文学成就相得益彰,让我对这位文豪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