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风流:袁枚传

文采风流:袁枚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英志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袁枚
  • 清史
  • 文学史
  • 文化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诗词歌赋
  • 乾隆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1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8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3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袁枚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这位阳春之子、旷世奇才,走完了人生的四季,于冬季回归自然。噩耗传开,大江南北挽诗如雪片般飞传,许多故旧门生回首仓山,黯然销魂,痛惜中国18世纪中叶的诗坛盟主,一代风流才子如一颗明星陨落。

内容简介

   清代诗坛盟主袁枚,任县令7年,勤政廉洁,率民抗灾,博得“大好官”之美誉;只是始终觉得怀才不遇,又不甘心做大宫之奴,加之放荡不羁而遭人攻讦,终于在34岁之际毅然辞官。从此隐居南京随园约五十春秋,优哉游哉度过潇洒风流的一生。他于诗坛独树“性灵”之帜,成为性灵派主将,结交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共创诗坛新格局。提携后学,广招弟子,尤多闺秀门生,构成诗坛新景观。晚年老当益壮,四方出游,天台寻胜,雁荡观瀑,黄山揽云,桂林探洞……足迹遍神州,诗篇近五千首(含集外诗)。他走过了一条先仕后隐的人生道路,显示了独立不羁的个性风貌。

作者简介

王英志,1944年11月生,吉林长春人。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 于苏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出版社编审,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明清诗学研究,其研究注重诗论与创作相结合,已出版著作约三十部、论文百余篇。其《清人诗论研究》开新时期清代诗学研究之先河;《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被评为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其《性灵派研究》、《袁枚评传》被评为具有开创性的力作;其主编的《袁枚全集》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其《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清代山水诗编则开拓了清诗研究的新领域。其主编的《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入选第二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颁荣誉证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原是奇才应运生
一、阳春之子,式微之家
二、少年奇才,刻苦好学
三、省叔桂林,扬名广西
四、应试报罢,落魄京师

第二章关心循吏口碑悬
一、金榜题名,荣归完婚
二、考试末等,外放江南
三、溧水、江浦,初显吏才
四、调任沭阳,情系苍生
五、治理江宁,四载乞归

第三章 随园形胜俨蓬莱
一、挂冠省亲,治理随园
二、赋闲三载,经济拮据
三、赴任陕西,丧父辞归
四、 广交文士,诗酒风流

第四章 何尝名教不风流
一、无子为名,一再纳妾
二、寻花问柳,怜香惜玉
三、宠爱弟子,亲呢伶人

第五章 一代文章仰巨公
一、倡“性灵说”,与沈论战
二、当代龙门,提携后学
三、文武权臣,欲列门墙
四、诗佛、诗仙,生死之交
五、袁、赵同调,共倡性灵
六、 文字结缘,神交船山

第六章 才女尽为诗弟子
一、孙氏姐妹,同为弟子
二、 湖楼诗会,广招才女
三、画舫载美,同游西湖
四、闺阁弟子,佩兰为冠
五、吴门才女,闺中知己
六、撰写《诗话》,编辑《诗选》

第七章 万里江山助壮游
一、 出游天台,石梁观瀑
二、龙漱作歌,温州坐筵
三、饱览黄山,峰奇境险
四、舟行万里,诗吟南国

第八章 回首仓山各黯然
一、年逾古稀,自挽、告存
二、痢疾复发,文星陨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游山回去后,袁枚诗兴未减,又有《咏怀》句云:“每饮不忘惟竹帛,立名最小是文章。”已透露此生欲以文章立名的志向,成为后来隐居著述的思想萌芽。
雍正五年(1721),袁枚12岁时,参加院试,入县学,成了一名秀才。主试官为学使王充河先生。有趣与可悲的是,其42岁的业师史玉瓒与自己同时举秀才。相比之下,袁枚自然更显得少年得志,矫拔不俗。
院试发榜那天,袁枚正骑着竹马在院子里驰骋,忽然门外来人报捷。消息传开,左邻右舍前来祝贺,路人闻说亦簇拥着来观看这位小秀才。而东家一邻居因孩子落榜,觉脸上无光,正给小儿吃板子。西家一邻居“有女初长成”,则想着向袁枚家里提亲呢。
袁枚家里更是一片欢声笑语,如同过节一般。上学前,姑姑细心地为袁枚梳头。母亲则替他试穿秀才服“青衿”,一种青色交领的长衫,量着长短,叮嘱他不要把所佩锦带弄反了。祖母则把他揽在怀里,慈祥地笑着。全家人都认为袁家中兴有望了。入县学后,袁枚懂事多了,贪玩之心减弱,求知的渴望更强烈。但日子一长,袁枚开始对所学的四书、五经有些厌倦。不安分的天性与好奇心促使他课余常常溜到街上书肆里看书。
杭州自南宋以来,就商业繁荣,文化发达。清代盛世时,刻书业极昌盛,城里书肄林立。书肆中杂书很多,古代诗文集更夥。自从袁枚发现了这如同宝库的-新天地之后,就成了常客,一人书肆则流连忘返,手不释卷,把书肆当做图书馆,博览群书。袁枚后来于《对书叹》诗中回忆“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就是指在书肆中看书的收获。袁枚一生不仅写诗作文,而且编诗话,撰笔记小说,都与他少年时在书肆里阅读到历代诗话以及《虞初志》、《续齐谐记》等传奇与笔记小说,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分不开。如果袁枚少时只是老老实实坐在学堂里,啃四书、五经,那他顶多是一个写写八股的酸文人,怎么能取得后来巨大的创作成就!袁枚渐渐不仅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而且思想开始成熟,识见大大提高。以前只是摹仿古人,吟咏小诗,此时常与亲友雄谈阔论,不时显示出独到的见解。这一切都被姑姑看在眼里,认为侄儿已具备秉笔撰文的能力。
一天姑姑问袁枚:“你还记得以前姑姑讲的郭巨埋儿的故事吗?”“侄儿记得。郭巨不仅不是孝子,而且是奸人。”
侄儿出言骇世惊俗,姑姑不禁一惊。于是趁热打铁说:“你说得也许有理,但要服人,必须写出文章。你现在长大了,光写诗是不够的,该作文章了。你就写篇《郭巨埋儿论》吧,有胆量吗?”袁枚原本年少气盛,姑姑一“激将”,更宋了劲头,立即答道:“侄儿愿意一试,请姑姑指正。”
袁枚绞尽脑汁,点灯熬夜,终于写成第一篇论文:《郭巨埋儿论》。
《郭巨埋儿论》以犀利的笔锋,指出郭巨既称为“孝人”,就应该是“慈父”、“廉士”。但他“不能养,何生儿?既生儿,何杀儿?”此为不慈。因埋儿“取金则贪”,此为不廉。而把儿子偷偷埋掉,“母弗禁,似母勿爱儿也,以恶名怼母,而以孝自名,大罪也……乌乎孝?”层层辩驳,不仅析其理,还“发其术”,认为郭巨早“知某所有金,伪携儿掘”,以“天哀予孝”为名得金,既得孝名,又得巨金,用心卑鄙奸诈,甚于韩愈《鄂人对》中的鄂人。千年“孝子”在袁枚如刀笔下,被剖析得一钱不值。
袁枚写了《郭巨埋儿论》后,贾其余勇,不待姑姑吩咐,不久又写了《高帝论》。此文纵论汉高祖当年“用天下之兵,不知用天下之锋”,即夺取政权后,不能利用时势-一借良相张良、陈平,猛将彭越、韩信正奋发有为之时,用其诛秦灭项(羽)之余威,彻底摧垮匈奴;反而忙于为子孙列土封侯、剪除功臣,“狡免死,走狗烹,匈奴尚在,而功臣已尽”。因此,“文帝之卑鄙厚弊,武帝之黩武穷兵,皆高祖不用其锋之过也”。
年仅14岁的袁枚,敢做千古翻案文章,高论帝王治国之失,虽未必尽谐事理,但发前人之所未发,又文笔恣肆,气势宏大.不愧为奇才。
此二文使姑姑赞叹不已。四五年后,袁枚将此二文呈献给老师杨文叔先生批阅,亦得到高度嘉奖,批云:“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杨先生的鼓励,使袁枚日后更加锐意述作。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文采风流:袁枚传》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内容的任何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其他领域或主题的详细描述。 ---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空探索纪实》 第一章:寂静的彼岸——人类目光的延伸 人类文明的摇篮——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微尘。然而,正是这粒尘埃上的智慧生命,从未停止对黑暗深空的凝视。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二十世纪中叶,那个太空竞赛的火热年代。 我们不会谈论诗词歌赋的声韵,也不会涉及清代士人的风雅生活。相反,我们将深入到冷硬的金属、精确的轨道计算,以及人类敢于挑战引力束缚的勇气之中。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挑战: 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早期火箭技术的发展,从冯·布劳恩的设想,到苏联和美国的“斯普特尼克”竞赛。重点在于工程学的突破——如何解决高温、真空、辐射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基本难题。这些挑战,与任何文人雅士在书斋中面对的困境截然不同,它们关乎物理定律的极限和人类肉体的脆弱。 例如,我们将细致描摹“阿波罗计划”的幕后故事。聚焦于任务控制中心的紧张气氛,那里的每一秒决策都可能决定宇航员的生死。书中详尽引用了任务简报和工程日志,揭示了登月舱着陆瞬间的惊险,以及返回地球时对数据链的依赖。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技术细节和数据分析,与传统传记文学的叙事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关键人物:工程师与科学家群像 本书描绘的“风流”并非指文人间的交游唱和,而是指那些在科学前沿领域,以无畏的求知欲和坚韧的理性精神,推动人类边界拓展的工程师、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冯·卡门的影响: 探讨这位“空气动力学之父”如何奠定了现代航空航天工程的基础,他的跨学科思维如何突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 哈勃定律的发现: 深入解析爱德温·哈勃如何通过观测红移现象,证实了宇宙正在膨胀,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认知。我们关注的是数据图表和光谱分析,而非个人轶事。 轨道力学的魔术: 对引力弹弓效应(Gravity Assist)的原理进行通俗却严谨的讲解,阐述旅行者号探测器如何利用行星引力,以最小的燃料消耗,抵达太阳系的边缘。 --- 第二章:行星际的信使——探测器的孤独旅程 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地球的近地轨道,目光投向更远的火星、木星乃至柯伊伯带时,探测器的设计和运行便成了核心议题。这一部分侧重于无人探测任务的宏大叙事。 火星的探秘者:从“水手”到“毅力号” 火星,这颗红色的邻居,吸引了无数目光。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世代火星探测器的设计哲学。 1. 早期着陆器的挣扎: 记录了早期任务中,着陆器因通信延迟或地形识别错误而失败的惨痛教训。我们探讨的是软件算法的迭代,而非人文关怀。 2. 漫游车的工程学奇迹: 以“好奇号”和“毅力号”为例,分析了它们如何携带复杂的化学分析仪器(如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深入分析岩石样本,寻找古代微生物存在的证据。书中包含大量关于钻探深度、样本储存和原位资源利用(ISRU)技术的探讨。 太阳系外缘的秘密:深空网络的挑战 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如今已飞出日球层,进入星际空间。它们的故事,是关于信号衰减和能源极限的史诗。 通信延迟的恐怖: 描述了当信号以光速传播,往返信息需要数小时甚至更久时,地面控制中心如何制定容错机制和自主决策程序。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 详细介绍了钚-238衰变作为探测器唯一能源的原理及其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维持仪器运行的必要性。这部分完全基于核物理和热力学知识。 --- 第三章:遥远的凝视——系外行星的发现与分类 人类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驱动了对系外行星的搜寻。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从太阳系内部转向银河系的亿万恒星。 开普勒的遗产与凌日法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观测精度的极致追求。 光变曲线的分析: 我们教授读者如何解读星光强度的微小波动——凌日现象。书中展示了大量的模拟图表,解释了行星大小、轨道周期与光变曲线形状之间的数学关系。 开普勒数据的挑战: 分析科学家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行星候选体”(Kepler Objects of Interest, KOIs),以及如何排除恒星活动、双星系统等假信号的干扰。 宜居带的定义与光谱生物标记 “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并非一个简单的距离概念,它涉及恒星类型、行星大气成分等复杂因素。 大气透射光谱学: 当下一代望远镜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进行分析时,我们寻找的不是诗意的赞美,而是氧气、甲烷、水蒸气的吸收谱线。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关键“生物标记”的物理学基础,以及它们在特定波段下的特征。 “超级地球”与“迷你海王星”的困境: 探讨了那些质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行星,它们可能拥有巨大的氢氦包层,不适合生命存在,但其形成机制依然是行星科学的前沿难题。 总结:理性之光的指引 《星辰的低语》旨在呈现一个由精密仪器、严苛计算和不懈求真精神构建起来的宇宙图景。它聚焦于人类智力在对抗混沌与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其“风流”之处,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本书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的胜利,而非任何个体情感的抒发。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了解到一本名为《文采风流:袁枚传》的书,虽然我还没有细读,但其书名便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袁枚,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一股不羁的文人气息,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循规蹈矩不同,他似乎代表着一种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他“文采风流”的特质。是仅仅罗列他的作品,还是会深入剖析他创作的背景和动机?“传”这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必然会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仕途坎坷、归隐生活,以及他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交往。我很想知道,在那个讲究“修齐治平”的时代,袁枚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不被同化的?他的“风流”究竟是生活上的雅致,还是思想上的超脱?这本书会带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吗?会告诉我他如何看待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他的文学理念又是怎样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描绘他在创作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喜悦,以及他那些为人称道的作品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对传统文人精神的探索,希望它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袁枚。

评分

《文采风流:袁枚传》,仅仅是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意气风发、才情横溢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袁枚,这位清代文坛的奇葩,我一直对他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文采风流”的根源,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他作品的欣赏,而是去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思想,去感受他内心世界的波澜。 “文采”二字,我期待能看到他那些如行云流水般的诗句,如同他笔下的美食一般,充满滋味和意境。而“风流”,则可能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一种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勇气。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袁枚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仕途坎坷,他的归隐生活,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与当时社会名流的交往,是否都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更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次与古人精神对话的机会。我希望能从中领略到袁枚的才情,感受到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挑战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文采风流:袁枚传》,瞬间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传记的标签,更像是一道散发着独特魅力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一位不平凡的文人。袁枚,在我脑海中,总是一个充满才情、不落凡俗的存在。我好奇的是,这本传记将如何精准地捕捉到他身上那股“文采风流”的气质。究竟是怎样的“文采”,让他能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是他的诗文、散文,还是他那些充满智慧的随笔?而“风流”二字,更是让我遐想联翩,它可能是一种不拘泥于礼教的自由精神,也可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亦或是他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气度。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袁枚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是否就像他的作品那样,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满着诗意和情趣?他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他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他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迸发,以及他如何克服创作上的困难?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温度的袁枚,而非仅仅一个历史符号。

评分

这本《文采风流:袁枚传》尚未有机会翻阅,但仅仅是书名便已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文采风流”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古韵悠长,指向了那个风流倜傥、笔耕不辍的文人墨客。袁枚,一个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名字,我知道他是清代乾隆年间一位极具个性和影响力的文人,以其独特的才情和不拘一格的文风闻名于世。 但“传”这个字,又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他作品的辑录,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他的人生轨迹,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思想,感受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我好奇,这位“文采风流”的袁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风流”体现在何处?是惊世骇俗的言行,还是超凡脱俗的才情?书中是否会描绘他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化为笔下的千言万语,又如何在这个等级森严、礼教束缚的时代,活出自己的精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的袁枚形象,不仅仅是那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坛巨匠,更是那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他与同时代文人墨客的交往,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诗文唱和,亦或是针锋相对,一定妙趣横生。 还有,他对美食、园林的热爱,这些日常的兴趣,是否也如同他的诗文一样,充满了“文采风流”的味道?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我渴望通过它,窥见那个时代的风物人情,更渴望触碰到袁枚那颗跳动着才情的灵魂。

评分

《文采风流:袁枚传》这本书,单从书名来看,就透着一股子不落俗套的劲儿。袁枚,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个鲜活的存在,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书生那样死板,而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真正捕捉到袁枚“文采风流”的精髓。这里的“文采”,我理解为他那汪洋恣肆、活泼生动的文字,以及他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而“风流”,则可能包含了他不拘泥于成法、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精神,也可能指的是他在生活中的浪漫情怀和洒脱姿态。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作为一个“人”的故事,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文人”的符号。他的人生起伏,他的情感世界,他与家人的关系,他如何平衡诗酒生活与社会责任?书中是否会提及他那些著名的“随园诗话”和“子不语”,以及这些作品如何体现了他独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哲学? 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考证和梳理袁枚的人生轨迹的,是否会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袁枚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一位有趣灵魂的对话,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袁枚,一个真正能称得上“文采风流”的清代文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