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周海江,还是作为企业家的周海江,对他的评价都离不开“创新”两个字,无论是1988年他辞教从企,还是他在红豆从车间基层做起,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厂部秘书、副厂长等职期间,创新是其工作的突出特点。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青年企业家丛书·红豆赤子:新儒商周海江》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描述了“红豆”集团周海江的创业、创新的经历。周海江,现年44岁,1966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港下镇一个农民家庭,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系中共17大党代表。
23年来,周海江从车间基层工人做起,与员工共同缔造了今天的红豆集团。
“创新”是周海江身上的突出特点。他思维先进,大胆超前,到红豆集团工作不久,就提出了的建议。1980年代末,出资16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使“红豆”品牌较早地深入人心;2001年,红豆股份上市,红豆集团开始迈向资本经营:周海江对企业进行了项目归并、导入全新企业形象、推出高档男装女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到柬埔寨建立经济特区、推进绩效管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使红豆集团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迅速提升,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代表。中央、江苏省、无锡市各级领导对于周海江既抓企业管理,又抓企业党建的做法给予很高评价。
《中国当代青年企业家丛书·红豆赤子:新儒商周海江》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多次深入红豆集团采访周海江本人和周边的人,对周海江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有了较准确的把握,所以描写真实,饱含情感。主人公许多闪亮的思想,感人的行为,对于今年的青年创业者,有着很宝贵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伊乐,女,本名乐艳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副主任,资深记者、编辑,广播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奖和政府大奖,多次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特别节目(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春节晚会)的总撰稿和总导演,多次担任广播剧编剧及导演。其图书作品《行走台湾》等已经公开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成长——疼痛的的蜕变
少年,少年
春之萌
春风拂柳
烟雨河海
回到港下
创业——征途如虹
叉见红豆
少帅的赤兔马
因父之名
五湖扬帆
深耕江南
爱在天地间
飞跃——红色明亮
时间这个魔法盒子
与电影相关的亲子时间
关于理想的自我拷问
感悟践行
红色明亮
附录:红豆集团大事记
精彩书摘
当时离港下初中一里地的村子里住着一位腿脚残疾的黄大娘,黄大娘生活困难,靠摆地摊卖衣物为生。她每天一早都会拎着一个大包袱去学校所在的镇上卖,下午四五点钟则拎着没卖完的货物回家。周海江放学后总会格外留意,只要有可能就会帮黄大娘背起沉甸甸的包袱,送黄大娘回家。
有一年冬天,同学姜峰(音)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南方冬天虽然河水不会结冰,但也刺骨的冷。姜峰不会游泳,周海江却是游泳能手。他立刻跳下水,把姜峰救上了岸。受了冻的周海江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
这些童年往事周海江也许记不清了,而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还记得,他的弟弟妹妹都还记得。
妹妹周海燕说: “小时候,大哥就像父亲一样可以依赖。可是他又不会像父亲一样训斥我们。所以有事情我们都乐意和他商量。因为是长子,二哥淘气了,大哥也要跟着受处罚,每一次大哥都不需要提醒,就乖乖地站到墙角面壁。”而当周海江保送深圳大学一事出现意外时,少年周鸣江则拍着胸脯对周海江说: “哥,没关系的,考不上就回来,我养你一辈子!”
果真如母亲所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这真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啊!
是的,父母是周海江最好的老师,也正因为如此,周海江认为,他的人生路上,一直都能遇到的好老师、好的朋友,还有好的年景。
早晨6:30,学校的大喇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开始曲,周海江驻足开始认真聆听。与他的同龄人只关心功课不同,周海江喜欢听新闻,而学校的大喇叭则是他获取新闻资讯的最佳渠道,每天他都要认认真真地听完半个小时的新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每天产生的新思潮新事情,让这位生活在各种资讯相对封闭的农家少年感到新鲜,他感受到了躁动,一个国家的血液里的躁动。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当时的经济特区珠海、深圳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他对南方那片改革的土壤感到好奇,他多么想去那个地方亲眼看一看,然而这对于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农村少年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一个完全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梦想。
……
巍巍昆仑:中国西部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一部关于生命、土地与未来的史诗 作者: 王 鸿 飞 出版社: 华夏大地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典藏版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 《巍巍昆仑:中国西部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志或自然科学著作,它是一部深入到中国西部广袤土地肌理之中的人文地理学巨著。本书以昆仑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为核心考察场域,跨越青藏高原的严酷环境、塔里木盆地的生命奇迹与河西走廊的千年文明交汇点,细致描摹了人类如何在极端生态条件下寻求生存之道、构建独特文化体系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界限的消融”——在中国西部这个地球上最具有挑战性的生态区域,传统生存智慧如何与现代生态伦理发生碰撞、融合与演进。作者王鸿飞,一位行走近三十载的地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用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近乎苦修般的田野调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生态变迁、文化坚守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画卷。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冰雪之源”、“沙海遗珍”、“绿洲挽歌”和“天人合一的未来”四大板块,层层递进,由宏观的地理格局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命运,最终指向关乎整个中华民族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哲学思考。 --- 深度解析:四大板块的构建与核心主题 第一部分:冰雪之源——高原上的生命意志(约 180 页) 本部分聚焦于昆仑山脉的源头区域,深入探究冰川、冻土以及高海拔牧民群体的生存智慧。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浪漫化描绘,而是着重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传统游牧经济结构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冲击。 核心内容包括: 1. 冰川消融的速度与文化焦虑: 详细记录了近二十年来主要冰川的退缩数据,并将其与藏族、蒙古族牧民关于“神山消逝”的口述历史进行对比,揭示了生态危机如何转化为文化认同的危机。 2. “活着的”水文地理学: 考察了河流源头社区在水资源分配上的古老契约与现代法律的冲突。书中详细描述了在缺氧环境下,牧民如何通过精确的物候观测来决定转场时机,这种基于经验的生态监测系统,其价值甚至超越了某些现代遥感技术。 3. 生态伦理的雏形: 探讨了高原文化中“万物有灵”的信仰体系,分析这种信仰如何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资源节制行为,是西方“环境保护”概念出现前,最原始而有效的生态契约。 第二部分:沙海遗珍——大漠边缘的文明重构(约 200 页) 此部分将视角转向塔里木盆地,探讨绿洲文明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韧性与脆弱性。王鸿飞以丝绸之路沿线的多个被遗弃或幸存的古城遗址为切入点,剖析了人类工程智慧的极限。 核心内容包括: 1. 地下水系的博弈: 详尽分析了坎儿井(地下暗渠)系统的工程原理及其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衰竭机制。作者特别关注了现代大规模农业灌溉对古老水利系统的挤压,以及由此导致的局部生态失衡。 2. 胡杨的哲学: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作为沙漠的象征,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书中通过对生命周期长达千年的胡杨林的深入考察,探讨了“坚韧不拔”背后的生态代价——即为了维持生命形态所付出的巨大能量消耗,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锚定”作用。 3. 游牧与定居的边界: 通过对楼兰、精绝等地衰亡案例的考古地理学分析,辨析了定居农业在面对气候波动时,其社会结构的脆弱性远高于适应性强的游牧经济。 第三部分:绿洲挽歌——现代介入与系统性失调(约 150 页)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具批判性的章节,直面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开发项目对西部生态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避免了简单的“发展与环保”二元对立,而是力求展示介入的复杂性与后果的非预期性。 核心内容包括: 1. 单一作物种植的反思: 批判性审视了某些地区为追求产量而推行的单一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如何破坏了原有脆弱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并导致区域性的地下水超采。 2. 生态移民的文化断裂: 对自愿或强制性的生态移民项目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重点分析了当一个群体被剥夺了其赖以生存的“地理叙事”后,其社会凝聚力与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本书认为,生态保护不应以牺牲文化多样性为代价。 3. 能源开发与地质敏感性: 考察了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对脆弱的雅丹地貌和冻土层的长期影响,提出应建立一套更精细的“地质脆弱性指数”来指导能源战略布局。 第四部分:天人合一的未来——昆仑路径的当代启示(约 150 页) 在对挑战进行全面梳理之后,本书的落脚点转向了充满希望的探索与重建。作者认为,西部生态文明的未来,不在于完全回归过去,也不在于盲目引入外来技术,而在于激活本土的生态智慧,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核心内容包括: 1. “适度”原则的量化: 提出“生态承载力的动态阈值”概念,主张将传统文化中对“适度”的模糊认知,转化为可量化的、社区参与式的管理指标。 2. 小尺度、高韧性的社区模式: 赞扬并记录了少数在偏远地区成功实践的微型生态农业社区,这些社区通过恢复古老的间作、轮作系统,实现了零灌溉或极低灌溉下的自给自足。 3. “地理教育”的重塑: 呼吁将西部地区的生态历史与文化深度融入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深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是实现长期生态保护的根本。 --- 作者简介与写作特点 王鸿飞,著名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他常年驻扎在西部高原和沙漠边缘,其研究风格以“沉浸式田野”著称。 写作风格: 本书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作者擅长运用精妙的比喻,将复杂的地理过程和人类学的观察,转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叙事。文中穿插的现场记录和受访者的原话,极具现场感和张力,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其笔下的昆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有呼吸、有记忆、有未来抉择的生命共同体。 核心价值: 《巍巍昆仑》不仅是对中国西部生态现状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边界在哪里”的哲学反思之作。它要求读者跳出东部沿海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对“繁荣”与“进步”的定义,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部不可或缺的奠基性文献。 --- 目标读者: 地理学、环境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者;关心中国西部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深度思考的普通读者。 装帧特色: 精装典藏版内附多张作者亲自拍摄的高分辨率彩色地图与珍贵田野照片,部分章节附有手绘的古水利系统草图,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