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鲁道夫·P·霍梅尔 著,戴吾三 等 译
图书标签:
  • 手工艺
  • 中国手工业
  • 民俗
  • 历史
  • 社会调查
  • 图像记录
  • 20世纪中国
  • 文化遗产
  • 地方志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46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40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线名师强强联手,打造实力精。典型习题精选精编,难度适中题量适当。
     解答精准评注点睛,全面指导解题思路。
     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基础过火举一反三。

内容简介

  

  《2013李永乐·王式安考研数学系列:数学基础过关660题(数学2)(全新升级版)》是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编写的数学复习备考用书,几年来本书逐步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信任与好评。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题型为选择题(310)与填空题(210)。在题目的编制设计上,编者们有两个基本构思:一是选择题与填空题的模拟题,二是为解答题铺路的基础板块。

作者简介

鲁道夫·P·霍梅尔,188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其父为慕尼黑大学东方语言学教授弗里茨·霍梅尔(FritzHommel,1854—1936)。鲁道夫·P·霍梅尔在慕尼黑接受早期教育,21岁时移居美国,辗转纽黑文和克利夫兰等地,之后到了新英格兰,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Bethlehem)的里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学化学,并在该校任副教授。后来,他认识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被莫瑟博士所吸引,终于双方在充满魅力的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为协助莫瑟博士进行工具调查,毅然舍弃了从前的地位。莫瑟博士主要收集美国土著工具,并决心进行中国民间手工艺调查,委托鲁道夫·P·霍梅尔担当此任。霍梅尔先后在中国住了8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调查工作。
本书1937年的版本由约翰·戴公司出版,由于其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本书,此汉译本即依该版本翻译。
由于作者一直对莫瑟博士深怀敬意,所以,本书英文版的扉页上专门以当时已经辞世的莫瑟的名义将其献给莫瑟的舅舅。

目录

序一
序二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摇基本工具
采煤
采煤用绳索
采石
制铁
铁匠铺
铁匠工具
风箱
金属薄片应用
制钉
焊接工艺
金属拉丝
铸铁
铸件修补
锻铁
流动铜匠

第二章 摇农业工具


插秧
灌溉
施肥
耙和磙子
耕作工具
打谷和扬谷
马铃薯
剪枝
水磨
榨油
手磨(砻)
畜力磨
舂米
手推磨
大豆的利用
关于豆腐的补充说明
绳索压榨机
铡刀
制糖
食盐
供水
养牛
捕兽器
捕鱼法
织网
肉的处理
木炭炉及其制作
蒸馏制酒
酒炉
厨房炉灶
燃料
做饭
厨具
餐具
二摇

第三章 摇制衣工具
轧棉机及弹棉花弓
纺线
麻纺车
纺车
捻线
织布
织带机
印染
砑光
洗衣
熨烫
摇缝纫及缝纫工具
画线工具
顶针和镊子
眼镜

剪刀
日本剪刀
草鞋
布鞋
雨具
编织
制革
做鞋
鞋匠的工具

第四章 摇建筑工具
伐木
斧子
原木钩
打号锤
竹子的利用
摇木工用具

船匠用截圆锯
横割大锯
篾匠用锯
干柴锯
伐木锯
日本伐木锯
日本榫头锯
手锯
短柄斧和柄斧
刨子
刮刀
木工台挡头
木工台架
钻孔
木匠用扩孔锥
摇凿子
木匠凿子
日本木匠凿子
墨斗
往复式车床
木匠的辅助工具
摇木钉在中国的使用
木钉的历史
中国冲子
起钉器
磨石
竹瓦
照明竹条
制砖
窖砖
制作屋瓦
烧石灰
石灰的多种用途
房屋结构
砖墙的砌法
夯土墙


门环

椅子
三摇
暖炉
枕头和床
扫帚

制作蜡烛

第五章 摇运输工具
道路
独轮车

畜力车
挽具
水路
造船
造船填缝
船锚
船用罗盘
运载货物
液体容器
手制陶器与轮制陶器
锡匠手工艺
桶匠手工艺
人名及名词术语对译表
附录: 书中所涉及英制、市制与公制
单位对照表
译后记/戴吾三
编校后记/孔昭君

前言/序言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并非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手工艺的现代读物,而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即1921年至1930年间,中国各地的传统手工业状况。这份图录犹如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带领我们回溯到那个手工技艺依旧是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土地上,从繁华的都会到偏远的乡村,各种巧夺天工的手艺如同繁星点点,维系着人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智慧结晶。这套《手艺中国》的编撰者们,怀揣着对本土文化的热忱和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工坊作坊,一丝不苟地将当时中国的手工业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份图录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详实而全面的调查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更包含了对各地手工业的深度考察。从北方的粗犷皮革、精巧木器,到江南的丝绸刺绣、陶瓷钧釉,再到西南的竹编漆器、少数民族的银饰服饰,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方方面面。调查内容细致入微,不仅记录了产品的种类、制作工艺、所用材料,还可能触及到手工业者的生活状况、生产组织形式、市场流通等宏观层面。这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其次,“图录”二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其核心特色——丰富的图像资料。在那个摄影技术尚未普及,且彩色摄影更为稀有的年代,能够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照片,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工作。这些影像,可能是黑白照片,记录了工匠们专注的神情,他们手中灵巧的双手,以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生产场景。它们是直观的、生动的,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能更直接地触动人心,让我们得以“亲眼”见证那些失传或已渐行渐远的技艺。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工具的演变,工艺的细节,以及产品最终的形态,这对于理解和传承手工技艺至关重要。 再者,这份图录所处的历史时期(1921-1930)具有特殊意义。这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旧的传统与新的思潮交织碰撞。一方面,传统手工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机器生产的兴起,也预示着手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手艺中国》的调查,无异于为我们保存了一份那个转型时期手工业的“临终关怀”式的记录,让我们得以了解在现代工业浪潮席卷之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真实状态和生命力。它记录下的,或许是许多即将消逝的技艺,也可能是正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手艺人。 阅读《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并非一次轻松的娱乐体验,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它所提供的,是历史的温度,是匠人的坚守,是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方式演进过程中,所保留下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历史研究者、民俗学家、工艺美术从业者,乃至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而言,这份图录都具备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手作”的意义,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并可能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在当下,重新焕发传统手工艺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智慧与创造力的史诗,一曲献给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的手艺人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所呈现出的宏大叙事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工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生动史诗。书中丰富的影像资料,如同定格的历史瞬间,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手工业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对那些描绘大规模集体手工业生产场景的图片感到震撼,例如一个丝绸作坊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缫丝、织布等工序,他们的身影忙碌而有序,展现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生产力。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并没有回避手工业者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他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记录下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我看到一位正在制作瓷器的老匠人,他的双手因为常年与泥土打交道而变得粗糙,但他的眼神却异常专注,他手中转动的陶轮,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循环和艺术的诞生。这种“精雕细琢,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灵魂所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生产,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凝聚。它也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遗忘那些宝贵的手工技艺和与之相伴的精神财富。

评分

翻开《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而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细腻的文字,便是博物馆里陈列的珍贵展品。它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方式,为我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手工业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工艺所打动,例如利用天然植物染色的过程,从采摘、熬煮,到浸染、晾晒,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老的经验和智慧。那些色彩斑斓的布匹,正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结合的完美体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工艺的展示,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手工艺背后的人文故事。我看到一些在偏远乡村劳作的工匠,他们的生活条件可能并不优越,但他们制作出的器物却充满了实用性和美感,它们是支撑家庭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根植土地,服务生活”的精神,让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也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与土地、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依然存在的手工技艺,并希望它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评分

《手艺中国》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奇妙旅程,它用生动而真实的影像,为我打开了1921-1930年中国手工业的一扇窗。我如同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在那些泛黄的照片里,发掘着一个时代的秘密。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描绘特定行业场景的画面,例如一个造船厂里,工人们正在用最古老的方式建造一艘木船,他们的汗水挥洒在木板上,他们的口号在空中回响。这种力量感十足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创造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精美的工艺品,更展现了手工艺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我看到一些在简陋作坊里工作的匠人,他们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茧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这种“苦中作乐,以苦为荣”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到中国各地,捕捉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独特手工艺。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技艺本身,更是手艺人背后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关系。这本书,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通过影像和文字,讲述着中国人民在那个动荡年代,如何用双手创造生活,传承文化的故事。

评分

读完《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脑海中涌起的,是复杂的民族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百年之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在那个时代,手工业并非边缘化的产业,而是社会经济的骨干,是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根基。作者通过详实的考察和珍贵的影像资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手工业世界。我尤其对那些描绘集体劳作场景的图片印象深刻,例如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同编织竹篮的画面。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脸上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和满足感。这种邻里互助、共同劳作的场景,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更折射出一种淳朴的乡土情怀和社区凝聚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手艺”,更是关于“人”和“社会”。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依靠双手,利用本地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是精美的陶瓷,还是实用的木器,抑或是华丽的纺织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注意到书中有一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染布的工艺流程,从植物的采集、浸泡,到色彩的调配、固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古老的智慧和经验。这种世代相传的技艺,是多么宝贵!然而,我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艰辛。一些手工业者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他们的双手粗糙而布满老茧,但他们的眼神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评分

一本沉甸甸的书,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尘埃,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年代。初见的震撼,来自于那些泛黄却依旧清晰的照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手工艺人生动鲜活的肖像。我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咔嚓咔嚓”声,闻到泥土在手中塑形的独特气息,感受到木匠手中凿子敲击出的韵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工艺,而是将人、工艺、环境融为一体。作者似乎用一种极为虔诚的态度,去记录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次精心的打磨。他没有用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工匠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脸上刻下的岁月痕迹,以及他们因为手艺精湛而获得的骄傲。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关于传承、关于坚守、关于生存的故事。我注意到有一幅照片,展现的是一位老妇人正在用一根细细的针,在粗糙的布匹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她的手指虽然布满了皱纹,却异常灵巧,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她绣出的花朵,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大胆而和谐,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正是中国匠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手工艺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它让我思考,在现代工业流水线冲击下,那些珍贵的传统技艺是如何艰难维系的,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中国记忆的史诗,一部关于双手创造的赞歌。

评分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珍贵文献,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手工业的丰富图景。阅读它,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的手工艺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我特别被那些描绘集体手工业生产场景的图片所吸引,例如一个染坊里,工人们忙碌地将浸染了颜料的布匹晾晒在竹竿上,五彩斑斓的景象如同画卷般展开。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当时手工业的规模,更传递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并没有回避手工业者们面临的艰辛和挑战,他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为维持生计所付出的努力。我看到一些制作竹器的工匠,他们的双手因为常年与竹子打交道而变得粗糙,但他们制作出的竹器却轻巧耐用,充满了智慧。这种“不辞劳苦,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核心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对“制造”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冰冷生产,而是凝结了人心血、智慧和匠心的艺术。它也让我意识到,在那个工业化尚未完全到来的年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适应力是多么惊人。这本书,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一把钥匙,更是对那些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的无数双手的一份深情致敬。

评分

《手艺中国》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它以一种近乎近乎神圣的严谨态度,为我们打开了1921年至1930年间中国手工业的画卷。这幅画卷并非静态的展示,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态感。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如同电影的定格,捕捉了手工艺人劳作的瞬间,他们专注的神情,流畅的动作,以及最终呈现在眼前的精美作品,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特定工艺场景的篇章,例如描绘造纸的过程,从竹子的处理,到纸浆的打制,再到晾晒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充满仪式感和技术性。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纸张诞生的每一个微妙变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冰冷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渲染,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手工艺人们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简朴的住所,简陋的工具,以及他们面对市场变化时的坚韧。我看到一位正在制作漆器的匠人,他的脸上沾满了漆灰,双手也被染成了五颜六色,但他眼神中的专注和自豪,却丝毫不减。这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一种对自身技艺的自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匠人”这个词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技能,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将平凡化为神奇,将枯燥打磨成艺术的永恒追求。它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传承和发扬这样宝贵的手工艺精神。

评分

我被《手艺中国》所呈现的1921-1930年间中国手工业的广度和深度深深地震撼了。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民族记忆回溯。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次影像的呈现,都像是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片段,共同拼凑出那个时代手工业的全貌。我尤其对那些描绘复杂工艺过程的照片赞叹不已,例如制作精美刺绣的场景,针线穿梭间,色彩与图案如同生命般在布匹上绽放。那些绣娘们专注的神情,纤细的手指,以及她们指尖流淌出的艺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记录下了手艺本身,更捕捉到了手艺背后的人文精神。我注意到书中有一张照片,是一位老木匠正在雕刻一件复杂的家具,他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神却异常锐利,他的手中握着一把古老的凿子,仿佛与这件工具已经融为一体。这种长年累月的磨砺,才造就了如此炉火纯青的技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手工艺不仅仅是生产力,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那个时代,手工艺是乡村经济的支柱,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反思,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是否正在悄然失去这些宝贵的财富。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影像和文字,向我们诉说着那些不曾被遗忘的伟大。

评分

这本书,宛如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推开它,便能步入一个久远而真实的世界。1921-1930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而《手艺中国》则如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用影像和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生动景象。我被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所吸引,仿佛能够听到车轮滚滚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木屑和泥土的气息。我尤其对那些描绘独立手工艺人的照片情有独钟,例如一位正在制作风筝的老人,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双手却异常灵巧,正在细致地将竹篾绑扎成风筝的骨架。他全神贯注的神态,让我看到了对技艺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艺”本身,更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关于“文化”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手工艺是无数家庭的经济支柱,是乡村社区的独特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在记录中,展现了一种极为克制的专业精神,他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用最真实、最直观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中国手工业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朴实无华的记录,反而更具震撼力。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珍视的许多文化符号,都源于这些看似平凡却又伟大的手工艺。

评分

《手艺中国》是一部令人沉醉的文化宝藏,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和深情,为我们打开了1921-1930年间中国手工业的宏伟画卷。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深深吸引,仿佛能触摸到那粗糙的布料,感受到那温润的泥土,听到那清脆的敲击声。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细节的篇章,例如关于漆器制作的描述,从木胎的选择,到层层漆面的打磨,再到最后的彩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古老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那些工匠们专注的神情,他们被颜料染色的双手,都无声地诉说着对技艺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一种极为专业的态度,他不仅记录下了工艺本身,更关注了手工艺人所处的环境,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与社会的互动。我看到一位正在编织篮子的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双手却异常灵巧,他编织出的篮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充满了朴素的美感。这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这本书,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将平凡打磨成艺术,将生活雕刻成生命的境界。它也让我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留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值得一读,感受中国传统的工艺,可谓是博大精深。

评分

若把书中宝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排列起来,基本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字很密,内容很多。不错

评分

关注很久,终于买到。内容很好,个别图片不够不够清晰。这么好的书,不妨出彩印版。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趁绝版之前收藏

评分

这本书制作一般,书籍要给人以美感,没有美谈什么手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