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义山 编
图书标签:
  • 元曲
  • 戏曲
  • 诗词
  • 古典文学
  • 文学鉴赏
  • 工具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辞书
  • 鉴赏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7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53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7
字数:14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收录元代136位曲作者及无名氏的散曲和戏曲作品700篇。选曲范围广泛,精选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体现不同风格流派的曲作,包括《全元散曲》等总集没有载入的作品,既充分反映了元曲的整体风貌,也体现了近几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为了帮助曲学爱好者充分地领略原作的情韵之趣和艺术之美,增加曲学知识,我们邀请120余位专家学者对所选作品从思想内容、情感意趣、曲式特征、曲学史意义等方面逐篇进行了赏析,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赵义山,男,1953年4月生,博士,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散曲学会、山西黄河散曲社、湖南潇湘散曲社顾问,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目录

凡例

前言
篇目

正文

附录
散曲常识
元曲文献
曲谱及论著
元散曲常用曲牌简谱

精彩书摘

这首小令首先从陪嫁侍女的外貌写起,“鬓鸦,脸霞,屈杀将陪嫁”,油黑光亮的鬓发如雏鸦,满面含春,白里透红的笑脸灿烂似云霞,如此貌美如仙的女子,只可惜命运太不好,只能作为主人的陪嫁。写侍女的容貌,抓住特点,栩栩如生,简练生动。
“规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红娘下”,作者从陪嫁侍女的举止姿态方面进一步展开描写,突出侍女的才华。红娘本是唐元稹《莺莺传》及元王实甫《西厢记》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婢,作者在这里借红娘来强调:陪嫁侍女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更有突出的聪明才智,是外秀内惠、表里如一的才女。以上可以视为第一层,从叙事的视角看,似是侍女的自怨自艾,自矜自夸,在慨叹自己命运的不幸。这在封建阶级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因地位的低下,多少才貌双全的女子,不能自主命运,只能屈从陪嫁。
“笑眼偷瞧”,作者转换视角: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更亲近地描写陪嫁侍女的才华。“文谈回话”赞美侍女高雅的言谈,“真如解语花”句直接转为不由自主的赞叹。“解语花”出于唐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左右日:‘争如我解语花。…作者借用这一典故进一步赞叹陪嫁侍女的聪明美貌。作者由“瞧”(视觉)到“谈”(听觉),进而直接抒发真挚的赞叹,通过感官心理变化,多层次地描写陪嫁侍女,更令人为其不幸命运慨叹惋惜。
“若咱,得他”,紧承“真如解语花”而来,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叹羡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陪嫁侍女的摄人心魂的魅力。“倒了葡萄架”恰似一声棒喝,把诗人从美妙的想象中拉回现实,一想到家中的老妻,再美的幻想也立刻烟消云散,用语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情趣。
这首小令通过对陪嫁侍女美丽的外貌、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等的生动描写,进而写出自己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了陪嫁侍女的才华与魅力。小令用语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情调,正体现出了元曲“蒜酪味”的特色。
……

前言/序言


元曲鉴赏辞典 引言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中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题材、婉转跌宕的曲调,展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曲鉴赏辞典》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播元曲艺术精髓的工具书。本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以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元曲的窗口。本书不仅涵盖了元曲的文学史背景、艺术特色、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更对元曲中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鉴赏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的艺术价值。 第一部分:元曲的文学史背景与艺术特色 一、 元曲的产生与发展 元曲,顾名思义,是产生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在唐宋以来散曲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并与当时的音乐、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使得原有的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一部分人将精力转向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使得说唱艺术更加兴盛,为元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对词的进一步发展,它打破了词的格律限制,更加自由灵活,体裁上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短小精悍,风格多样;套数则是由若干支曲子联缀而成,结构完整,情节更为丰富。散曲的内容也更为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能在其中找到抒情的载体。 杂剧:则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杂剧是元曲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以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 元曲的艺术特色 元曲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语言的鲜活性与口语化:元曲创作打破了以往文人创作的束缚,大量吸收了民间口语和北方方言,使得语言更加生动、自然、贴近生活。这种鲜活的语言,使得元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心灵。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我为善来谁知情?反被那恶人逼死”,语言朴实无华,却道尽了窦娥的冤屈与无奈。 2. 题材的广泛性与现实性:元曲创作打破了以往文学创作题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宫廷的恩怨情仇,下至市井的家长里短,都能成为元曲的创作素材。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情感,抒发他们的心声,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马致远《汉宫秋》描写宫女的悲惨命运,《西厢记》则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 情感的真挚性与抒情性:元曲创作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使人沉浸其中。例如,白朴《梧桐雨》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描绘,情感细腻缠绵,令人动容。 4. 结构的巧妙性与音乐性:元曲作为一种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文学形式,在结构上也具有独特的讲究。散曲的套数结构层层递进,情节紧凑;杂剧的折子结构则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同时,元曲在用词、押韵等方面也充分考虑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得其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5. 人物的鲜活性与典型性:元曲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无论是忠臣义士,还是奸臣贼子,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市井小民,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例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崔莺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人物。 第二部分:元曲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家 元曲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众多杰出作家的贡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元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艺术表现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丰富了元曲的宝库。 一、 主要流派 1. 北曲:是元曲的主流,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语言质朴、粗犷,富有地方色彩。北曲杂剧在元代最为盛行,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剧目。 2. 南曲:在元代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南方婉约、细腻的特点。南曲散曲在抒情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 南戏:虽然起源于宋代,但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其风格上更接近南曲,情节结构也更为完整。 二、 代表作家 1. 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尤其擅长描写下层妇女的悲惨遭遇,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 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他的作品风格豪放、雄浑,尤其是《汉宫秋》一曲,将历史题材与个人情感巧妙地结合,成为千古绝唱。此外,《天净沙·秋思》更是以其简洁的语言、浓郁的意境,成为描写秋思的经典之作。 3. 白朴:作品以情著称,擅长描写爱情和离愁别绪。他的《梧桐雨》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情感细腻,感人至深。 4. 郑光祖:以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见长,作品文采斐然,情感缠绵,如《倩女离魂》、《迷云月》等,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了这四位大家,还有许多优秀的元曲作家,如乔吉、张养浩、张可久等,他们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元曲璀璨的星空。 第三部分:元曲经典作品鉴赏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元曲经典作品的鉴赏分析。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散曲和小令,以及一些著名的杂剧片段,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 散曲鉴赏 小令: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日景象。从“枯藤老树昏鸦”的静态描写,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动态渲染,再到“古道西风瘦马”的孤独身影,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将旅人身在异乡的悲愁推向极致。这首小令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意境的营造,寥寥数语,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思念。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望西都,意踌躇。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词借古关山,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开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磅礴,描绘了潼关雄壮的地势。随后将目光投向历史,感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极其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历代王朝更迭中,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普通百姓的深刻道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套数: 王实甫《西厢记》套数选析: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爱情剧之一,其套数选析将重点分析其中描写张生与莺莺爱情发展过程的精彩唱段。例如,描写张生初见莺莺时的“窥简”场景,以及莺莺对张生倾心的“寄柬”场景,都通过细腻的曲词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青年男女之间朦胧而热烈的爱情。我们将深入分析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真挚以及情节的推进,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由爱情的歌颂。 二、 杂剧鉴赏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鉴赏: “我为善来谁知情?反被那恶人逼死”:这是窦娥在临刑前的一段悲愤之语。作者通过窦娥直白的陈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着强大的力量,将一个受尽欺凌的弱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天呀,地呀,杀人的偿命,欠债的还钱!”:这句台词是窦娥呼唤天理的呐喊,也是对整个社会不公的控诉。它简洁有力,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元曲的现实批判精神。 白朴《梧桐雨》节选鉴赏: 《梧桐雨》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我们将节选其中描写两人爱情甜蜜和最终生离死别的唱段。通过对这些唱段的分析,展现作者对爱情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思。 四、 结语 《元曲鉴赏辞典》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走进元曲世界的钥匙。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希望通过本书的鉴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元曲的价值,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并在其中获得启迪和享受。元曲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鲜活的生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世代传承。 本书的编写,力求客观、准确,同时兼具可读性。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在学习、研究、欣赏元曲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让元曲的光辉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过去读元曲,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似乎总隔着一层纱布看月亮,朦朦胧胧,抓不住核心的“情”与“事”。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提供了一把解剖元曲精髓的“手术刀”。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句诗写了什么,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元曲中“套路”的解析,比如常见的结构框架、常用的比兴手法,这本书没有避讳地将这些创作技巧摊开来分析,但绝不是教人死板模仿,而是揭示了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元代市民阶层特有的审美需求。通过对“散曲”和“杂剧”的区分论述,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体裁在情感表达上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层次。它让我明白,元曲的魅力,在于它既有文人的雅致,更有泥土的芬芳,这本书就是一座连接“雅”与“俗”的坚实桥梁。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极度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市面上太多工具书为了塞进内容而牺牲了版面设计,读起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但这本《鉴赏辞典》在视觉呈现上,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它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拥挤。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曲谱或乐谱描摹的部分,线条清晰,逻辑分明,完全不会让人产生混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按作者首字、曲牌名还是关键词查找,都能迅速定位,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写作或研究中需要“即时查阅”的效率。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不同流派的元曲风格进行了区分梳理,比如关汉卿的刚健、王实甫的绮丽,通过对不同篇章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流派”这一概念在文学史上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感觉物有所值,即便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也尽显品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老学究”量身定制的!我平时喜欢在夜晚,泡上一壶热茶,沉浸在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意境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脉。初翻阅时,我注意到它在选目上的独到眼光,不只是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更深入挖掘了一些被光环掩盖的、却同样精妙的“遗珠”。尤其欣赏的是,它对元曲中那些充满市井气息和生命力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那些俚语、俗语的运用,在注释中被解释得丝丝入扣,让我这个“半吊子”也能领略到其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对于曲牌、套数结构的解析也十分到位,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阐释,读起来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探索古人创作心路的乐趣。这本书读完,我感觉自己对元代文人的那种“狂放不羁”的生命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本可以陪着慢慢品味的“老友”。

评分

我必须得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能解决我阅读古籍时常常遇到的“理解障碍”,特别是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意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注释系统简直是“保姆级”的贴心。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句描绘离愁别绪的曲词卡住了,原以为只是简单的“送别”,但翻开注释才发现,里面蕴含着当时特定场景下的社会习俗和心理暗示,那种细微的情感变化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且,它的“赏析”部分,不像有些评论那样空泛地赞美“意境优美”,而是能深入到词汇的音韵节奏上,分析声调的高低起伏如何烘托情绪。比如说,它对“衬字”的运用所产生的抑扬顿挫感有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想要自己尝试填词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曲律和文学史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才能将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以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希望从“看热闹”进入到“门道”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关注文化传承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大众普及性的典籍。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平衡感”的把握。在学术严谨性上,它显然参考了大量前沿的元曲研究成果,引注详实,考证严谨,让人信服。但在呈现方式上,它又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的艰涩难懂。例如,在解释一些涉及历史背景的典故时,它总能用最精炼、最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绝不拖泥带水。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被忽略的女性元曲作家的关注,给予了她们应有的地位和篇幅进行深入解读,这体现了编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对历史公正性的追求。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它更像是一个需要长期陪伴和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每一次重温,都能从中汲取出新的感悟与思考,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投资。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内容当然很不错了,和上海译文的各有千秋,而且价格实惠,推荐。

评分

很有文化内涵的一套系列,值得拥有。

评分

经典就是经典,永远都不会过时,值得购买!

评分

因为汤显祖,因为牡丹亭,渐渐的喜欢上这些曲牌词。大多数时候看过去的感受是:情真意切。没由来的能把人拉到场景里去,看的人心动。这是我理解的元曲。排版尚有缺陷,这本书的内容很赞,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学习、品读、查阅,大有用处。

评分

还是比较不错

评分

非常感谢你有没有觉得你自己想去哪里玩的时候回来的电话号码给我说下嘛!!

评分

很不错的书,可读性很高,做活动也很便宜。

评分

畅读古典诗词曲赋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值得收藏研读!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