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八十万字的煌煌巨著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书中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作者是力图要编述一部能够全面显示中国文学的真实面目的文学史的。除此而外,为使读者可以得见 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态,作者还多方搜求插图,所征用的书籍不下100种,其中不乏珍品。此书甫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得到了众多的肯定和推荐。尤其是郑振铎先生对小说、戏曲、弹词等俗文学的推崇,为俗文学正了名,为其争得了在文学殿堂中应有的地位。
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在于它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丛书”的特质。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讲述文学发展的同时,书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比如诗歌与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民俗风情等等。当我读到描写唐代诗歌时,书中会穿插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服饰礼仪,甚至是宗教信仰,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核。又比如,在讲到明清小说时,书中不仅分析了情节和人物,还会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变迁。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中华文明融为一体。我曾经觉得文学史就是关于文字和作者的故事,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文学是中国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和最直接的体现。它帮助我看到了文学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文学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总觉得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文学史”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求知欲,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的作品。这套书却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火花,到汉赋的瑰丽繁复,再到魏晋风骨的清逸飘洒,乃至唐诗的盛世气象、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市民气息,直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成就。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的文学现象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不会让读者迷失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被常常忽略的文学形式和作家给予的关注,比如对一些地方戏曲、民间文学的介绍,使得中国文学的面貌更加立体和完整。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对很多曾经感到困惑或模棱两可的文学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套真正能“走进”读者内心的文学史。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其他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那些伟大作品和作者的灵魂。但这套书不同,它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注入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每当读到一些动人的篇章,作者的解读也总能触动我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作者穿越时空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凡人”作家的关注,比如一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或者是一些笔下充满生活气息的市民作家。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反而通过对这些真实写照的呈现,让我看到了文学的生命力究竟源于何处。这种温暖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让冰冷的文学史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更是在一次次与古人的对话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更加理解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随行”定位所吸引。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都想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但传统的厚重文学史读物显然不适合随身携带。这套书的二卷本设计,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大大减轻了携带的负担。我平时通勤的时候,就会随手带上一卷,利用地铁上的时间来阅读。这种“小巧精悍”的设计,让文学史的学习变得触手可及。而且,每卷的篇幅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阅读压力。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风格也十分适合这种“随行”式的阅读。作者显然在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讲述文学故事。读起来像是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即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书中也会用生动的例子来加以阐释,让人很容易理解。这种贴近读者的写作方式,让文学史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我发现自己已经养成了每天通勤时阅读一点点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中,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精美绝伦,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沉甸甸的手感让人觉得分量十足。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细腻入微的插图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文学史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没有图像的辅助,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从古代的青铜器纹样,到唐诗宋词中的山水画卷,再到明清小说里的市井百态,每一幅插图都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将文字中描绘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那些对古代文人生活细节的描摹,比如书房里的陈设、宴饮的场景,甚至是他们穿着的服饰,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更难得的是,插图的选择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正文内容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当我读到描写某个诗人的生平轶事时,旁边配的画像或是当时的书法作品,都能让我对这位文人有更深的理解。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仅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更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我甚至觉得,就算是不太熟悉中国文学史的读者,仅仅是翻阅这些精美的插图,也能从中品味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每一幅画作都饱含着历史的沉淀和艺术的匠心,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学的熏陶。
评分这次便宜,感谢京东,让我藏书日丰~
评分上午下单,下午到。必须点赞!
评分这个系列不错,不管是看的感觉还是摆在书架上的感觉
评分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评分收藏有各个时期的版本,这个印刷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好资料,关键还是孩子自己学习才行!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书的质量,装祯也很好!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