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欧洲文学史
  • 文学史
  • 外国文学
  • 欧洲文学
  • 文化
  • 思想
  • 经典
  • 译著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530212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73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周作人自编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是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周氏文集。
  中国早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

内容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整理。所谈内容上起古希腊下至十八世纪,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周作人与兄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后“求新声于异邦”的重要成果,也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均可从此找到源头,对新文化运动厥功甚伟。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史诗
第三章 歌
第四章 悲剧
第五章 喜剧
第六章 文
第七章 哲学
第八章 杂诗歌
第九章 杂文
第十章 结论

第二卷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希腊之影响
第三章 戏曲
第四章 文
第五章 诗
第六章 文二
第七章 诗二
第八章 文三
第九章 诗三
第十章 文四
第十一章 杂诗文

第三卷
第一篇 中古与文艺复兴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异教诗歌
第三章 骑士文学
第四章 异教精神之再现
第五章 文艺复兴之前驱
第六章 文艺复兴期拉丁
民族之文学
第七章 文艺复兴期条顿
民族之文学
第二篇 十七十八世纪
第一章 十七世纪
第二章 十八世纪法国之文学
第三章 十八世纪南欧之文学
第四章 十八世纪英国之文学
第五章 十八世纪德国之文学
第六章 十八世纪北欧之文学
第七章 结论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起源
  一希腊古代文学最早者为宗教颂歌,今已不存。所称神代诗人,如Orpheus,其子Musaios,及Linos,亦第本于传说,并非实有。盖仪式诵祷之作,出于一群;心有所期,发于歌舞,以表祈望之意,本非以为观美,纯依信仰以生。迨礼俗改易,渐以变形,乃由仪式入于艺术。昔之颂诸神者,转而咏古英雄事迹,颂歌之后,乃发扬而为史诗焉。
  颂歌(Hymnos)皆关神话(Mythos),史诗(Epos)大抵取材于传说(Saga)。神话与传说,本甚近似,唯神话记神人之行事,传说则以古英雄为主。其一对于超自然之存在,有畏敬之心,近于宗教纪载。其一对于先民之事迹,致爱慕之意,近于史传。此为二者之大别,唯后以便于称名,或并谓之神话。
  希腊神话,于古代文学,至有影响。其内容美富,除印度外,为各民族所不及。唯神怪荒诞之处,与各国神话,同一不可甚解。古来学者,各立解说,有譬喻历史神学言语学诸派,皆穿凿不可据。十九世纪后半,英人AndrewLang氏创人类学解释法,神话之本意,始大明了。古代传说,今人以为荒唐不可究诘;然在当时,必自有其理由,为人民所共喻。今虽不能起古人而问之,唯依人类进化之理,今世蛮荒民族,其文化程度略与上古诸代相当。种族虽殊,而思想感情,初无大异,正可借鉴,推知古代先民情状。今取二者之神话比勘之,多相符合。古代神话,以今昔礼俗之殊,已莫明其本旨。蛮荒民族,传说同一怪诞,而与其现时之信仰制度相和合,不特不以为异,且奉为典章。由是可知古代神话,正亦古代信仰制度之片影,于文化研究至有价值,非如世人所谓无稽之谈,出于造作者也。
  民生之初,事莫切于自保。饮食以保生时之存在,妃偶以保生后之存在,更以种种求保生后之存在。人观于自然之神化,影响及其身命,或间接及其衣食之资,莫不畏敬,因生崇拜。又观于睡梦形影,生老病死之不测,因生灵魂之信仰,人鬼物鬽,悉从此出。生殖崇拜,亦自成立,岁举春祭,以祈人畜禾稼之长养。由是数者,综错杂和而成原始思想,神话传说,因亦无不留其痕迹,一一可按。希腊神话中,兽婚变形返魂诸说,皆可以精灵崇拜(Animism)解释之。若王子行牧,太上躬耕,则凡知酋长制度情状者,亦一见可解也。
  希腊民族,其初分居各地,各自有其神话。后以转徙,渐相溷杂,终乃合诸神祇,成一大家族焉。主神Zeus其妻Hera,共居Olympos山颠。其子女Athena(战争之神又司工艺之神Hephaistos(火神又锻冶神)Apollon(音乐之神)Artemis(佃猎女神)Hermes(牧神又司传宣之神)次之。Zeus之女弟Demeter为禾稼之神,义曰地母。又其弟Poseidon为海神。战神Ares与爱之女神Aphrodite则非同族。以上共为神国中坚。此外有自然现象之人格化者,如日Helios月Selene启明星Phosphoros曙Eos虹Iris风Aiolos诸神。又有数类,位甚卑,而于文学甚有关系。今略述于下。
  (一)牧神Hermes之外,又有Pan与Satyros,同为牛羊之神。唯起源不同。Pan为Arkadia牧人所奉,其状人身长髯有角,两耳足尾皆如羊。冬居山穴中,夏则随羊群至平原,当午昼寝,夕吹牧笛,如本土牧人所为。Satyros出Argos,其地居民以牧畜酿酒为业。其神羊身,以羊最善滋殖故。后转为人身,羊耳垂尾。及酒神(Bakkhos)祭起,列入从者。Pan则仅限于牧;唯以希语又释作一切,后以Pan为主神,代Zeus而有之。
  (二)音乐之神外,有文艺女神。亦Zeus之女。相传有九人,各有本名,分司歌舞戏曲之事。通称曰Musai。
  (三)凡水泉之地,皆有神女,称曰新妇(Nymphe),言其美好。又分称之曰Naias,居川中。曰Oreias,居山林中。曰Dryas,居树中。位置介乎人神之间,虽灵异而非长生。生命依其所居,如水泉涸,或木枯,则神女亦死。又有Nereides为水神Nereus诸女,时或与Naiades相溷。
  (四)Aphrodite外有爱神曰Eros,意云欲求。象小儿,持弓矢。其矢伤人,以比爱恋之苦。或以为Aphrodite之子,文学中多互举之。
  希腊古代,亦信死后之存在。幽冥之国,在地下,有冥王曰Hades及其后Persephone主之。生魂居其中,作息一如生时,唯芒然了无意志。其地与世隔绝,有数恶川为阻。Kharon在其中,操舟渡人魂,往而不返。死者于舌下必置一Obolos,以为渡资。西方有乐土曰往者原(ElysionPedion),善人得入之。又有地狱(Tartaros),以罚叛神者。唯死后赏罚,起于西历五世纪前。其初皆执行于生前,且只限于神所爱憎,其人世罪恶,则由人自报复。唯杀父母兄弟,无人复仇者,乃由怨鬼(Erinys)自报之。后转为凶神之一类,女身黑色有翼,首上蟠蛇。与死神Thanatos梦神Hypnos,共居幽冥之国。雅典人畏之,称曰慈惠(Eumenides),又曰庄严女神(Semnai)。悲剧中多见之。
  ……

前言/序言

  关于《欧洲文学史》
  止庵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欧洲文学史》即为当时授课讲义。作者说:“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草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查周氏日记,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云:“上午草讲义。”九月二十三日云:“录希腊文史讲义第一章了。”九月二十四日云:“下午草讲义。”九月二十五日云:“录讲义五纸。”九月二十七日云:“寄讲义二种予文科教务处付印。……草近世文学史讲义第二章了。”十二月十九日云:“晚起草希文史了。”一九一八年一月七日云:“晚起草罗马文学史。”三月十六日云:“讲罗马文学史了。”六月五日云:“讲二年级文学史了。?晚重阅欧文史讲义。”六月六日云:“上午重编理讲义。”六月七日云:“晚编理讲义了,凡希腊罗马中古至十八世纪三卷,合作《欧洲文学史》。”六月八日云:“上午往校,讲义全毕。”《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列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周作人来到北京后出版的第一种著作。
  多年以后,作者对这本书的自我评价是:“这是一种杂凑而成的书,材料全由英文本各国文学史,文人传记,作品批评,杂和做成,完全不成东西,不过在那时候也凑合着用了。”(《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按今天的说法,大概算是“编译”。在周氏日记和同期的购书目录中,可以找到部分参考书的记录。书中未必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体会。例如谈及海罗达斯所著拟曲时说:“第一章之媒媪,第三章之塾师,皆跃跃有生气,虽相去二千余年,而读其文者,乃觉今古人情相去不远。”撰写《欧洲文学史》之前一年,作者即已将此两篇译为中文,所写前言有云:“今译二篇,其述塾中师生,及媒媪行状,历历如在目前。今古人情,初不相远,所可笑也。”乃是同一说法。虽然威伯来评论海罗达斯也讲过类似的话(见《古希腊拟曲》),但他并非专就上述两篇而言。
  今天来看《欧洲文学史》,更主要的还是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这与他此前十余年间的大量译述工作正相一致,而在同辈人(包括北京大学的同事们)当中则显得特别突出。作者后来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应该说这是重要基础之一。周作人在思想上受到古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后来这方面的论述,要点已见诸此书之中。他并将译介古希腊文学作为毕生事业,所翻译出版的几种作品,此书均有详细介绍。
  作者此外还说:“但是这里也有一种特色,便是人地名都不音译,只用罗马字拼写,书名亦写原文,在讲解时加以解说,所以是用横行排印,虽然用的还是文言。”(《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强调此点,旨在反对如当时乃至后来所通行的那样按照英美读法来音译的做法。以后他更明确提出“名从主人”:“凡人名地名,尽可能地依照它本国的读法,忠实地用汉文对译出来。”(《名从主人的音译》,载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翻译通报》第二卷第三期)五十年代翻译欧里庇得斯悲剧时,因此与罗念生主张颇有不合:“其意见甚为恶俗,译音反依照英美读法,可笑甚矣。”(一九五四年五月九日日记)这似乎只是枝节问题,却关系到周氏有关不应以英美为中心来认识整个西方文化的一贯立场。
  此次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月再版本整理出版。原书目录七页,正文各卷分别题为“欧洲文学史第一卷”、“欧洲文学史第二卷”、“欧洲文学史第三卷”,均单独编码,计第一卷六十九页,第二卷六十一页,第三卷八十页,后附勘误表一页。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 一部思想的旅程,一次文明的回溯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学史梳理,它更是周作人先生思想与审美品格的深度投射,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这本书不是对欧洲文学进行流水账式的编年记载,而是借由欧洲文学这一广阔的载体,去观照人类心灵的幽微处,去体味历史变迁中的人文关怀,去探寻“人”本身永恒的意义。周作人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对西方文明的解读,使得这部欧洲文学史,既有西方古典的庄重,又不失东方哲思的空灵与闲适。 穿越古今,与思想巨匠对话 本书的叙述,并非从某个固定起点开始,而是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旅人,随意地从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落切入。你或许会在这里遇到古希腊神话的瑰丽与悲壮,感受到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浪漫与哲思的深邃。周作人先生并非仅仅罗列史实,他会让你体会到,为何奥德修斯的漫游,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漂泊,更是灵魂深处的自我探寻;为何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不仅仅是命运的捉弄,更是人性弱点与道德困境的深刻写照。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希腊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性与美的极致追求的赞赏。 从古典的辉煌,笔锋一转,便能触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下,那份虔诚的信仰与隐秘的苦修。从但丁《神曲》中地狱、炼狱、天堂的层层深入,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人类对罪恶、救赎和永恒的无尽追问。周作人先生在此,或许会引申出他对信仰本质的思考,以及这种信仰如何塑造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他对卡斯蒂利亚骑士精神的描绘,也绝非空泛的赞美,而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荣誉、忠诚与责任等价值的深入挖掘。 进入文艺复兴的曙光,你将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巨匠一同呼吸。周作人先生对莎翁戏剧的解读,定不会止步于情节的曲折,而会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对人性的洞察,对生与死的哲学追问,以及他如何以诗意的语言,将人类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剖析,更是充满了周作人先生特有的幽默与悲悯,他会在滑稽的疯癫中,寻觅到理想主义的光辉,在现实的残酷中,体味到人性的温暖。 独特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周作人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闲适”、“人情”、“风趣”等精神,巧妙地融入到对欧洲文学的解读之中。他不会用西方的学术框架生搬硬套,而是以一种温润、平和、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与欧洲的文学作品对话。例如,在谈论法国启蒙思想家时,他或许不会过于强调政治的变革,而是会关注他们对人性自由的呼唤,对理性思考的推崇,以及这种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欧洲社会。他可能会借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去比喻某个欧洲作家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亲切。 他对于一些看似“边缘”的文学现象,也常常能给予别样的关注。例如,对于一些民间的歌谣、寓言故事,他可能看得比那些宏大的史诗更为重要,因为在他的眼中,这些朴素的表达,往往最能触及普通人的心灵,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状态。他对“小品文”式的笔触,使得他对文学的阐释,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生活化的亲切。 不止于文学,更关乎人生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的价值,远不止于作为一部文学史的参考。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周作人先生通过对欧洲文学的解读,不断地追问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位置。 他会在法国象征主义的晦涩中,感受到个体对现实的疏离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会在英国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体会到自然的力量与个体情感的激荡;他会在俄国文学的深沉与宏大中,感受到民族的苦难与人性的复杂。这些都并非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周作人先生对人类共通情感与普遍困境的关照。 他对于“趣味”的独特阐释,也贯穿于全书。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艺术的趣味。这种趣味,可能是语言的精妙,可能是情节的巧妙,也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察与表达。他所推崇的,是一种内在的、温和的、不强迫他人的趣味,这与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 结语: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并非一本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闲适的午后,或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与你促膝长谈。你可以在其中任意挑选一个章节,沉浸其中,与周作人先生一同漫步在欧洲文学的星空下。每一次重读,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这本书,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它会让你明白,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情感的共鸣,以及对生命不懈的探索。周作人先生用他温润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欧洲文学深处的大门,而门后,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宝库。读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心灵的旅行,更是一场与伟大的思想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会让你在领略西方文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对生命、对艺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着实被周作人的文笔深深吸引。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他的文字带着一种从容的节奏,仿佛一位老友在慢悠悠地讲述他的所思所想。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他的书房,伴着茶香,听他谈古论今。他的叙述并非流水账式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观察和思考。每每读到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总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深意,有时甚至会忍不住在纸页旁写下自己的感悟。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文学传统,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亲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概念,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基因。他对于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神话英雄,还是中世纪的骑士,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对文学思潮的梳理,也绝不生硬,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历史的进程中,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与社会、哲学、艺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欧洲文明的面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周作人先生以一种极为温和而深邃的笔调,勾勒出了欧洲文学的流变。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家和作品,而是将它们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中,去解读其产生的必然性和深远影响。他的叙述,充满了智慧的闪光,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深刻理解,又有对人类普遍情感的细腻捕捉。我喜欢他对于文学批评的把握,不偏不倚,既能看到作品的优点,也能指出其局限性,并且能够将这些评价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的温度,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魅力。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映射,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周作人先生在讲述欧洲文学史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纯粹的学术热情和人文关怀。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并非停留在对名家名作的追捧,而是深入到文学发展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演进的脉络。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和庞杂的史实,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对欧洲文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到他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洞察,他能够看到不同文明在文学上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从而勾勒出欧洲文学更加广阔的视野。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我感受到一种知识的魅力,它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带我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的思想碰撞和艺术辉煌。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在于它所呈现的欧洲文学的宏大画卷,却又充满了细腻的个人视角。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学院派论述,而是带着一种温情和趣味。他能够从一个细微之处切入,引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或者从一个看似无关的典故,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他不是简单地复述情节,而是深入到作品的灵魂深处,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思想和文化根源。读他的书,你会发现,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的命运、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呼吸紧密相连。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出独到而精辟的评价,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个性的光彩。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仿佛原本模糊不清的欧洲文学图景,在他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立体。这种阅读体验,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理解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观的文学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感悟巧妙地结合起来。周作人先生的笔触,既有大家风范的严谨考证,又不乏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他对于欧洲文学的梳理,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迂回和曲折,正如文学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了探索和创新。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他独特的比喻和精妙的联想所折服,他能够将抽象的文学概念,形象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不同文学流派的评析,既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文学的特点和演变。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它让我明白,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

第九章 诗三

评分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评分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评分

第八章 杂诗歌

评分

6席勒

评分

非常适合放到身边,随时拿出来看

评分

第二章 异教诗歌

评分

《鲁迅的故家》

评分

第一章 十七世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