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 (第5版)(上)

建筑构造 (第5版)(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构造
  • 建筑工程
  • 建筑设计
  • 结构设计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 第五版
  • 上册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56689
商品编码:1093084710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产品数据管理-知名企业鲜为人知的一个核心管理能力

原价:50元

作者:李仪,刘海涛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121226533

字数:270000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712122653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产品数据不但是产品研发过程和成果的记录,而且是企业各种IT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对企业良好运转有重要影响。产品数据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极大的延伸和发展,成为联结企业各大业务系统的信息桥梁。
《产品数据管理——知名企业鲜为人知的一个核心管理能力》主要针对产品数据管理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IT工具平台进行介绍,希望对产品数据管理工程师,企业研发、供应链部门管理层和工程师有所帮助,并可作为大学和科研机构了解当前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的现状、新问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概述
1.1产品数据定义
1.2产品数据管理是先进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
1.3产品数据为研发、供应链、市场提供产品信息流
1.4产品数据主流程与部门组织结构
1.5产品与产品制造概念术语
1.6产品数据概念术语
1.7产品数据电子化基本概念
1.8产品数据专业协会、大学、网站
1.9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第2章零部件信息管理
2.1PN物号
2.2PART常用数据定义
2.3ITEM属性与模板 第1章概述
1.1产品数据定义
1.2产品数据管理是先进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
1.3产品数据为研发、供应链、市场提供产品信息流
1.4产品数据主流程与部门组织结构
1.5产品与产品制造概念术语
1.6产品数据概念术语
1.7产品数据电子化基本概念
1.8产品数据专业协会、大学、网站
1.9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第2章零部件信息管理
2.1PN物号
2.2PART常用数据定义
2.3ITEM属性与模板
2.4几类典型PART
2.5PART实物标识、PN与条码
2.6采购类零部件的替代管理
2.7PART管理流程
2.8PART状态
2.9有效的PART管理--降低成本、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

第3章BOM管理
3.1BOM相关概念
3.2BOM类别
3.3BOM子项选取原则
3.4BOM何时开发,由谁开发
3.5BOM管理流程
3.6BOM准确率
3.7BOM准确率管理

第4章产品资料管理
4.1产品资料概述
4.2产品资料分类与命名
4.3产品资料评审发布流程与表单
4.4产品技术文件预发布验证流程
4.5产品技术文件发布管理流程
4.6产品资料查阅与知识产权保护
4.7技术文件准确率管理
4.8过程文档有效性管理
4.9电子档案冻结与物理清除

第5章EC管理
5.1EC概述
5.2ECR阶段
5.3ECO发布阶段
5.4ECO实施阶段
5.5EC加速
5.6EC指标测评
5.7批次EC

第6章PART版本管理
6.1版本概念
6.2版本升级基本原则
6.3PART版本与产品资料版本关系
6.4PART制造版本升级

第7章支持产品制造和销售的BOM结构设计方法
7.1BOM结构设计概念
7.2面向产品制造的BOM结构设计方法
7.3面向生产计划的BOM结构设计方法
7.4面向定制化产品销售的BOM结构设计方法
7.5产品BOM结构设计的衡量指标

第8章产品数据齐套性管理
8.1产品数据齐套与及时齐套
8.2产品数据齐套性管理方案
8.3制定《产品数据研发交付件汇总表》
8.4制定与实施《产品数据研发交付计划》
8.5产品数据齐套性衡量指标计算公式
8.6产品数据齐套性管理IT系统

第9章产品数据业务职责与发展
9.1产品数据业务职责
9.2产品数据核心专业课程
9.3产品数据中英文双语化
9.4产品数据开采
9.5应用产品数据协助改善产品设计更改
9.6应用产品数据协助改善零部件重用

第10章PLM系统功能与实施
10.1实施PLM系统的收益
10.2PLM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系统结构
10.3PLM系统的实施原则
10.4PLM系统实施项目的组织结构
10.5PLM系统实施项目的版本项目管理
10.6企业PLM的发展模式
10.7两个典型的PLM系统简介

附录A缩略语

作者介绍


李仪,深圳市睿思成研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学学士、理学硕士1990年,在航空部下属某研究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并获得国家高级程序员水平和资格证书。1992-2004年,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开发部项目经理、部门总工程师、开发部副总裁、部门总经理、产品数据管理部部长等职务。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建筑构造 (第5版)(上)》是一本深入探讨建筑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专业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体系,并引导其理解现代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内在逻辑。本书的上册,重点聚焦于建筑的实体构成、结构体系以及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精细的建筑“骨骼”与“肌理”的解析。 第一部分:建筑的构成与材料 本书开篇便从最基础的层面——建筑的构成与材料入手。它详细阐述了构成建筑的基本单元,从最微观的材料性能到宏观的构造节点,都做了详尽的分析。 墙体构造: 墙体是建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承重和围护构件。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类墙体的构造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砌体墙: 砖、砌块等材料的砌筑方法、砂浆的配比与作用、不同砌法的区别(如丁顺、乱砌、一顺等)及其对墙体整体强度的影响。会涉及承重墙、非承重墙、隔墙的构造特点,以及保温、隔音、防水等构造层的处理。 混凝土墙: 现浇混凝土墙、预制混凝土墙板的构造。包括模板的类型与支设、钢筋的配置与连接、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会重点讲解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等不同功能混凝土墙体的构造细节。 轻质墙体: 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木骨架墙、金属复合板墙等现代轻质围护墙体的构造原理、连接方式、保温隔音处理以及饰面安装。 楼板构造: 楼板是分隔建筑竖向空间的关键构件,其构造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承载能力、使用功能和舒适度。本书将详细介绍: 混凝土楼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现浇与预制组合楼板的构造。会深入讲解不同跨度和荷载下的楼板配筋、梁板连接、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等细节。 钢结构楼板: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型钢混凝土楼板等。 木楼板: 传统木楼板的结构形式、连接节点以及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楼板应用。 保温、隔音、防水层: 在不同类型的楼板构造中,如何有效地设置保温、隔音和防水层,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屋盖构造: 屋盖作为建筑的顶层保护,其构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的防雨、防晒、保温、隔热等性能。 坡屋顶: 常见坡屋顶的结构形式(如坡屋脊、坡面、檐口等),基层构造(如木椽、檩条、垫板等),以及防水层、保温层、排水层的设置。会介绍不同类型的屋面材料(如瓦、金属屋面板、沥青油毡等)的铺设方法。 平屋顶: 平屋顶的坡度找平、找坡层、保温层、防水层(如卷材防水、涂膜防水等)、保护层(如排水层、种植层等)的构造。 大跨度屋盖: 简要介绍大跨度屋盖结构(如筒拱、壳体、索膜结构等)的基本构造原理。 建筑材料性能与选择: 除了具体的构造方法,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构成建筑的各种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 水泥、砂石、混凝土: 材料的组成、性能指标(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配合比设计原则。 钢材: 不同种类钢材的力学性能、用途、连接方式(焊接、螺栓连接)。 木材: 木材的种类、性能、防腐防潮处理。 砖、砌块: 强度等级、吸水率、抗冻性等性能指标。 保温隔热材料: 各种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等)的导热系数、容重、防火等级等。 防水材料: 卷材、涂料、密封材料等性能特点。 金属材料: 铝合金、不锈钢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胶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建筑结构体系 在掌握了建筑的基本构成材料之后,本书的上册将进一步深入建筑的结构体系,讲解建筑如何稳定地站立并承受各种荷载。 荷载的种类与计算: 恒荷载: 建筑物自重、装修和附属构件的重量。 活荷载: 使用荷载、家具、人员等。 风荷载: 风压对建筑物表面的作用。 雪荷载: 雪压对屋顶的作用。 地震作用: 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动力作用。 温度作用: 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形和应力。 简要介绍各类荷载的取值原则和计算方法。 结构传力途径: 深入分析不同结构体系下,荷载是如何从作用点传递到基础,最终传导至地基的。 框架结构: 梁、柱、节点之间的受力分析,荷载的传递路径。 剪力墙结构: 墙体承担水平和竖向荷载的机制,墙肢、连梁的受力特点。 砌体结构: 墙体、楼板、屋盖之间的整体受力分析,构造柱、构造梁的作用。 钢结构: 节点连接、杆件受力、整体稳定性分析。 基础构造: 基础是建筑的支撑,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浅基础: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的构造形式、适用条件、材料配置。 深基础: 桩基础(如摩擦桩、端承桩)、沉井、地下连续墙等。 地基处理: 针对不同地基情况,可能采用的加固措施。 主体结构构件详述: 柱: 混凝土柱、钢柱、木柱的构造形式、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接节点、柱基础连接。 梁: 钢筋混凝土梁(主梁、次梁)、钢梁、木梁的构造形式、配筋、截面形式、与柱和楼板的连接。 墙: 承重墙、框架填充墙、剪力墙的构造要求,以及其在结构整体性中的作用。 节点构造: 梁柱节点、墙柱节点、梁梁节点、板梁节点、墙板节点等关键连接部位的设计与构造,这些节点的设计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结构体系的比较与选择: 在不同工程条件(荷载、跨度、层数、场地条件、抗震设防烈度等)下,各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分析。 如何根据建筑功能、经济性、施工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第三部分:建筑围护与细部构造 在构建好建筑的“骨骼”之后,本书的上册还将聚焦于建筑的“外衣”——围护结构,以及构成建筑使用体验的各种细部构造。 门窗构造: 门: 不同类型门的构造(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等),门框、门扇、门轴、锁具等部件的构造与安装。 窗: 不同类型窗的构造(平开窗、推拉窗、悬挂窗、天窗等),窗框、窗扇、玻璃、开启方式、防水密封处理。 门窗洞口构造: 门窗洞口尺寸的确定,过梁的设置,洞口与墙体的连接,保温隔音处理。 楼梯构造: 直跑楼梯、弧形楼梯、旋转楼梯、螺旋楼梯等: 不同类型楼梯的结构形式、踏步、平台、栏杆、扶手等部件的构造。 楼梯间: 楼梯间的防火、通风、采光等要求。 材料选择: 混凝土、钢、木、石材等在楼梯中的应用。 金属构件与细部: 金属栏杆、扶手: 材料选择(不锈钢、铝合金)、连接方式、设计要求。 金属采光顶、雨棚: 结构形式、玻璃固定、排水处理。 金属屋面板、墙面板: 节点构造、连接方式、防水密封。 防水与排水构造: 屋面排水: 天沟、落水管、排水坡度、泛水构造。 外墙防水: 墙体防渗、窗洞口防水、阳台防水。 地下室防水: 地下室外墙、底板的防水措施。 卫生间、厨房防水: 局部防水构造。 保温隔热构造: 外墙保温: 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等构造方式。 屋面保温: 坡屋顶保温、平屋顶保温。 楼板保温: 楼板隔声保温。 防火构造: 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 防火墙、防火门窗的构造要求。 防火封堵。 本书的上册通过对建筑构成、材料、结构体系以及围护与细部构造的系统性讲解,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建筑实体模型。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建筑实践中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梳理,强调构造的合理性、材料的适用性以及工艺的精确性,为读者理解建筑的“如何建造”提供了一个扎实而深入的平台。对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的上册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建筑构造(第五版)(上)》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踏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快到令人眩晕的时代,总有很多新奇的、未经验证的技术方案在市场上涌现,但真正能沉下心来钻研基础和经典的,反而越来越少。这本书就像是这个领域的一块压舱石,它所阐述的原理和构造方法,是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工程实践检验的真理。它的文字虽然质朴,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不同构造体系时所采用的客观分析方法,既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从材料的经济性、施工的可行性以及长期性能表现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比较。这本书不是让你去模仿,而是让你理解背后的逻辑,从而让你有能力去创造出更优化的方案。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工程哲学手册,它教会我,建筑的伟大,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屹立不倒的构造细节之中。读完此书,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责任感。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五星,纯粹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和详尽程度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境界。我是一位正在准备执业资格考试的工程师,手头的参考资料很多,但真正能做到条理清晰、兼顾理论深度和现场操作性的,这本书绝对是佼佼者。它对细节的把控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关于防水层与找坡层的交接处理,书中不仅画出了标准做法,还列举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规避方法,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往往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让你夜不能寐的“痛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新型材料和构造技术的更新速度也跟得上时代,不是一味地抱着旧的标准不放,而是结合了最新的规范要求进行阐述。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绿色屋顶的构造层次,从种植土的选择到排水层的设计,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参数范围和技术指标,这对我正在进行的项目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重点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进行了标注,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高强度阅读、疲劳度较高的读者,也能保持较高的信息抓取效率。可以说,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工具箱里,随时可以翻阅查阅的“活字典”。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建筑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我本来对建筑结构了解得一知半解,总觉得那些梁柱钢筋混凝土太枯燥,直到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严谨的构造背后藏着这么多巧妙的设计和工程智慧。它没有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讲起,一步步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某些结构需要那样布置,比如不同类型的墙体如何应对侧向力,楼板的受力分析是如何影响铺装材料的选择。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剖面图简直是点睛之笔,即便文字描述有些抽象,一个清晰的节点构造图就能立刻让你豁然开朗。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建筑构造演变的梳理,这让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构件,而是能将它们放回到整个建筑发展史的脉络中去思考。读完第一部分,我再去看身边的老建筑,眼神都不一样了,会不自觉地分析它的基础处理、屋顶的出挑方式,仿佛拥有了一副“透视眼”,能看穿表面的装饰,直达建筑的骨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工程学原理“翻译”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构造语言,非常适合初学者和希望系统梳理知识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于系统性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佳的范本。它从基础的建筑材料的宏观性质开始,逐步过渡到构件的细部构造,再到整个建筑的围护系统和结构体系的协同工作。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读者不会在某个环节出现认知上的断裂。比如,在讨论到女儿墙的构造时,它会立刻关联到屋面防水的延伸要求,以及墙身防雷的构造措施,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观。我过去在学习时,往往是零散地记住了很多构造节点,但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实体。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这些散点串联成了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完主体结构构造后,还专门用一章篇幅讨论了建筑的耐久性与维护问题,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超越了单纯的“设计规范解读”,它已经上升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层面。对于想成为项目总工或者BIM应用专家的读者来说,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学习路径是无比宝贵的。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老派”风格震慑住了。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内页的插图虽然清晰,但看起来总带着一丝上个世纪图纸的严谨和庄重感,少了现在设计书籍中那种炫目的三维渲染效果。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意识到,这种“老派”正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它摒弃了花哨的视觉冲击,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精确、无误地表达构造逻辑上。这本书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比“是什么”更重要。它会深入剖析某个构造节点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表现,让你明白每一个螺栓、每一道缝隙的设计背后,都有着严密的计算和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节点时,那种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写作手法。它不满足于告诉你“应该这样做”,而是会追溯到最初的工程需求,然后再推导出最优的构造方案。这种思维训练对于一个想成为优秀结构工程师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耐心、严谨地在你耳边传授他毕生的经验,虽然语气可能不那么轻快,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挺正

评分

可以

评分

建筑学必备书籍~,价格一般般吧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建筑学必备书籍~,价格一般般吧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正版,在用。

评分

挺好的,建筑考研必备。。

评分

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