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院史
  • 林业
  • 科研
  • 历史
  • 中国科学院
  • 科学史
  • 机构史
  • 林业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9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41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6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林科院建院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历任领导班子、几代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为了见证中国林科院走过的风雨历程,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展现当代林科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编者们于2008年整理编写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五十年》,接着于2009年,在此基础上又编撰了《中国林业科学院院史》,使历史资料和主要内容更加完善。它不仅可以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在工作中得的启迪和借鉴,有助于促进中国林科院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分析过去的不足,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耕耘中国林科院这块园地。编写院史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研究林业科技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对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去攀登新的高峰具有深远影响。

目录

前言
领导关怀
领导题词
第一篇 发展历程篇
第一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前身(1912~1958年)
第一节 林艺试验场西山造林苗圃的沿革与发展(1912~1946年)
第二节 中央林业实验所的沿革与发展(1941~1949年)
第三节 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的沿革与发展(1939~1950年)
第四节 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的沿革与发展(195l~1956年)
第五节 中林所分为林研所和森工所时期的沿革与发展(1956~1958年)
……
第二章 创建与发展阶段(1958~1966年)
第三章 挫折与停滞阶段(1966~1978年)
第四章 改革与创新阶段(1978~2008年)
第五章 未来发展

第二篇 学科发展篇
第六章 森林培育学
第七章 森林生态学
第八章 林木遗传育种
第九章 森林经理学
第十章 森林保护学
第十一章 森林植物学
第十二章 森林土壤学
第十三章 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
第十四章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第十五章 林业资源昆虫
第十六章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第十七章 防护林研究
第十八章 木材科学与技术
第十九章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第二十章 林业机械
第二十一章 林业经济与管理

第三篇 研究机构篇
第二十二章 林业研究所
第二十三章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第二十四章 热带林业研究所
第二十五章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第二十六章 资源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七章 资源昆虫研究所
第二十八章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九章 木材工业研究所
第三十章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第三十一章 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
第三十二章 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第三十三章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第三十四章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第三十五章 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第三十六章 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第三十七章 华北林业实验中心
第三十八章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第三十九章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第四十章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第四十一章 联合共建单位简介

第四篇 人物与成果篇
第四十二章 人物
第四十三章 科技成果
附件
大事记

前言/序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一部梳理林业科研发展脉络的珍贵文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并非一本讲述具体科研成果或技术细节的书籍,它所承载的,是一部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的创建、发展、壮大直至辉煌的宏伟史诗。本书以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系统梳理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组织沿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方向的演变。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林业发展、热爱科学研究、珍视历史记忆的读者的史书,为理解新中国林业科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一、 历史的起点:奠基与初步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及其前身机构)的诞生,是中国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院史将详细记载,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如何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薄弱的困难,组建起最初的科研队伍,确立了初步的科研方向。读者将了解到,当时的科研工作是如何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展开的,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木材生产、森林保护、林区开发等实际问题。这一时期的院史,更侧重于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引进与培训,以及科研工作的初步探索,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改革的浪潮:探索与转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书将详尽记录这一时期,研究院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调整科研思路,拓展研究领域,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读者将深入了解,在这一时期,研究院是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林业科技,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国内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建设的优化、科研机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将在院史中得到细致的呈现。这一时期的院史,充满了改革的勇气与探索的精神,展现了研究院在时代变革中的积极适应与主动作为。 三、 腾飞的时代:创新与崛起(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林业科技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本书将重点描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这一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在诸多林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逐步崛起成为国际知名的林业科研机构。读者将看到,研究院是如何从单一的研究机构,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工程咨询、国际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林业科研“国家队”。 在这一部分,院史将聚焦于研究院在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林业生物技术、森林生态、林产品加工与利用、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林业经济与政策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成就。虽然本书本身不直接呈现具体的科研数据或技术方案,但它会勾勒出这些研究领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重要的研究方向、标志性的科研平台建设,以及为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例如,它可能会提及研究院在推动国家林业政策制定、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解决重大林业科技难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研究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从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培养青年科技骨干,再到建立完善的激励与评价机制,这些都将体现在院史的字里行间。读者将了解,正是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支撑起了研究院持续的创新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内容。院史将记录研究院如何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性科研项目,与世界各国顶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将中国林业科技的成果推向世界,为全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四、 精神的传承:文化与使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机构发展的编年史,它更是一部传承研究院精神、彰显其使命与担当的史书。本书将挖掘并呈现研究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弘扬的科学精神、求实作风、团队协作以及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崇高理念。这些精神财富,是研究院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一代代林业科研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宝贵财富。 本书将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回顾、重要人物的记述(当然,重点在于他们在研究院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而非个人传记)、以及科研理念的演变,来展现这种精神的传承。它会告诉你,在中国林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是如何秉持科学的严谨态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五、 读者视角:一部理解中国林业科技发展史的钥匙 对于关注中国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读者而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 国家林业科研体系的构建与演进: 了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国家林业科研的“领头羊”,以及它在整个国家林业科技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重大林业科技问题的解决历程: 通过院史,可以间接了解到国家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院是如何通过科研攻关,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的。 中国林业科技的国际地位: 了解研究院如何通过持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林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科学精神与科研机构的成长: 院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壮大发展的生动写照,它能引发读者对科学研究的价值、科研机构的使命以及科研人员的担当的深入思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成果集锦,而是一部关于传承、发展、创新以及奉献的史诗,值得每一位对中国林业科学事业有所关注的人阅读和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院史在处理几次国家级林业战略调整和政策变动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令我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林科院是如何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并主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脉络。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迅速调整研究方向,从侧重于木材利用转向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这种快速的学术转型能力,是衡量一个顶尖科研机构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书中对几次关键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有详细记录,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中国林业科学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这种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过程,被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充满自豪感的笔调娓娓道来。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定力,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并持续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评分

从文风上看,这本书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成功地融入了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读来绝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那些关于生活在林区、围绕着科研基地建立起来的集体生活片段。比如,对早期办公条件的描述,那种简陋到只能用“窝棚”来形容的工作环境,却孕育出了改变国家林业面貌的研究成果。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冰冷的机构名称和宏大的科研目标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它不仅仅是一部机构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林业知识分子群像录。通过这些侧面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所付出的超乎寻常的个人牺牲。这使得这部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史料价值,更具备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精神,是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按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重点突破,使得整部院史读起来像是一部立体交织的宏大叙事。尤其欣赏它对“人才培养”这块的着墨之重。它没有将院士、专家们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工作片段,还原了他们鲜活的个体形象。我看到了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如何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下,逐渐成长为国内顶尖的林业专家。其中关于一些科研“失误”和“弯路”的坦诚记录,更是难能可贵。这显示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尊重,敢于直面不尽完美之处,反而让这部院史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它告诉我们,科研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螺旋上升的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远比只罗列“成果”更有教育意义,尤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读来定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明白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评分

这部著作,从我初翻开扉页开始,便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像许多官方文献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带着一种温润的叙事腔调,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他走过的漫漫征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建院初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描绘。文字中那种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艰难,透过那些看似平实的记述,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是如何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硬生生在中国的林业科研领域开辟出一条道路的。那些早期的试验林场是如何选址、如何克服地域恶劣带来的挑战,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朴素与伟大。特别是对几次重大技术攻关的描述,没有过多的技术术语,而是着重刻画了团队内部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最终取得突破时,那种集体自豪感是如何凝聚人心的。读来令人不禁感慨,今天的绿水青山,背后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汗水与智慧,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回望那段奠基的峥嵘岁月,让人对“科学报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全书在收尾部分的布局也颇具匠心,它没有简单地以近期的成就作为终点,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对未来林业科技发展趋势的展望和对新一代人才的殷切期望上。这种“承前启后”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动员令。书中对未来几十年可能面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气候变化下的树种适应性研究等前沿议题的探讨,虽然只是点到为止,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空间。阅读至此,我仿佛能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研究团队,正接过前辈的火炬,准备投入到下一轮的科技攻坚之中。这部院史的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历史与未来对话的平台,让一代代的林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感,它是一座丰碑,更是一盏指引未来的明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