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这一点毋庸置疑。书中引用的不少地方志和私人著述,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让我看到了教科书上看不到的鲜活细节。然而,这种广度似乎也带来了深度上的不足。很多时候,作者似乎满足于“记录”了某个现象的存在,而非深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比如,在描述东汉豪族对教育和儒学的推崇时,这本书提到了他们如何将子弟送往京师求学,但对于这种教育投资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资本,以及这种文化霸权是如何维持的,分析得不够透彻。我更想知道,当中央的教育资源逐渐枯竭时,地方豪族是否已经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教育体系,从而彻底脱离了对朝廷的依赖?这种微妙的权力转移过程,这本书只是轻轻拂过,仿佛担心深入探究会触及到某个禁区。总而言之,它像一本详尽的目录,列出了很多值得深究的条目,但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线来串联这些信息,形成具有震撼力的历史论断。
评分《东汉的豪族》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被时间尘封的古代庄园,虽然我期望在其中能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更深刻洞见,但坦白地说,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对一些著名家族的表层介绍上,缺乏对“豪族”这一概念更本质的剖析。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深入挖掘这些家族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构建,以及他们在政治光谱上的动态变化。比如,东汉中后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他们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一步步加剧的?书中对于豪族如何利用宗族网络、土地兼并以及对地方士人的垄断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论述,显得有些单薄。我总感觉,作者描绘的更像是一幅静态的肖像画,而不是一个动态的社会演进过程。例如,关于他们如何应对黄巾起义这种大规模社会动荡,以及起义后他们如何在权力真空地带迅速扩张,这些关键的转折点,书中的分析往往一笔带过,留给我很多意犹未尽的感觉。真正理解一个阶层如何塑造历史,需要更细致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框架支撑,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
评分这本书在聚焦东汉豪族时,似乎对女性角色的忽视达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程度。在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女性,尤其是豪族中的主母和寡妇,往往扮演着维系财产、管理内部事务甚至影响家族政治决策的关键角色。我原以为,既然是探讨“豪族”这个庞大的社会实体,作者会对这些隐藏在幕后的力量有所着墨。然而,书中对女性的提及,大多仅限于生育或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难道东汉时期的豪族,其内部运行机制真的可以完全将半边天排除在外?例如,一个大家族的财产继承和管理,在男性继承人缺席或年幼时,往往会由有能力的女性来代理,这种代理权的行使,无疑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一种张力体现。期待在这类学术名著中,能看到对性别史观的引入,以更全面地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男性政治家和士大夫的舞台。
评分我拿到这本“丛书”时,本以为会看到一篇立意高远、横跨两汉的宏大叙事,但读完后,感觉它更像是一系列分散的个案研究拼贴而成。每当一个家族的故事似乎要发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时,叙事就会戛然而止,转而介绍另一个地域、另一个家族的相似情况。这种“见树不见林”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高度始终未能被真正建立起来。东汉的豪族现象,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地方精英阶层兴衰史的一个缩影,它关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中央权威的衰落与重建。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强大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地方势力会集体性地爆发,并最终导致王朝的倾覆。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史料的细致梳理,而非对历史驱动力的深刻洞察。它提供了大量关于“他们是谁”和“他们做了什么”的材料,却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他们为何如此”的答案,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停留在资料汇编的层面,未能达到“名著”应有的思想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说实话,有些过于古典和学院派了,读起来颇费力气。那种夹杂着大量引文和注释的写作方式,虽然保证了材料的扎实性,但却牺牲了故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我努力想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地方性政治操作和人物关系网时,但那些复杂的称谓和相互之间的微妙制衡,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压力山大。我希望阅读历史著作时,能有一种被引导、被讲述的感觉,而不是像在啃一本厚重的史料汇编。例如,作者在阐述某个豪族领袖的崛起时,引用了大量的碑铭文字,这些文字固然是珍贵的原始材料,但如果能配以更具解释性的白话梳理,将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必须自己动手清理每一块石头上的苔藓才能看清文字,而不是一个在导游带领下欣赏历史遗迹的游客。对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是这类丛书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评分杨连升,很不错的学者
评分杨联升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很好,印刷装帧也没有瑕疵。
评分书太多,没拆,看书名很感兴趣,以后看。
评分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5]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6-7] 后期后妃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因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土地兼并。
评分的成名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主要依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宣告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终点,那么他的两卷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则力图(通过政治秩序的演变)阐明历史走向这一终点的复杂而崎岖的路径。——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评分还不错
评分书看完,对商务印书馆有点失望,出这套丛书,确实嘉惠学林,可惜校对不精,不异佛头着粪!《东汉的豪族》一篇,有58页,粗看一过,错漏已是不少:
评分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