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齣版作品,為市場上全麵專業的周氏文集。
周作人(1885-1967),他原是水師齣身,自己知道並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隻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如關於歌謠,童話,神話,民俗的搜尋,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幫一手,但這在真是缺少人工的時候纔行,如各門已有瞭專功的人他就隻得溜瞭齣來,另去做掃地砍柴的勾當去瞭。因為無專門,所以不求學但喜歡讀雜書,目的隻是想多知道一點事情而已。所讀書中於他最有影響的是英國藹裏思的著作。
小引
關於傅青主
遊山日記
老年
三部鄉土詩
記海錯
本色
鈍吟雜錄
燕京歲時記
毛氏說詩
關於紙
談策論
螟蛉與螢火
竇存
關於傢訓
鬱岡齋筆麈
談錯字
關於王謔庵
陶筠廠論竟陵派
日本的落語
逸語與論語
日本雜事詩
書法精言
文學的未來
王湘客書牘
蒿庵閑話
鴉片事略
梅花草堂筆談等
讀戒律
北平的春天
買墨小記
舊日記抄
紹興兒歌述略序
安徒生的四篇童話
日本管窺之三
附錄二篇
一改名紀略
二竊案聲明
後記
關於《風雨談》
止 庵
《風雨談》一九三六年十月由上海北新書局齣版。除《小引》與《後記》外,本文三十四篇,附錄兩篇,皆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寫,是繼《苦竹雜記》之後的作品。“風雨談”原是一九三五年一到五月在《宇宙風》所發錶之係列文章總的題目。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周氏日記雲:“晚重閱《風雨談》,對於自作的文章,覺不無可取,亦可笑也。”
集中各篇文章,主要仍承繼《夜讀抄》以降的風格,或“關於一種書”,或關於某書中之某一觀點,即便像《關於傅青主》或《老年》這類題目,其契機亦是自讀書得來,所以幾乎統可以作者所謂“讀書錄”或“看書偶記”名之。《小引》中提到“雜文”,《苦竹雜記後記》也說“不佞隻能寫雜文”,此“雜文”用法與《夜讀抄》之有彆於“本文”者又復不同,大概是一並包括兩類文章而言之,相當於後來所說“隨筆”。作者又說:“或曰,是與《雨天的書》相像。然而不然。《雨天的書》恐怕有點兒憂鬱,現在固然未必不憂鬱,但我想應該稍有不同,如復育之化為知瞭也。”此處係就書名說話,但前後文章區彆確實相當明顯,“憂鬱”雲雲或可理解為某種情感,原先作者較多感性錶露,而現在感性則多隱含於知性之下。此外這裏頗有幾篇寫意之作,譬如《關於紙》、《北平的春天》、《買墨小記》等,與《苦茶隨筆》中之《關於苦茶》、《骨董小記》題材相近,卻又有所不同,目的不在辯難,幾乎純然閑適,倒像是早期的《故鄉的野菜》、《蒼蠅》等,不過味道由衝淡變為清澀,讀書文章中也有些與此意趣相近,在中期創作中可視為單獨一路,後來寫《秉燭後談》、《藥味集》,成分就更重瞭。
《小引》說:“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見的時候頗少,但是書冊上的故人則又殊不少,此隨時可晤對也。”其實非獨此處為然,《夜讀抄》之後各書均是“既見君子,雲鬍不喜”的“風雨談”也。而所“晤對”的“故人”,也不止這裏介紹的傅青主、王謔庵諸位,連同他一再提及的靄裏斯、安特路朗等也在其列,雖然比較而言,還是以中國古代人物為多。周氏的關注點逐漸發生轉移,著力對中國古代著述(以筆記為主,間有詩文)加以縝密的審視,涉及領域甚廣,投入精力至巨,應該被視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寫文章雖然都是短篇,這項工作卻是係統的。此種審視首先是思想意義上的,而作者的文學觀念,特彆是有關文章的看法,也時時有所體現。他的功夫是“披沙揀金”(《苦竹雜記後記》),態度是“褒貶顯然”(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緻鮑耀明),從古人之作中看到許多弊害,也發現瞭若乾好處。其間的取捨標準,即一嚮強調的“疾虛妄”和“重情理”;換句話說,他的立場是科學精神和人道主義,或者一並說是現代文明。所首肯者都是思想與文學上的異端,最終他在中國傳統文化係統中分立齣一個與正統儒傢(以程硃一派宋儒為主)針鋒相對的思想體係,標舉瞭一批與主流文章(以唐宋八大傢和清代桐城派為主)截然不同的鮮活文字。周氏所心儀的人物不是文章作者,就是文章記述對象,他與他們交流的方式不外乎讀書與抄書,最終完成於自己的寫作,故以作品而言是讀書記,以寫法而言是“文抄公”,以內容而言則是人物論與思想論,這也是“文抄公”寫法的意義之一。這種工作一項重要成就(至少對作者來說是最有價值的),是他後來所說的:“上下古今自漢至於清代,我找到瞭三個人,這便是王充,李贄,俞正燮,是也。王仲任的疾虛妄的精神,最顯著的錶現在《論衡》上,其實彆的兩人也是一樣,李卓吾在《焚書》與《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類稿》《存稿》上所錶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我嘗稱他們為中國思想界之三盞燈火,雖然很是遼遠微弱,在後人卻是貴重的引路的標識。”(《我的雜學》)周氏承認是他們的傳人,也就將自己納入“雖儒傢而反宋儒”的思想係統瞭,—在他看來,這纔是未被改篡過的孔孟思想的流脈,所以他後來自稱是“儒傢的正宗”(《藥味集序》)。
此次據北新書局一九三六年十月初版本整理齣版。原書小引三頁,目次四頁,正文二百六十五頁,後記二頁,目次、正文中“小引”均作“風雨談小引”,正文中“後記”作“風雨談後記”,而在目錄中未予列入。
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其看似散漫卻暗藏深邃的結構。作者以一種近乎隨性的方式,將一個個看似獨立的小品文串聯起來,但當你深入其中,便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共同編織齣一張關於時代、關於個人、關於思想的網。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微縮的獨立世界,有著自己的脈絡和邏輯。他對於知識的廣博涉獵,以及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錶達齣來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曆史典故,還是文化評論,亦或是對生活瑣事的觀察,他都能信手拈來,且總能給齣意想不到的解讀。他敢於挑戰陳規,不畏懼權威,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聲音,錶達自己獨特的見解。閱讀他的文字,你會不自覺地開始思考,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所持有的觀念。這種啓發性的力量,遠比直接的灌輸更為強大。在享受文字帶來的愉悅的同時,也能收獲到思想上的洗禮,這或許就是經典作品的價值所在吧。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彆具一格,既有文人的雅緻,又不失生活的親切。他善於運用譬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他的句子不長,但往往意味深長,如同品茗,初嘗微澀,細品迴甘。這種獨特的文風,讓他在眾多作傢中脫穎而齣。他似乎總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凡之處,並用最恰當的語言將其展現齣來。讀他的文字,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談話之中,不時會被他的某個觀點所打動,或者被他幽默的錶達方式逗樂。他的文字中沒有刻意的賣弄,也沒有空洞的理論,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流暢。即使是對一些嚴肅的話題,他也總能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闡述,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理解。這種功力,是經過長年纍月積纍和磨練纔能達到的境界,著實令人敬佩。
評分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個寶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創新,對於西方思想的藉鑒與融閤,都展現瞭他非凡的學識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他從不墨守成規,而是敢於質疑和挑戰,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世界。他的文字中沒有激昂的口號,也沒有宏大的宣言,但字裏<bos>. 處都滲透著一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自由的嚮往。這種看似平靜的背後,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讀他的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引導你去看清事物的本質,去理解生命的真諦。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他依然能夠保持一份清醒和樂觀,這種精神力量,對於身處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我們來說,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夠捕捉到人類情感中最微妙的變化,以及社會交往中最不易察覺的規律。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名士,還是街頭巷尾的普通人,都被他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躍然紙上。他不像某些作傢那樣,喜歡將人物臉譜化,而是能夠看到每個人身上存在的復雜性,光明與陰暗並存,優點與缺點同在。這種真實而客觀的描寫,讓讀者在同情、理解的同時,也能引發對自身行為的思考。他所探討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更是時代洪流中個體所麵臨的睏境與掙紮。這種超越時代的共鳴感,使得這本書即使在今天閱讀,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評分一本承載著歲月沉澱的書,剛翻開就被那古樸的封麵吸引,仿佛能聞到紙張泛黃的淡淡墨香。文字樸實卻字字珠璣,讀起來不像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與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圍爐夜話,聽他娓娓道來那些人生中的細微體悟。他筆下的世界,沒有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隻有尋常巷陌裏的煙火氣息,市井小民的悲歡離閤。但正是這些尋常,卻被他賦予瞭彆樣的意趣和深刻的哲思。讀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仿佛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瞭一方可以歇腳的淨土。那些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對生活細節的捕捉,都細膩得如同工筆畫,讓人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尤其是在描繪人情世故時,他的筆調總是帶著一絲洞察世事的淡然,不褒不貶,卻能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讀完一段,常常會停下來,迴味其中的意味,仿佛自己也隨他一起經曆瞭那段時光,感受到瞭那份獨有的韻味。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著實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1922年,在“非基督教運動”高潮中,他和錢玄同、瀋士遠、瀋兼士及馬裕藻發錶《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
評分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傢、文學理論傢、評論傢、詩人、翻譯傢、思想傢,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代錶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論上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藝性的敘事抒情散文,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起瞭積極的作用。
評分周作人的散文,是中國最好的散文!
評分周作人的老辣文章,溫厚細膩。
評分科目之蔽
評分如果以季節來形容“五四”時期的中國文藝界,春天恰如其分。那個春天百花齊放,其間最惹人注目的,莫過於生於浙江紹興的一枝並蒂花,這即是周氏兄弟。在新文化運動中,周氏兄弟以其傑齣的創作成績,占據瞭文壇的半壁江山,名重一時。然而,幾十年之後,這枝並蒂花憑空摺斷瞭一朵:人們隻認識魯迅,不知道周作人瞭。 周作人一直是位頗有爭議的人物。當年日軍入侵中原,作為留平教授,文化界傾力勸其南遷,有“城可失,池可破,周作人不能投降”的口號,可見其文化地位。然而,周作人還是呆在淪陷區,並擔任僞職,令文化界一片嘩然。於是,冠上瞭“附逆”“漢奸”的頭銜。關於這一段曆史,曆來爭論不一,解放後,周作人也曾親自緻信周恩來總理,作過諸多解釋,卻難以抹去留在人們心中的汙點。而其兄魯迅,一直以來作為民族英雄,流傳不朽,真是奇怪的事啊!兄弟倆念私塾,讀古書,進洋學堂,後東渡留學,幾乎一樣的經曆,而命運如此不同,實在是性格不同所緻,也無怪乎後來兄弟反目成仇瞭。周作人嚮來不是一個積極的人,性情溫和,頭腦冷靜,眼光敏捷。他在新文化運動之初,最早提齣“人的文學”的口號,為新詩鋪路,探索現代白話文的源頭,翻譯國外小說及思想著作,關注婦女兒童問題,擴寬瞭幾種文章的領域,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一代大師。 然而,我敬佩魯迅,卻親近周作人,這是套用魯迅評價鬍適,陳獨秀與劉半農的話。魯迅人如其文尖刻犀利,除瞭自己誰都罵。而周作人自始至終,錶現的是一種平和寬容的美,這種美溶入其散文,便是平和衝淡的風格。周氏的散文一般為閑話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蒼蠅”,無所不談。後來林語堂創辦《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小品文刊物,似乎藉鑒瞭不少。周氏的散文以文人的情趣格調為基礎,因而欣賞其文也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一般的人慕名來讀,開始一定失望至極,認為象白開水一般平淡無味,閑得無聊。然而,等你稍稍深入散文這片田地之後,再迴頭來讀周氏的文章,便會發現一種不可言說的美,正在其平淡閑適之間。 周氏的散文,大多創作於二十年代,如《初戀》,《故鄉的野菜》,《苦雨》,《談酒》等。譬如《初戀》,在似與不似之間,正是初戀的特徵,並且道齣瞭當時微妙的心理感覺。宋姨太太說阿三那小東西不是好貨,將來要流落到拱辰橋去做婊子。周作人當時聽瞭心裏想著:她如果真的流落做瞭,我必定去救她齣來。後來阿三患霍亂死瞭,周作人聽瞭覺得心裏的一塊大石頭已經放下瞭,這正是孩子的心情,至少,阿三不會做婊子瞭。《故鄉的野菜》以妻在菜市場買菜看到薺菜,迴憶起故鄉的野菜,這些都是極平常的事情,然而經他逐一介紹,串以民歌俗諺,點綴鄉間風物,卻有一種自然樸實之美,令人也想起自己的故鄉來。《苦雨》是給周伏園的書信,記述北京近日多雨的天氣,自己很不喜歡,聽不慣雨聲,因為屋漏,又擔心書被淋濕,睡不安穩。然而這種苦也是淡淡的,稱不上厭惡。他還談及小孩子們的喜雨和青蛙的叫聲,其實還有幾分喜雨的新鮮意思呢!《談酒》一文中,自己雖不會喝酒,卻是感興趣的,因而也要說一說,以其“微薄”的經驗,感覺喝酒的樂趣在當杯的一口,誰又能說不是呢?對與錯又有什麼關係呢? 周作人正是以這種平淡的風格,開拓瞭散文的意境,他以藝術的眼光來品味生活,抒發獨特的審美情趣,大有明清“性靈”小品的味道,是藝術化的美文。 在文藝觀上,周作人與魯迅幾近敵對。他認為文藝是個人的事,客觀的影響社會,但絕不是萬能的救世藥,沒有功利性。然而,盡管不願牽涉政治,卻終被時世所牽連,緻使數十年來人們不敢問津。不過,在那樣一個“風沙撲麵,虎狼成群”的年代,周作人躲在書房裏不問世事,實在不應該。他那時的散文,所談及花鳥魚蟲,閑適消極,逃避現實。然而其趣味性,在今天這樣的和平年代,卻是很好的消閑品。這種文章錶現的是一傢之言,有很強的個性魅力。如《蒼蠅》一文大談那髒東西,小時候有點喜歡,現在討厭,客觀予以評價,還談及古今中外對蒼蠅的態度,很長見識。 周作人的散文還有另一類,筆記式的。他曾寫過迴憶錄,其中記述人物的最為齣色。他迴憶北大紅樓內外的名人,有些是自己熟悉的,有些連麵也沒見過,單憑傳說,所記也大所是趣聞軼事,言語詼諧,卻很能傳達人物的思想精神,錶現瞭幽默的一麵,在周氏的散文中並不多見。如記述劉叔雅善罵的特點,關於中醫的:你們罵中國的中醫,實在大錯而特錯,要知道在現今的中國,有多少的遺老遺少,此輩一日不死,是中國一日之禍害,而他們的性命全掌握在這一班大夫手裏,所以,你們怎麼好意思去罵他們呢? 總之,周作人的散文是純粹的,自由的,無功利的藝術品。我相信,這是一種超越階級的文字,能得到長遠的流傳.
評分這本書非常的好,認真讀必有收獲。
評分《文海披沙》八捲,明謝在杭撰,有《申報》光緒丁醜活字本,今尚易得。《申報館續書目》,《文海披沙》項下雲,惟聞先生脫稿後並未問世,繼乃流入東瀛,得壽梨棗,近始重返中華。案活字本有萬曆辛亥焦竑序,寶曆己卯幡文華及寬延庚午魚目道人二序,焦序中有諸子取《文海披沙》刻之南中之語,故並未問世,殊非事實,唯中土傳本罕見,申報館乃據日本刻本而重印之耳。寒齋所有日本刻本無幡文華序,而彆多萬曆己酉陳五昌序文一篇,捲末墨筆書曰,天明丙午歲八月二十八日,則是購藏者題記也。計寬延庚午為清乾隆十五年,寶曆己卯是二十四年,天明丙午則五十一年矣。魚目道人不知為誰,序中有雲,校先師遺書,載寜馨兒,引《文海》說。查伊藤東涯著《秉燭談》捲三,寜馨條下引有《文海披沙》語。然則當是東涯之弟子也。序文又雲,&"餘喜在杭者,蓋喜其氣象耳。夫訓詁文辭可以工緻,微言妙語可以深造自得,唯是氣象自然佳處難以力緻耳。&"此語甚有理解,在杭見識思想並不一定高超,《詩話》之談文學,《麈餘》之記因果,尤多陋見,唯《五雜組》《文海披沙》故自可讀,正因其氣象可喜,明末有些文人多是如此,魚目道人之言可謂讀書得間,殊有啓發的價值也。
評分周作人的書,通俗易懂,好看,也值得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