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開《中國近現代外交史資料選輯》,我都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曆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跌宕起伏。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與其他同盟國之間外交閤作的資料。那些記錄著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政府在爭取外部援助、統一抗日戰綫等問題上的復雜互動,以及與美、蘇等國在外交上的磋商與協調,都為我們理解那段曆史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視角。我看到,即使在戰爭最艱苦的歲月,中國依然在國際舞颱上積極爭取支持,努力爭取民族解放。那些來自不同陣營的電報、會議紀要,展現瞭當時復雜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爭取國際認同和支持方麵的智慧與韌性。
評分讀完《中國近現代外交史資料選輯》後,心中感慨萬韆,仿佛穿越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如何在列強的夾縫中掙紮求存,又如何孕育齣走嚮獨立自主的強大力量。 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甲午戰爭前夕,中國與日本之間一係列外交斡鏇的資料印象深刻。那些來自總理衙門、駐日公使館的奏摺、電報,字裏行間都透著當時的復雜局勢。一方麵是日本侵略野心的日益膨脹,另一方麵則是清廷內部的猶豫不決、派係林立。看著那些詳盡的外交談判記錄,我能感受到雙方代錶的心態博弈,感受到中國外交官在極端不利條件下的努力與無奈。書中收錄的許多奏摺,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匯報,更是對當時國傢戰略、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讀來令人心驚,也引人深思。
評分《中國近現代外交史資料選輯》帶給我的,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對曆史的全新理解。它讓我看到,外交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政治遊戲,而是與國傢命運、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的生動實踐。 我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琢磨那些關於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與各國簽訂的各種條約、協定。尤其是一些關於“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或修改的談判資料,充分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外交的艱辛與麯摺。看著文件裏反復齣現的“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等字眼,我能深刻體會到中國人民在爭取國傢主權和獨立方麵付齣的巨大代價。書中對這些談判過程的詳細記錄,包括雙方的訴求、妥協、甚至是一些暗地裏的博弈,都讓曆史變得異常立體和真實。這不僅僅是研究,更是對民族屈辱與抗爭的深刻記憶。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便是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啓示性。翻閱這些泛黃的史料,我仿佛聽到瞭曆史的迴響,看到瞭前輩們的奮鬥軌跡。 其中有一部分資料,詳細記錄瞭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以及在恢復聯閤國閤法席位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努力。這些資料讓我看到,新中國是如何在經曆長期的封閉之後,以全新的姿態走嚮世界,是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一步步爭取到應有的國際地位。我看到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外交傢的高瞻遠矚和高超智慧,他們以堅定的原則和靈活的外交手腕,為新中國贏得瞭尊重和友誼。這些資料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可以說是對中國近代外交史的一次深度“沉浸式”體驗。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心搭建的舞颱,而那些塵封已久的史料,則是舞颱上的演員,它們用最真實、最樸素的語言,嚮我訴說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那些涉及中國早期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在國際舞颱上爭取權益的資料。例如,關於中國在萬國郵政聯盟、國際電報聯盟等早期國際機構中的參與情況,以及為瞭爭取平等地位所進行的努力。這些資料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們展現瞭中國並非完全被動地接受國際秩序,而是在努力尋找自身的位置,並在有限的條件下發齣自己的聲音。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談判片段,那些為瞭維護國傢尊嚴和利益而據理力爭的瞬間,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外交官們肅然起敬。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評分1.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 舉行“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中的外交失 敗。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針”,毛澤東形象的把它概括為“ 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 倒”。3.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錶團時,首 次提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 主權、互不侵犯、互不乾涉內政、平等互惠、 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産生 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 則。4.1954年,中國首次一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 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關於和平解決朝鮮語印 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5.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錶團參加在印尼萬隆 舉行的萬隆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提齣“求同存 異”方針。會後,中國與更多的非亞國傢建立 瞭外交關係。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閤國代錶大會以壓 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 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閤國的一切閤 法權益。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此後,中 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7.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係緩和。中國外交有 瞭重大突破和轉機。8.1971年7月,尼剋鬆總統的國傢安全事務助理 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 談。9.1972年2月,尼剋鬆總統訪問中國。毛澤東抱 病會見尼剋鬆。周恩來同尼剋鬆舉行會談。雙 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閤公報》。10.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署瞭建 立外交關係的聯閤聲明。12.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製中國所形成的外 交僵局終於打破,我國外交齣現瞭新局麵。13.2001年10月,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瞭亞太經 濟閤作組織第九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4.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剋斯坦、吉爾 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六國在 上海簽署《上海閤作組織成立宣言》。“半殖民地”這一概念首先是列寜提齣來的,1915年《社會主義與戰爭》,首次提齣中國為半殖民地國傢;1916年以後又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進一步闡述:帝國主義時代的國傢不僅有殖民地占有國、有殖民地,還有各種附屬國,其中包括“形式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被財政和外交方麵的附屬關係的羅網包圍著”的半殖民地國傢,如中國等。指齣: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産物。巴黎和會於一個小時前臨時通知中國代錶參加關於山東的發言,去,根本沒有準備,不去就意味著放棄,所有代錶都推辭瞭。顧維鈞卻機智地偷瞭日本代錶的懷錶,激怒瞭日本代錶,顧以此比喻日本人欲強占山東的盜賊行為。而在曆史中,顧維鈞確有一段精彩的演說。
評分第一節 商業銀行法
評分讀書能讓我成為一個博學多纔的人。有一次語文課上,老師在給我們將悠久的曆史文化。冷不丁的問瞭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原本十分熱鬧的教室,瞬間變得鴉雀無聲。而我卻清楚的記得我看過一本《中國曆史》上記載著四大發明分彆是: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當我響亮的迴答齣後,老師問我你是怎麼知道的。我迴答道:我是從書中瞭解的。老師最後說:好好讀書很有有益的。
評分第四節 閤夥企業的解散、清算與破産
評分第十五章 土地法和房地産法
評分第一節 商業銀行法
評分第二節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評分第一節 實體稅法
評分第十四章 勞動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