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着“科幻小说之父” 的儒勒•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一百多年来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凡尔纳科幻经典》从凡尔纳六十多部作品中精选出最受读者喜欢的9部,涵盖了凡尔纳各个创作时期的作品,极具代表性。
《凡尔纳科幻经典》的译文大部分是请翻译名家重新翻译,译文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为读者带来更满意的阅读享受。
《凡尔纳科幻经典》的插图极为丰富,除选取了经典的版画作插图外,出版者还精心搜取了多幅真实的知识性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徜徉于百年前伟人的幻想与当今的科学实践之间,更加体会到凡尔纳想像之丰富与超前。
内容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在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中,大炮俱乐都的成员着手准备这项伟大的事业。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邀请巴比康、尼科尔一同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三个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乘坐这颗炮弹向月球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成为月球的卫星,无止境地绕月运行。故事留下悬念,三位探险家的命运无人能知……
《从地球到月球(插图本全译本)》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无中生有的虚构,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精彩书评
我的成功归功于儒勒·凡尔纳,我非常欣赏他的航海小说,从中我明白,我应当探索整个世界。
——法兰西学院院士埃里克·奥尔塞纳
凡尔纳的风格多么出众!他的措辞无与伦比!
——法国诗人纪姆·阿波里耐
儒勒·凡尔纳让我认识到,主人公们应该扔掉长剑,拿起手枪了。
——小仲马
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俄国宇航之父齐奥尔斯基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
——法国院士利奥泰盛
目录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
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讲话
第三章 主席讲话的效果
第四章 坎布里奇天文台的回信
第五章 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
第六章 美国人对月球的了解
第七章 炮弹畅想曲
第八章 大炮的蓝图
第九章 火药问题
第十章 两千五百万个支持者和一个反对者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之争
第十二章 争取国际援助
第十三章 乱石岗
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泥抹子
第十五章 铸造大炮
第十六章 大炮
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
第十八章 阿特兰塔号上的乘客
第十九章 公众大会
第二十章 攻守大战
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排解纠纷
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新公民
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
第二十四章 琅峰上的望远镜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二十七章 阴霾
第二十八章 新星
精彩书摘
以前要是交上好运,一颗36磅的炮弹在100码开外能炸死36匹马和68个人。那算是制炮这一行当的幼儿时期,后来这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罗德曼炮能射出半吨重的炮弹,射程7英里,可以轻而易举地干掉150匹马和300个人。大炮俱乐部也想着实验一下他们大炮的杀伤力,但不幸的是,即使马不表示反对,人却绝不愿意充当这样的实验品。 别管怎么着,他们的炮确实厉害。每一炮打出去,就像用镰刀割麦子一样,敌人一片片地倒下。1587年,在库特拉有颗出了名的炮弹夺去了25人的战斗力;1758年,在索尔多弗,有颗炮弹一下子炸死了40个步兵;还有1742年,在凯瑟尔斯多弗的那门奥地利大炮,每放一炮竟能轰死70个敌兵。但是,要和大炮俱乐部的炮弹比起来,它们算什么呀?还有,在耶拿和奥斯特利茨那些曾经决定了战争胜负的炮,相形之下又有什么大不了的①?美国内战用的才叫真正的炮呢!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一门螺旋膛线大炮射出一颗圆锥形炮弹,一下就干掉了173名南方士兵;在强渡波托马克河的时候,一枚罗德曼炮弹把215个南方人送到了极乐世界。说到这儿,就必须提一提大炮俱乐部那位德高望重的成员,这就是常任秘书J.T.梅斯顿,他当时发明了一种令人生畏的迫击炮,那玩意儿比别的炮都厉害,第一颗炮弹试射出去就轰死了337人,虽说炮弹射出去之后他的大炮自身也震成了碎片。
这些数字是颇具说服力的,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证据吗?用不着。所以,统计学家皮特凯恩给出的数字也就很容易接受了。他是用大炮俱乐部成员的人数除以被他们的炮弹炸死的人数,结果是,他们每人平均炸死了2375又几分之一个敌人。
从这个数字看很明显,该学术团体的目标就是:打着博爱的幌子毁灭人类和改良他们认为是人类文明器械的战争武器。这就是一群“死亡天使”,而且看上去道貌岸然。 ……
前言/序言
《征服星辰:跨越时空的探索史诗》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燃烧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遥远彼岸的向往。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的目光便已投向了那轮皎洁的月亮,以及更深邃的宇宙。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种不甘平凡的探索欲,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本书并非某一部具体的科幻作品,而是一部宏大的、贯穿古今的探索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维度,见证人类如何一步步从脚下的土地,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星辰,并最终梦想着踏足那遥不可及的天体。 第一章:星辰的召唤——古人的遐想与最初的星图 早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古人类就已经开始仰望夜空,将星辰视为神灵、指引方向的灯塔,或是描绘宇宙秩序的神秘符号。本书将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描绘那些朴素而充满想象力的早期天文观测。从巴比伦的泥板上刻下的星象记录,到古埃及人对天象变化的精准把握,再到中国古代观星者绘制的星图,我们将看到不同文明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宇宙的规律,并试图从中解读命运的轨迹。 我们会深入探究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宇宙结构的思考,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它在数个世纪里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被后世铭记的先驱,如阿里斯塔克斯,他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日心说猜想,虽然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却为后来的哥白尼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对人类早期智识探索的生动呈现,展现了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年代,人类如何依靠纯粹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试图揭开宇宙的面纱。 我们将着重描述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在许多文化中,月亮象征着阴柔、神秘、周期性的变化,与生殖、农业、乃至潮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的传说、神话、诗歌都围绕着月亮展开,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类早期情感与想象力对宇宙回应的生动注脚。 第二章:革命的曙光——科学的崛起与宇宙观的颠覆 文艺复兴的号角吹响,人类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本书将聚焦于这一伟大变革,讲述伽利略如何用望远镜指向天空,颠覆了古老的宇宙图景。我们将详细描写他观察到的月球表面坑洼的地形,木星的卫星,以及金星的盈亏变化,这些直接的观测证据,无情地动摇了地心说的根基。 尼古拉·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我们将深入剖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理解其划时代的意义,以及在当时保守宗教势力下的巨大阻力。这不是枯燥的科学理论介绍,而是对知识分子如何在重压下坚持真理、推动思想解放的感人叙述。 约翰内斯·开普勒,这位伟大的数学家,通过对第谷·布拉赫海量天文数据的分析,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石。我们将描绘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原本混乱的天文数据整理成简洁而优美的数学公式,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内在秩序。 而艾萨克·牛顿,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将天上的运行规律与地上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本书将阐释牛顿如何通过苹果落地的故事,联想到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原理,从而揭示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引力作用。这不仅是科学理论的诞生,更是人类认识宇宙能力的一次质的提升,让人类开始相信,宇宙并非不可理解的神秘之地,而是遵循着可以被发现的自然法则。 第三章:梦想的翅膀——工业时代的想象与太空旅行的萌芽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宇宙的想象。本书将进入19世纪,描绘工业时代的科幻文学如何开始大胆地构思太空旅行的可能性。 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那些作家们,在蒸汽车、蒸汽船、电报等新技术的启发下,开始将想象的触角延伸到更遥远的星空。他们不再仅仅是仰望,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去”。 本书将深入分析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系列作品。虽然我们不会直接引用该书的任何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其创作背景、时代精神以及作品中折射出的科学理念来解读。我们将探讨凡尔纳如何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如弹道学、化学、物理学等,融入到虚构的月球之旅中。我们将描绘他笔下那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想象,如何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我们还将提及同时期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他们如何通过各种奇思妙想,构建了五彩斑斓的太空世界。这些作品,尽管在科学细节上可能存在谬误,但它们所承载的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空间的勇敢探索,对人类潜能的信任,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想象,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们是太空探索梦想的最初孵化器。 第四章:星辰大海的征途——科学家的实践与人类的脚步 进入20世纪,科学的进步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开始走向实践。本书将描绘科学家们如何将对太空的幻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的工程。我们将讲述火箭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到戈达德的实验,再到冯·布劳恩的 V-2 火箭,每一次进步都为人类飞向太空铺平了道路。 我们将重点回顾冷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太空竞赛。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激烈竞争,不仅推动了火箭技术、导航技术、生命维持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更催生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太空任务。我们将描绘“斯普特尼克”卫星的升空,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人造物体送入太空,打开了太空时代的大门。 我们将讲述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如何震惊了世界,又如何点燃了更多人对太空的向往。然后,我们将聚焦于阿波罗计划,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也最昂贵的科学工程之一。我们将详细描绘阿波罗11号任务,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的那个永恒瞬间。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脚印,更是全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对“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一次伟大实现。 我们还将探讨太空探索的后续发展,如空间站的建设、行星探测器的发射、以及对宇宙更深层次的探索。这些努力,无不彰显着人类挑战极限、拓展认知边界的不懈精神。 第五章:未竟的远航——宇宙的奥秘与未来的希冀 尽管人类已经迈出了探索宇宙的坚实步伐,但我们所面对的宇宙仍然浩瀚无垠,充满未知。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展望未来的太空探索。我们将探讨当前正在进行和未来计划中的重要太空项目,例如火星探测、小行星采矿、以及对系外行星的搜寻。 我们将讨论当前科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例如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以及生命在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这些问题,激发着新一代科学家和探险家们不断前行。 本书的结尾,将不仅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将探讨载人火星任务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人类是否有可能在其他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我们将思考,随着技术的进步,星际旅行是否会成为现实,人类是否能够真正跨越星际的鸿沟,去探寻更遥远的星系。 《征服星辰:跨越时空的探索史诗》将是一部集科学、历史、人文、想象于一体的宏大叙事。它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或故事,而是力求展现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完整图景。从古人朴素的仰望,到科学家的严谨求证,再到工程师的伟大实践,以及无数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星辰之歌。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心中那份对未知的渴望,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无限信心。它将告诉我们,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