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远程通信
1.2 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介绍
1.2.1 电磁载波方式的无线通信历史
1.2.2 天线的概念
1.2.3 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基本模块
1.2.4 通信协议的必要性
1.3 无线通信系统发展
1.3.1 支持低移动性的无线手机介绍
1.3.2 蜂窝式移动通信介绍
1.3.3 移动手机介绍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通信系统的问题分析
2.1 无线信道介绍
2.2 无线信道信号传输的影响
2.2.1 反射
2.2.2 衍射
2.2.3 散射
2.3 信号衰减和路径损耗
2.4 链路预算分析
2.5 多径效应
2.6 延时扩展
2.7 多普勒扩展
2.8 衰落
2.8.1 大尺度衰落
2.8.2 小尺度衰落
2.8.3 平坦衰落
2.8.4 频率选择性衰落
2.8.5 快衰落
2.8.6 慢衰落
2.9 信号衰落统计
2.9.1 赖斯分布
2.9.2 瑞利分布
2.9.3 对数正态分布
2.10 干扰
2.10.1 符号间干扰
2.10.2 同道干扰
2.10.3 邻道干扰
2.11 噪声
2.11.1 双端口电路的噪声
2.11.2 热噪声
2.11.3 白噪声
2.11.4 闪烁噪声
2.11.5 相位噪声
2.11.6 突发噪声
2.11.7 散粒噪声
2.11.8 雪崩噪声
2.11.9 噪声系数(NF)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手机的基带设计
3.1 概述
3.2 分集技术
3.2.1 时间分集
3.2.2 频率分集
3.2.3 空间分集
3.3 信道估计和均衡
3.3.1 信道特性的研究-信道估计
3.3.2 均衡
3.3.3 均衡器的实现
3.3.4 信号模型
3.3.5 均衡器的类型
3.4 不同干扰抑制技术
3.4.1 跳频
3.4.2 不连续发送(DTX)
3.4.3 小区扇形化
3.4.4 自适应多速率(AMR)编解码器的应用
3.4.5 MIMO
3.5 信道编码
3.5.1 分组码
3.5.2 卷积码
3.5.3 Turbo码
3.6 自动重复请求(ARQ)和增量冗余
3.7 交织
3.8 调制
3.8.1 模拟调制
3.8.2 数字调制
3.9 比特率、波特率和符号速率
3.10 带内信令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移动RF收、发射机的设计方案
4.1 RF收、发射机的概述
4.2 混频器的实现
4.3 接收机前端架构
4.3.1 射频下变频技术
4.3.2 零差接收机
4.3.3 低中频接收机
4.3.4 宽带中频接收机
4.4 RF接收机性能评估参数
4.5 发射机前端架构
4.5.1 功率受限和带宽受限的数字通信系统设计问题
4.5.2 调制和放大器非线性的折中分析
4.6 发射机架构设计
4.6.1 非线性发射机
4.6.2 线性发射机
4.6.3 非线性和线性发射机的通用架构
4.6.4 极化发射机
4.7 发射机性能测量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移动电话信道多址接入技术
5.1 多址接入技术介绍
5.1.1 时分复用
5.1.2 频分复用
5.2 双工技术
5.2.1 频分双工(FDD)
5.2.2 时分双工(TDD)
5.3 频谱效率
5.4 码分多址
5.4.1 扩频
5.4.2 数学概念
5.4.3 相关
5.4.4 自相关
5.4.5 互相关
5.4.6 正交性
5.4.7 实现
5.4.8 使用CDMA的多址技术
5.4.9 CDMA的商业化
5.4.10 扩频序列的产生
5.4.11 处理增益
5.4.12 扩频处理的分类
5.5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
5.5.1 正交的重要性
5.5.2 OFDM的数学表达
5.5.3 从数学理论到实际实现
5.5.4 傅里叶变换的数字实现
5.5.5 OFDM历史
5.5.6 OFDM传输机制的主要优点
5.5.7 OFDM技术的不足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GSM系统(2G)概述
6.1 简介
6.2 GSM历史
6.3 GSM网络架构概述
6.3.1 移动台(MS)
6.3.2 基站子系统(BSS)
6.3.3 网络子系统(NSS)
6.3.4 运营和维护子系统(OMSS)
6.4 PLMN和网络运营商
6.4.1 GSM网络实体层级
6.4.2 GSM网络区域
6.4.3 GSM PLMN的目标
6.4.4 PLMN
6.5 GSM移动性和漫游
6.6 GSM PLMN业务
6.7 GSM接口
6.7.1 无线接口(MS至BTS)
6.7.2 Abis接口(BTS至BSC)
6.7.3 A接口(BSC至MSC)
6.8 GSM用户和设备识别码
6.8.1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6.8.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6.8.3 临时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译者注,原文为TIMSI,GSM规范中检查不到)
6.8.4 移动用户ISDN序列号(MS-ISDN)
6.8.5 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
6.8.6 位置区域识别码(LAI)
6.8.7 本地移动用户识别码(LMSI)
6.8.8 小区识别码(CI)
6.8.9 基站识别码(BSIC)
6.8.10 MSC和位置寄存器的识别
6.8.11 PIN和PUK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GSM基带模块的设计:从话音到射频电波
7.1 简介
7.2 GSM逻辑信道
7.2.1 业务信道
7.2.2 信令信道
7.2.3 小区广播信道
7.3 GSM物理信道
7.4 GSM的突发脉冲
7.5 脉冲RF输出谱
7.6 信道分配
7.7 GSM帧结构
7.8 逻辑信道到物理帧结构的组合映射
7.8.1 TCH、SACCH到TDMA帧的映射
7.8.2 SDCCH到TDMA帧的映射
7.8.3 广播和公共信道到TDMA帧的映射
7.9 逻辑信道发送和接收过程的物理层处理
7.9.1 业务信道发送过程(从语音到无线电波)
7.9.2 TCH上的用户数据传输
7.9.3 信令信道传输过程
7.10 GSM无线调制解调器发射机和接收机模块的设计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GSM手机软件设计
8.1 GSM手机软件介绍
8.2 操作系统软件
8.2.1 Symbian
8.2.2 RT-Linux
8.2.3 Palm
8.3 设备驱动软件
8.4 GSM系统协议软件
8.4.1 GSM手机协议栈
8.4.2 空中接口(Um)协议
8.4.3 Abis接口
8.4.4 A接口
8.5 语音和多媒体应用软件
8.5.1 语音声码器
8.5.2 音频声码器
8.5.3 图像
8.5.4 视频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GSM手机的操作和进程
9.1 手机开机之后的初始化过程
9.1.1 小区选择
9.1.2 同步
9.1.3 手机首次实现捕获的流程图
9.2 空闲模式
9.2.1 寻呼和非连续接收(DRX)
9.2.2 小区重选
9.2.3 PLMN选择
9.3 位置更新
9.4 安全进程
9.4.1 PIN码保护
9.4.2 匿名机制
9.4.3 鉴权
9.4.4 加密和解密
9.4.5 GSM安全性的不足
9.5 接入模式
9.5.1 移动台作为主叫的通话建立(MO)过程
9.5.2 手机作为被叫的通话建立过程的信道配合
9.6 切换
9.6.1 切换过程
9.6.2 切换过程示例
9.7 无线资源控制过程
9.8 移动性管理进程
9.9 呼叫路由
9.10 功率控制
9.11 非连续发送和接收
9.12 跳频
本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GSM手机的解析
10.1 GSM手机的介绍
10.2 GSM手机的功能模块
10.3 移动手机的硬件框图
10.4 GSM发送和接收模块
10.5 天线
10.5.1 天线参数
10.5.2 常规手机天线
10.6 模数转换(ADC)模块
10.7 自动增益控制模块
10.8 自动频率纠正模块
10.8.1 模拟VC-TCXO
10.8.2 数字控制晶体振荡器--DCXO
10.8.3 GSM手机的典型AFC的实现
10.9 扬声器
10.10 麦克风(MIC)
10.11 用户识别模块(SIM)
10.12 应用进程单元
10.13 相机
10.14 LCD显示屏
10.15 键盘
10.16 连接设备
10.16.1 蓝牙
10.16.2 USB
10.17 电池
10.17.1 干电池
10.17.2 可充电电池
10.17.3 电池充电电路
10.17.4 睡眠模式
10.18 时钟机制
10.19 提示信号的产生
10.20 存储器
10.20.1 只读存储器(ROM)
10.20.2 Flash存储器
10.20.3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10.21 GSM接收机性能
10.21.1 灵敏度和噪声系数要求
10.21.2 参考干扰电平
10.21.3 发送频率的指标要求
本章参考文献
第11章 GPRS和EDGE网络
11.1 简介
11.2 系统架构
11.3 业务
11.4 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路由选择
11.5 GPRS的协议体系结构
11.5.1 传输平面
11.5.2 信令平面
11.6 空中接口--物理层
11.6.1 物理信道
11.6.2 逻辑信道
11.6.3 信道分配
11.7 分组数据跨层传输
11.8 信道编码和打孔
11.9 小区重选
11.10 无线电环境监测
11.11 多信道类型
11.12 双传输模式(DTM)
11.13 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概述
11.13.1 物理层
11.13.2 链路自适应
11.13.3 RLC层
11.13.4 数据传输
11.13.5 媒介接入控制(MAC)
11.13.6 支持EDGE对空中接口和设备的影响
11.14 GERAN(GSM/GPRS/EDGE无线接入网)的最新进展
11.14.1 EDGE的演进
11.14.2 自适应多用户正交子信道提供的语音业务(VAMOS)
本章参考文献
第12章 UMTS系统(3G)综述
12.1 简介
12.2 3G网络的演进
12.2.1 同步和异步网络
12.2.2 UMTS网络架构
12.3 UTRAN架构
12.3.1 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12.3.2 Node B
12.3.3 用户设备(UE)
12.4 UMTS系统中不同的接口
12.5 支持的数据速率
12.6 业务需求和频谱
12.7 小区结构
12.8 UTRAN功能描述
12.8.1 整体系统接入控制
12.8.2 安全性和隐私
12.8.3 切换
12.8.4 无线资源管理和控制
12.9 Iub的功能划分
本章参考文献
第13章 UMTS无线调制解调器设计:从语音到射频波
13.1 简介
13.2 频带
13.3 无线链路帧结构
13.4 信道结构
13.4.1 逻辑信道
13.4.2 传输信道
13.4.3 物理信道
13.5 扩频、加扰和调制
13.5.1 下行链路(DL)扩频和调制
13.5.2 上行链路扩频和调制
13.6 上行链路物理信道
13.6.1 专用上行物理信道
13.6.2 公共上行物理信道
13.7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13.7.1 专用下行物理信道
13.7.2 公共下行物理信道
13.8 物理信道的定时关系
13.9 发射机特性
13.10 各种情况下的信道利用
13.11 压缩模式
本章参考文献
第14章 UMTS终端的软件及操作
14.1 UMTS协议架构介绍
14.2 协议架构
14.3 UE协议架构
14.3.1 物理层
14.3.2 媒体接入控制(MAC)
14.3.3 无线链路控制(RLC)
14.3.4 无线资源控制(RRC)
14.3.5 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
14.3.6 呼叫控制(CC)
14.3.7 移动性管理(MM)
14.3.8 会话管理(SM)
14.3.9 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接口
14.3.10 人机界面(MMI)
14.3.11 互通单元(IWU)
14.4 UE内的进程
14.4.1 空闲模式下的进程
14.4.2 UTRAN选择和重选
14.4.3 小区选择和重选
14.4.4 位置注册
14.4.5 连接模式下的进程
14.5 连接模式下的移动管理进程
14.6 连接模式下的其他进程
14.7 安全进程
14.7.1 UMTS安全性概述
14.7.2 完整性保护
14.7.3 加密
14.7.4 UMTS安全性方面的缺陷
14.8 测量进程
14.9 切换进程
14.10 小区更新
14.11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
14.12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
14.13 IP多媒体系统(IMS)
本章参考文献
第15章 UMTS手机解析
15.1 简介
15.2 手机系统架构
15.3 UE硬件架构和构件
15.3.1 RF前端架构
15.3.2 基带架构
15.4 多速率用户数据传输
15.5 UE系统过程的实现
15.5.1 小区搜索进程
15.5.2 功率控制
15.6 UMTS L1工作状态机的设计
本章参考文献
第16章 下一代手机
16.1 简介
16.1.1 现有无线技术(1G、2G和3G)的局限性
16.1.2 4G无线技术的需求
16.1.3 4G的演进
16.2 3GPP LTE
16.3 LTE系统设计
16.3.1 RF
16.3.2 物理层/基带
16.3.3 协议架构
16.3.4 主要LTE进程
16.4 IEEE 802.16系统
16.4.1 IEEE 802.16架构概述
16.4.2 业务类别
16.4.3 移动性支持
16.4.4 功率控制
16.5 4G移动系统
16.6 4G移动系统设计和研究领域内的关键挑战
16.7 认知无线电
16.7.1 系统概述
16.7.2 系统架构
16.7.3 关键挑战和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17章 手机系统设计中的竞争优势
17.1 简介
17.2 手机系统设计的关键挑战
17.3 系统设计目标
17.4 协议架构设计优化
17.5 硬件/软件分割
17.6 系统性能
17.6.1 CPU选择
17.6.2 存储器选择
17.6.3 操作系统选择
17.6.4 掉电模式
17.6.5 自适应时钟/电压机制
17.6.6 算法选择
17.6.7 MIPS需求
17.7 适应性
17.7.1 与不同物理层实现方案的适配
17.7.2 与不同应用的适配
17.7.3 与不同操作系统的适配
17.7.4 与不同空中接口标准的适配
17.8 验证,确认和测试
17.9 产品化
本章参考文献
这本《移动终端系统设计》让我联想到我曾经接触过的另一本关于分布式系统设计的书籍,那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概念拆解成可理解的模块,并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让读者能够轻松地把握住复杂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这本关于移动终端系统设计的书籍也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解操作系统内核时,它是否会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进程调度、内存管理等核心概念?在讨论网络通信时,是否会清晰地描绘数据传输的流程和协议栈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当如何选择和设计最适合的系统架构。是优先考虑实时性,还是吞吐量?是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进行优化,还是追求极致的性能?这本书的价值,我期望在于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工具箱”,让我能够举一反三,不仅理解移动终端系统,更能将这些设计思想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复杂系统中去。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抱持着一种探索的期待,尤其是它在“系统设计”这个关键词上。在我的理解中,一个“系统设计”的书籍,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技术名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阐述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构建和优化复杂系统的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能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层面。它是否会讲解在设计一个移动终端系统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的约束条件?例如,功耗、性能、成本、以及用户体验之间的权衡。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是如何做出决策,又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的系统。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架构演进的洞见,例如,当用户需求不断变化,或者硬件技术不断突破时,原有的系统设计是如何适应和演变的。这种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思考,才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书籍所应具备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移动应用开发的热情。我一直认为,要写出优秀的应用,深入理解其运行平台——也就是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API接口背后的奥秘。例如,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UI更新会变得异常卡顿?这背后是否涉及到UI渲染的线程模型和事件处理机制?在开发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应用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设备的计算资源,避免发热和耗电过快?我也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系统级性能优化的建议,比如如何合理地使用内存,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以及如何与操作系统的调度器进行更有效的交互。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系统设计书籍,应该能够帮助开发者从“只关心自己的代码”提升到“理解代码与整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的层面,从而写出更具鲁棒性、更高效率的应用程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营造出一种科技感与专业感并存的视觉效果。书页纸质厚实,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合上书本,能明显感受到其分量,这往往预示着内容的充实。我尤其欣赏它所采用的排版风格,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段落划分清晰,使得阅读过程流畅而舒适。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有深入了解具体内容,但从视觉上来看,它们的风格统一,与整体的科技主题相得益彰,想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封面到内页,都传递出一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期待。我个人比较看重书籍的整体呈现,一本优秀的读物,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也在于它如何将这些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翻阅之初便能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价值。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趋势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驱动我们日常生活的底层技术。这本书的题目,"移动终端系统设计",恰好触及了我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知识空白。我常常思考,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套复杂的系统在支撑着它们的高效运转?它们是如何实现如此多样的功能,又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与隐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那些抽象的技术术语,去揭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设计的核心原理,了解其演进的历史脉络,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直观的比喻或案例,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架构设计和算法实现。例如,它是如何处理多任务并行,如何管理内存资源,又如何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实现流畅的用户体验?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填补这些知识鸿沟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它所描绘的那个充满智慧与挑战的移动终端世界。
评分移动终端设计其实是一个很广的课题,这本书写的很详细,其实所有高校的通信专业涉及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理论跟实际脱节很多,实际上核心网的东西大多是书本理论,真的到工作站无法细化,这个书对于过程很注意,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其中包括 移动RF收、发射机的设计方案,混频器的实现 ,接收机前端架构 射频下变频技术 零差接收机 低中频接收机 宽带中频接收机 RF接收机性能评估参数 还有天线等。主要的手机设计内容后有涵盖,但是都不够深刻透彻,不太适合专业人士研究学习。可以作为入门书籍使用。适合大中专在校生阅读。《移动终端系统设计》深入地介绍了主流的几种通信协议,包括GSM、GPRS、EDGE、UMTS、LTE。内容组织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总结了手机的体系结构和系统性能,包括内存、CPU的操作系统(OS)、耗电、处理能力(MIPS)的成本、最佳的硬件/软件划分和产品化思路。
评分It is good!
评分自适应多用户正交子信道提供的语音业务(VAMOS)
评分书的封面有污损,内容泛泛,不推荐!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自适应多用户正交子信道提供的语音业务(VAMOS)
评分其中包括 移动RF收、发射机的设计方案,混频器的实现 ,接收机前端架构 射频下变频技术 零差接收机 低中频接收机 宽带中频接收机 RF接收机性能评估参数 还有天线等。主要的手机设计内容后有涵盖,但是都不够深刻透彻,不太适合专业人士研究学习。可以作为入门书籍使用。适合大中专在校生阅读。《移动终端系统设计》深入地介绍了主流的几种通信协议,包括GSM、GPRS、EDGE、UMTS、LTE。内容组织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总结了手机的体系结构和系统性能,包括内存、CPU的操作系统(OS)、耗电、处理能力(MIPS)的成本、最佳的硬件/软件划分和产品化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