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奴纔之種類甚多。就曆史上已有的材料而論,大體上可以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形逼勢緊,國破傢亡,身為囚虜。到瞭這步田地,不肯做也得做,做瞭滿心委屈,涕淚交流,有奴纔的形式而未曾具備或者養成奴纔的心理的。另一種則是很不好聽的瞭,一心想檄主子,奴役眾多的人民,而又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作事不得人心,奪取或者維持政權的武力,又不大夠,於是隻好撣撣土,打點青農,硬跪在外國人麵前,寫下甘結,賣身為奴。
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是吳晗先生的雜文集之一。收錄瞭十八篇精彩的雜文。內分四部分:1.論曆史上的人物,如《論奴纔——石敬瑭父子》《關於魏忠賢》等6篇,篇幅短小精悍,文辭犀利。2.記述作者的好友聞一多、陶行知等5篇。他的懷舊憶友的文章,都寫得親切具體,富有激情。在他的筆下,朋友們的音容笑貌和內心情思,都躍然紙上,感人至深。3.讀書筆記,如《讀(二韆年間)》;《蘇渥洛夫傳》等4篇。4.迴鄉散記3篇。
內頁插圖
目錄
迴紇助唐記
論奴纔——石敬瑭父子
“社會賢達”考
奴隸翻身的史例
關於魏忠賢
曆史上的國民身份證
哭一多
聞一多的手工業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迴憶
記張蔭麟
毛鴻上校
讀《二韆年間》
《明太祖》和《從僧鉢到皇權》
蘇渥洛夫傳
讀《對馬》
記第八大隊
浙道難
真空的鄉村
後記
精彩書摘
是軍校畢業的,同期的若乾學生早已當瞭師長軍長瞭。他因為成績特彆好,留校作助教,從此永遠作軍人中的文官,階級是按年資升瞭,作瞭陸軍上校,可是,他痛苦,就軍人說他是文官,就學校裏同事說呢,他又是地道軍人。文不成,武不就,而且,一傢三口,還有老母要供養,弟妹要教育。
他過極端刻苦的生活,經常不大吃肉。有時在軍訓處吃包飯,黴黑米和清水白菜。
他發憤要改造這命運,咬著牙吃苦,咬著牙指住書本,一有空就自己學習,買瞭許多書,請同鄉的學生幫助進修。
他一定要考進陸軍大學,學一點專門學術,將來替國傢真正做一點事。
但是,他一輩子沒有帶過兵,他們叫作“隊質”吧?沒有隊質,不能考陸大,這個門緊緊地關住,他沒有希望瞭,他支持不住瞭。
雖然如此,他還是有一個無可奈何的希望,希望他能在他所共甘苦的學校永遠安心工作下去。
有一次重慶的一個國立大學找他去作軍訓副主任,升瞭一級作少將。他拒絕瞭,第一他捨不得這個摯愛的學校。第二他也受不瞭那個學校他所不習慣的空氣。
他預備等戰爭結束,跟學校迴北平,繼續他的學習工作。將來或者有機會參加留學考試。
然而,問題又來瞭,政府取消大學軍訓,這是一個緻命的打擊。毛教官不但失業,而且,事實擺在那裏,他非離開西南聯大不可瞭。
當然,聯大當局,尤其是查二哥是明白這個非軍人又非文人的人的功績的,請他作聯大附中教官,照支原薪,還是在聯大作事。
然而,附中隸屬於師範學院,師院是決定留在昆明的。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的圖書簡介,它詳盡地介紹瞭該書未包含的內容,旨在勾勒齣民國時期學術文化領域中,與本書主題不同的重要側麵和人物群體。 --- 圖書名稱: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 【圖書簡介:聚焦時代洪流下的“邊緣”與“他者”】 本書《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主要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內,那些在主流敘事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學術流派、思想巨匠及其關鍵事件。然而,時代的復雜性遠超任何單一視角所能涵蓋的範圍。為瞭更全麵地理解民國(約1912-1949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文化轉型期,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嚮那些未被納入本書核心視野的領域與群體。本篇簡介旨在勾勒齣本書所未涵蓋但同樣至關重要的“文化側影”與“他者敘事”。 一、 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突破與掙紮:超越人文社科的知識圖景 本書的核心側重於人文社會科學、文學藝術以及思想史的論述。然而,民國時期的知識生産並非僅限於此。一個巨大的空白在於早期現代科學的引介與本土化過程。 1. 科學精神的早期播火者與“洋教習”: 本書未深入探討那些將西方現代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引入中國的先驅人物。例如,中國早期化學傢在留學歸國後,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建立實驗室、培養第一代本土科研人纔,以及他們如何在政治動蕩中堅守科學研究的純粹性。這批人往往麵臨經費短缺、設備落後以及學術機構不穩定的多重睏境。他們的故事,是關於“現代性”在技術層麵的艱難落地,而非純粹的思辨哲學。 2. 實用技術與工程學的睏境: 另一個未被詳述的層麵是工程技術領域。民國時期,國傢在鐵路、水利、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努力,依賴於一批精通西法工程學的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充滿瞭在技術標準、資金籌措和政治乾預之間的斡鏇。例如,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運作、早期航空工業的嘗試,這些都涉及實際操作層麵的技術挑戰和管理學問,與純粹的“學術名著”的討論路徑截然不同。 3. 早期醫學教育與公共衛生: 西醫的傳入和現代公共衛生體係的初步構建,是民國時期影響底層民生的重要變革。本書未涉及的,是那些緻力於麻風病、霍亂等傳染病防治的醫生和公共衛生官員,他們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宣傳教育工作。他們的“學術”更多體現為實踐經驗的積纍與衛生政策的製定,而非高深的理論構建。 二、 地方誌與民間文化的田野調查:被忽略的“文化土壤” 本書的“學術名著”範疇,往往集中於大學、研究院所中的精英産齣。然而,民國時期文化研究的另一極,是深入田野、紮根地方的文化人類學和民間文學研究。 1. 地方誌的重修與地方文人的自覺: 傳統的地方誌在民國初年迎來瞭復興。地方士紳、保存古籍的傢族以及新式知識分子,共同參與瞭地方史料的整理與再編撰。這些工作往往是地域性的、口頭傳承與文本整理相結閤的,其價值判斷和敘事方式與“京派”或“海派”的學術中心論述存在顯著差異。 2. 宗教與民俗的社會學考察: 許多學者(如費孝通等早期人類學傢)的工作重心在於考察鄉村社會的結構、宗教儀式和傢族倫理。這些關於“生計、信仰與社會組織”的細緻描摹,構建瞭與城市精英文化截然不同的民國文化側麵。本書未深入剖析這些關於基層社會“活態文化”的記錄與分析。 3. 戲麯、麯藝與通俗文學的商業化浪潮: 報紙副刊、小報、評書和各種新興的通俗讀物,構成瞭當時社會大眾主要的文化消費品。這些領域的研究,關注的是商業模式、受眾口味的變化以及底層創作者的生存狀態,這與高雅學術殿堂中的“文學批評”有著本質的區彆。 三、 邊緣群體的文化聲音:女性、少數族裔與海外華人 主流的“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敘事,常常以男性、漢族、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為中心。因此,以下聲音在本書的焦點之外: 1. 民國女性知識分子的獨特路徑: 盡管如冰心、丁玲等在本書中可能有所提及,但大量緻力於教育、慈善事業或在特定專業領域(如早期女醫生、女律師)取得成就的女性知識分子,她們在學術上的獨立建樹與自我意識的覺醒曆程,需要更專注的視角來考察。她們如何突破傢庭與社會的雙重束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是不同於男性精英知識分子的重要課題。 2. 邊疆民族文化的搶救與研究: 隨著國傢領土意識的重塑,對西藏、濛古、新疆等邊疆地區的語言學、曆史學考察在民國時期亦有發展。這些研究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民族建構的目的性,其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的復雜性,超齣瞭本書對“漢文化核心圈”的關注範圍。 3. 東南亞與海外華僑知識界的互動: 海外華人(特彆是南洋和北美)在民國時期對本土思想界産生瞭深刻影響,他們既是資金的提供者,也是新思想的傳播站。對這些“雙重文化身份”的學者群體(如在海外接受教育後迴國服務者)的研究,需要側重於跨文化交流和認同構建的議題。 四、 學術體製之外的文化活動與社會思潮:從沙龍到社團 本書傾嚮於分析“已固化”的學術成果和正式的學派思想。但民國文化生命力的展現,更在於那些流動性強、體製外的文化實踐: 1. 新興藝術流派的“宣言”與“論戰”: 諸如現代舞、先鋒戲劇、抽象畫等藝術形式的興起,其初期往往伴隨著激烈的公開論戰、小規模的私人展覽和充滿火藥味的宣言。這些“文化事件”的現場感與即時性,往往難以被歸入傳統的“學術史”範疇。 2. 咖啡館、沙龍與非正式的知識交流網絡: 在大學城之外,城市中的咖啡館、茶館、甚至某些照相館,都曾是非正式的知識分子聚會場所。這些場閤中的思想碰撞、私人信件中的交流,構成瞭學術思想從醞釀到成熟的“溫床”,但它們留下的文獻記錄遠不如正式齣版物清晰和係統。 3. 職業倫理與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 民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軍閥混戰、內戰、抗日戰爭等重大曆史轉摺時,其“入世”或“齣世”的選擇,以及對自身社會責任的不斷反思,構成瞭重要的思想張力。這種關於“如何做人、如何為學”的職業倫理探討,是超越具體學科理論的廣闊議題。 總結: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學術脈絡。然而,民國文化的魅力正是在於其多元、駁雜與不斷湧現的張力。要真正理解那個時代,我們必須承認,除瞭本書所描繪的宏大敘事,尚有廣闊的技術創新、民間生活、邊緣群體聲音以及非正式文化實踐,共同構成瞭那段復雜而迷人的曆史側影。這份簡介,正是為瞭提醒我們,對曆史的理解永遠在不斷延展和補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