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IACMR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系列·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终于找到了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定位导航”。作为一名初涉学术研究的学生,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生动的企业实践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严谨的研究逻辑。案例研究方法,恰恰是我认为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但如何真正掌握其精髓,却一直是我的一大挑战。艾森哈特教授的名字,在我看来,几乎是案例研究方法的代名词,她的论文集,无疑是这个领域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让我理解案例研究的本质、目的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通过她提出的范例,学习到如何设计科学的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如何将研究结果有效地转化为有价值的管理洞见。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哇,终于拿到这本《IACMR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系列·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了!看到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尤其是“案例研究方法”这几个字,简直是我的福音。最近在写一篇关于企业创新战略转型的论文,感觉理论知识储备虽然不少,但总觉得在如何通过扎实的案例来支撑和论证理论上,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方法。平时读案例分析,总感觉零散,缺乏一种严谨的学术视角。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单单是罗列一些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案例研究的“理论与范例”,这对我来说太关键了。我一直觉得,好的研究不仅要有好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尤其是在组织与管理领域,很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场景。艾森哈特教授的大名如雷贯耳,她的论文集本身就代表着该领域的权威和前沿,能够通过这本书一窥她的思想精华,绝对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她是如何剖析案例的,如何将理论融于实践,又如何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管理洞见。这本书的到来,感觉像是为我的研究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如何运用案例研究这一强大工具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拿到《IACMR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系列·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我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期待,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近来在进行一项组织变革的课题研究,深感理论模型的局限性,迫切需要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来捕捉和理解复杂的现实动态。然而,在如何设计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案例研究方面,我一直感到力不从心。艾森哈特教授的声名在外,她的研究方法论绝对是该领域的翘楚。我期待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找到对案例研究方法论的系统阐释,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学习到如何构建扎实的研究设计,如何进行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才能从具体的案例中提炼出能够指导实践、丰富理论的洞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案例研究“圣殿”的大门,我相信通过她的指导,我能够更好地驾驭案例研究这一强大的工具,从而产出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评分拿到这本《IACMR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系列·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名中的“IACMR”让我意识到这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教材,而是源自一个权威的学术组织,这无疑增加了我对内容深度和严谨性的信心。而“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更是直击我作为一名正在进行实证研究的研究生的痛点。我深切体会到,在组织与管理这个充满复杂性的领域,单纯的理论推导往往难以完全捕捉现实的 nuances,而鲜活的案例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然而,如何科学、系统地开展案例研究,如何从看似孤立的案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一直是我探索的难题。艾森哈特教授的名字,更是让我对其研究方法论的深度和前瞻性充满了期待。她的论文集,我想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结晶,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操作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案例研究的逻辑,掌握构建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最终撰写高质量案例研究报告的关键步骤。这不仅是对我当前研究的指导,更是对我未来研究生涯的一次重要投资。
评分这本《IACMR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系列·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本“武林秘籍”。我一直致力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组织管理问题,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感到迷茫。读到的案例分析很多,但往往只看到结果,却不清楚背后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凯瑟琳·艾森哈特教授的论文集,让我看到了希望。她以其在案例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一定能够为我揭示案例研究的精髓,不仅仅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严谨的研究设计,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避免常见的陷阱,以及如何将零散的观察转化为有说服力的理论。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引导性——“理论与范例”,这暗示着它将提供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同时通过实际的范例来加以阐释,这种结合对我这样既需要理论指导又需要实践启发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完美的组合。
评分由于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各类知识和技能需求,难以培养企业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因而企业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学习组织,这就诞生了企业大学。具体来讲,企业大学有以下特征:
评分书很不错,物流也速度。支持一下
评分徐淑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CarevSchool of Business)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首任主席。曾任《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的主编,也是《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Review)的创刊主编。研究领域包括组织人口学、雇佣关系和组织文化,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研究。
评分不错的图书,京东送书较快
评分送的很快,正品行货!
评分挺好的书,支持一下,不错
评分“制度逻辑”概念最早由Alford和Friedland(1985)引入社会学研究,用来描述现代西方社会制度固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官僚政治与政治民主之间的矛盾实践与信仰,后来,Friedland和Alford(1991)率先将制度逻辑视角应用到组织行为研究,Haveman和Rao(1997)、Townley(1997)以及Thornton和Ocasio(1999)等学者又推动了制度逻辑概念的早期发展,他们共同开创了一个新的制度理论研究方向:用制度逻辑以及由它衍生而来的制度多元化制度多元性概念来界定制度环境的内涵与意义(Thornton和Ocasio,2008;Thornton等,2012)。制度逻辑研究发展在2006年迎来了又一高峰,一批精通制度理论的学者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召开了一次新制度理论发展专题研讨会。会后,Greenwood等(2008)主编了一部论述组织制度化的专著。在这部专著中,Thornton和Ocasio(2008)阐明了制度逻辑作为一种元理论(meta-theory)在诸多方面与新制度理论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推动制度逻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壮大,Thornton等学者于2009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管理学年会上开设专业工作坊(professional workshop)专门讨论制度逻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问题。2012年,Thornton等共同完成了第一部论述制度逻辑的专著,他们在书中全面综述和评介了制度逻辑视角(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并首次系统介绍了制度逻辑研究成果。该书在2013年国际管理学会年会上获得了著名的乔治 R. 特里著作奖,这标志着制度逻辑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得到国际管理学界认同的重要理论。虽然制度逻辑的概念与传统的新制度理论的奠基者Meyer和Rowan(1977)、Zucker(1977)以及DiMaggio和Powell(1983和1991)一样都关注文化规则(cultural rules)与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如何构塑造组织结构的问题,
评分挺好,经典
评分牛人写的,师兄推荐,算是帮你甄选了一遍好的案例研究论文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