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培文·学术精品·“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跨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跨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上编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儒学
“儒学地域化”概念再诠释
一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的问题
中华帝国气质的变化与“道德主义”的兴起
“讲学”以“正君心”:道德实践的发蒙
“儒学地域化”的底层实践:道德约束转化为治理规范
“儒学地域化”的危机及其在近代的残存形态
赘语:道统的坍塌
二 近代“东亚”的构建与儒学的命运
“东亚”概念的含混性
中国“华夷秩序观”的文化遗留与民族国家理念的冲突及其调适
中国构造“东亚”想象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日本的“脱亚”心态及其历史根源
韩国的位置
结论:“东亚”想象的谱系
中编道统·政统的历史构造与兴衰轨迹
三“文质”之辨与中国历史观之构造
“文质”之辨与“三代”黄金期的建构
是“反智”还是“反知”?
“文质”辨析与明清易代
“文质”之辨仅仅是对历史黄金期的复归吗?
四 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及其治理技术
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阐释与清史研究新境的拓展
清朝“大一统”话语与早期全球化视野
清朝的治理技术与官员的政治执行力
如何从新的角度观察“身体政治”
五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
“新清史”与“旧清史”研究路径的差异
“新清史”研究的盲点之所在
清史研究出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余论:我看“大一统”历史观
六 中国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传统与历史写作
史学危机与“隐喻史”研究的兴起
……
下编 超越“地方性”:思想与方法
精彩书摘
在武艺、身体及其相关的技术方面,明清时代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出现了内外之分,武艺技术的内外之分据说始于隐士张三丰(峰),而最早记录张三丰内家拳技术和源流的人则是黄宗羲、黄百家父子。因之,“内家”与“外家”的技术之分,又不可避免地与明末清初的鼎革之变发生了关联。赵丙祥发现,武艺、武术内外家区分的“技术区域”首先出现于浙东地区,后来才逐渐波衍到华北,这与明清之际思想学术领域发生转型的大背景有关。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颇为流行,十分注重内心世界的自省,以有别于宋学对外部之“理”的认知路径,故影响到了对武林技击技术的理解。内家拳强调“以静制动”,区别于北方外家拳的刚猛理念,当与此大背景有关。武术技击中隐喻的“内”、“外”之分甚至投射到了明清之际遗民素持的“夷夏之辨”传统言说中,即华夏世界的“内敛”刚毅与外番“满人”的外向野蛮气质构成了一种对峙关系,对“内家拳”谱系的弘扬成为哀挽明代自由讲学风格的一种寄托记忆的方式,对张三丰形象的重塑即有此悲凉之心结在。
当然对武学内外之别区域背景的考察只是文章的主题之一,其论证的核心之处乃是在于通过对张三丰“身体”形象的细致观察,重构明清“隐士”与“皇权”政治的互动图景,作者仔细分析了由文字、肖像和碑刻所塑造出的张三丰的两个身体。在武当山道士的笔下,张三丰是道士仙人,其重要的身体特征是手握一把“矩”(方尺)。在古代代表“方”,其手中之矩喻示着沟通天地的能力。它和道士头上的髻(代表圆)相对应,实现天地阴阳的交会。而张三丰的另一幅画像则头戴斗笠,手持行杖,杖头是个尖嘴锄,可能具有药锄的功能。这些特征说明张三丰还扮演着“隐士”的角色,从而引申出作为道士(仙人)及“隐者”的张三丰,其双重隐喻形象与皇权的权威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作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隐士与皇帝之间犹如嫁娶的关系,皇帝以科举诱惑士人,但一个隐士若脱离山林,应召于朝廷,往往为同道所不齿,犹如女性的失贞。故“隐士”必须与帝王建立起另外一种“隐性”的姻亲关系,以别于进入宫廷的士人。隐士和皇室的关系不仅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明代皇室曾经向武当山赐赠了大量物品和封号,武当道宫不但在皇室支持下才得以建立,其中的神像、道像、供签、神幡等不计其数的日常用品与土地用度均由皇室赐予,犹如婚娶的嫁妆,隐士(道士)给予皇帝的物质回报,一是“方药”,二是“贡物”。明成祖寻访张三丰的目的中就包含有寻药的动机,武当山还有向皇帝进献榔梅的惯例。
武当山的空间秩序也是被朝廷按照官府科署的方式加以营造的。张三丰的坐像位置被安排于遇真宫中,遇真宫之上是真武殿即最高金殿,在空间格局上,通过张三年身体坐像划分内/外之别。其坐像身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右手裸露,左手藏于襟袖之内,按右尊左卑的原则,隐喻着张三丰沟通神界(右)与俗界(左)的媒介功能,而皇室对武当山宫观格局与张三丰坐像位置及身体姿势的安排,又喻示着张三丰成为沟通皇权与真武大帝的媒介。张三丰的身体于是被赋予了诸多意义:一方面它游离于世俗日常生活之外,代表隐逸的士人,其道士的身份也昭示着其在野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张三丰代表着玄天上帝,这表明皇权只有在对道士与隐士表现出足够的敬意时,它才能获得来自神意授予的统治合法性。
……
前言/序言
培文·学术精品·“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学术思潮或历史叙事的回顾,而是一次深入的、面向未来的知识探索之旅。它聚焦于当代学术语境中涌现出的若干关键性“观念场域”,尝试在不拘泥于既有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勾勒出一种跨越学科边界、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潜在趋势。 第一部分:知识考古与概念重构 在信息爆炸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划分与研究范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开篇,将着眼于“观念的生成与演变”这一宏大议题。我们不探讨任何已确立的学派名称,而是试图追踪那些在不同学术对话中,以不同形态、不同强度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 这些意象,如同深层地质结构中的断层线,影响着我们理解历史、社会乃至个体经验的方式。我们将考察,在近十年间,学界对于“感知边界”、“媒介拓扑”、“记忆的物质性”等一系列未被明确命名的领域所进行的非正式探索。这些探索往往起始于对现有解释模式的细微不满,并在跨学科的碰撞中,逐步积累出一种新的观察角度。 本书关注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成为”。例如,在对“时间性”的重新审视中,我们避免采用任何既有的时间理论模型,转而分析不同领域(如数字人文、现象学、新唯物主义等)如何在不言自明地处理“同步性”与“延宕性”时,无意中共同指向了一种对线性叙事的疏离。这种疏离,并非对历史的否定,而是一种对历史内在“质感”的重新捕获。 第二部分:叙事的断裂与视角的迁移 学术研究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叙事模式的深刻变革。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解析当前研究中“叙事断裂”的现象及其潜在意义。我们不描述任何已有的史学流派的特点,而是专注于分析研究者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如何从传统的“因果链条”叙事中抽身而出,转而采用更为碎片化、多中心的观察路径。 这里的“迁移”,指的是研究者思维焦点从“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转向“描绘事件发生的现场感和多重在场性”。这要求对研究对象采取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接触方式,强调微观的交互细节,而非宏大的结构性概括。 我们通过剖析若干前沿研究中使用的非传统工具和方法论,来揭示这一转变。例如,当研究者开始关注文献、物质遗存或口述材料的“物理特性”——它们如何被制造、被触摸、被时间侵蚀——时,这种对物质性的强调,实际上是对传统上过度依赖文本分析的一种微妙的“修正”。这种修正不是要取代文本,而是要让文本“回归”到其产生的物质语境之中,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流畅叙事之下的“粗粝感”。 第三部分:知识生产的生态学视野 知识的生产并非真空中的纯粹理性活动,它嵌入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中,受到资助结构、出版机制、青年学者培养方式以及全球知识传播网络的影响。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采取一种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当代学术生产的“生态平衡”。 我们考察的不是具体的学术政治斗争,而是那些塑造了“什么是可被研究的”与“什么是值得被阅读的”的无形力量。这涉及到对“影响力指标”与“学术声誉”的非批判性接受模式的反思——如何防止对量化指标的追求,异化了探究的初衷? 书中将探讨“边缘性知识”与“主流接受”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表现为公开的论战,而更多地体现为那些难以被标准出版流程接纳、难以被既定课程体系纳入的创新性思考是如何艰难地寻找立足之地的。我们试图描绘一个知识网络,其中,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那些尚未被正式命名的、游离于既有结构之外的对话空间里。 结语:通往未定义领域的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上述探索划定边界,而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去标签化”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学术环境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尚未被充分命名的、具有生命力的研究动向。它鼓励一种持续的自我校准,提醒研究者保持对知识“生成过程”本身的警觉,而非满足于对既有“成品”的复制与阐释。这是一场关于方法论的开放式探询,一场对未来学术形态的谨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