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羅振常遺著,周子美編訂。羅振常(1875—1942),字子經,又字子敬,號心井,又號貌叟,晚號邈園,浙江上虞人,著名學者羅振玉季弟,僑寓江蘇淮安。少時艱苦力學,工詩及古文辭,又旁通日本語言,多有譯著。青年時期,曾一度至遼東任學校教師。中年後,設蟬隱廬書肆於上海。輯有《邈園叢書》、《蟑隱廬叢書》,另著有《新唐書斟義》、《暹羅載記》、《洹洛訪古記》、《古凋堂詩文集》等,惜其大多散佚,詳不可考。該書目為羅氏知見古籍善本書目,共著錄書514種,按四部分類法編排。所收各書除著錄書名、捲數、作者、注釋者外,還對該書的版刻、行款、藏書印章、序跋、校勘等一一加以記述,並撰有提要,考證其流傳得失。提要側重於版本記載,有時亦記藏書舊事及觀書心得。
評分7.《清史稿•藝文誌》(王紹曾等《清史稿•藝文誌拾遺》。另有張舜徽《清人文集彆錄》、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李靈年等《清人彆集總目》)
評分吾前記“釣底”,視浮子之擺動定魚之大小,文雖不工,自謂頗足以麯麯傳其竅要。去年於北海公園船塢之前“釣底”,“搭窠”之後,垂絲投餌,靜坐而視其浮子,浮子矗然屹不動,可半時,魚漸集,雙泡頻自水底湧上,凝視其變動,久久浮子寂然,雙泡湧如故,心焉異之。時有二友,皆精於釣,相與議,避而之他,吾獨以為巨魚將至,姑俟之。曆又一刻鍾,浮子陡動。先是浮子直立不麵,齣水可寸許,水麵忽起雙泡,泡滅又起,浮子動,僅一上下,漸自下而上,傾側欲跌,二友鼓掌日,魚果至矣,吾掣之,巨浪洶湧,水花四濺,竿麯絲直,力提而不能齣水,於是起而執竿,逆退而曳其絲,二友則立岸旁俟之,防其他變,時魚已上鈎,而尚未見所鈎者為何魚也,曳近岸,友乃狂呼。提而齣,得巨鯽,其長尺有半,金鱗烏首,目灼灼視人,歸而權之,得二斤許。友理竿絲,欲再釣,吾執不可,友垂絲曆一句鍾,浮子寂如故,吾促之他,友每以巨魚將至見拒,直至夕陽已下,柳煙瞑閤,方止,卒無所得焉。此魚既碩大,魚之小者不敢至,故“搭窠”之後,不見他魚,既鈎之後,魚不敢復至也。按北京一二斤許之老鯽,為吾所釣者,以萬生園為獨多。項城當國時,北海為公府消防隊駐警,吾識其主者得人釣,所釣皆巨魚,然未有如此次“釣底”所得者。
評分7.《清史稿•藝文誌》(王紹曾等《清史稿•藝文誌拾遺》。另有張舜徽《清人文集彆錄》、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李靈年等《清人彆集總目》)
評分“釣底”所用浮子,以雁翎孔雀翎為最佳,二者莖圓體輕,精確乃無匹。今市售釣具者,翎皆方莖,體特重,感動遲緩,不能確知魚吞餌狀,然視日人所製為種種形狀者,則猶覺彼善於此。一日在北海公園觀釣,釣者二人,持魚竿皆精美,浮子頻動,頻掣而久不得魚。浮子長可四寸,徑分許,棱然作奇觚,一用日人木製,澤以彩繪,色殷紅,望之若塔狀,魚方吞,浮子已搖蕩,既搖蕩則又寂然,久又動,搖蕩如故,則又寂然,若是屢,卒不可掣。釣者於法頗精,能視浮子之動,而知魚吞入與否。今見浮子之搖蕩為未曾吞入,故不掣,而旁觀者可兩句鍾,浮子搖蕩已十數,終未吞,而釣者固未知浮子之彩繪易為魚見,欲吞驚逸,卒莫得也。吾不忍其無所獲,告之故,易以白色形小之鳥翎浮子,連有獲,浮子之關乎釣有如是。
評分三、私傢書目(用《古籍版本題記索引》檢索)
評分“釣底”所用之絲,愈細愈妙,其質以野蠶絲六條各二閤再三閤之,此絲堅而任重,不虞斷。日人釣絲非不佳,惟不細密,稍動易為魚見,故不可用。另一種絲,為化學製,半透明,遇水則柔,堅挺有力,惟其感動遲緩,每多誤事。市上售釣絲者,多用熟絲綫三閤之,俗謂之紮花綫,體重脆弱,不耐久,不任重。善釣魚者,他皆可假手於人,惟絲非匠心獨運不可。蓋絲製一有不閤,不能任意投掣也。在昔造辦處有某君,精製絲,絲入水則透明若無物,結繩精密而勻停,細若發,力可任五六斤,友人郭君尚保有一絲,已朽,不忍棄也。去年吾“戳草”於萬生園,魚咋草,聲巨而洪,喜遇巨魚,亟投餌,餌甫入草,澎然吞入口,左右萍藻為之震動,疾掣之,起巨浪,水花四濺,竿為摺,魚獨不得脫,力牽齣,龐然老鯽也,歸而權之,得斤又四兩有奇。同日遇鮎魚,誤食餌,既上鈎,知非鯽魚,故縱之,苦不脫,牽齣,其長尺又半,是皆釣絲之精也。
評分15.清初徐乾學:《傳是樓書目》
評分2.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偶載版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