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中文书名: 信息理论原理 第2版 (计算应用类)
作者: Thomas M. Cover;Joy A. Thomas;
ISBN13: 9780471241959
类型: 精装(精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06-06-28
出版社: Wiley-Interscience
页数: 748
重量(克): 1170
尺寸: 23.5712 x 16.1036 x 3.9624 cm
An Instructor's Manual presenting detailed solutions to all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 is available from the Wiley editorial department.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说实话,是那种典型的老派教科书风格,字体选择和行距都偏向于紧凑和实用主义,完全没有现在很多新出版物那种追求视觉愉悦的倾向。这种排版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当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时,版面显得非常拥挤,即便是放大来看,那些上下标和复杂的希腊字母堆叠在一起,也常常让人眼花缭乱。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为了证明某个不等式,作者用了整整一页半的篇幅来展示推导过程,中间几乎没有留白,像是一堵密不透风的数学之墙。理解这些推导需要极强的专注力,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关键的变换步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的论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为了简化概念而牺牲了准确性,它提供的是一个未经稀释的、纯粹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每一个假设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每一个结论都力求无懈可击。对于想要从事信息论理论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圣经”之一,但对于休闲阅读者或者只是想了解皮毛的人,这本“砖头书”的阅读门槛确实高得吓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初期攀爬相对平缓,引入了基础的概率论回顾和信息测量的基本概念,但一旦进入到编码理论和信道容量的章节,坡度就急剧增加,几乎是垂直上升。我特别留意了它处理极限情况的章节,作者似乎对“证明”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结论,都会被追溯到最原始的数学基础上去验证。这导致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读一页,都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拿出笔和纸进行重新演算,以确保自己真正吸收了内容,而不是仅仅“看”过了公式。我发现,作者在引入一些更高级的专题时,比如涉及随机过程或更复杂的编码方案时,关联性处理得有些跳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某些相邻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这使得对于那些专业背景不够全面的读者来说,很容易在转折点迷失方向,需要不断地前后翻阅来建立上下文联系。总而言之,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一口气读完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反复研读,更像是一本需要伴随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学术写作的典范——冷静、客观、去情感化。它几乎不存在任何试图“激励”读者或者“简化”复杂概念的尝试。作者使用的词汇是高度专业化的,对于非母语者或者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光是理解那些精确定义下的术语就已经是一个挑战。比如,对于“可达性”、“渐进最优性”这类概念的阐述,没有丝毫的模糊地带,每一个词语都被赋予了严格的数学意义。这种风格保证了理论的纯粹性,但阅读体验无疑是枯燥的。我记得在阅读到某些证明的关键部分时,作者习惯于使用非常长的、嵌套了多个从句的句子结构来构建逻辑链条,这使得理解过程充满了阻力。它不提供任何“捷径”或“直觉性解释”,一切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来获得。这对于那些习惯于通过类比和图示来学习新知识的读者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本书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近乎于机器般的精确理解能力,而非灵活的联想能力,它更像是在与一个严谨的数学家进行对话,而不是与一位引人入胜的导师交流。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高度模块化的,每一章都聚焦于信息论的一个核心分支,像是搭建一座结构清晰的知识金字塔。但这种清晰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即各章节之间的知识串联性在文本表达上显得相对薄弱。很多时候,你会感觉作者是在一个个独立的“真理单元”前停下来,详细阐述该单元的内部逻辑,却很少用宏观的视角去解释这些单元如何共同支撑起整个信息科学的大厦。例如,在讲述压缩算法的原理时,它会极其详尽地分析基于特定模型的最佳编码长度,但对于这些编码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实现高效的查找和解压过程,书中着墨不多,更侧重于理论上的可达性证明。这使得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上达到了极致,但在实际应用导向的广度上略显不足。对于那些希望看到理论如何优雅地转化为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与其它更偏向应用的读物交叉阅读。它更像是一部精确的数学辞典,而非一本通俗易懂的工程手册,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挺朴实的,那种经典的学术书籍风格。打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导,这对于初次接触信息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尽的数学论证,这一点在处理像香农熵、互信息这些核心概念时尤为明显。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堆满了构建信息论大厦所需的砖块和蓝图。它不会花太多篇幅去讲述那些花哨的应用场景,而是专注于底层理论的深度挖掘。比如,在讨论信道容量时,它会非常细致地剖析各种信道模型下的极限性能,那种步步为营的推导过程,虽然冗长,但逻辑链条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理论深度,希望弄清楚“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的求知欲。但坦白说,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信息论的应用,比如在通信或机器学习中的基础概念,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和吃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数学推导。它对读者的预备知识要求很高,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的话,很容易在某个公式推导处就卡壳,需要频繁地查阅参考资料,这无疑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