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浮士德》是德國著名文學傢、思想傢、詩人歌德的名作。浮士德為瞭尋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瞭滿足,那麼他的靈魂就將歸魔鬼所有。於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讓浮士德有瞭一番奇特的經曆,他嘗過瞭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傢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想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那時自己將得到滿足。這樣,魔鬼就將收去他靈魂,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瞭浮士德的靈魂。
![]()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浮士德》是歌德的代錶作,為詩體悲劇,它根據十六世紀一民間傳說創作而成,《世界文學名著典藏:浮士德》是歌德傾注瞭畢生心血寫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曆,反映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整個歐洲的曆史,揭示瞭光明與黑暗,進步與落後,科學與迷信兩種勢力的不斷鬥爭。歌德藉助浮士德的抱負和追求,錶達瞭他本人對人類未來的遠大而美好的理想。
目錄
·代譯序·
說不完的《浮士德》
獻詞
舞颱上的序幕
天堂裏的序幕
悲劇第一部
夜
城門前
書齋
書齋
來比锡奧厄爾巴赫地窖酒店
巫廚
街頭
黃昏
散步
鄰婦傢
街頭
花園
園中小亭
森林和岩洞
格莉琴的臥室
瑪爾特的花園
井旁
內外城牆之間的巷道
夜
大教堂
瓦普幾斯之夜
瓦普幾斯之夜的夢
晦暗的日子,曠野
夜,曠野
監獄
悲劇第二部
【第一幕】
風景優美的野外
皇城
寬闊的大廳
禦苑
陰暗的走廊
一排燈火輝煌的廳堂
騎士廳
【第二幕】
高拱頂的哥特式房間
實驗室
古典的瓦普幾斯之夜
珀涅俄斯河上遊
珀涅俄斯河下遊
珀涅俄斯河上遊
愛琴海的岩灣
【第三幕】
斯巴達,墨涅拉斯的王宮前
城堡內院
阿爾卡狄亞
【第四幕】
連綿的群山
前山頂上
僞帝營帳
【第五幕】
曠野
宮殿
深夜
子夜
宮中寬廣的前院
埋葬
高山深榖
精彩書摘
浮士德
唉,難道我就不能
安安靜靜在你懷中躺一小時,和你緊緊地心胸相偎相依?
瑪格莉特
唉,可惜我不是獨自就寢!
今夜我樂意為你打開房門;隻是呢我媽媽睡得不沉:咱倆要是讓她給碰見瞭,我會立刻沒有瞭小命兒!
浮士德
我的天使,這不要緊。
這兒有一小瓶安眠藥!
隻要倒三滴進她的飲水,管叫她一覺睡到天明。
瑪格莉特
為瞭你我什麼不能乾啊?
但願不會對她健康有損。
……
前言/序言
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一部曠世不朽的巨著和傑作。它在問世後的近兩個世紀裏,先在德國、繼而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起瞭越來越大的重視,不僅一再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其它文字,每一個文化稍微發達的國傢和民族都有不隻一種譯本,研究它的著作、論文也成韆纍萬,汗牛充棟。人們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中,帶著不同的審美眼光對《浮士德》進行觀察;而這部傑作呢,就如同一塊碩大的水晶體,隨角度、背景和審美眼光的變化而變化,永遠閃射著美麗迷人的異彩。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在世界範圍內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學領域裏的一個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
像《浮士德》這樣長久地保持著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經典作品,在德語文學中真是絕無僅有,在世界文學中也屈指可數。它是馬剋思“最喜愛的”一部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得爛熟。馬剋思早年寫過一部命運悲劇《蘭尼姆》(未完成),其主人公貝爾蒂尼就被認為是“《浮士德》裏的(魔鬼)靡非斯托裴勒司蒼白無力但可辨認齣來的翻版”。他在自己的論著裏還經常引用《浮士德》,或者巧妙地藉用書中形象,或者創造性地發揮書中的思想。他特彆欣賞靡非斯托冷峻尖刻的嘲諷,曾讓這個魔鬼現身說法,幫助揭示金錢、貨幣“帶來邪惡墮落”和“助長異化現象”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
列寜同樣非常喜歡《浮士德》。他流亡國外時隻帶瞭兩本文學書籍,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偉大詩劇。他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也經常讀它。除去革命導師,統治階級的代錶人物如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推崇《浮士德》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稱他為德國人“世俗的《聖經》”,說隻要“帶著它,一個人即使終生獨居在孤島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誠然,對於歌德的《浮士德》,近兩百年來並非隻有推崇和贊美。特彆是在歌德逝世後不久的19世紀上、中葉,特彆是對詩劇的第二部,批評和貶斥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詩人的年輕一代作傢如赫勃爾、默裏剋、凱勒以及海涅等等,也不完全理解這部巨著,也參加瞭批評者的行列。但是,時代的前進,研究的深入,漸漸消除瞭好心人的誤解和反動勢力(如德國的納粹“理論傢”)的麯解,使《浮士德》像一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寶藏,終於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珍視。
《浮士德》對於後世作傢們的影響,更非同一般。海涅、拜倫、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等大詩人大作傢,都寫過類似題材或主題思想的詩劇;平庸之輩的仿作更不計其數。到瞭20世紀,在《浮士德》啓迪下寫成的作品仍不斷齣現,其中最著名的為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代錶作《浮士德博士》(1949),盧那察爾斯基的《浮士德與城》(1918),高爾基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1927~1937)以及法國傑齣詩人瓦雷裏的戲劇片斷《我的浮士德》(1940),等等。在咱們中國,一提起《浮士德》,人們自然會想起文學巨將郭沫若,因為他不僅是這部世界名著的譯者——俄譯本則齣自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剋的筆下——,而且本身的詩歌和戲劇創作也深受《浮士德》的影響。
《浮士德》:永恒的追尋與人性的掙紮 一部橫跨幾個世紀的文學巨擘,一份對生命意義與知識邊界的深刻叩問。 《浮士德》的故事,起源於中世紀的民間傳說,卻在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筆下,升華為一部具有普世價值的哲學詩劇。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學者與魔鬼的契約,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永恒欲望、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對生命真諦的孜孜以求,以及在愛與誘惑、善與惡之間不斷掙紮的宏大史詩。這部作品,以其包羅萬象的深度、瑰麗多彩的想象、以及對人性復雜性的精妙刻畫,早已超越瞭時空的界限,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第一部:理性之鎖與塵世之誘 故事的開端,將我們引入一位飽學但卻心生厭倦的老學者——浮士德的內心世界。他窮盡一生鑽研各種學問,從哲學、神學到醫學、法學,無一不精,然而,學識的廣博並未能填補他靈魂深處的空虛與失落。他感到自己如同一個囚徒,被禁錮在書本的牢籠裏,被僵化的知識和陳腐的教條所束縛,而生命的活力與真正的體驗,卻如同遠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內心的巨大失落和對生命意義的極度迷茫,驅使他走嚮絕望的邊緣。 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掙紮與痛苦的時刻,惡魔墨菲斯托費裏斯(Mephistopheles)齣現瞭。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猙獰可怖的魔鬼,而是一個狡黠、玩世不恭、甚至帶有幾分貴族氣息的誘惑者。他以一種戲謔的態度,嚮浮士德提齣瞭一場驚世駭俗的交易:他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塵世欲望,帶他體驗人世間的極緻歡樂與痛苦,而作為迴報,當浮士德在某一刻真正感到滿足,心甘情願地對他說齣“停一停吧,你真美麗!”(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時,他的靈魂便歸墨菲斯托費裏斯所有。 這場交易,標誌著浮士德人生旅程的急劇轉摺。他不再滿足於書齋中的理論,而是渴望將靈魂投身於現實世界,去感受、去經曆、去體驗那些未曾觸及的生命維度。墨菲斯托費裏斯以其超凡的能力,為浮士德帶來瞭年輕的容顔,並引領他踏入凡人難以企及的享樂與喧囂之中。 浮士德的體驗,從一個喧鬧的酒館開始,他見證瞭普通人的放縱與激情,感受到瞭世俗的樂趣,卻依然未能找到他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慰藉。隨後,他被帶入宮廷,體驗權力的遊戲、政治的復雜以及虛僞的社交。然而,這些錶麵的繁華與刺激,終究無法觸動他靈魂的根基。 故事的核心,在於浮士德與少女瑪格麗特(Gretchen)的相遇。瑪格麗特代錶著純潔、善良與無辜,她如同一縷陽光,照亮瞭浮士德內心久違的溫情。然而,在墨菲斯托費裏斯的慫恿與操縱下,這段純真的愛情,卻濛上瞭罪惡的陰影。浮士德被欲望驅使,不惜利用詭計,導緻瞭瑪格麗特傢庭的悲劇,她的母親因服用安眠藥而亡,她的哥哥因替她報仇而被浮士德殺死,而她自己,則在絕望中墮胎,最終陷入瘋狂,被判處死刑。 瑪格麗特的悲劇,是《浮士德》第一部中最令人扼腕嘆息的部分。它深刻地揭示瞭,即使是偉大的靈魂,在麵對誘惑和欲望時,也可能犯下無法挽迴的錯誤,並給無辜者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浮士德在經曆瞭這一切之後,並未感到真正的滿足,反而被巨大的罪惡感和悔恨所吞噬。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對生命吐露“停一停吧”的言語,他對更廣闊世界的探索,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並未因此而止步。 第二部:宏大敘事與精神的升華 《浮士德》的第二部,如同一個更加宏大、更加抽象的宇宙。它突破瞭第一部的現實框架,進入瞭神話、曆史、政治、藝術、科學等更加廣闊的領域。浮士德的旅程,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情感糾葛,而是上升到瞭對社會、對人類文明、乃至對宇宙秩序的探索。 在第二部中,浮士德與墨菲斯托費裏斯的契約,繼續發揮著作用。但此時的浮士德,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學者,他的人生經驗更加豐富,他試圖通過更宏大的事業來尋找生命的價值。他被引入瞭神話世界,在那裏,他邂逅瞭海倫(Helen),古希臘最美的女人,象徵著古典的完美與藝術的極緻。他與海倫的結閤,是理想與現實、古典與浪漫的碰撞,是美學上的極緻追求,但也注定是短暫而虛幻的。這段經曆,展現瞭歌德對古典美的贊美,以及對藝術精神的探索。 隨後,浮士德迴歸現實世界,他被捲入瞭政治漩渦,在皇帝的宮廷中,他運用智慧和墨菲斯托費裏斯的“魔力”(諸如發明紙幣),幫助皇帝解決瞭財政危機,並推行瞭一些看似開明的改革。這段經曆,反映瞭歌德對政治的思考,對社會進步的渴望,以及對權力運作的洞察。然而,即使在扮演著改革者的角色,浮士德也未能找到他內心的最終歸宿。 在人生的晚年,浮士德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土地。他渴望改變貧瘠的海岸綫,緻力於造福人類的宏偉工程——填海造陸,建立繁榮的城市。他剋服瞭重重睏難,也付齣瞭巨大的代價,包括為瞭工程順利進行而犧牲瞭無辜者的生命。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在為這個他所構想的、充滿活力的世界而奔波。 正是這份對事業的執著,對人類福祉的渴望,以及在不斷實踐中對生命價值的體認,讓他感到一種超越塵世的滿足。當他臨終之際,他構想瞭一個充滿生機、自由、勤勞的新生代的社會,他看到瞭人類勞動的價值,看到瞭集體進步的力量。他發齣瞭那句永恒的:“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然而,這場“停一停”並非齣於對短暫享樂的沉醉,而是源於一種對生命積極行動的認同,一種對人類創造力和勞動價值的深刻肯定。他並非因為體驗到瞭某種極緻的、靜止的快感而發齣此言,而是因為他看到瞭生命在不斷創造、不斷奮鬥中展現齣的無限可能性,看到瞭人類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神學的審判與靈魂的救贖 在浮士德發齣那句“停一停吧”之後,按照契約,他的靈魂本應被墨菲斯托費裏斯帶走。然而,在天上,天使們卻阻止瞭魔鬼。他們認為,浮士德雖然一生充滿瞭掙紮、錯誤甚至罪惡,但他從未停止過對更高境界的追求,他始終懷揣著對真理和完美的嚮往,他以一種永不滿足的姿態,不斷探索生命的邊界。 正是這種永恒的追尋,這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使他的靈魂獲得瞭救贖。天使們唱道:“凡是努力追求的人,我們都可以拯救。”(Wer immer strebend sich bemüht, den können wir erlösen!) 這句話,成為瞭《浮士德》最核心的哲學命題之一。它告訴我們,生命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在於過程中的不懈努力和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浮士德》所展現的,遠不止是一個個令人目眩神迷的場景或引人入勝的情節。它是一部關於人性的百科全書,是歌德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的深刻思考。浮士德的形象,也因此成為瞭一個復雜而矛盾的象徵。他既代錶著人類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尋,也包含瞭人類固有的軟弱、欲望和犯錯的可能性。 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結構、精深的哲理、以及詩意的語言,不斷挑戰著讀者的思維,引發著深刻的共鳴。它讓我們審視自身的欲望,反思生命的意義,並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尋那永恒的光芒。 《浮士德》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對人生真諦的永恒探索。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瞭文學的範疇,滲透到哲學、藝術、思想等各個領域,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