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

《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振汉,熊正文,萧国亮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经济史
  • 历史文献
  • 史料
  • 清代
  • 政治经济
  • 社会生活
  • 档案
  • 史学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5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9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组织编辑的一部大型经济史资料汇编。本次出版的是第一辑,分为《农业编》、《商业手工业编》、《国家财政编》三个系列,收入《清实录》中有关顺治至嘉庆朝经济的全部资料。其中《农业编》一九八九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清实录》是重要的清史文献,连同《宣统政纪》在内,全书共四千四百三十三卷(不包括卷首四十二卷),卷帙浩繁,内容翔实,全面记录了有清一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动。所收史料,大多来自官方档案,举凡一国大政,靡不备录,为研究清代历史所必备。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代、事件,逐日分条记载,在有关军事、外交、用人行政等内容具体、时间地点明确的事件的记载方面较为清楚,检索比较容易。而社会经济方面的史事,由于内容平凡琐细,或者记载繁多而不集中于一时一地,或者很少为人注意,偶有记载,又不知在何朝何年。因此为搜集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资料,往往要翻遍全书,耗时费力,极为不便。因此一些学者对《清实录》或按省份,或按专题,分类辑录整理,以便研究之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经济史资料:农业编(1-3)》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户籍编查
一、漢民户籍
(一)民籍
(二)軍籍
(三)商籍
(四)匠籍、賤籍
1.匠籍和部分賤籍的廢止
2.雇工人、奴婢
(五)棚民、廠礦傭工
(六)僧道
二、八旗户籍
(一)旗户
1.滿蒙八旗
2.漢軍旗
(二)户下家人(奴僕)
1.投充人
2.另户、開户、另記檔案人户
3.逃人追捕
三、少數民族户籍
(一)蒙古族
(二)回族
(三)其他少數民族
第二節人丁統計
一、歷朝全国人丁统计表
(一)順治朝
(二)康熙朝
……
第二章 土地
第三章 农业生产
第四章 清政府的农村赋役徵派
第五章 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反抗斗争

《经济史资料:国家财政编(1-4)》
《经济史资料:商业手工业编(1-4)》

精彩书摘

(乾隆六、九、甲戌)礼部等部议覆:正白旗汉军都统怡亲王弘晓奏称,驻防杭州开户生员王廷蛲,呈请援例考试。查从前事例,未归画一,难以遵循,请敕部详议一折。嗣后八旗远年开户人等,除从前奉有论旨、准其考试之举、监、生员,仍准其考试外,其从前契买家奴,将本身及子孙考试之处,永远禁止。至投充、养育、俘掠人等,虽本系良民,既经开户,但未开户以前,曾在伊主家身供役使,今若准令考试,究于名分有乖,应将本身及子孙考试之处,永远禁止。又八旗另记档案人户,来由不一,惟另户抱养民人,本系良民,应准考试。及从前奉旨准其居官考试者,原系恩加本身,仍准其居官考试外,其有奉旨后考中举、监、生员,兼捐纳贡、监者,仍留顶带终身。所有一切另记档案人户,将伊等及子孙考试之处,亦概行禁止。行文户、兵二部、八旗并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等处,永为定例。从之。(高宗一五〇、一五)
(乾隆八、闰四、戊辰)镶黄旗汉军都统裕亲王广禄等奏:臣等会议杭州将军富森等,咨送该处与另户一体任用之养子,业经开档人等,与八旗另记档案者无异,请一体另记档案。查八旗另记档案人等,其开档过继缘由,于雍正八年,令伊等据实检举。有现任前锋护军者,仍着加恩准登仕籍。其子孙并与另户一体办理。止将伊等出身缘由,另记在案。今杭州照另卢一体任用人等,系由部查出另记,非自行检举、准与另户一体升用者可比。若因其効力军前,本身既与另户一体任用,子孙亦得另记档案,殊属不合。但此内曾经出兵打仗,着有劳绩,及弓马娴熟之人,亦宜酌量鼓舞。请将开档人丁内,祖父本身,得有军功者,交部另记。嫡派子孙,作为另户一体任用。泽才具优长,堪任职官者,照例带领引见。若出兵并无劳绩,及未曾出兵之人,止将本身作为另户,一体任用。其伯叔兄弟之子孙,概不许入。得旨:这所议好。依议。(高宗一九o、一九)
(乾隆九、三、甲午)管理镶白旗蒙古都统事务诫亲王允秘奏:八旗另户人等在逃者,每于直隶远处州县,或八沟、热河、蒙古边界等处藏匿,恐日久聚众,未免滋事,请勅各该管官员出派官弁访孥,解部审询。如非绿事出逃,实系因病失迷或被人诱拐者,仍准挑差効力。若有绿事情节,即照逃人例,分别轻重治罪,交该旗严行管束。其有蹁年自知改过者,由该旗呈送,令挑步军,傥能奋勉,三年后由各该处移送各旗,令挑护军马甲。得旨:着照所请行。该部知道。(高宗二一三、二)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套装共11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明代漕运与江南经济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晚期,对明朝漕运体系的运作机制、其对江南地区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剖析。全书以史料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学分析方法,力求展现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漕运世界。 第一部分:漕运体系的构建与演变 本书首先回溯了明初“南北兼营”的漕运制度的建立过程。重点探讨了朱元璋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而设计的运河网络。这一部分详述了漕运的起点——淮扬地区,以及终点——京畿地区的物资集散过程。我们分析了漕粮从南方向北方输送的制度设计,包括船只的征调、河道的维护、以及漕运官员的职责与权力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漕运制度面临的挑战,如河道淤塞、漕运成本的增加以及官吏的贪腐问题,也得到了细致的考察。特别指出,晚明时期,海禁政策的松动与沿海走私贸易的兴起,对传统漕运体系的冲击,构成了本书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第二部分:漕粮输送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 漕运的兴盛,直接塑造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地理。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漕运对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常松嘉地区的影响。漕粮的征集与转运,催生了庞大的“纲运”体系。我们详细描述了负责漕运的里甲、船户、以及提供漕粮的士绅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漕粮的征收,往往以白银或折色(折算为特定货物)的形式进行,这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本书分析了白银的流入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手工业发展(尤其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刺激作用。围绕漕运枢纽形成的城市经济,如扬州、苏州、南京等地的商业繁荣,其背后都有漕运体系的影子。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漕粮征派对普通农民生计的影响,特别是“均输”政策的实际效果与地方上的抗拒行为。 第三部分:漕运管理中的权力与冲突 漕运体系的庞大性,使其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枢纽,也孕育了大量的腐败与冲突。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了漕运管理中的权力结构。我们分析了工部、户部以及地方总督、巡抚在漕运中的角色分工与权力博弈。漕运衙门的设立,使得一批掌握信息与资源的官员得以从中牟利,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社会层面的反抗。漕粮催征引发的民变、船户因漕运船只征发而导致的生计危机,以及士绅利用地方势力对漕运政策的抵制,都是我们考察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明代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与局限性。 第四部分:漕运的衰落与历史遗产 明末清初的战乱,对漕运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一历史转折点。战争破坏了河道设施,人口的锐减使得漕粮的征集无以为继,加上新的统治者在财政与军事上的调整,使得传统漕运体系逐渐瓦解。 尽管如此,漕运体系留下的历史遗产是深远的。它不仅重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地理,也影响了后世的财政制度与交通格局。本书最后总结了漕运对明代国家财政与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并指出其在明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广泛利用《明实录》、地方志、奏折、以及晚明士人笔记,构建详实的史料基础。 问题导向: 不仅描述制度,更着重分析制度运行中的内在矛盾、地方反应与社会后果。 多维视角: 结合了国家财政史、区域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展现漕运体系的复杂性。 --- 《晚清通商口岸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即晚清时期,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不仅探讨了这些口岸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更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作为新的社会空间,引发了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剧烈变迁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第一部分:口岸的诞生与空间重构 本书首先梳理了通商口岸的设立背景,从《南京条约》开始,分析了如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重要口岸的形成过程。口岸的出现,是国家主权让渡的产物,但其内部的城市空间却呈现出“双元结构”:一边是租界,由外国治权主导,拥有独立的法律、规划和商业模式;另一边是“华界”,传统城市肌理在外部压力下艰难维持并被迫适应。 本书详细考察了口岸城市空间的发展轨迹。租界的规划注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电灯、自来水系统,以及标准化的商业建筑。这种空间布局与传统中国城市的蜿蜒小巷、密集居住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物理空间的隔离与并置,直接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模式。 第二部分:外来经济的冲击与本土工商业的转型 通商口岸是近代外贸的窗口,外国商品、资本和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本书分析了洋货对本土手工业的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纺织业、五金等传统行业的衰退。然而,口岸也成为了新的工业化的试验田。 重点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以“商-办”为主的近代工业在口岸的集中布局。这些企业,无论是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是上海的纺织厂,都深度依赖口岸的通商环境和融资渠道。本书特别关注了买办阶层的兴起,他们作为连接中外资本的桥梁,在口岸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分化出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商业精英。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裂变与新的社会群体 口岸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内地涌入,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本书详细描述了城市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士绅阶层的影响力在口岸地区相对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买办、工商业主、以及新兴的城市工人阶层。 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他们面临着恶劣的工作环境、低廉的工资以及不稳定的生计,但同时也开始形成新的集体意识。此外,教育、医疗、宗教等领域的西学东渐,使得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加速分化,他们成为日后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通过对劳工组织、教会学校、以及新式报刊的研究,本书揭示了口岸作为社会张力集合点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口岸的文化景观与政治效应 口岸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本书分析了口岸的“奇观化”现象,包括西式建筑、娱乐场所(如舞厅、戏院)的出现,以及中西文化元素的混杂。这种文化景观的展示,既是洋人优越感的体现,也为部分中国人提供了观察和学习异域文化的渠道。 最后,本书论述了口岸在晚清政治变局中的作用。作为信息流通最快、精英聚集最密集的地区,口岸成为革命思潮和维新思想的温床。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兴衰,还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口岸城市的经济基础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参与,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书特色: 聚焦空间: 强调租界与华界边界的动态互动,对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引入深入。 阶层细分: 精确描绘了买办、工匠、工人、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策略与命运轨迹。 资料新颖: 充分运用了口岸的商业档案、城市规划文献以及海关报告等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里面充斥着无数细碎却又无比珍贵的细节。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清代白银的流通和管理的部分。资料中详细记录了白银的铸造、成色、以及不同地区银两的兑换比率。那些关于“库平”、“宝泉局”、“工部局”的记载,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货币体系是如何运转的。而且,它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关于某些地区白银短缺引发的物价波动,以及朝廷为应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比如“鼓励民间铸银”、“限制白银外流”等等。读着这些,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商贾们在银两流转中的精打细算,也能体会到朝廷在宏观调控中的无奈与尝试。我一直认为,货币是经济的晴雨表,而这套资料关于白银的详尽记载,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清朝经济的脉搏。更让我惊喜的是,资料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海关税收和关税调整的内容,这对于理解清朝对外经济交流的变迁,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依据。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套《清实录》经济史资料,收到书的那一刻,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历史的分量。翻开第一册,目录就展现了其宏大的结构,涵盖了从粮食、赋税、手工业到对外贸易等方方面面。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清朝中后期漕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运输,更是连接南北经济命脉的枢纽。资料里详细记载了漕米的征收、运输过程中的种种耗费、以及相关的官员管理制度。读着那些关于“耗羡”、“火耗”、“杂派”的条目,不禁让人对当时的财政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损耗,累积起来却是巨大的开支,也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关于漕运水手的待遇、他们的日常以及发生过的几次大规模的罢工事件,都让我看到了冰冷数字背后鲜活的人。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朝代的经济,必须从最基层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这套资料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材料。我想,如果想深入研究清朝的经济制度,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这套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宝库。

评分

拿到这套《清实录》经济史资料,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有关清代农业经济的内容。我对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一直很感兴趣,想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资料中关于土地的丈量、登记、以及不同等级土地的税率都记载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田赋”、“地丁”、“亩产”的统计数据,它们让我对清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这让我看到了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努力。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资料中还包含了大量关于各地饥荒和赈灾的记载,这些记录虽然冰冷,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通过这些文献,我更能理解“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

这套《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百科全书,里面包罗万象。我最近在研究清代的商业和贸易,所以重点翻阅了关于这方面的卷帙。资料中详细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商品流通情况,包括主要的商品种类、产地、价格以及贸易路线。我看到了关于“牙行”、“行会”的记载,这让我了解了当时商业组织的形式和运作模式。特别是关于“海禁”、“开海”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都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贸易细节,以及那些在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阶层。读着那些关于“徽商”、“晋商”的行商足迹和商业活动的记载,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他们是如何穿越崇山峻岭,将商品运往四面八方,又如何积累财富,影响当时的经济格局。这套书为我研究清朝的商业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商业的繁荣和复杂。

评分

这套《清实录》经济史资料,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其中关于清代手工业发展的篇章,尤其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手工技艺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精美的瓷器、丝绸、漆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又是如何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海外的。资料中关于各地主要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生产流程的记载,都非常详细。特别是关于苏杭丝绸和景德镇瓷器的部分,不仅描述了生产工艺的精细,还记录了当时的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甚至是与外国商人的贸易往来。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官营作坊”和“民营作坊”的对比,这让我思考了不同经济模式对技术发展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手工业从业者的权益问题,比如工钱的计算、原材料的供应等等,这些细节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读着这些,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热闹的市集和繁忙的工坊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生产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