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翻阅时,最吸引我的是那种强烈的历史氛围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精心策划的痕迹,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图片堆砌,而是有着清晰的脉络和逻辑。尤其是一些对背景介绍的部分,文字简练却极富洞察力,让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之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书体演变的一些论述,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人感觉作者对该领域有着极其深厚的积累,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这种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书法历史脉络很感兴趣的“门外汉”,所以选择书籍时,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有效地引导我进入这个世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艰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图示,慢慢地引导读者的视线和思维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核心。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细节的标注,比如对某些笔画的起承转合,都有非常精准的描摹和解释,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从基础练习入手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只是展示了“结果”,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过程”,这种教学上的用心,让冰冷的作品焕发出了生命力,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充满了学习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质量,都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版,更像是一次对文化遗产的庄严致敬。我注意到,在对某些珍贵拓片的呈现上,采用了高精度的扫描技术,那种墨色的浓淡干湿、飞白与枯笔的质感,几乎都能通过书页被还原出来,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相比于在屏幕上浏览的模糊图片,纸质媒介的这种真实感是无法替代的。从这个角度看,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心血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显然是站在了传承者的角度来对待这本书的,力求做到最好,体现了对艺术原作最大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这绝对是一部可以细细品味的“大部头”。我注意到,在内容组织上,它似乎采用了某种专题研究的方式,而不是流水账式的介绍。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入阅读。比如我比较关注不同时期书家对某一特定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书中似乎就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这些细微的差别。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是普通参考资料所不具备的。而且,从侧面来看,能够汇编如此详实丰富的内容,背后必然是庞大的资料搜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对于我们追求知识的读者来说,是最可靠的保障。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解读,而是一部可以长期参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文字,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我个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类的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当它涉及到书法艺术时,总能激起我内心的波澜。拿到手后,首先被它的装帧质量所折服,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的色彩饱满而不失庄重,这对于欣赏书法作品来说至关重要,细节的还原度直接影响到观者的体验。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品读内页,但仅凭这第一印象,已经觉得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格调非凡,让人忍不住想时常翻阅,哪怕只是抚摸一下封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期待后续的阅读能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希望有效果 字有进步
评分活动买的,真的出乎意料,第二天就收到了,书保存的特别好,感觉京东真是做的越来越好了
评分唯一的缺点是太贵。别的都是优点:大12开开本,彩色铜版纸,碑帖清晰,有简介、对应中文、释文。
评分京东图书活动真不错,正版书,喜欢的书买了很多,以后慢慢读吧
评分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评分《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两者功用相同,都是为歌功颂的。但在创作时条件不同,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它们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摩崖书风。
评分因为缺货,等了几天,幸好还没有开始临这本而不影响学习计划。
评分希望有效果 字有进步
评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的这套碑帖名品,跟其他出版社不同的是,他把碑帖的内容都断句了,并且对部分疑难字词作出了解释,有利于读者读懂碑帖内容。文书相发,书法与文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的关系不能割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