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剑桥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传记
  • 研究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14063
商品编码:11059622751

具体描述




本套装共有两本书: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总定价¥213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 定 价:¥100.00

 

  • 作 者:(美)编,等译
  • 出 版 社:
  • 出版时间:1994-1-1
  • 版 次:1页 数:986字 数:896000
  • 印刷时间:2006-12-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I S B N:9787500412885包 装:精装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 定 价:¥113.00

 

  • 作 者:(美),(美)编,等译
  • 出 版 社:
  • 出版时间:1994-1-1
  • 版 次:1页 数:1124字 数:1036000
  • 印刷时间:2006-12-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I S B N:9787500414063包 装:精装

 

 

 

 

目录

章 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
外国势力的问题
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
条约口岸混合体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导言:概述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三章 外国在华的存在  

目录

总编辑序
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际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死亡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随唐卷、明代卷、晚请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卷。  

......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并解析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动荡。这是一段充满理想与失落、希望与挣扎的历史时期,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 上卷:民国的开端与军阀混战(1912-1927) 上卷将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局限性入手,细致描绘中华民国初年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演变。我们将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护国运动,勾勒出中国走向共和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本卷将详尽分析各路军阀的崛起、势力范围、统治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地方势力的膨胀如何瓦解中央权威,以及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力。 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中国社会并未停滞不前。上卷还将关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与社会改良的努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初步传播,都为中国未来的道路埋下了伏笔。同时,我们也考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为后续的革命浪潮积蓄力量。 此外,国际因素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列强的侵略与扶持,日本觊觎中国东北的野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挫折,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上卷将揭示这些外部压力如何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激发了更为广泛的爱国主义情绪。 下卷: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1927-1949) 下卷将承接上卷的脉络,重点聚焦国民党在北伐战争后逐步统一中国,以及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政治架构、经济政策、社会改革措施及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官僚腐败以及未能解决的土地问题。 同时,本卷也将详尽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从其早期活动的艰难,到土地革命的探索,再到长征的艰辛,直至抗日战争中的崛起。我们将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并逐步赢得民众的支持。 抗日战争无疑是下卷的核心篇章。本卷将全面呈现中国军民在八年抗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将剖析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与合作抗日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凝聚力量,抵抗外敌入侵。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民族独立斗争的辉煌顶点,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了规模宏大的解放战争。下卷将细致描绘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这将涵盖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心向背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探讨。 最后,下卷将审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我们将简要回顾民国时期遗留的问题,并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与意义提供历史性的视角。 整体而言,《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严谨、视角多元的宏大叙事。本书将深入剖析构成这个复杂历史时期的政治力量、经济结构、社会变迁、思想潮流以及国际关系,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洞察力的中国近代史画卷。读者将能从中理解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探索,在内忧外患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最终孕育出全新国家形态的深刻变革。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不可或缺的历史根基。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终于有幸研读完《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巨著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迪,难以言喻。它如同一部史诗,将中国近代史上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得以在其中进行一次深刻的时空穿越。 从翻开第一卷开始,我就被作者们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深远影响。书中对于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矛盾、政治危机、以及各种救亡图存思想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变革前夜的巨大张力,那种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变革蓄势待发的氛围,在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探讨。从洋务运动的尝试,到思想启蒙的火花,再到民族工业的艰难崛起,作者们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分析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明、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在学习与创新中求索的艰辛,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开拓者们充满了敬意。 在阅读关于北洋军阀时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国家在经历巨大变革后,所面临的混乱与分裂。书中对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政治手腕以及彼此之间的权力斗争的描绘,非常生动。但即便是在这样的乱世,作者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地方自治的尝试、教育的普及以及新式文化的传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历史的细致描绘。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两个政党进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形成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选择。那种从合作到分裂,再到持续的竞争与对抗,都展现了中国近代政治舞台的复杂性。 抗日战争的部分,更是全书的高潮。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的贡献,都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分析。那种全民抗战的壮烈场景,以及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们对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有着深刻的体悟。 在读到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时,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反思。书中对于国民党政权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政治上的僵化、以及官僚体系的腐败等方面的剖析,都非常深入。这种对一个政权从兴盛到衰亡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历史充满了生命力。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式描写,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整体上看,《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它以其严谨的态度、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民国历史的完整框架。

评分

近期,我有幸通读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鸿篇巨制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和深邃的历史思考。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历史画卷,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国从建立到覆灭的波澜壮阔的近七十年。 最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作者们在梳理繁复历史事件的同时,并没有丢失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从辛亥革命前的积贫积弱,到共和建立后的曲折探索,再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每一个阶段的描写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的描绘,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冰冷的年代记,而是活生生的个体经历的集合。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政治决策的分析。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描绘成完美的英雄或卑鄙的恶棍,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与困境。例如,对于袁世凯的角色,书中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解读,既肯定了他的一些历史贡献,也深刻剖析了他称帝的失败。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历史的评价更加真实可信。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书中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讨而动容。从洋务运动的余波,到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再到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书中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努力。那种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探索与融合,以及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命运的焦灼思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书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家似乎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但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时期,书中依然能够捕捉到进步的力量——无论是地方上的改革尝试,还是民间社会的自救行动,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并非只有黑暗,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恩怨纠葛,本书的叙述更是细致入微。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到后来的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解放战争的最终走向,书中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两个政党发展壮大及相互博弈的复杂过程。作者们在分析政治策略的同时,也关注了意识形态的较量,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部分,尤其令人热血沸腾。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和力量。那种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所展现出的空前团结和顽强抵抗的精神,在书中得到了极为生动的刻画。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放弃希望,最终赢得了胜利。 我对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部分,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作者们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迅速走向失败的原因。这种细致的梳理,让我对那个时代国家治理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任何执政者都必须面对民心向背的严峻考验。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作者们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具体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使得历史既有史诗般的格局,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所吸引,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 总而言之,《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民国历史的权威视角,也让我对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深沉的感悟。

评分

近期有幸拜读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套巨著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最深刻、最全面的作品之一。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那段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与悲情的民国岁月,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深度和广度呈现于读者眼前。 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所包裹。作者们并未回避任何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而是以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细致,去解剖和分析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思潮的激荡与政治格局的变动,书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梳理。那种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秩序的孕育,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时代的洪流感,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声。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入描写。那些关于农业、工业、商业的陈述,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被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无论是乡村经济的凋敝,还是新兴工业的艰难发展,亦或是民族资本家在内外夹击下的生存状态,都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让我意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其背后深厚的经济土壤。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对各派政治力量的精准描绘所折服。无论是早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及其演变,还是北洋军阀的派系斗争,亦或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内部的路线分歧,作者们都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他们不会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政治派别的动机、目标以及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的动态博弈。这种中肯的评价,让我对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关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章节,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作者们不仅记录了这些运动的表面事件,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影响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那种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与重塑,都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岁月,书中对军事战略、战场态况的描绘,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刻画,都极具震撼力。那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惨状,与中华民族顽强抵抗、不屈不挠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们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过度渲染民族主义情绪,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呈现了这场伟大胜利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从经济政策的失误,到政治体制的僵化,再到民众支持度的流失,作者们层层剥茧,力图揭示国民党政府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让我看到了一种政治力量的兴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涉及到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复杂的事件,也能做到条理分明,引人入胜。作者们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个人认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关于中国如何在动荡中寻求出路、如何在磨难中积蓄力量的深刻见证。它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韧性与伟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最近,我终于有幸通读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鸿篇巨著,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们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献,更深入挖掘了各种私人档案、回忆录以及民间史料,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维度的民国历史。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从洋务运动的艰难探索,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再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作者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突破。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借鉴与创新中求索的艰难历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描绘,书中可谓是淋漓尽致。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但即便如此,作者们也并未回避那个时期存在的进步力量——无论是地方的自治尝试,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抑或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探索,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活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发展的细致梳理。作者们从政治、军事、组织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政党各自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对双方政治策略和思想理论的客观呈现,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部分,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重要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生动地刻画了中华民族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精神。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令我心潮澎湃。 关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书中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作者们从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体制的僵化、官僚腐败的蔓延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走向失败的原因。这种对一个政权从兴盛到衰亡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信息量,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读者眼前。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

近期,我终于得以通读《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巨著,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们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献,更深入挖掘了各种私人档案、回忆录以及民间史料,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维度的民国历史。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从洋务运动的艰难探索,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再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作者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突破。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借鉴与创新中求索的艰难历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描绘,书中可谓是淋漓尽致。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但即便如此,作者们也并未回避那个时期存在的进步力量——无论是地方的自治尝试,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抑或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探索,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活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发展的细致梳理。作者们从政治、军事、组织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政党各自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对双方政治策略和思想理论的客观呈现,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部分,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重要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生动地刻画了中华民族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精神。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令我心潮澎湃。 关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书中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作者们从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体制的僵化、官僚腐败的蔓延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走向失败的原因。这种对一个政权从兴盛到衰亡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信息量,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读者眼前。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

最近,我有幸通读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鸿篇巨著,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们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献,更深入挖掘了各种私人档案、回忆录以及民间史料,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维度的民国历史。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从洋务运动的艰难探索,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再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作者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突破。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借鉴与创新中求索的艰难历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描绘,书中可谓是淋漓尽致。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但即便如此,作者们也并未回避那个时期存在的进步力量——无论是地方的自治尝试,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抑或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探索,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活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发展的细致梳理。作者们从政治、军事、组织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政党各自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对双方政治策略和思想理论的客观呈现,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部分,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重要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生动地刻画了中华民族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精神。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令我心潮澎湃。 关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书中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作者们从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体制的僵化、官僚腐败的蔓延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走向失败的原因。这种对一个政权从兴盛到衰亡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信息量,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读者眼前。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

最近终于有幸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巨著通读一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套书的厚重感和信息量,足以让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建构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民国历史图景。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们似乎翻阅了海量的文献档案,从中提炼出最关键、最有代表性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文化的革新,几乎涵盖了民国时期的一切重要侧面。这种全面性的覆盖,使得读者能够对那个时代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 初读第一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们对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生态的细致描绘。那种积弊已久的封建统治、西方列强的侵扰以及各种救亡图存思潮的涌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民间社会组织、地方势力以及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仅仅由高层政治人物决定,更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博弈。 在阅读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章节,我常常感到一种历史的无奈。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国家分裂的危机四伏。但即便如此,书中也展现了那个时期依然存在的改革努力和思想火花。例如,作者们对教育发展、民族工业的进步,以及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探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让我看到,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有人在为光明而奋斗。 我尤其被书中对国民党早期发展壮大的分析所吸引。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黄埔军校的建立,再到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作者们清晰地勾勒出了国民党从一个革命政党发展成为执政党的轨迹。同时,书中也毫不回避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政治上的局限性,这使得对其历史功过的评价更加客观。 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本书的叙述更是扣人心弦。作者们不仅详细描述了战场上的战役进程,更深入地探讨了国民政府的抗战策略、国际援助以及国内民众的抵抗精神。那种“全民皆兵,共赴国难”的景象,在书中得到生动而感人的展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 书中对国民党后期统治的分析,是一次充满反思的阅读体验。作者们通过对经济政策的失效、官僚腐败的蔓延、社会矛盾的激化等方面的剖析,揭示了国民党政府走向衰败的必然性。这种对历史的冷静审视,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转变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 我注意到,书中在很多地方都穿插了对社会文化、日常生活方面的描写。例如,关于当时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的繁荣、城市生活的变迁等等,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再显得遥远,而是更加生动、真实。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历史维度,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民国社会。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出色。上下两卷如同一个有机整体,内容衔接自然,叙事流畅。作者们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不时穿插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人物故事,使得复杂的历史事件变得易于理解,也更加引人入胜。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其无可比拟的史料价值、深刻的思想洞察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民国历史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近日,我终于得以通读《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鸿篇巨著,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们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献,更深入挖掘了各种私人档案、回忆录以及民间史料,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维度的民国历史。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从洋务运动的艰难探索,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再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作者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突破。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借鉴与创新中求索的艰难历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描绘,书中可谓是淋漓尽致。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但即便如此,作者们也并未回避那个时期存在的进步力量——无论是地方的自治尝试,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抑或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探索,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活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早期发展的细致梳理。作者们从政治、军事、组织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政党各自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对双方政治策略和思想理论的客观呈现,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部分,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重要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生动地刻画了中华民族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精神。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令我心潮澎湃。 关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分析,书中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作者们从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体制的僵化、官僚腐败的蔓延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走向失败的原因。这种对一个政权从兴盛到衰亡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信息量,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读者眼前。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

最近,我终于有幸将《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这部重量级著作研读完毕,内心感慨万千。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的沉浸式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们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展现出的高度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他们不会简单地断言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事件的好坏,而是试图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复杂的动因以及多方面的历史影响。例如,书中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及其思想演变的梳理,就显得尤为细致和深入,展现了一位革命家在探索国家出路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坚持。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历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艰难迈进,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尝试,以及民族资本家在内外压力下的生存与发展,这些都为理解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们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不仅着眼于数据,更关注其背后的人文和社会因素。 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乱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军阀的跋扈、政客的争斗,国家似乎始终被笼罩在一种不稳定之中。但即便如此,作者们也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并非完全停滞不前。新思想的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改革尝试,都为后来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作者们从多个角度,包括组织建设、政策制定、思想理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两个政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及其效果。这种对双方优劣势的客观评价,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部分,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书中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个重要战役的描述,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描绘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万众一心、顽强抵抗的精神。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关于国民党政府后期统治的叙述,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书中对国民党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官僚腐败的蔓延、以及政治上的僵化等方面的分析,都非常透彻。这种对一个政权走向失败的系统性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信息量,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读者眼前。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

最近终于得空,捧起了心心念念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我一直对民国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个从帝制走向共和,又在内外困境中挣扎的时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也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引人入胜的叙事。 刚翻开第一卷,就被其开篇所吸引。作者们没有急于铺陈政治事件,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切入,为读者勾勒出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社会图景。那种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氛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呈现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无论是改良派的温和渐进,还是革命派的激进主张,亦或是西方思潮的涌入,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某位英雄人物的个人意志。 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所打动。他们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局限也有闪光点的个体。比如,书中对袁世凯的评价就相当客观,既承认其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其称帝的野心和最终的失败。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那个历史关头,他是否真的别无选择?还是仅仅被权力腐蚀了判断? 第二卷的叙述更加紧凑,紧接着就是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的种种挑战。书中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动荡、军阀割据的描写,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国家分裂的危机。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描绘苦难,而是着重分析了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在为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而努力。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那些朴素的理想和坚韧的实践,在书中熠熠生辉,成为那个黑暗年代里的一抹亮色。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五四运动”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而是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民族意识觉醒的里程碑。作者们详细分析了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也探讨了其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产生的深远变革。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开始更深刻地反思自身,并开始寻求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书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及合作的叙述,更是引人入胜。作者们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两个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目标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到后来的分裂与对抗,书中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格局演变的脉络。我尤其关注作者们对孙中山先生思想的解读,以及他如何试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中国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抗日战争的部分,无疑是全书中最令人揪心也最振奋人心的篇章。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悲壮抵抗,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与坚韧。作者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但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成就。这种对历史的客观呈现,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阅读关于国民政府后期统治的部分,我深感历史的复杂性。书中对国民党政府在内战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治理以及民众支持度等方面的分析,都相当深入。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将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归结于腐败,而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困境。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上下两卷衔接紧密,内容连贯。作者们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套装上下卷)》是一部史学巨著。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变革与希望的时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