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美術小史 唐宋繪畫史
:66.00元
作者:滕固,葉雋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46340852
字數:
頁碼:6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詩書畫三種藝術的聯帶關係、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雷特教授論中國藝術、改善中國博物館的意見、布爾希曼教授近著中國寶塔、唐代式壁畫考略、改進校務情況及關於發展國畫藝術培養、中小學藝術師資的意見、改進藝術教育案、改善藝術學校學製案、推進實用藝術教育以利建設案等。
目錄
滕固——中國現代藝術史學的奠基者(代序)
上編
中國美術小史
唐宋繪畫史
附:滕固著《唐宋繪畫史》校後語(鄧以蟄)
唐宋畫論考(張映雪譯)
參考文獻
譯後記
下編
對於藝術上近的感想
論文學與藝術
柯洛斯美學上的新學說
文化之曙
何謂文化科學
藝術學上所見的文化之起源
體驗與藝術
詩畫傢DanteG.Rossetti
藝術與科學
洋畫傢與國民藝術復興
國民藝術運動
藝術之節奏
江蘇省藝術設施芻議
氣韻生動略辨
藝術之質與形
今日的文藝
意大利的死城澎湃
關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史的考察
詩書畫三種藝術的聯帶關係
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
雷特教授論中國藝術
改善中國博物館的意見
布爾希曼教授近著中國寶塔
唐代式壁畫考略
霍去病墓上石跡及漢代雕刻之試察
《先史考古學方法論》譯者序言
李倍曼與德國精神
六朝陵墓石跡述略
唐代藝術的特徵
燕下都半規瓦當上的獸形紋飾
南陽漢畫像石刻之曆史的及風格的考察
視察汴洛古物保存狀況報告
茂陵和昭陵的史跡
西陲的藝術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刊》編輯弁言
改進校務情況及關於發展國畫藝術培養
中小學藝術師資的意見
改進藝術教育案
改善藝術學校學製案
推進實用藝術教育以利建設案
說永北的石刻吳裝觀音像
藝術的傳統
附錄
滕固藝術活動係年
滕固藝術史學研究、參考主要著述篇目
後記
作者介紹
滕固,字若渠,江蘇寶山人,1924年畢業於日本東洋大學哲學係。
文摘
1918年,滕固畢業於上海圖畫美術專科學校,成為該校附設技術師範科的首屆畢業生。此時他已開始在報刊上發錶哀感動人的詩詞和情緻纏綿的小說,並翻譯歐洲偵探小說等文藝作品。
1920年9月,滕固東渡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私立東洋大學。該校前身是明治二十年(1887)由井上圓瞭於東京市本鄉區龍岡町所開設的私立哲學館(哲學專修學校)。1906年遷至東京都文京區白山目前的校址,並改名為東洋大學。大學部哲學係(本科)設有印度哲學、中國哲學文化、日本文學、英美文學和英語交流等科。從現有的資料及滕固在這一時期發錶的論文等方麵綜閤分析,有可能他攻讀的是哲學專業。值得一提的是,哲學係中的“印度哲學科”和“中國哲學文化科”在日本是的學科。從這時起,他開始學習日語和德語。
在東京,滕固結識瞭瀋澤民、張聞天、田漢、郭沫若等文藝青年,也同國內的王統照、唐雋等通信往來,共同探討藝術和人生。此時,他因為受到康有為、梁啓超及蔡元培諸人學說的影響,對史學、宗教、美學、文學、戲劇等産生興趣。1921年1月4日,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大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經王統照、宋介等人介紹,滕固加人為會員,並在學會的刊物上發錶文藝作品和研究論文。同年,又與瀋雁冰、鄭振鐸、陳大悲、歐陽予倩等十三人發起成立民眾戲劇社,編輯齣版《戲劇》月刊,並在這份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個戲劇專刊的創刊號中刊登《近劇界的趨勢》一文,概括地介紹瞭近代歐洲戲劇的發展情況,對橫行歐洲的自然主義與新浪漫主義兩大潮流,作瞭細緻的剖析。
序言
《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在我收到它的時候,就有一種特彆的親切感,封麵的設計既古樸又透露著藝術的氣息,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閱。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唐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於其中的很多細節和發展脈絡,還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這一渴望。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流暢的語言,將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靈動感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在描繪唐代繪畫時,作者詳細闡述瞭當時繪畫如何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如何發展齣壯麗的人物畫和精美的壁畫,並對吳道子、閻立本等大師的藝術成就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藝術輝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到瞭宋代,作者更是將筆墨的重心放在瞭山水畫的意境化和文人畫的興起上。他對於宋代山水畫“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論述,讓我明白瞭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更是對一種生活理想和哲學境界的追求。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宋代花鳥畫的講解,他如何分析其寫實與寫意的結閤,以及畫傢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都讓我對中國畫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讓我眼前一亮,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尋找的。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繪畫雖然博大精深,但很多時候的介紹都過於碎片化,很難形成一個係統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邏輯思路所摺服。在闡述唐代繪畫時,作者首先迴顧瞭之前的繪畫發展基礎,然後重點突齣瞭唐代的創新與突破。他不僅分析瞭人物畫在顧愷之、陸探微等前代基礎上的發展,更詳細地介紹瞭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以及其對後世繪畫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作者也並沒有忽略當時的壁畫藝術,通過對敦煌壁畫等實例的分析,展現瞭唐代繪畫的多元化和寫實性。當我讀到宋代繪畫的部分,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將宋代繪畫的發展置於商品經濟發達、市民階層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分析瞭花鳥畫、山水畫的繁榮。尤其是對宋代山水畫的論述,從李成、範寬到郭熙,再到南宋的馬遠、夏圭,作者梳理瞭不同風格的演變,並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意境”的解讀,他如何通過筆墨的虛實、構圖的疏密來營造齣深遠遼闊的畫麵感,這種對精神世界的錶達,讓我對中國畫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一同遊覽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殿堂,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輝煌。
評分當我拿到《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時,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為我解開唐宋繪畫在藝術史上的關鍵位置,究竟是如何從早期發展而來,又如何影響瞭後世。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論述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一上來就講具體的畫傢和作品,而是先從宏觀的角度,梳理瞭中國繪畫的早期發展脈絡,為理解唐宋繪畫奠定瞭基礎。然後,他深入剖析瞭唐代繪畫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如佛教藝術)的交融中,形成瞭磅礴大氣、色彩絢爛的時代風格。他對人物畫的分析,從宗教題材到宮廷生活,再到仕女圖,都描繪得入木三分,讓我看到瞭那個開放而包容的時代氣息。而進入宋代,作者更是將重點放在瞭山水畫和花鳥畫的飛躍上。他詳細介紹瞭宋代繪畫如何從追求寫實轉嚮追求意境,如何將哲學思想融入繪畫創作。我對作者對宋代山水畫“三遠法”的解釋印象深刻,以及他對蘇軾、黃庭堅等文人畫傢的論述,讓我明白瞭藝術與文學、哲學之間的緊密聯係。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穿越時空,與古代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感受他們對自然、對生活、對藝術的獨特理解。
評分《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拿到手中就有一種厚重感,封麵設計也很雅緻,非常符閤我對中國傳統藝術書籍的期待。我一直對唐宋時期的中國繪畫情有獨鍾,總覺得那是一個承前啓後、集大成的輝煌時代,但又常常覺得對其中的細節瞭解不夠深入。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非簡單的羅列畫傢的生平事跡和作品,而是將繪畫藝術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在談到唐代繪畫時,作者詳細闡述瞭佛教藝術對繪畫題材和錶現形式的影響,比如為何當時的人物畫如此寫實而生動,為何色彩如此鮮艷豐富。他對吳道子、閻立本、張萱、周昉等大傢的作品的分析,不僅點齣瞭其藝術特色,更深入挖掘瞭其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而到瞭宋代,作者更是將筆墨的重心放在瞭文人畫的興起以及山水畫的成熟上。他不僅介紹瞭宋代山水畫的幾個主要流派,如北方山水畫的雄渾壯麗和南方山水畫的清秀雅緻,更對這些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宋代山水畫時,那種對“氣韻生動”的闡釋,他如何通過筆墨的粗細、濃淡、乾濕來錶現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畫傢內心的情感世界,讓我對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藝術史,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文化脈搏和藝術靈魂。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簡潔而富有韻味的封麵所吸引,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一直以來,我都很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繪畫,特彆是唐宋時期,但總覺得資料浩如煙海,難以窺其全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將曆史背景、社會文化以及藝術傢的創作理念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談及唐代繪畫時,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人物畫的繁榮,如吳道子、閻立本等大傢的傑齣貢獻,還深入探討瞭宗教壁畫的藝術價值,讓我對那個時代繪畫的多元化和寫實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繪畫特點的梳理,都顯得清晰而有條理。而到瞭宋代,作者更是將重點放在瞭山水畫的意境化和文人畫的崛起上。他對宋代山水畫“寫意”精神的闡釋,以及對蘇軾、黃庭堅等文人畫傢的論述,都讓我深刻理解瞭中國畫的哲學內涵。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分析具體畫作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讓我仿佛置身於創作現場,感受藝術傢內心的澎湃。
評分《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當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封麵上的設計簡潔卻又不失古韻,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唐宋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但對於這個高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內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總覺得缺乏一個清晰而係統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他並沒有枯燥地列舉事實,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語言,將曆史事件、藝術理論和具體作品融為一體。在講解唐代繪畫時,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佛教藝術對繪畫影響的深入分析,以及他對吳道子、閻立本等大師作品風格的細緻解讀,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繪畫的宏偉與細膩。而轉入宋代,作者更是將重點放在瞭山水畫的哲學意蘊和文人畫的興起上。他對郭熙《林泉高緻》的引用和分析,讓我對宋代畫傢如何將自然之美與個人情懷相結閤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喜歡作者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畫傢作品的對比分析,比如北方山水畫的雄渾與南方山水畫的秀麗,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探索和發現,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
評分初見《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就被其大氣而古樸的封麵所吸引,這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藝術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覺得資料繁雜,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又輔以細膩的微觀分析,為我展現瞭一幅唐宋繪畫的壯麗畫捲。在敘述唐代繪畫時,作者不僅提到瞭其輝煌的人物畫,如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也深入挖掘瞭宗教壁畫的藝術價值,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繪畫的多元性和寫實性。他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繪畫風格的區分,都顯得條理清晰,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其發展脈絡。進入宋代,作者更是將重點放在瞭山水畫的意境化和文人畫的崛起上。他詳細介紹瞭宋代山水畫如何從追求形似轉嚮追求神似,如何將哲學思想融入繪畫創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宋代山水畫中“皴法”的講解,他如何通過不同的筆墨技巧來錶現山石的紋理和質感,以及畫傢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都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藝術史的書籍,更是在與古代的藝術傢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他們對自然、對生命、對美的深刻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繪畫史略有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趣味的書籍。當我看到《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個書名時,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讀過之後,這種期待得到瞭極大的滿足,甚至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有特色,它並非簡單地按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的藝術流派、代錶人物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融為一體,形成瞭一幅宏大而生動的畫捲。作者在分析唐代繪畫時,不僅僅停留於錶麵的人物畫和宗教畫,更是對當時宮廷繪畫、民間繪畫的多樣性進行瞭細緻的梳理,特彆是對於張萱、周昉筆下女性形象的描繪,那種豐腴、典雅、充滿生命力的美感,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看到瞭大唐盛世的繁華景象。而到瞭宋代,作者對山水畫的論述更是精彩絕倫。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的齣現,如何將詩、書、畫融為一體,如何通過筆墨的皴擦點染來錶達對自然山川的感悟和寄托,這些都讓我對宋代繪畫的哲學內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範寬《溪山行旅圖》時,那種對畫麵細節的精準把握,以及對畫傢創作意圖的深刻洞察,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古代畫傢在描繪自然時所傾注的情感和智慧。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唐宋繪畫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方麵麵緊密相連,這種聯係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也讓我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淡雅的古風吸引瞭。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的序言就讓我深感作者的用意深遠。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藝術,特彆是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覺得浩如煙海的資料讓人望而卻步,也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本書的題目就點明瞭它的核心,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尤其期待它能梳理清楚唐宋這個中國繪畫史上的輝煌時期,究竟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有哪些代錶性的畫傢和作品,以及他們各自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在翻閱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事實,而是非常有條理地將不同時期的繪畫特點、社會背景、文化思潮以及藝術傢的個人際遇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立體的畫捲。比如,對於唐代繪畫,作者不僅提到瞭吳道子、閻立本等大傢,更深入地分析瞭佛教藝術的興盛對繪畫題材和風格的影響,以及盛唐時期那種磅礴大氣、色彩鮮明的時代精神如何在畫作中得到體現。而到瞭宋代,則又轉嚮瞭文人畫的崛起,山水畫的意境化、寫實性以及對自然哲學的探索,都讓我耳目一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具體畫作時,不僅僅是簡單地概括內容,而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筆墨的運用、構圖的巧妙、色彩的搭配,甚至連畫傢作畫時的心境和創作意圖都有所揣摩。這讓我感覺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古人一同感受藝術的魅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唐宋繪畫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也能為我今後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這本書,拿到手裏便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設計也很典雅,非常符閤我對中國傳統藝術類書籍的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繪畫,特彆是唐宋時期的藝術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缺乏一個清晰而係統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曆史事件、社會文化和藝術傢的創作理念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講解唐代繪畫時,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人物畫的發展,如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還深入探討瞭佛教壁畫的藝術價值,讓我對那個時代繪畫的多元性和寫實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繪畫特點的梳理,都顯得條理清晰,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其發展脈絡。而進入宋代,作者更是將重點放在瞭山水畫的意境化和文人畫的崛起上。他詳細介紹瞭宋代山水畫如何從追求形似轉嚮追求神似,如何將哲學思想融入繪畫創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宋代山水畫“皴法”的講解,他如何通過不同的筆墨技巧來錶現山石的紋理和質感,以及畫傢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都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藝術史的書籍,更是在與古代的藝術傢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他們對自然、對生命、對美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