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涂布复合
  • 复合材料
  • 涂布技术
  • 材料科学
  • 高分子材料
  • 表面处理
  • 薄膜技术
  • 工业工程
  • 第二版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出版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3294
商品编码:11060819219
品牌:APGTIME

具体描述







书名:《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    

书号:978-7-5142-1329-4    

定价:128.00元    

页数:512页    

尺寸:170mm×240mm
篇 涂布工艺及涂布液

第1 涂布工艺概述/2

节 引言/2

第二节 涂布方法/3

第三节 涂布工艺的新进展/12

第四节 涂布设备及其配套/20

第2  涂布液主要成分及其混合分散/30

节 涂布液的基本性能/31

第二节 涂布液用颜料/33

第三节 涂布液胶黏剂/49

第四节 涂布液添加剂/55

第五节 卤化银涂布液/63

第3  涂布液过滤/69

节 过滤原理与分类/69

第二节 过滤材料/71

第三节 过滤装置/75

第四节 过滤在涂布液制备中的应用/82

第五节 过滤器应用实例/83

第4  消泡与脱气/87

节 消泡剂消泡/88

第二节 机械消泡/92

第三节 卤化银涂布液的消泡/95

第二篇 涂布装置及应用

第5  干燥/104

节 热风干燥/105

第二节 热风干燥的基本构成/112

第三节 微波干燥/121

第四节 红外干燥/127

第五节 涂布干燥废气处理技术/130

第6  涂布机驱动及速度和张力控制/141

节 速度控制/141

第二节 张力控制/152

第三节 人机界面/168

第四节 共直流母线传动节能技术/169

第7  涂布机纠偏/171

节 卷材偏移产生原因及其危害/171

第二节 调偏装置的设计/172

第三节 调偏装置安装布置/173

第8  空气的除尘净化与调节/176

节 洁净等级标准/176

第二节 洁净室设计原则及其构成/177

第三节 洁净室风量确定/179

第四节 洁净室的气流组织/180

第五节 净化空调的特点/181

第六节 应用实例/181

第9  彩色感光材料涂布技术/186

节 浸涂原理/186

第二节 坡流涂布/189

第三节 条缝涂布或挤压涂布/215

第四节 落帘涂布/222

第10 喷墨打印介质及其涂布生产/237

节 喷墨打印介质基本结构/237

第二节 喷墨打印介质的性能要求和分类/239

第三节 喷墨打印介质原材料/250

第四节 喷墨介质生产工序和涂布方式/254

第11 磁记录材料涂布生产/264

节 磁浆的制备/265

第二节 常用磁浆涂布方式/273

第三节 涂层干燥/277

第四节 反转辊涂布中易出现的表观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280

第12 电子薄膜涂布制备技术/284

节 落帘涂布制备电子薄膜/284

第二节 多功能复合涂布技术/297

第三节 其他电子薄膜制备技术/311

第四节 涂布薄膜电子产品后处理技术/324

第五节 薄膜电子器件涂布应用实例/328

第三篇 复合技术及应用

第13 复合技术概述/363

节 常见复合工艺/363

第二节 复合过程胶黏理论基础/368

第三节 基材表面特性及其与黏结性能的关系/373

第四节 胶黏剂的涂布工艺/379

第五节 胶黏剂的干燥/397

第六节 张力控制/402

第七节 熟化/405

第八节 复合产品质量控制/406

第14 涂塑复合技术/422

节 涂塑技术及其应用/422

第二节 涂塑照相纸基构成及其特点/426

第三节 涂塑照相纸基原材料/427

第四节 涂塑照相纸基生产/430

第五节 涂塑纸常见弊病及质量控制/440

第四篇 涂布质量控制

第15 涂布工序产品检验与控制/446

节 工序物料的检测/446

第二节 首轴制度与工序状态确认/452

第三节 半成品检测/453

第16 涂布均匀性及其评价/456

节 标准偏差变化图/456

第二节JND” 概念在感光胶片生产中的运用/459

 

第17 涂布量的控制及涂层厚度测量/464

节 涂布流体的输送方式/464

第二节 涂布流量的检测方法/465

第三节 涂层厚度的测量/467

第18 常见涂布弊病及其处理/468

节 涂布弊病成因及其分类/468

第二节 条道/474

第三节 拉丝/477

第四节 硌印/478

第五节 发花/479

第六节 点子/480

第七节 气泡和砂眼点/481

第八节 指南针点/482

第九节 表面张力引起的表观弊病/484

第十节 磨砂/488

第十一节 张力线/489

第十二节 静电斑痕/490

第十三节 微凹版涂布弊病的因果分析和解决对策/491

第19 涂布表观在线检测装置/496

节 宽幅胶片弊病在线检测/496

第二节 激光扫描弊病检测仪/496
涂布与复合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从简单的墙壁粉刷,到精细的电子产品,乃至食品包装材料和纸张加工,都离不开涂布复合技术。

○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国内罕有的涂布复合技术专著;

○ 联合多家企业一线工程师,科研机构权*专家,管理和教学一线教师编著;

○ 版多次重印,得到国内企业及行业个人读者的广泛认可;

○ 版曾在亚*逊同类科技书目中进入前十名;

○ 第二版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更能满足企业和研修人员的需求。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共十九章,内容包括涂布技术概述、涂布液制备及其物化特性、涂布加工设备、涂布技术在重要工业领域的应用、涂塑复合技术、涂布过程的质量控制等。第二版图书在版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内容。章涂布工艺概述内容更加完整,第二章主要增加了部分颜料和表面活性剂内容,第三章做了全面修改,第四章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第五、六、十、十三、十八章进行了不同程度补充,第十二章结合印刷电子技术发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李路海

工学博士,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教授级工程师。中国感光学会学术带头人,感标委、数标委、印刷电子标委会委员,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编委。工信部专家库成员。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全国印刷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三批)。获省部级三等以上奖励3次,省级新产品鉴定四项。主编出版《印刷油墨着色剂》《印刷包装功能材料》《涂布复合技术》《印刷电子的前世今生》等。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4件。

谭绍勐

1936 年生于湖南。19511956年服兵役,1958年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保定电影胶片厂,历任工人、车间主任、涂布分厂副厂长、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技改处和生产处处长等职。为坡流涂布技术在乐凯实现工业化生产做出很大贡献,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后,继续在国家感光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涂布技术实验室工作。

谢宜风

教授级工程师,1935 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95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洗印。19571958年在苏联肖斯卡胶片厂实习。1958年回国后参加保定电影胶片厂的建设,一直从事感光材料和磁记录材料的基建设计、生产科研、技术改造、设备引进、技术引进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曾任中国乐凯胶片公司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1年离职退休。


《精细印刷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本书深度剖析现代印刷工业的核心技术,聚焦于高精度、高效率的印刷生产流程,以及确保最终产品卓越品质的关键要素。全书围绕印刷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展开,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和理论支撑。 第一部分:印刷工艺流程精讲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从印前准备到后道加工的全套印刷工艺流程。 印前准备与数字流程: 深入讲解文件处理、色彩管理、拼版优化等印前环节。涵盖主流的印前软件应用技巧,强调色彩还原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详细介绍RIP(光栅图像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流程中的作用,以及CTP(Computer-to-Plate)技术如何优化制版效率和精度。对不同印刷方式(如胶印、凹印、柔印、网印)的印版制作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其特点、适用范围及最新的技术发展。 油墨与承印材料的匹配: 详细介绍各类印刷油墨(如溶剂型、水性、UV固化、热固型)的组成、特性、粘度、流变性及其对印刷效果的影响。深入探讨不同承印材料(如纸张、塑料薄膜、金属箔、织物)的表面特性(如吸墨性、平滑度、表面张力)如何与油墨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最匹配的油墨与承印材料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印刷效果。针对特殊材料的预处理(如电晕处理、化学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印刷机的设计与操作: 深入解析不同类型印刷机(如对开、四开、轮转胶印机,凹版印刷机,柔版印刷机,数码印刷机)的核心机械结构、传动系统、印刷单元布局及其工作原理。重点讲解印刷压力的调节、套准精度控制、给墨量的精确管理等关键操作参数,并提供不同机型在高速运转下的最佳操作参数设定范围。探讨印刷速度对墨层厚度、干燥速度和最终印刷质量的影响。 印刷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详细介绍网点扩大控制、套印精度保障、色彩稳定性维持等印刷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分析网点扩大产生的原因(如油墨挤压、承印材料的渗透、印刷压力)及其对图像细节和层次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深入讲解套准机构的原理与调试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机械调节和工艺流程控制来保证多色印刷的套印精度。讨论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油墨性能和印刷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印刷后道加工技术: 涵盖覆膜(哑膜、亮膜、特种膜)、烫金(冷烫、热烫)、压纹、模切、上光(水性上光、UV上光)、折页、装订等主要后道加工工艺。详细讲解各类后道工艺的设备原理、操作要点、材料选择及其对印刷品外观和功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后道工艺的组合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后道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二部分:印刷质量控制与检测 本部分系统性地讲解印刷质量控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印刷质量标准与测量: 介绍国内外通行的印刷质量标准,如ISO 12647系列标准,并详细解释各项指标的含义(如网点扩大率、色彩密度、套印误差、印刷分辨率、印刷缺陷)。讲解常用的印刷质量检测仪器,包括密度仪、分光光度仪、图像分析仪、扫描仪等,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色彩管理与品控: 深入探讨色彩空间(如CMYK, RGB, Lab)、色彩模型(如分色、合色)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详细讲解ICC Profile(国际色彩联盟描述文件)的创建、应用与校准,以及如何构建端到端的色彩管理流程,确保从设计到印刷的色彩一致性。介绍不同色彩匹配方法的原理与优劣,以及如何根据承印材料和油墨特性进行优化。 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 系统性地分析印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如油墨粘度不稳定、网点变形、糊版、漏印、飞墨、墨斑、印迹不清晰、色彩偏差、套印不准、承印材料的起皱、脱层等。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油墨粘度问题,分析其与环境温湿度、储存条件、油墨组分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调节与处理方法。 新型印刷技术与质量控制: 探讨数字印刷、3D打印等新兴印刷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特点与挑战。分析数码印刷在色彩一致性、打印精度、材料适应性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同来提升其印刷质量。讨论3D打印在精度、表面光洁度、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介绍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在印刷行业的应用,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文件控制、过程控制、内部审核、持续改进等内容。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系统性地提升印刷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质量要求。 本书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辅以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旨在帮助印刷行业的从业人员、技术研发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现代印刷生产的精髓,提升专业技能,应对市场挑战,创造更高品质的印刷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一直在反复研读,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涂布设备的多功能集成与柔性化生产”的探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的生产灵活性,以应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将多种涂布、复合、干燥、检测等功能集成到一条生产线上,实现高效的柔性化生产。例如,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快速更换不同的涂布头、复合辊、干燥模块等,从而实现一机多用,大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在面临订单波动和产品更新换代时,如何通过优化设备配置和生产流程,来提高整体的响应速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另外,书中关于“涂布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如何通过精密的涂布技术,制备出具有生物相容性、缓释性、以及抗菌性的医用涂层,用于医疗器械、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领域。这让我看到了涂布复合技术在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我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现有的技术,更能指引我眺望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读完《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之后,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关于材料、工艺和应用的闪光点,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涂布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这部分内容深深吸引。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保证每一批产品都能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一直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这本书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质量缺陷,如针孔、条痕、涂布不均、起泡、脱层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从原材料的配比、加工过程的温度、湿度控制,到设备的磨损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比如涂层厚度仪、表面粗糙度仪、附着力测试仪、颜色测量仪等等,并且对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要领以及数据解读都做了清晰的说明。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本实用的“问题诊断与解决方案”指南。当我遇到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时,我不再是盲目猜测,而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排查原因,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此外,关于“环保与安全法规对涂布复合技术的影响”的章节,也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溶剂型涂料正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书中对水性涂料、UV固化涂料以及其他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只有积极拥抱绿色环保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引领行业发展的“思想指南”。

评分

拿到《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条理之清晰,让我对涂布复合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涂布工艺参数的优化与控制”的章节所吸引。在实际生产中,涂布速度、涂料粘度、涂布温度、刮刀压力、干燥温度等一系列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参数的意义和作用,还提供了多种优化和控制的方法,例如通过实验设计(DOE)来寻找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在线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控和调整工艺参数,以及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在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生产线改进中,可以借鉴书中的方法,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另外,书中关于“涂布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在太阳能电池、储能器件等领域,高性能的涂布复合材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特殊的涂布技术,制备出具有优异导电性、阻隔性、以及高介电强度等功能的薄膜,并将其应用于这些能源技术中。这让我对涂布复合技术的应用前景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也为我拓展新的业务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现有技术,更能指引我眺望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让我对行业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长期关注的行业技术前沿,在这本书中都有所体现,而且讲解得十分细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特殊功能性涂层”的介绍印象深刻。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涂料配方和涂布工艺,制备出具有抗菌、防污、抗静电、耐候性等特殊功能的涂层。这对于我们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高性能材料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我甚至可以想象,将书中介绍的某些技术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中,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某些对卫生要求极高的产品领域,抗菌涂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电子产品领域,抗静电涂层则是必不可少的保护措施。这本书就像一个技术宝库,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大门。另外,书中对“涂布复合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优化”这一部分的讨论,也让我眼前一亮。随着能源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涂布方式和干燥方式的能耗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如采用高效节能的干燥设备、优化涂布工艺参数以减少材料浪费、以及推广使用低能耗的固化技术等。这些建议对于我们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涂布复合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我一直对涂布复合技术在包装、纺织、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很感兴趣,而《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它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领域,而是将不同行业中的共性技术和个性化需求都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涂布设备选型与优化”的内容,这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涂布方式(如刮刀、辊涂、淋涂、网印等)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基材和涂料类型。对于我们这些可能需要从零开始接触涂布设备选购的团队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参考手册。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项目,需要确定采用哪种涂布工艺时,可以直接翻阅本书,对照我们的具体需求,快速筛选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粘合剂体系”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粘合剂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而不同类型的粘合剂(如溶剂型、水性、热熔型、UV固化型等)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粘合剂的化学结构、固化机理以及对最终复合层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粘合剂的原因,以及评估现有粘合剂的优劣,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联想到,我们公司在某些产品线上,粘合剂的选择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的契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涂布复合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我目前的工作重心不在涂布复合的直接操作层面,更多是偏向于市场分析和产品规划,但我深知,要想真正把握行业脉搏,深入理解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基石。很多时候,我们提出的新产品概念,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都需要有扎实的技术支撑,才能让想法落地,而不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例如,我在阅读关于“涂布层结构控制”的章节时,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涂布方式、不同配方组成对最终涂布层微观结构的影响。这让我对“平滑度”、“光泽度”、“附着力”等常用指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能够追溯到其背后的技术原因。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对于我这样的跨领域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新材料在涂布复合中的应用”这一部分的详述。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高性能材料的涌现,传统涂布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对生物基涂料、水性涂料、以及一些特殊功能性涂层(比如抗菌、抗静电、疏水等等)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些新技术与我们现有的产品线进行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产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这种启发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深度。

评分

拿到《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图表资料所吸引。虽然我平时的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市场策略和商业分析,但我深知,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任何市场推广和产品规划都将是空中楼阁。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扫盲”工具,它帮助我快速而深入地理解了涂布复合技术的核心概念和运作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涂料体系的性能特点与应用选择”的介绍。书中详细对比了各种类型的涂料,如溶剂型、水性、粉末、UV固化等,从它们的化学成分、粘度、固化方式、到最终形成的涂层性能,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为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选择不同的涂料。例如,在对环保要求极高的食品包装领域,为什么水性或UV固化涂料会成为主流;而在对耐候性和耐化学性要求严苛的工业防护领域,又会倾向于选择特定的溶剂型涂料。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行业技术趋势的判断能力。此外,书中关于“涂布复合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预防”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了解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学会如何预防,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书中列举了多种常见的失效情况,如层间剥离、涂层开裂、基材老化等,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于我在进行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时,能够起到重要的警示和指导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风险”。

评分

我最近才开始深入研读《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虽然才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已经感觉收获颇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粘合剂在涂布复合中的作用机理”的详细阐述。在我看来,粘合剂是连接不同材料的桥梁,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最终复合体的整体表现。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粘合剂的化学结构和固化机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提供粘接强度、柔韧性、耐候性、耐化学性等方面的不同作用。这让我对“为什么在某些应用中需要热熔胶,而在另一些应用中则更适合使用水性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当我们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根据书中提供的指导,更科学地选择最适合的粘合剂体系,从而优化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书中关于“涂布层厚度与均匀性的控制技术”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涂布层的厚度和均匀性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影响因素,如涂料的粘度、流变性、涂布速度、刮刀间隙、设备运行稳定性等,并提出了多种控制技术和优化方法。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本“生产工艺宝典”,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从根本上理解涂布复合技术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评分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翻阅了很久,每一次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涂布技术,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涂布设备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的详细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涂布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书中不仅介绍了很多经典的涂布设备类型,比如各种类型的刮刀涂布机、辊涂机、淋涂机等,还重点探讨了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型设备,如高精度精密涂布设备、多功能一体化涂布线、以及智能化的自动化涂布系统。这些介绍让我对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有了初步的设想。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公司现有的涂布生产线是否还有升级改造的空间,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此外,书中关于“涂布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的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柔性电子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的涂布复合材料。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涂布工艺,制备出具有导电性、绝缘性、阻隔性等特殊功能的柔性薄膜,并将其应用于OLED显示器、柔性太阳能电池、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这让我看到了涂布复合技术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我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现有技术,更能指引我眺望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让我保持对行业前沿的敏感度。

评分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丰富的内容所震撼。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涂布生产的工程师,但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深知理解技术细节对于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开发方向至关重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基材选择与预处理技术”的部分。不同的基材(如纸张、塑料薄膜、金属箔、纺织品等)在表面能、吸湿性、机械强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涂布层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以及最终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基材的特性,以及针对不同基材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如表面活化、清洗、打底等。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某些产品中会选择特定的基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基材的选择和预处理,来提升产品的整体性能。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当我们面临新的产品开发任务时,可以更系统地去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基材,并制定相应的预处理方案。此外,书中关于“涂布复合过程中应力与形变的分析”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在涂布和复合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化学反应、以及机械力的作用,都会在涂层和基材中产生应力,这些应力可能会导致涂层开裂、起皱、甚至分层等缺陷。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分析这些应力,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减小应力的产生,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涂布复合技术的内在机理,并将其转化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