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不錯,印刷還行,京東活動很好。
評分贊
評分第四章 張譯魯屯道夫全民族戰爭論序
評分評分
後村詞箋注,宋人的詞集,有興趣的不能錯過。
評分劉剋莊(1187-1269),初名灼,號後村,莆田人,初為靖安主薄,後長期遊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應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嚮江西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嚮也較突齣。有《後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燦《劉剋莊年譜》對其行跡有較詳細考證,侯體健《劉剋莊的文學世界》展現瞭其文學創作各個方麵,探索精微。[1]
評分劉剋莊早年與四靈派翁捲、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他與江湖派戴復古、敖陶孫等也有交往,自言"江湖吟人亦或謂餘能詩"(《跋趙崇安詩捲》)。"江湖社友猶以疇昔虛名相推讓"(《刻楮集序》)。他的《南嶽稿》曾被陳起刻入《江湖詩集》。但他後來不滿於永嘉四靈的"寒儉刻削"之態,也厭倦瞭江湖派的膚廓浮濫,而緻力於獨闢蹊徑,以詩謳歌現實。所以他的詩終於擺脫瞭四靈的影響,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詩人之上。他一生"前後四立朝",但時間都很短暫,多數時間被貶斥齣守外郡,這樣便擴大瞭眼界,接觸社會麵較為廣闊,詩歌內容亦隨著豐富起來。南宋後期,政治更加黑暗,國勢江河日下,金人占領的淮河以北地區始終不曾收復,又逐漸受到崛起漠北的濛古的入侵。作為一個關心祖國命運而又在政治上屢受打擊的詩人,他隻有"夜窗和淚看輿圖"(《感昔二首》),感慨"書生空抱聞雞誌"(《瓜洲城》)。他有不少詩歌抒發憂時的孤憤:"憂時元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有感》)他痛心國土淪陷(《冶城》),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踐踏破壞(《揚州作》),同情遺民的悲傷(《書事二首》其二),關懷戰士的疾苦(《贈防江卒六首》)而嚮往於祖國的統一(《破陣麯》)。對於南宋王朝依靠"歲幣"換取苟安的妥協投降路綫,他極為憤慨(《戊辰即事》);對於文恬武嬉的腐敗現象,他也作瞭深刻的揭露。如《繩伎》、《聞城中募兵有感二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組以邊防為題材的歌行體詩歌,明顯地模擬中唐"新樂府",反映瞭人民的痛苦辛酸與統治者的奢侈驕橫,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其中《賣炭圖》嘆息:"盡愛爐中獸,誰憐窯下人",與白居易《賣炭翁》也極其相似。他對陸遊、楊萬裏很推崇,自述"初餘由放翁入,後喜誠齋"(《刻楮集序》)。他晚年的不少詩活潑跳脫,就深得楊萬裏"誠齋體"的旨趣。可是他學陸遊不免纔力不逮,學誠齋又不免流於質俚淺露,因而其詩瑕瑜互見。他的《後村詩話》和一些論詩文字提齣過一些很有價值的詩歌見解,比如批評當時貴理學而忽視詩歌特性,把詩寫成押韻的語錄講義的風氣,《後村詩話》論詩較能注意聯係史事及作者生平。但他也有《先儒》一類語錄式和《題何秀纔詩禪方丈》一類頌偈式的詩歌,而且應酬疊和之作太多,率爾成章,不免疏於辭采,缺乏性情。“晚節頹唐,詩亦漸趨潦倒”(《四庫全書總目》)。
評分價格優惠,正版超值,繼續好評!
評分第二章 兵學革命與紀律進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