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诸天讲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诸天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有为 著,楼宇烈 编
图书标签:
  • 康有为
  • 诸天讲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清史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5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578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1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天讲又名诸天书(或说又称天游庐讲学记),是康有为最后一部专著。据康有为诸天讲自序中说,他在二十八岁时“因读历象考成而昔昔观天文焉。因得远镜见火星之火山冰海,而悟他星之有人物焉,因推诸天之无量,郎亦有无量之人物、政教、风俗、礼乐、文章焉,乃作诸天书。”但由于感到“谈天岂有尽乎?故久而未布。”一九二六年,康氏在上海创办天游学院,在讲学中时及诸天之论,门人从而“咸请刻布此书”,于是他在同年夏天整理旧稿,编辑成书,并作序付刻。可惜第二年春天康氏郎去世,不及见此书的出版。据唐修跋中说,此书在付刻时,康有为“随加改易增损”,同时在待印期间,某些篇章也有散失,因此与原稿已有所不同。康氏有一些修改意见也未能收入。

作者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廿一年(1895)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儒家学说,并致力于用经学来改造社会,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故世人又称为“康圣人”。一生著述甚丰。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通论篇第一
中国古天文学未精由于制器未精
明末利玛窦来欧人天历学始用于中国
然未知哥白尼地绕日说奈端吸拒力
说犹是大辖椎轮
古以占验言天之谬
古以分野言天之谬

地篇第二
人生于地之乐
地为绕日之游星
地上人郎天上人
地至小为吾人之家古言天地相配大谬
发明地绕日为哥白尼发明吸拒力为奈
端功最大宜祝享
地能生出而绕日由吸拒力凡游星同
地为气体分出
地有熟力故能自转人见与日向背号为昼夜
地自转久中间有远心力故赤道较大
地自转三百六十五次乃周日故成岁上
下东西四游故成二分二至
地自转有轴其两端为南北极测之为经纬度子午线
地为他星所吸故南北斜倚
地转故成风
地亮所由成
地与海陆之径
海之深广及海水之重量
地与空中水蒸气之量
地上气象圈等温圈窒素圈水素圈之高度
地心及原质
地之寿

月篇第三
喜吾地有月
月为地生而分体至亲
月分体时是气体抑液体
月转及潮
月渐凝成壳
月之蒙气甚稀薄
月之熟极高
月之夜甚冷
月光之半面及上弦下弦
月当朔望之食
月随地绕日亦行椭圆
朔周月周之时朔周大于月周
月自转每岁十三昼夜惟豆古以半面向地
月有天枰动
名月中山海自西十六纪利霄黑
望时日光烈不能考月
月中诸海
月海中有井
月中圆晕白路最奇
月之边光胜于中
月之坼如细线四百二十五条
……

日篇第四
游星篇第五
彗星篇第六
流星篇第七
银河天篇第八
霞云天篇第九
诸天二百四十二天篇第十
上帝篇第十
诸天皆虚想篇第十二
历篇第十三
仪像篇第十四附篇第十五

附月球图十五

前言/序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思想的光芒与时代的脉搏 《饮冰室文集》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遗产。这部巨著不仅是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完整记录,更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思潮的百科全书,承载着那个风云激荡时代深刻的烙印。它以其博大的胸怀、犀利的见解、生动的笔触,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一、 时代的回响: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 《饮冰室文集》的诞生,离不开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便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梁启超,这位以“少年中国说”激励一代人的青年才俊,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中,深刻认识到不变则亡的严峻现实。他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一道,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饮冰室文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最初的“托古改制”,到后期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再到对国民性改造的焦灼呼唤。他以“饮冰”自喻,表达了在严酷现实面前,内心忧国忧民、心如刀割的痛苦与挣扎。他曾言:“吾志在变法,变法非易事,吾为变法而生,亦为变法而死。”这句话,正是《饮冰室文集》中贯穿始终的崇高使命感和坚定信念的写照。 书中收录的文章,如《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辛丑各条约论》等,无不凝聚着他救亡图存的赤诚之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西方文明的借鉴,对政治制度的批判与建构,都体现了他作为时代先驱者的深刻洞察和担当精神。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行动者,他的文字,是他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的呐喊,是他试图点燃民众觉醒的火种。 二、 思想的探索: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 《饮冰室文集》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梁启超涉猎的领域之广,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的学问,既有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创新阐释,更有对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系统引进和消化吸收。 在哲学思想方面,他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流派,如功利主义、进化论等,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试图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他对“民权”的提倡,对“国民”概念的阐释,都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政治学上,他热烈讨论了君主立宪、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等西方政治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尖锐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历史学上,他倡导“新史学”,强调史学应具有“我群”的观念,关注民族国家的发展,注重史料的考订和批判,纠正了传统史学“文饰”的弊端。他对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梳理,都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教育学方面,他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他提出了普及教育、改革教育内容的思想,主张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国民。 在文学方面,他更是以其“新文体”引领了文风的革新,使白话文逐渐兴起,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散文、评论、书信,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饮冰室文集》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不仅有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系统介绍,更有梁启超先生对这些思想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转化。他犹如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将东西方的智慧融会贯通,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三、 文学的魅力:笔端常带感情,口齿欲辩成章 梁启超的文章,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文学的瑰宝。他的文笔,被誉为“为文坛之巨擘”,以其“笔端常带感情,口齿欲辩成章”而著称。 他的文章,语言明快流畅,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的论说文,充满了激情与力量,既有理性分析的深度,又不乏情感的抒发,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共鸣。 《饮冰室文集》中的许多篇章,都堪称散文的典范。例如《少年中国说》,以其磅礴的气势、昂扬的语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未来可期的“少年中国”形象,至今仍是激励青年爱国情怀的经典篇章。而《饮冰室杂文》中的一些片段,则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悟,如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对朋友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都饱含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梁启超的文风,对后世的中国白话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束缚,引入了大量活泼生动的现代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为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文字,既有知识分子的理性与深度,又不失普通人的情感与温度,真正做到了“为人生而艺术”。 四、 影响的传承: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饮冰室文集》的面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代巨匠的学术思想结晶,更是中国近代思想进步的里程碑。 梁启超通过《饮冰室文集》的传播,将西方近代文明的成果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他对于政治制度、社会改革、国民意识的呼唤,深刻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力量。 《饮冰室文集》所倡导的“新民”思想,强调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他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的论述,也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时至今日,《饮冰室文集》依然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思想史、学习近代人物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它所蕴含的求新求变精神,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时代品格,都值得我们今天依然深入学习和借鉴。 阅读《饮冰室文集》,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思想之光,如同“饮冰”之水,涤荡着我们曾经的迷惘;他的文字之声,如同时代的脉搏,跳动着我们对未来的期盼。这部巨著,将继续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并非科班出身,但对近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我原本对手册类的学术选集抱持着谨慎的态度,生怕晦涩难懂。然而,这本选集在可读性上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编排思路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沟通古今思想的桥梁。虽然选取的都是核心学术论述,但通过恰当的篇章结构安排,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跳跃感降到了最低。读到某些论述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康有为那种试图以儒学框架重塑现代国家的迫切心绪,他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变革欲望,穿透了百年的时空壁垒,与今天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振。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像是一场与百年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注释和导读部分所下的功夫。要知道,康有为的文字风格,尤其是在其早年大量引经据典、文白夹杂的论著中,对于当代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编者团队显然深知这一点,他们提供的详尽注释不仅解释了古籍的典故和生僻词汇,更关键的是,对于那些涉及具体历史事件或学术辩论的关键术语,都进行了必要的背景补充。这些补充材料如同精准的导航系统,让读者在穿越康氏复杂的思想迷宫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导读部分也写得克制而精炼,没有过度解读或主观拔高,而是客观梳理了每篇选文在康氏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及其历史影响,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使这本选集具备了扎实的学术支撑力。

评分

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编者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与深厚功力。这绝非简单地将康氏的几篇大作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梳理与权衡。从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石,到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的尝试,再到其晚年思想的转向与反思,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宛如一条蜿蜒却逻辑严密的思想长河,将康南海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徐徐展开。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散见于不同期刊或信札中的精彩论述,这次被集中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康有为思想体系的认知深度。它迫使读者跳脱出“戊戌变法”这一单一标签的局限,去关注他更宏大、更复杂的知识构建过程。对于想深入研究晚清政治哲学和文化转型期的学者而言,这套选集无疑是搭建整体框架的极佳蓝图。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纸张,中央烫金的“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几个字,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沉稳的光芒。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隶书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历史的沧桑与学术的严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米白色的内衬纸张,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版式设计上展现出的匠心独运。正文排版疏朗有致,注释清晰地标注在页脚,引文和原文的区分处理得干净利落。阅读时,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感非常强,仿佛手上捧着的不仅是一本选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对康有为这位近代思想巨匠作品应有的尊重。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优秀的实体呈现,让它更添一份收藏价值。

评分

从收藏和研究的角度看,这套选集在史料价值上无可替代。现今市面上关于康有为的解读汗牛充栋,但往往侧重于对某一单一事件或某一特定观点进行剖析。而这套“选集”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提供的是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更重要的是,它所收录的许多文本很可能是经过了仔细核对和校勘的,这对于严肃的学术引用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读物”,更像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严肃的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人而言,手边常备这样一套经过精心整理、版本可靠的康有为核心著作汇编,是提升研究效率和保证论据准确性的基础保障。可以说,它填补了现有流通版本在系统性梳理上的一个重要空白。

评分

因此知识由于确证而区别于人们所相信并且真实的事。认识论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恰当地确证真实的相信。人们有时将这称为证实理论。

评分

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尚有较大争议。

评分

我会告诉你们我趁活动收了一套吗

评分

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

评分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惯例的沿袭而非理性的选择。中国人这种在两千多年前的意识觉醒,就是近现代欧洲的自由主义精神、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之觉醒。这种觉醒发现了调和传统社会秩序和文明系统的必要。他们不仅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文明,而且还要为之寻找一个基础。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为了这个新秩序和文明寻找基础的种种尝试均告失败。有的尽管满足了人的头脑——满足了中国人理性的需要,但却未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有的则满足了心灵的渴望,却又忽略了头脑的需求。在这种寻求重建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的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使当时的中国人对一切文明都感到了厌倦,在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他们产生了对文明的不满,并企图灭绝社会文明,比如老子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评分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廿一年(1895)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儒家学说,并致力于用经学来改造社会,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故世人又称为“康圣人”。一生著述甚丰。

评分

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验综合知识。概括地讲,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因而就要面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相反的,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经验的体现,并不存在先验综合知识。

评分

阅读是件高度个性化的私人事务,同样的著作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看来,往往具有迥然不同的含义。许多人在魏斐德的著作中看到的是政府与乡绅的博弈,地方势力的兴起,但笔者更愿意关注本书所揭示的群众运动的发展规律。官方利用与陌生人的冲突来动员群众,并试图以此来加强统治,但是却同样必须面对群众运动失控,甚至反过来裹挟政府的危险。在亢奋的情绪和激扬的檄文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抽象的公共的利益,而总是具体的、地方性的私人利益与人际关系。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困境,那就是离开了强力政府的统治,公民的自治行为总是难以为公用秩序提供稳定而持久的支撑。我们的群众运动几乎始终都是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以被煽动的狂躁为开始,以失去控制的自我消解为结束。魏斐德笔下的广州已经是成为历史,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的社会真的确定走出了这段历史吗?

评分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