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有点过于学术化了,装帧虽然扎实,但内页的字体和行距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轻松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在内容上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资料的翔实程度令人赞叹,尤其是在梳理某些小众但极具影响力的早期纪录片脉络时,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然而,这种“全景式”的覆盖面,有时候导致对个别影片的剖析显得有些蜻蜓点水。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导演个人风格演变、或者某一特定主题(比如战争、太空探索)在不同时期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对比分析。目前的结构更偏向于编年史式的记录,虽然清晰,但缺乏一些强烈的个人评论和批判性思考的火花。希望后续的篇幅能增加一些更具争议性或者更富于解读性的内容,让阅读体验从“学习”升华为“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只是放在书架上供人参考的工具书,没想到它竟然激发了我许多创作上的灵感。作者在介绍那些里程碑式的作品时,总会附带一些关于幕后决策的轶事,比如某个镜头是如何被捕捉到的,或者某个复杂的叙事结构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些“如何做”的细节,比单纯的“是什么”要有用得多。我尤其欣赏它在技术革新和纪录片美学之间的联系分析,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电影技术进步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所见的现实。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有一种想要立刻拿起摄像机去实践的冲动。唯一的不足可能在于,部分对早期黑白纪录片的描述,文字显得有些干燥,如果能配上更多的剧照或者更生动的画面描述语言,哪怕只是模拟性的,效果都会更佳。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理论的深度和实操的启发性结合在了一起,对行业人士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经典”二字的信任,希望它能帮我系统性地回顾那些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标志性作品。拿到手后,我发现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方式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我预期的那样,是一本充满激情洋溢的赞美之词的合集,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博物馆藏品目录的说明书。它冷静地陈述事实、罗列技术成就,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部分内容的老影迷来说,新颖度可能略显不足。不过,对于新手入门来说,这份冷静和客观恰恰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不带偏见地展示了不同流派和时代的纪录片是如何一步步奠定其历史地位的。我个人比较挑剔的是,书中对“世界”的定义似乎有点偏向西方主导的视角,对于来自非英语系国家,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的优秀纪录片着墨不多,这多少让我感到一丝遗憾,毕竟“世界经典”的范畴应该更加广阔和多元才对。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几章,就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片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部纪录片的背景故事、拍摄手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比如,它对某部关于自然生态的经典之作的分析,简直细致入微,从摄影师如何克服恶劣环境坚持拍摄,到他们如何用镜头语言揭示我们与自然界微妙的关系,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那种带着敬畏和探求真相的笔触,让我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读,仿佛跟随作者一起亲历了那些伟大的影像创作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国家制作的纪录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文化多样性,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世界有了更宽广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对纪录片艺术抱有热情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圣经”级别的参考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我花了一周时间才读完第一部分,它信息密度之大,令人咋舌。这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消化的休闲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消化和咀嚼那些深层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逻辑严密,但这种“滴水不漏”的叙事方式,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像是被一位非常博学的教授带着在知识的迷宫里行走,虽然能学到很多,但偶尔也会感到一丝疲惫。它更像是给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给普通爱好者准备的轻松指南。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增加一些互动性的元素,比如随书附带的线上资源链接,或者推荐观看的片段索引,这样能更好地将“文字记载”与“影像体验”连接起来。目前来看,它更侧重于文字梳理的深度,而对现代媒体环境下,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发现和欣赏这些“经典”的探讨略显不足,有点时代感的脱节。
评分1837年洪秀全从传教士那里得到了一本《劝世良言》。这是一本毫无革命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基督教的拙劣宣传品。但它所联系某些中国现实所宣传和翻译的《圣经》教义诸如天父、耶稣、洗礼、祈祷、仪式以及反对偶像,斥责儒、道、释等等,对当时广大中国人来说,则确乎闻所未闻,是与中国各种传统观念和思想形式,从孔孟经书到佛道迷信,大相径庭的新鲜事物。应该说,正是这一点,符合了最后一次考场失败正无路可走的洪秀全的迫切需要(他的那场大梦,下意识地表现了他对现实制度的满腔愤慨和泄愤式地要求报复与反抗的意念:一个没人瞧得起、屡次科举失利的穷书生,偏偏要来统治山河,主宰人世)。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套新鲜理论、观念和仪式符合了当时封建统治比较薄弱、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的广西地区社会阶级斗争的需要,借来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比皇帝的权威还要大的上帝,来打倒、否定和扫荡世间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权威。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说:“……所有的起义预言者都用他的忏悔说教来开始活动。事实上,只有猛烈的振臂一呼,只有突然一下抛弃了全部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把毫无联系、散居四方、并且从小就惯于盲目服从的农民发动起来。”拜上帝会的这一套比起三合会、三点会的下层传统秘密结社更具有上述功能,更便于与旧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旧生活方式决裂,把会众的思想、行动和全部生活统一起来,形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脱俗缘,莫将一切俗情牵,须将一切妄念捐”(《原道救世歌》)。从《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到《原道觉世训》,洪秀全终于由宣讲道德拯救的“忏悔说教”,发展而为政治斗争的号召。《劝世良言》强调的是人的堕落、神的惩罚;《原道觉世训》中却充满“他是何人,竞砚然称帝者乎”之类的战斗呼声。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乃在于它适应了当时当地农民起义的需要。并非如国外某些论著所认为,是舶来的宗教唤起了中国的革命,事情恰恰相反,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使洪秀全采用和改造了这一外来的形式。
评分小小的一册,很不错。
评分工具书,查阅方便。
评分喜欢喜欢,喜欢纪录片,这个书十个索引
评分书不错,别人推荐的。
评分专业参考书,看着还是有用的。
评分专业参考书,看着还是有用的。
评分没有什么深入分析,就是简单的片子信息,太简要了
评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近代史研究成绩最大的应推太平天国。无论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上,或在论著的质和量上,都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这场革命的性质,过分肯定了这场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农民战争。当然,也有很大缺点和不足,最重要的缺点是忽视客观地探讨农民战争的客观发展,总结这场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经验教训。近些年,在“四人帮”统治下,更不许谈这方面的问题。相反,梁效、罗思鼎之流在其所谓歌颂农民革命的旗号下,故意把太平天国和洪秀全说得神乎其神,十全十美,歪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下面试就人所熟知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