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典雅,那种水墨晕染的背景,配上苍劲有力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对佛教文化了解不深,尤其对观音菩萨这个形象,更多停留在民间故事和寺庙塑像的印象中。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深邃的历史感所吸引。作者显然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去梳理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现象。那种探寻的视角,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试图还原一个形象的诞生与蜕变。仅仅是阅读前言和目录,我就能感受到那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和对文化脉络清晰的把握。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去理解一个神圣形象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本土的哲学思想、民间信仰进行复杂的交融与重塑的。这种期待感,远超出了阅读一本普通宗教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深入文化肌理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这种“大部头”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待这个主题的敬畏之心和全面性追求。我关注它是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消化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观音的演变,实际上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缩影。它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改造”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对这种改造中的张力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哪些方面,本土的道家或儒家思想对观音的形象进行了“驯化”?在哪些方面,观音的超凡属性又反过来挑战了既有的本土观念?这种对文化动态平衡的捕捉,才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艺术和文学交叉影响的论述部分。一个信仰体系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教义灌输,而是与当时的审美潮流、文学思潮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种艺术风格(比如唐代的丰腴与宋代的内敛)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观音形象的公众认知,那将是极其精彩的。我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学家们如何用诗词歌赋为观音“化妆”,雕塑家们如何用泥土和木材为她“塑形”。这不仅仅是文化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审美权力”如何影响宗教信仰演变的精彩案例。我对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主题的书籍会非常枯燥,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梵文词汇和教义阐释,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语言非常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他没有让历史停留在书页上,而是将那些古代的雕塑、壁画、诗词都“活”了起来。我仿佛能看到初入中土的菩萨形象,带着异域的庄严与慈悲,如何在唐宋的坊市间,一步步被赋予了更贴近世俗情感的特质。那种从印度传入的“救世主”形象,如何逐渐转化为一个更具母性关怀、更愿意倾听凡人祈求的“观音娘娘”,这个转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叙事能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神祇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精良,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往往是学术著作才有的品质。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结构。它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观音在中国化了”这一简单结论上,而是试图深入探讨“如何化”、“为何化”以及“化到什么程度”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能想象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穿梭,对比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记载,试图捕捉那些细微的、决定性的文化转折点。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对后续内容的解读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神祇的故事,更像是在剖析中国社会精神层面是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进行彻底本土化的一个经典案例。这种对文化适应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文化特性的绝佳窗口。
评分《正法华经》清楚地表明,听闻或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是信众得救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菩萨与光的关系密切,所以称为“光世音”。如同浩特在《宝冠中的佛陀》(Buddha in the Crown)一书中提出的,在Aval.okite&vara的相关经典中,光的象征意义确实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Holt l991:31—34)。然而,各经典对于这位菩萨与“音声”之间的关联却未具体说明。本田义英提出一项有趣又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光世音”这个称谓与“现音声”(显现声音)的意思相同。“现音声”是Aval0.kite&vara在《放光般若经》(T8:1b)中的对应译名,此经是中亚佛教中心于阗国沙门无罗叉(Moksala)于291年所译,即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问世五年后译出。这两部经都提到此菩萨透过自己的声音光照、教化世间,因此,能使众生开悟的“音声”是菩萨特殊的功德力,而非苦难求助者所发出的“声音”(Honda 1930:15-17,27)。现存第二个译本即是著名的龟兹译经僧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第三个译本是阁那崛多(Ja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这两个译本采取的是另一种观点,以“观世音”(观世界音声者)称呼这位菩萨,后来“观世音”就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公认的正统译名。《普门品》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第25品,在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中则为第24品,原先罗什译本和竺法护译本中《普门品》并没有品末偈颂,只有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才有偈颂。在中国,三个译本中向来以罗什本流传最广,因此品末偈颂后来补入这个译本。此品经文中,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这位菩萨为何名为“观世音”,佛陀回答道:“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Watson 1993:298—299,中括弧为笔者所加)。在此,若想解脱苦难,只要称念菩萨圣号即可。引文加中括弧的关键句,亦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并未见于竺法护的译本中。 《正法华经》清楚地表明,听闻或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是信众得救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菩萨与光的关系密切,所以称为“光世音”。如同浩特在《宝冠中的佛陀》(Buddha in the Crown)一书中提出的,在Aval.okite&vara的相关经典中,光的象征意义确实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Holt l991:31—34)。然而,各经典对于这位菩萨与“音声”之间的关联却未具体说明。本田义英提出一项有趣又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光世音”这个称谓与“现音声”(显现声音)的意思相同。“现音声”是Aval0.kite&vara在《放光般若经》(T8:1b)中的对应译名,此经是中亚佛教中心于阗国沙门无罗叉(Moksala)于291年所译,即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问世五年后译出。这两部经都提到此菩萨透过自己的声音光照、教化世间,因此,能使众生开悟的“音声”是菩萨特殊的功德力,而非苦难求助者所发出的“声音”(Honda 1930:15-17,27)。现存第二个译本即是著名的龟兹译经僧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第三个译本是阁那崛多(Ja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这两个译本采取的是另一种观点,以“观世音”(观世界音声者)称呼这位菩萨,后来“观世音”就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公认的正统译名。《普门品》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第25品,在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中则为第24品,原先罗什译本和竺法护译本中《普门品》并没有品末偈颂,只有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才有偈颂。在中国,三个译本中向来以罗什本流传最广,因此品末偈颂后来补入这个译本。此品经文中,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这位菩萨为何名为“观世音”,佛陀回答道:“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Watson 1993:298—299,中括弧为笔者所加)。在此,若想解脱苦难,只要称念菩萨圣号即可。引文加中括弧的关键句,亦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并未见于竺法护的译本中。
评分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赤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邸;然而在中国、“他”却成了“她”,成为循声救苦“慈悲女神”,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
评分很不错。。。。。。。
评分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2. 对野蛮人深入彻底的认识使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人类在最近五千年内形成的很多怪异的天性,如今这些天性却深深地埋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
评分《正法华经》清楚地表明,听闻或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是信众得救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菩萨与光的关系密切,所以称为“光世音”。如同浩特在《宝冠中的佛陀》(Buddha in the Crown)一书中提出的,在Aval.okite&vara的相关经典中,光的象征意义确实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Holt l991:31—34)。然而,各经典对于这位菩萨与“音声”之间的关联却未具体说明。本田义英提出一项有趣又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光世音”这个称谓与“现音声”(显现声音)的意思相同。“现音声”是Aval0.kite&vara在《放光般若经》(T8:1b)中的对应译名,此经是中亚佛教中心于阗国沙门无罗叉(Moksala)于291年所译,即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问世五年后译出。这两部经都提到此菩萨透过自己的声音光照、教化世间,因此,能使众生开悟的“音声”是菩萨特殊的功德力,而非苦难求助者所发出的“声音”(Honda 1930:15-17,27)。现存第二个译本即是著名的龟兹译经僧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第三个译本是阁那崛多(Ja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这两个译本采取的是另一种观点,以“观世音”(观世界音声者)称呼这位菩萨,后来“观世音”就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公认的正统译名。《普门品》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第25品,在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中则为第24品,原先罗什译本和竺法护译本中《普门品》并没有品末偈颂,只有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才有偈颂。在中国,三个译本中向来以罗什本流传最广,因此品末偈颂后来补入这个译本。此品经文中,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这位菩萨为何名为“观世音”,佛陀回答道:“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Watson 1993:298—299,中括弧为笔者所加)。在此,若想解脱苦难,只要称念菩萨圣号即可。引文加中括弧的关键句,亦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并未见于竺法护的译本中。 《正法华经》清楚地表明,听闻或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是信众得救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菩萨与光的关系密切,所以称为“光世音”。如同浩特在《宝冠中的佛陀》(Buddha in the Crown)一书中提出的,在Aval.okite&vara的相关经典中,光的象征意义确实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Holt l991:31—34)。然而,各经典对于这位菩萨与“音声”之间的关联却未具体说明。本田义英提出一项有趣又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光世音”这个称谓与“现音声”(显现声音)的意思相同。“现音声”是Aval0.kite&vara在《放光般若经》(T8:1b)中的对应译名,此经是中亚佛教中心于阗国沙门无罗叉(Moksala)于291年所译,即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问世五年后译出。这两部经都提到此菩萨透过自己的声音光照、教化世间,因此,能使众生开悟的“音声”是菩萨特殊的功德力,而非苦难求助者所发出的“声音”(Honda 1930:15-17,27)。现存第二个译本即是著名的龟兹译经僧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第三个译本是阁那崛多(Ja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这两个译本采取的是另一种观点,以“观世音”(观世界音声者)称呼这位菩萨,后来“观世音”就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公认的正统译名。《普门品》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第25品,在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中则为第24品,原先罗什译本和竺法护译本中《普门品》并没有品末偈颂,只有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才有偈颂。在中国,三个译本中向来以罗什本流传最广,因此品末偈颂后来补入这个译本。此品经文中,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这位菩萨为何名为“观世音”,佛陀回答道:“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Watson 1993:298—299,中括弧为笔者所加)。在此,若想解脱苦难,只要称念菩萨圣号即可。引文加中括弧的关键句,亦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并未见于竺法护的译本中。
评分很不错。。。。。。。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沟通中达成共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