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起来,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细品之下,却又蕴含着现代学术的锐利与精准。它不像清末民初那些著作,文白夹杂,阅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和揣摩;反而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既保留了文言的凝练美,又融入了现代史学概念的清晰性。这种文字处理,使得复杂的史学议题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却又不失其原有的厚重感。我常常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治学的虔诚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种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但回报也绝对丰厚。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和史学理论的认识非常碎片化,多半是通过一些零散的文章了解到的皮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过去的一些模糊概念,进行修正和完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家的功绩或史著的优缺点,更深入到“史学”本身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史”与“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过程。这种对史学本体的追问,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这一概念的认知边界。对于那些希望从“知道历史事实”跨越到“理解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和构建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宝库。它带来的知识结构上的升级感,令人振奋。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界和严肃阅读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位学者的思想结晶,更是对一段特定时期中国史学思想遗产的系统性整理和发扬。从整体的编排来看,其收录的完整性和对繁体字体的选用,都显示出对原貌的尊重和对专业读者的考量。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整理者极高的学术标准。在我看来,这样的书籍不应该只是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而应该成为每一个严肃学习人文社科者书桌上的常备参考书。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精粹所在,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对历史研究的敬畏之心与求真精神。这是一项严肃的文化工程,其意义远超一本书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学术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摸起来细腻光滑,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的选择很大气,行距和段落的划分都非常合理,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精美的装帧,不仅仅是包装,更像是一种对内容本身——这份沉甸甸的史学经典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精装书籍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这种用心的制作,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能配得上如此精心包装的,想必文字内容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苦于找不到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清晰脉络的入门或进阶读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塔。虽然我尚未能完全沉浸其中,但初步浏览的感受是,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谨,从宏观的史学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史料辨析方法,层层递进,毫不含糊。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也不同于过于晦涩的纯粹学术论文集,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想要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客观的分析态度,让人读后深思,而不是盲目接受某种既定的观点。这本著作,无疑是提升个人史学素养的有力阶梯。
评分依我个人论,我已过了七十之年,我敢老实对诸位说,在我心中,实在是更爱我们四五千年来的旧中国与旧中国人,更胜过我所爱于此七十年来的新中国和新中国人。诸位或许会说我顽固,但盼诸位不要说我是悲观。因我认为中国民族与中国文化必将复兴。此七十年来之中国与中国人,最多只是一过渡,不能说是一开创。我此等话,特别喜欢向诸位讲,因诸位都是军人,军人天职,是要贡献各人的小生命,来换回民族国家的大生命。尤其我敬重中国军人,他们已把中国民族国家文化护卫了四五千年到现前,尚是屹立。
评分有了解“绝生之说”来龙去脉的友邻吗?还望能告之小弟一二.不甚感激.1906年 3月21日(二月廿七日)
评分很好的書 很不錯很好的書 很不錯很好的書 很不錯
评分内容很不错。薄薄一册,颇有含金量。
评分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逷先、迪先,浙江海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早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章门五王”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长、中国史学会主席、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考试院考选委员会考选委员等职。朱希祖治学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赡,在国语运动、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化、建构史学教育体系、建立学术团体、历史档案整理、历史遗迹调查及史馆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贡献巨大。
评分1908年 1月10日
评分有了解“绝生之说”来龙去脉的友邻吗?还望能告之小弟一二.不甚感激.1906年 3月21日(二月廿七日)
评分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在书店看到的,是卖原价,这里还算便宜。。朱希祖先生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