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中平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经济史
  • 经济史
  • 统计资料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经济发展
  • 数据分析
  • 史料
  • 研究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3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04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是1949年后第一种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工具书。本书的编纂出版,使得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许多纷繁复杂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形形色色的统计资料,一次得到了长时段的系统完整的爬梳和整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外,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开的资料,各种期刊杂志乃至报纸等;但基本上处于一种互不相属、各自为战的状态,本书则将上述各种资料按照统一的原则汇集于一书之中。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辑说明
重版序言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贸易
(一)中英贸易的总情况
(二)中英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三)鸦片与中英贸易
(四)白银与银价问题
二 商埠、租界、租借地
三 对外贸易
(一)协定关税的税率水准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四)几种进出口商品
(五)中国的国际收支
四 工业
(一)中国新式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情况
(二)中国工业中的外国资本
(三)中国工业中的官僚资本
(四)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民族工业
五 铁路
(一)铁路的兴建
(二)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三)铁路的营业情况
(四)铁路的运载内容
六 轮船航运业
(一)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二)外国在华航运势力
七 农业
(一)中国农村的阶级构成
(二)土地占有情况
(三)土地使用情况
(四)地租形态、租佃制度与超经济强制
(五)地租的剥削
(六)租佃情况的变动
(七)农村经济商品化与商业资本对农民的剥削
(八)农村高利贷
(九)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桎梏下的农业生产
附录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六朝人口统计表
代跋

精彩书摘

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当做国内剩余产品的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由于它们害怕经济落后地区工业化,便力图维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生产的落后性。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①近百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消费资料的进口远大于生产资料的进口;而直接消费数据的进口又较消费品原料的进口为巨;生产资料的进口所占比例已经很少,但近代化生产所必需的“机器及大工具”的进口,所占比例更少。“建筑用品”一项,在生产资料进口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它并不完全用于生产,很多是用于帝国主义分子和统治阶级修建统治人民的机关和私人住宅等非生产方面的。车辆船艇等交通工具,实际上是为帝国主义扩张侵略势力服务的。一九三O年以后,外国汽车的进口大增,然而几乎全部用于军事目的和统治阶级个人享受,与生产的关系极其微弱。其中燃料一项,主要为汽油,一九三O年以后,增加也很多,不用说这也是与生产无关的(见表3-14)。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不能工业化,因此手工制成品和农产原料在出口贸易中占着首要的地位,近代化产品如机制品和机器开采的矿产原料,在出口贸易中占不到四分之一。中国出口的机制品主要是棉纺织品。这项商品的出口,在抗日战争以前主要掌握在在华外商工厂主的手中,抗日战争以后,则主要受官僚资本的支配。因此,这数量很少的机制品出口,还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的一个表现(见表3-15)。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旨在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系统性统计数据的汇编性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精选并整理了自清末(约18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约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统计资料。资料的选取秉持着尽可能覆盖经济活动主要领域的原则,力求展现中国近代经济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面貌与演变轨迹。 卷帙浩繁的统计维度: 全书的结构围绕中国近代经济的几个核心支柱展开,力求通过量化指标,描绘出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经济实景: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 此部分聚焦于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收录了从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不同省份或全国层面的土地拥有状况、耕地面积变化、主要农作物(如稻谷、小麦、棉花、烟草等)的产量统计。特别关注了土地兼并的趋势、地租水平的变动,以及赋税制度改革(如“摊丁入亩”后的具体税率与实际征收情况)对农民经济的影响数据。此外,还包括了近代初期畜牧业和渔业的初步统计数字,以期展现农业经济的整体规模。 第二部分:工业与手工业的兴衰 这是本书中数据最为复杂、变动也最剧烈的部分。它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早期外商在华设立的工厂数据、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和督办企业的运营情况。重点收录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895年后,特别是“一战”前后的发展速度、资本额、从业人数以及主要工业部门(纺织、面粉、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的产量对比数据。对于手工业部分,则侧重于传统部门(如丝绸、瓷器、制茶)在面对机器冲击下的产量变化和出口数据。数据对比突出了近代工业的脆弱性、区域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的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金融与货币体系的变迁 近代中国是传统银两制度向现代银行、纸币体系过渡的时期,金融史料的缺失常常困扰研究者。本书力图填补这一空白,收集了包括清政府发行的各类债券、厘金、盐税收入的统计;洋行、外资银行在华的存贷款总额、汇率变动记录。对于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如中国通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近代民族银行的资本金、业务量、发钞额度等关键财务指标,进行了详尽的整理。此外,还收录了铜元、银元、关平银等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年表,便于进行真实的购买力或价值比较研究。 第四部分: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近代化进程的直观体现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对外联系的加强。本部分统计了海关所记录的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重点分析了鸦片、棉纱、煤炭、粮食等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值波动。在交通方面,本书汇集了中国铁路修建里程的年度数据、运营收入与成本;近代港口吞吐量排名(按英美法等主要国家统计口径);以及漕运和内河航运的初步统计数据,以量化分析对外冲击对国内市场整合的影响。 第五部分:人口、劳动力与社会经济指标 此部分尝试从宏观角度审视经济变动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虽然早期人口普查数据质量不高,但本书仍谨慎地汇集了清末户部和民国时期历次重要的人口抽样或估算数据。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包含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例如城市化率的估算(基于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数据)、主要工商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按不同工种和地区划分的原始记录或估算)、以及特定年份的物价指数(以粮食或布匹为基准),这些数据为研究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提供了必要的量化参照。 资料的来源与特性: 本书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类一手或二手原始文件: 1. 海关报告: 晚清和民国时期海关总税务司署(C.I.C.)发布的年度贸易报告、灯塔报告等。 2. 政府档案: 清代户部、商部、度支部以及民国时期财政部、实业部的年度统计公报或内部报告。 3. 行业调查: 部分商会、行业协会(如中华民国纺织工业协会)在特定年份委托进行的行业调查数据。 4. 早期学术研究: 早期在华的西方经济学家(如卜凯、史地芬)或中国学者(如张君劢、陈焕章等)在研究中引用的官方或半官方数据。 学术价值与研究指向: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的构建,旨在超越定性描述,为严肃的经济史量化研究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它使得研究者能够精确地计算增长率、分析结构变化、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间的经济绩效差异。对于任何希望深入探究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现代化路径选择、以及工业化早期困境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原始信息库,它通过冰冷而客观的数字,重现了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历史阶段。 本书不提供深入的论证分析,其核心价值在于“原始资料的系统化与可获取性”,将分散于浩瀚档案中的经济脉络,以统计图谱的形式集中呈现给使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泛黄的纸页和尘封的历史。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努力维系生计,又如何孕育出改变国家命运的经济力量。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份“选辑”中,作者是如何提炼出那些最能反映时代变迁的统计数据的。是那些关于粮食产量、工业产值、对外贸易额的数字吗?还是更细致的、关于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统计?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能够触摸到的数据,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我想看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对比,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区域经济的差异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在选择这些资料时,有没有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毕竟,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小故事汇聚而成的,而统计数据正是理解这些个体活动集体影响的有力工具。这份选辑能否让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经济肌理之中,感受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脉搏,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化进程非常着迷,尤其是早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份“选辑”中,能否找到一些关于当时民族工业规模、技术水平、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例如,我希望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量和销售数据,以及像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重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能否反映出民族工业在引进西方技术、克服资金困难、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揭示民族工业兴衰规律的数据,比如,是否有关于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在市场份额、利润率等方面的比较数据?或者,是否有关于民族工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取得发展,又在社会动荡中受到影响的具体体现?如果这份选辑能够提供这些数据,我相信它将是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特别是民族工业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迁感兴趣的研究者,我非常关注土地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希望这份“选辑”能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例如,能否找到关于不同时期地主占有土地比例、佃农租种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情况等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理解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演变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对当时的税收制度非常好奇,比如,是否有关于国家财政收入构成、主要税种(如田赋、关税、盐税)的收入统计?以及这些税收如何影响民间经济和政府的财政能力?此外,人口流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关于人口迁徙、城镇化进程、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否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份选辑能够提供严谨的统计基础,从而深入分析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金融体系演变的梳理。我希望这份“选辑”能够涵盖一些关于中国近代金融业的统计资料。例如,我特别想看到关于当时银行体系的发展情况,包括各类银行(官办、商办、外资银行)的数量、资本金、存款、贷款等数据。同时,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否有关于不同时期货币发行量、纸币的流通情况、金银储备等方面的数据?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此外,我还对当时的有价证券市场,比如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交易情况有所期待,这能够反映出早期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汇率、利率变化的数据,那就更好了,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成本。总而言之,我希望这份选辑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宏观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通民众生活状况变迁的书。我听说有一些书籍会关注大宗商品的贸易数据、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但我更想从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这本书里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物价指数、工资水平、就业结构的数据?我想知道在那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普通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工人他们的收入水平有没有明显的起伏?他们的生活支出结构又是怎样的?例如,有没有关于粮食、布匹、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的记录?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阶层的流动、贫富差距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对普通百姓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数字堆砌,而是能够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经济变革中的挣扎与希望。如果有关于农村经济、手工业作坊的细致数据,那就更好了,因为这些往往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

评分

研究近代经济史必读书!

评分

研究近代经济史必读书!

评分

第一种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工具书。本书的编纂出版,使得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许多纷繁复杂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形形色色的统计资料,第一次得到了长时段的系统完整的爬梳和整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外,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开的资料,各种期刊杂志乃至报纸等;但基本上处于一种互不相属、各自为战的状态,本书则将上述各种资料按照统一的原则汇集于一书之中。

评分

历史资料。

评分

研究近代经济史必读书!

评分

很大很厚的一本,当做参考资料用。

评分

非常好,京东的优惠活动真划算!

评分

专业书,值得大家看看!

评分

大量建国前的数据,老专家们不容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