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嚴中平 等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經濟史
  • 經濟史
  • 統計資料
  • 曆史
  • 中國曆史
  • 近代史
  • 經濟發展
  • 數據分析
  • 史料
  • 研究資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04831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1004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3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是1949年後第一種關於中國近代經濟史方麵的工具書。本書的編纂齣版,使得中國近代百餘年來的許多紛繁復雜的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形形色色的統計資料,一次得到瞭長時段的係統完整的爬梳和整理;在當時乃至現在,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外,還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公開的資料,各種期刊雜誌乃至報紙等;但基本上處於一種互不相屬、各自為戰的狀態,本書則將上述各種資料按照統一的原則匯集於一書之中。

內頁插圖

目錄

編輯說明
重版序言
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貿易
(一)中英貿易的總情況
(二)中英貿易中的主要商品
(三)鴉片與中英貿易
(四)白銀與銀價問題
二 商埠、租界、租藉地
三 對外貿易
(一)協定關稅的稅率水準
(二)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
(三)中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
(四)幾種進齣口商品
(五)中國的國際收支
四 工業
(一)中國新式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基本情況
(二)中國工業中的外國資本
(三)中國工業中的官僚資本
(四)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迫下的民族工業
五 鐵路
(一)鐵路的興建
(二)帝國主義對中國鐵路的控製
(三)鐵路的營業情況
(四)鐵路的運載內容
六 輪船航運業
(一)中國輪船航運業的發展
(二)外國在華航運勢力
七 農業
(一)中國農村的階級構成
(二)土地占有情況
(三)土地使用情況
(四)地租形態、租佃製度與超經濟強製
(五)地租的剝削
(六)租佃情況的變動
(七)農村經濟商品化與商業資本對農民的剝削
(八)農村高利貸
(九)封建、半封建生産關係桎梏下的農業生産
附錄 清代乾隆、嘉慶、道光、成豐、同治、光緒六朝人口統計錶
代跋

精彩書摘

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國傢對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掠奪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當做國內剩餘産品的市場和榨取原料的基地。由於它們害怕經濟落後地區工業化,便力圖維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生産的落後性。毛主席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①近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中國進口貿易中,消費資料的進口遠大於生産資料的進口;而直接消費數據的進口又較消費品原料的進口為巨;生産資料的進口所占比例已經很少,但近代化生産所必需的“機器及大工具”的進口,所占比例更少。“建築用品”一項,在生産資料進口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它並不完全用於生産,很多是用於帝國主義分子和統治階級修建統治人民的機關和私人住宅等非生産方麵的。車輛船艇等交通工具,實際上是為帝國主義擴張侵略勢力服務的。一九三O年以後,外國汽車的進口大增,然而幾乎全部用於軍事目的和統治階級個人享受,與生産的關係極其微弱。其中燃料一項,主要為汽油,一九三O年以後,增加也很多,不用說這也是與生産無關的(見錶3-14)。
由於外國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壓迫,使中國不能工業化,因此手工製成品和農産原料在齣口貿易中占著首要的地位,近代化産品如機製品和機器開采的礦産原料,在齣口貿易中占不到四分之一。中國齣口的機製品主要是棉紡織品。這項商品的齣口,在抗日戰爭以前主要掌握在在華外商工廠主的手中,抗日戰爭以後,則主要受官僚資本的支配。因此,這數量很少的機製品齣口,還是中國經濟半殖民地性的一個錶現(見錶3-15)。
……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旨在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者提供基礎性、係統性統計數據的匯編性著作。其核心內容是精選並整理瞭自清末(約1840年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約1949年)這一曆史時期,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各類統計資料。資料的選取秉持著盡可能覆蓋經濟活動主要領域的原則,力求展現中國近代經濟在社會轉型期的復雜麵貌與演變軌跡。 捲帙浩繁的統計維度: 全書的結構圍繞中國近代經濟的幾個核心支柱展開,力求通過量化指標,描繪齣那個風雲變幻年代的經濟實景: 第一部分:農業經濟與土地製度 此部分聚焦於中國經濟的基礎——農業。收錄瞭從清代晚期到民國時期,不同省份或全國層麵的土地擁有狀況、耕地麵積變化、主要農作物(如稻榖、小麥、棉花、煙草等)的産量統計。特彆關注瞭土地兼並的趨勢、地租水平的變動,以及賦稅製度改革(如“攤丁入畝”後的具體稅率與實際徵收情況)對農民經濟的影響數據。此外,還包括瞭近代初期畜牧業和漁業的初步統計數字,以期展現農業經濟的整體規模。 第二部分:工業與手工業的興衰 這是本書中數據最為復雜、變動也最劇烈的部分。它係統梳理瞭中國近代早期外商在華設立的工廠數據、洋務運動時期官辦和督辦企業的運營情況。重點收錄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1895年後,特彆是“一戰”前後的發展速度、資本額、從業人數以及主要工業部門(紡織、麵粉、煤炭、電力、機械製造)的産量對比數據。對於手工業部分,則側重於傳統部門(如絲綢、瓷器、製茶)在麵對機器衝擊下的産量變化和齣口數據。數據對比突齣瞭近代工業的脆弱性、區域分布的極度不平衡,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的數據支撐。 第三部分:金融與貨幣體係的變遷 近代中國是傳統銀兩製度嚮現代銀行、紙幣體係過渡的時期,金融史料的缺失常常睏擾研究者。本書力圖填補這一空白,收集瞭包括清政府發行的各類債券、厘金、鹽稅收入的統計;洋行、外資銀行在華的存貸款總額、匯率變動記錄。對於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如中國通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近代民族銀行的資本金、業務量、發鈔額度等關鍵財務指標,進行瞭詳盡的整理。此外,還收錄瞭銅元、銀元、關平銀等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年錶,便於進行真實的購買力或價值比較研究。 第四部分: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 近代化進程的直觀體現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對外聯係的加強。本部分統計瞭海關所記錄的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進齣口商品結構的變化。重點分析瞭鴉片、棉紗、煤炭、糧食等主要進齣口商品的數量與價值波動。在交通方麵,本書匯集瞭中國鐵路修建裏程的年度數據、運營收入與成本;近代港口吞吐量排名(按英美法等主要國傢統計口徑);以及漕運和內河航運的初步統計數據,以量化分析對外衝擊對國內市場整閤的影響。 第五部分:人口、勞動力與社會經濟指標 此部分嘗試從宏觀角度審視經濟變動對社會層麵的影響。雖然早期人口普查數據質量不高,但本書仍謹慎地匯集瞭清末戶部和民國時期曆次重要的人口抽樣或估算數據。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包含瞭重要的社會經濟指標,例如城市化率的估算(基於主要城市人口增長數據)、主要工商業部門的平均工資水平(按不同工種和地區劃分的原始記錄或估算)、以及特定年份的物價指數(以糧食或布匹為基準),這些數據為研究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提供瞭必要的量化參照。 資料的來源與特性: 本書的統計資料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類一手或二手原始文件: 1. 海關報告: 晚清和民國時期海關總稅務司署(C.I.C.)發布的年度貿易報告、燈塔報告等。 2. 政府檔案: 清代戶部、商部、度支部以及民國時期財政部、實業部的年度統計公報或內部報告。 3. 行業調查: 部分商會、行業協會(如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協會)在特定年份委托進行的行業調查數據。 4. 早期學術研究: 早期在華的西方經濟學傢(如蔔凱、史地芬)或中國學者(如張君勱、陳煥章等)在研究中引用的官方或半官方數據。 學術價值與研究指嚮: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的構建,旨在超越定性描述,為嚴肅的經濟史量化研究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它使得研究者能夠精確地計算增長率、分析結構變化、比較不同時期或不同地域間的經濟績效差異。對於任何希望深入探究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現代化路徑選擇、以及工業化早期睏境的學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原始信息庫,它通過冰冷而客觀的數字,重現瞭那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曆史階段。 本書不提供深入的論證分析,其核心價值在於“原始資料的係統化與可獲取性”,將分散於浩瀚檔案中的經濟脈絡,以統計圖譜的形式集中呈現給使用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其金融體係演變的梳理。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涵蓋一些關於中國近代金融業的統計資料。例如,我特彆想看到關於當時銀行體係的發展情況,包括各類銀行(官辦、商辦、外資銀行)的數量、資本金、存款、貸款等數據。同時,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是否有關於不同時期貨幣發行量、紙幣的流通情況、金銀儲備等方麵的數據?我希望通過這些數據,能夠更清晰地瞭解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形成、發展以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此外,我還對當時的有價證券市場,比如股票、債券的發行與交易情況有所期待,這能夠反映齣早期資本市場的運作機製。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匯率、利率變化的數據,那就更好瞭,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對外貿易和投資的成本。總而言之,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關於中國近代金融體係的宏觀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泛黃的紙頁和塵封的曆史。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軌跡非常感興趣,特彆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在風雨飄搖中努力維係生計,又如何孕育齣改變國傢命運的經濟力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份“選輯”中,作者是如何提煉齣那些最能反映時代變遷的統計數據的。是那些關於糧食産量、工業産值、對外貿易額的數字嗎?還是更細緻的、關於手工業、商業、金融業的統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鮮活的、能夠觸摸到的數據,讓那些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生動起來。例如,我想看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數據對比,這樣纔能更直觀地理解區域經濟的差異以及産業結構的演變。同時,我也好奇作者在選擇這些資料時,有沒有特彆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觀層麵的經濟活動。畢竟,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小故事匯聚而成的,而統計數據正是理解這些個體活動集體影響的有力工具。這份選輯能否讓我深入到那個時代的經濟肌理之中,感受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脈搏,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遷感興趣的研究者,我非常關注土地製度、稅收製度以及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提供一些這方麵的統計資料。例如,能否找到關於不同時期地主占有土地比例、佃農租種土地麵積、土地流轉情況等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理解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演變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對當時的稅收製度非常好奇,比如,是否有關於國傢財政收入構成、主要稅種(如田賦、關稅、鹽稅)的收入統計?以及這些稅收如何影響民間經濟和政府的財政能力?此外,人口流動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書中是否包含一些關於人口遷徙、城鎮化進程、勞動力轉移等方麵的數據?這些數據能否幫助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流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這份選輯能夠提供嚴謹的統計基礎,從而深入分析這些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過程中,普通民眾生活狀況變遷的書。我聽說有一些書籍會關注大宗商品的貿易數據、國傢層麵的經濟政策,但我更想從更貼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比如,這本書裏會不會包含一些關於物價指數、工資水平、就業結構的數據?我想知道在那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普通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工人他們的收入水平有沒有明顯的起伏?他們的生活支齣結構又是怎樣的?例如,有沒有關於糧食、布匹、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的記錄?這些數據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社會階層的流動、貧富差距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對普通百姓生活質量的實際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數字堆砌,而是能夠通過這些統計數據,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圖景,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經濟變革中的掙紮與希望。如果有關於農村經濟、手工業作坊的細緻數據,那就更好瞭,因為這些往往是中國近代經濟的主體。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工業化進程非常著迷,尤其是早期民族工業的發展。我特彆想瞭解,在這份“選輯”中,能否找到一些關於當時民族工業規模、技術水平、産品銷售等方麵的統計數據。例如,我希望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紡織業、繅絲業、麵粉業等傳統優勢産業的産量和銷售數據,以及像洋務運動時期興起的重工業、化學工業等新興産業的發展狀況。這些數據能否反映齣民族工業在引進西方技術、剋服資金睏難、應對外國資本衝擊等方麵的真實情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揭示民族工業興衰規律的數據,比如,是否有關於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在市場份額、利潤率等方麵的比較數據?或者,是否有關於民族工業在國傢政策扶持下取得發展,又在社會動蕩中受到影響的具體體現?如果這份選輯能夠提供這些數據,我相信它將是研究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特彆是民族工業獨立自主發展的重要參考。

評分

實用資料,好用不貴。

評分

好書,好價格啊好書,好價格啊

評分

張泰榮(1902-1977),浙江奉化人,參與發起成立奉化孤兒院並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長等職,是民國奉化慈善事業的中堅人物。他17歲投身教育界,並在此前後開始記日記,直至晚年,可惜早期的日記和1957年以後的日記已散失。現存1922到1957年《張泰榮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原件,按年份由日記主人自行裝訂為35本(其中1940年缺失),約200萬字,收藏於奉化市檔案館。《日記》比較詳細全麵地記錄瞭1922年到1957年間奉化所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事要事等各方麵情況以及其畢生所從事的奉化孤兒院事業。記述範圍以奉化為主,也涉及周圍地區以至他足跡所至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對時局的敏感和關注,在日記中記述、議論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政局變革與動蕩、社會管理與治安、士紳與民眾動態、經濟發展狀況與變遷、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態、名勝古跡等方麵,使《日記》視野廣闊,不同於一般人僅囿於一私瑣事的那類日記。又因他個性上謹慎細緻,篤信務實,其日記真實性很強,不同於某些要人預先即含“傳世”意圖而有所掩飾作假的日記。

評分

曆史資料。

評分

挺好挺好挺好的。。。。。。。

評分

詳細收錄瞭1760~1948年間的經濟數據,可作為工具書查詢。大16開,紙質和印刷都很好。

評分

研究近代經濟史必讀書!

評分

張泰榮(1902-1977),浙江奉化人,參與發起成立奉化孤兒院並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長等職,是民國奉化慈善事業的中堅人物。他17歲投身教育界,並在此前後開始記日記,直至晚年,可惜早期的日記和1957年以後的日記已散失。現存1922到1957年《張泰榮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原件,按年份由日記主人自行裝訂為35本(其中1940年缺失),約200萬字,收藏於奉化市檔案館。《日記》比較詳細全麵地記錄瞭1922年到1957年間奉化所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事要事等各方麵情況以及其畢生所從事的奉化孤兒院事業。記述範圍以奉化為主,也涉及周圍地區以至他足跡所至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對時局的敏感和關注,在日記中記述、議論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政局變革與動蕩、社會管理與治安、士紳與民眾動態、經濟發展狀況與變遷、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態、名勝古跡等方麵,使《日記》視野廣闊,不同於一般人僅囿於一私瑣事的那類日記。又因他個性上謹慎細緻,篤信務實,其日記真實性很強,不同於某些要人預先即含“傳世”意圖而有所掩飾作假的日記。

評分

研究近代經濟史必讀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