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其金融體係演變的梳理。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涵蓋一些關於中國近代金融業的統計資料。例如,我特彆想看到關於當時銀行體係的發展情況,包括各類銀行(官辦、商辦、外資銀行)的數量、資本金、存款、貸款等數據。同時,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是否有關於不同時期貨幣發行量、紙幣的流通情況、金銀儲備等方麵的數據?我希望通過這些數據,能夠更清晰地瞭解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形成、發展以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此外,我還對當時的有價證券市場,比如股票、債券的發行與交易情況有所期待,這能夠反映齣早期資本市場的運作機製。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匯率、利率變化的數據,那就更好瞭,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對外貿易和投資的成本。總而言之,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關於中國近代金融體係的宏觀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泛黃的紙頁和塵封的曆史。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軌跡非常感興趣,特彆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在風雨飄搖中努力維係生計,又如何孕育齣改變國傢命運的經濟力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份“選輯”中,作者是如何提煉齣那些最能反映時代變遷的統計數據的。是那些關於糧食産量、工業産值、對外貿易額的數字嗎?還是更細緻的、關於手工業、商業、金融業的統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鮮活的、能夠觸摸到的數據,讓那些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生動起來。例如,我想看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數據對比,這樣纔能更直觀地理解區域經濟的差異以及産業結構的演變。同時,我也好奇作者在選擇這些資料時,有沒有特彆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觀層麵的經濟活動。畢竟,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小故事匯聚而成的,而統計數據正是理解這些個體活動集體影響的有力工具。這份選輯能否讓我深入到那個時代的經濟肌理之中,感受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脈搏,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遷感興趣的研究者,我非常關注土地製度、稅收製度以及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希望這份“選輯”能夠提供一些這方麵的統計資料。例如,能否找到關於不同時期地主占有土地比例、佃農租種土地麵積、土地流轉情況等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理解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演變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對當時的稅收製度非常好奇,比如,是否有關於國傢財政收入構成、主要稅種(如田賦、關稅、鹽稅)的收入統計?以及這些稅收如何影響民間經濟和政府的財政能力?此外,人口流動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書中是否包含一些關於人口遷徙、城鎮化進程、勞動力轉移等方麵的數據?這些數據能否幫助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流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這份選輯能夠提供嚴謹的統計基礎,從而深入分析這些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過程中,普通民眾生活狀況變遷的書。我聽說有一些書籍會關注大宗商品的貿易數據、國傢層麵的經濟政策,但我更想從更貼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比如,這本書裏會不會包含一些關於物價指數、工資水平、就業結構的數據?我想知道在那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普通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工人他們的收入水平有沒有明顯的起伏?他們的生活支齣結構又是怎樣的?例如,有沒有關於糧食、布匹、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的記錄?這些數據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社會階層的流動、貧富差距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對普通百姓生活質量的實際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數字堆砌,而是能夠通過這些統計數據,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圖景,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經濟變革中的掙紮與希望。如果有關於農村經濟、手工業作坊的細緻數據,那就更好瞭,因為這些往往是中國近代經濟的主體。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工業化進程非常著迷,尤其是早期民族工業的發展。我特彆想瞭解,在這份“選輯”中,能否找到一些關於當時民族工業規模、技術水平、産品銷售等方麵的統計數據。例如,我希望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紡織業、繅絲業、麵粉業等傳統優勢産業的産量和銷售數據,以及像洋務運動時期興起的重工業、化學工業等新興産業的發展狀況。這些數據能否反映齣民族工業在引進西方技術、剋服資金睏難、應對外國資本衝擊等方麵的真實情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揭示民族工業興衰規律的數據,比如,是否有關於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在市場份額、利潤率等方麵的比較數據?或者,是否有關於民族工業在國傢政策扶持下取得發展,又在社會動蕩中受到影響的具體體現?如果這份選輯能夠提供這些數據,我相信它將是研究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特彆是民族工業獨立自主發展的重要參考。
評分實用資料,好用不貴。
評分好書,好價格啊好書,好價格啊
評分張泰榮(1902-1977),浙江奉化人,參與發起成立奉化孤兒院並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長等職,是民國奉化慈善事業的中堅人物。他17歲投身教育界,並在此前後開始記日記,直至晚年,可惜早期的日記和1957年以後的日記已散失。現存1922到1957年《張泰榮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原件,按年份由日記主人自行裝訂為35本(其中1940年缺失),約200萬字,收藏於奉化市檔案館。《日記》比較詳細全麵地記錄瞭1922年到1957年間奉化所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事要事等各方麵情況以及其畢生所從事的奉化孤兒院事業。記述範圍以奉化為主,也涉及周圍地區以至他足跡所至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對時局的敏感和關注,在日記中記述、議論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政局變革與動蕩、社會管理與治安、士紳與民眾動態、經濟發展狀況與變遷、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態、名勝古跡等方麵,使《日記》視野廣闊,不同於一般人僅囿於一私瑣事的那類日記。又因他個性上謹慎細緻,篤信務實,其日記真實性很強,不同於某些要人預先即含“傳世”意圖而有所掩飾作假的日記。
評分曆史資料。
評分挺好挺好挺好的。。。。。。。
評分詳細收錄瞭1760~1948年間的經濟數據,可作為工具書查詢。大16開,紙質和印刷都很好。
評分研究近代經濟史必讀書!
評分張泰榮(1902-1977),浙江奉化人,參與發起成立奉化孤兒院並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長等職,是民國奉化慈善事業的中堅人物。他17歲投身教育界,並在此前後開始記日記,直至晚年,可惜早期的日記和1957年以後的日記已散失。現存1922到1957年《張泰榮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原件,按年份由日記主人自行裝訂為35本(其中1940年缺失),約200萬字,收藏於奉化市檔案館。《日記》比較詳細全麵地記錄瞭1922年到1957年間奉化所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事要事等各方麵情況以及其畢生所從事的奉化孤兒院事業。記述範圍以奉化為主,也涉及周圍地區以至他足跡所至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對時局的敏感和關注,在日記中記述、議論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政局變革與動蕩、社會管理與治安、士紳與民眾動態、經濟發展狀況與變遷、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態、名勝古跡等方麵,使《日記》視野廣闊,不同於一般人僅囿於一私瑣事的那類日記。又因他個性上謹慎細緻,篤信務實,其日記真實性很強,不同於某些要人預先即含“傳世”意圖而有所掩飾作假的日記。
評分研究近代經濟史必讀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