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以“雄安新区百人大调研”为基本素材,从顶层设计、产业与企业、人文与文化、民生与民情、生活与生产、文物与文化遗产等不同维度,对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领域、各层面的系统调研,并中肯地提出了加强档案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探索产业路径,创新试验机制,加强试点扶持,发挥智库作用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学理性思考也为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收集整理了20多篇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调研报告,在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公共文化、民生教育、民俗非遗、乡土人情等角度展开专题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即将启动建设的雄安新区发展现状,并思考处于转型期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编者:范周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课题组组长,全国人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起草专家组成员,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起草组组长。专注于文化政策、区域文化经济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兼任《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文版、英文版)主编。
目录
第一章谋定后动,创新发展
第一节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
第二节民生现状:安乐与隐忧
第三节雄安新区发展对策:顶层设计与基层关怀
第四节雄安研究的未来展望:责任与担当
第二章产业与企业
第一节直面挑战机遇,推动转型升级
第二节传统加工制造业的谢幕与重生
第三节整合与提升:立足任务,谋求发展
第四节产业困惑与企业担当
第三章人文与文化
第一节靠水吃水,渔苇传家
第二节弘扬三贤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第三节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挑战及对策
第四节涅槃重生
第四章民生与民情
第一节欣喜、阵痛、融合与憧憬
第二节留住乡愁,科学规划
第三节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加强教育
第四节产业即民生,转型即生命
第五章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宜居为先,宜业为魂,创新图变
第二节社会变革中婚姻家庭观念
第三节以人为本,转型谋变
第四节雄安需要一场“厕所革命”
第六章文物与文化遗产
第一节让历史古迹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地标
第二节北六音乐会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民俗承载文化文脉始于记忆
第四节传承民间非遗,留住文化记忆
第五节雄县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后记
燕赵多慷慨之士,京畿亦人杰地灵。这里有“北国江南”的白洋淀,也有“易水秋声”的美景图;既保留了宋辽古战道,也贯穿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里便是刚刚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4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成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第一家专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高校智库机构。研究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为中心,旨在构建“政产学研”的崭新、协同、创新平台;5月2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发起,由经管学部41名教师,121名学生组成组成的“雄安新区百人大调研”师生团队集结出发,分赴新区建设范围内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和白洋淀地区开展田野大调查。本书以“雄安新区百人大调研”为基本素材,形成了26篇田野调查报告。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和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的特殊定位,立足于雄安新区在改革开放大布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历史选择,既聚焦当下,面向雄安新区未来拟将解决的核心问题,又着眼长远,面向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和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多方面承载产业转移的发展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访谈、系统的调研,做了真实的记录。
从教学价值上看,百人大调研的162名师生,覆盖了应用经济学、传媒经济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诸多学科,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各层次学生全面参加,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联合调查研究团队。在为期4天的调研之中,走访了28个村庄、15家企业,完成了200多篇调研手记,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这些珍贵的素材、真实的记录和真切的感悟,构成了今天的雄安最质朴的面貌,也诠释了未来的雄安最雄心的梦想。这些跨学院、跨专业调研团队的师生们,则对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清晰的定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将成为他们及其团队的学术理想。
从科研价值上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收录的26篇田野调查报告,一方面对从更大空间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谋划首都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继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国际化的认知。另一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的目标有了对标性的真实理解和不同维度的客观认知,尤其是对以规划先行理念开展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有了系统的思考。
对雄安新区未来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有了迫切的自主要求。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梳理盘活、公共文化建设亟待优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文化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突破,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的调研中跟进和突破。
可以说,本书的出版不是雄安新区百人调研工作阶段性的结束,而只是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启动各项工作的标志。2017年7月,10多名专业教师与几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继续入村开展长达2个月的村史调研和整理工作,也将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卷)》的主要素材。如何把雄安新区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办好,使之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需要集众智、聚众力。雄安新区建设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角度共同谋划。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将着眼于新区文化领域建设,恪守学术研究的基本底线,用脚踏实地的行走方式和顶天立地的研究方式,为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继续贡献智力支持。
2017年8月
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大学生,目前正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对于雄安新区,我们课堂上经常会提到,它被誉为“未来之城”,其创新性的理念和前瞻性的设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因此,当我看到《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更多关于雄安新区在具体实施层面的信息,例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有哪些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又有哪些前沿的考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雄安新区的发展模式,并从中汲取灵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雄安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这对于我们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对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内容能为我们了解国家如何在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发展有着持续关注的普通市民,我对雄安新区寄予了厚望。我一直认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代表着中国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型和升级,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新区域,更是一种理念的革新。因此,在看到《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时,我非常想了解这份报告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雄安新区在未来发展中,如何解决诸如人口导入、产业支撑、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我希望报告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规划思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对于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报告中是否有具体的政策建议?在如何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方面,是否会有可操作的方案?我特别关注的是,雄安新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活力的、能够吸引人们前来安居乐业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工程。这份报告,在我看来,应该能够为我解答这些关于雄安新区“人”的因素和“生活”的维度上的疑问。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与建设行业的从业者,我对于《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充满了职业上的好奇与期待。我们深知,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汇聚了国内外最顶尖的智慧和最前沿的理念,代表着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希望在这本报告中,能够深入地了解到雄安新区在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划细节和技术路径。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报告是否会详细阐述其技术架构、运行模式和管理策略?在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又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应用和实施标准?我更看重的是,这份报告能否为我们行业内的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也希望,报告中能够对雄安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未来走向有着极大兴趣的社会观察者。雄安新区,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国家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希望。因此,《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在我眼中,是一本能够揭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文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雄安新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以及它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规划和建设,来引领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潮流。例如,报告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雄安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中国未来城市治理模式的洞察,以及雄安新区在吸纳全球智慧、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方面的具体举措。这份报告,在我看来,应该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窥探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样板间”的绝佳机会。
评分作为一个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学术界人士,但对于这样一个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区域,其规划与发展思路无疑是值得深入了解的。我在阅读前,脑海中勾勒的,是一幅宏大的蓝图,里面有高科技产业的雏形,有绿色生态的脉络,还有未来智慧城市的崭新面貌。我想象着,报告中应该会详细阐述如何在高起点上规划、高水平建设,如何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城市。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我尤其好奇的是,第二卷会在第一卷的基础上,有哪些更具体、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否会有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详细设想?在环境保护方面,又将如何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好愿景?以及,在产业布局上,如何才能避免过去城市发展的弊端,真正做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这些疑问,都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