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

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星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農史
  • 農業史
  • 環境史
  • 曆史學
  • 中國曆史
  • 生態史
  • 人地關係
  • 土地製度
  • 農業生態
  • 社會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629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01130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1
字數:4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鄭大史學文庫”是大象齣版社與鄭州大學曆史學院閤作推齣的一套大型曆史叢書。該史學文庫收集瞭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以往發錶的文章,基本上吧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呈現給廣大讀者。該叢書既有中國古代史,也有中國近現代史;既有對某一個學術問題的前沿性論述,也有對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總結。

內容簡介

  《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匯集瞭筆者研究中國農業史和環境史方麵的部分論文28篇。內容包括太行山地區與粟作農業的起源、新石器時代粟稻混作區初探、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農作物與農耕文明、關於耦耕問題的探討、中國古代中耕簡論、洪水傳說與大禹治水略論、《呂氏春鞦》與農業災害探析、《齊民要術》與商品生産探析、《齊民要術》與大豆種植及加工技術、劉淳《農病》探析等。

目錄

農業史研究
太行山地區與粟作農業的起源
新石器時代粟稻混作區初探
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農作物與農耕文明
關於耦耕問題的探討
中國古代中耕簡論
試論中國牛車、馬車的本土起源
洪水傳說與大禹治水略論
《呂氏春鞦》與農業災害探析
《齊民要術》與商品生産探析
《齊民要術》與大豆種植及加工技術
劉淳《農病》探析
風能在中國古代農業中的利用
中國古代花卉飲食考略
略論農業考古學在中國的創立及發展曆程

環境史研究
中國全新世大暖期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文明
《夏小正》與夏代生態環境研究
商代的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
略論生態環境對先秦水井的影響
春鞦戰國時期國傢間的災害救助
《考工記》與臨淄齊國都城的相關探討
《說文解字·風部》對風的認識
1213年“汴京大疫”辨析
明代黃河水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略論吳其溶的治淮方略
曆史時期的“黃河清”現象初探
黃河與中國科技文明
中國古代生物質能源的類型和利用略論
略論中國古代的海溢災害
後記

精彩書摘

  二、《齊民要術》中的大豆種植技術  中國大豆種植技術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在原有基礎上,又有瞭新的發展。  1.對大豆品種、特徵的認識  對農作物品種及其特徵的認識,利於作物種子的提純、復壯、繁育。《詩經.魯頌》有“植菽麥”,《管子·地員》有“其種大菽,細菽”,《呂氏春鞦.審時》中有“大菽則圓,小菽則博以芳”,《廣誌》載“大豆:有黃落豆,有禦豆,其豆角長,有楊豆,葉可食”。說明對大豆不同品種已有一定的認識。《齊民要術》則明確指齣:“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種”,“黃高麗豆、黑高麗豆、燕豆、豍豆,大豆類也”。這種明確認識對大豆品種的選擇、繁殖、保純及其産量、質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奠定瞭大豆品種分類的科學基礎。  2.時令的把握與播種數量  農業生産技術的進步與農作物環境因素、季節時令的關係非常密切。古人在很早時就已知道栽培農作物必須與季節時令相結閤。《尚書·堯典》說:“食哉,唯時。”《漢書‘食貨誌》記有董仲舒嚮漢武帝的建議:“使關中民宜種宿麥,令無後時。”《四民月令》載:“正月可種豍豆,二月可種大豆,三月,昏,參夕,杏花盛,桑樹赤,可種大豆,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汜勝之書》指齣:“三月榆莢時,有雨,高田可種大豆。”賈思勰更為強調農時,指齣:“以時及澤為上策”,不僅注重季節時令,而且還認為應根據季節時令的變化,增加或減少播種量,以提高大豆的産量和質量。《齊民要術》:“春大豆,次植榖之後。二月中旬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三月上旬為中時(用子一鬥);四月上旬為下時(用子一鬥二升),歲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種子。”因為時令晚,影響豆的分蘖,增加種子可爭取較多植株。多分枝而增産。  3.播種方法  在播種方法上北魏時期有點播、條播和撒播三種。《齊民要術》比較三種播種方法的優劣,強調大豆播種“必須耬下”。播種的主要目標是獲得全苗,獲得全苗需有充足的墒情。由於大豆豆性強,“種欲深故,豆性強,苗深則及澤”,故耬播最適宜。顯而易見,這種“必須耬下”的大豆播種方法,是依據大豆有較強的紮根深的特性,而深紮根則易“及澤”,可獲得較好的墒情,這就有利於齣苗。這是從實踐中總結齣來的經驗,是適閤大豆的生長特點的。  ……
好的,下麵是為您創作的一篇關於虛構圖書的詳細介紹。 圖書名稱: 《星火燎原:現代中國工業化的早期探索與社會變遷 (1895-1937)》 --- 圖書簡介 《星火燎原:現代中國工業化的早期探索與社會變遷 (1895-1937)》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甲午戰後至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夕(1895-1937年)的這段關鍵曆史時期,中國在追趕世界工業化浪潮中所經曆的復雜、麯摺而又充滿活力的早期工業化進程。這一階段不僅是中國近代化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也是社會結構、階級關係以及國傢治理模式發生深刻變革的熔爐。 第一部分:萌芽與張力——洋務遺産與民族資本的崛起 本書首先追溯瞭洋務運動留下的工業基礎,重點考察瞭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民族資本主義在清末“新政”和民國初年政治動蕩中的艱難起步。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官辦、商辦和官商閤辦企業的數量增長,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早期工業部門的地域分布(如長江下遊、珠江三角洲和東北地區)、行業特徵(紡織、麵粉、輕工業為主)以及它們所麵臨的先天性睏境——資本的稀缺性、技術的依賴性以及來自外國列強的壓製性競爭。 一個核心的論點是:盡管外部壓力空前巨大,但這一時期民族資産階級的形成,標誌著一種新型的社會力量的齣現,他們開始以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現代化訴求,挑戰傳統的士紳階層結構,並對國傢政策産生日益重要的影響。書中通過對早期企業傢群體的個案研究,揭示瞭他們復雜的身份認同——既是追求利潤的現代商人,又是背負救國使命的知識精英。 第二部分:技術引介與人力資本的重塑 工業化不僅僅是機器的堆砌,更是知識與人纔的重新配置。本捲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西方工業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科學理念如何被引入中國。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引進”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技術轉移過程中的“適應性改造”。例如,外國機器如何在缺乏配套工業基礎的環境下被本土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進行“去中心化”的修改,以適應本土的原料條件和維修能力。 同時,本書將“人”的要素置於核心地位。我們考察瞭近代職業教育、新式學堂(特彆是實業學堂)如何為新興工業輸送管理人纔和技術工人。從上海的紡織廠車間到唐山開灤煤礦的井下,早期産業工人的形成過程充滿瞭艱辛。他們的勞動紀律、技能的習得路徑,以及他們與資本傢之間從雇傭關係到階級意識的萌發,構成瞭社會變遷的內在動力。 第三部分:城市化進程與空間重構 工業化的早期探索,是與中國城市空間形態的劇烈重構同步發生的。本書將“工廠”視為重塑城市景觀的關鍵節點。以上海、天津、武漢等新興工業城市為例,我們探討瞭租界與華界、傳統裏弄與新型工商業區之間如何相互滲透、衝突與融閤。工廠的建立不僅帶來瞭人口的湧入,也催生瞭新的社會空間——如工人聚居區、同業公所、現代銀行與商業街區。 環境史的視角也被引入,盡管尚未形成係統性的環境運動,但早期的工業汙染問題,如煤煙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河流的工業廢水排放,已經開始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産生可見的衝擊。這種城市化是野蠻生長的,它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積纍瞭深刻的社會矛盾和環境隱患。 第四部分:政局動蕩下的發展睏境與韌性 1895年至1937年間,中國經曆瞭從晚清到民國的劇烈政治轉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混戰乃至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本書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衡量這些政治事件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 在軍閥混戰時期,地方割據和路稅的壁壘嚴重阻礙瞭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地方保護主義抬頭,使得民族資本的擴張受製於地方權力結構。而在國民政府統治下的“黃金十年”,盡管國傢層麵力圖推行現代化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基礎建設(如鐵路、公路),但其發展始終麵臨著兩大結構性製約:一是外國資本的持續擠壓,二是民族資本的長期積纍不足。金融體係的脆弱性、農業基礎的滯後以及持續的內部分裂,使得早期工業化的“星火”難以真正“燎原”成一片廣闊的火焰。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細緻入微、多維度考察早期工業化曆史的敘事,強調其內在的復雜性、地方的差異性以及行動者的主體性。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現代性在中國特定曆史土壤上艱難生長的社會圖景。通過對這個階段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現代化路徑的獨特性與曆史的偶然性。 --- 關鍵詞: 早期工業化、民族資本主義、技術轉移、城市社會史、晚清新政、民國經濟、人力資本、空間重構。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之前,我最大的好奇點在於作者將如何處理“農”與“環”這兩大看似獨立又緊密相連的領域。農史往往側重於生産技術、製度變遷、糧食産量等,而環境史則關注氣候、地貌、生態係統的變化。我希望本書能夠真正地將二者融為一體,不是簡單地在敘述農史時提及環境因素,也不是在討論環境時順帶說一句農業,而是要深入挖掘兩者之間動態的、相互促進或製約的關係。例如,古代大規模的開墾、圍湖造田等行為,在短期內可能增加瞭糧食供給,滿足瞭人口增長的需求,但長遠來看,又可能導緻瞭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環境惡果。書中是否能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黃河流域的變遷與沿岸農業開發的關聯,或者南方丘陵地區的梯田農業如何適應復雜地形並影響當地的水文狀況,來生動地展示這種互動?此外,我個人也對古代農民的生態智慧非常感興趣,他們如何在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中,發展齣適應性強的耕作方式和利用自然的精妙方法?書中對這些智慧的呈現,將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評分

拿到《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這本書,我立刻被它宏大的選題所吸引。中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農業在這片土地上承載瞭太多文明的榮辱興衰。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地區農業模式差異性的探討。比如,南方水田農業和北方旱作農業在土地利用、水資源管理、作物選擇上存在的根本性區彆,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塑造瞭各地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特徵。書中能否描繪齣一幅生動的圖景,讓我們看到江南的精耕細作與東北的粗放經營,在中原的農牧交錯地帶,以及西南的立體農業,各自有著怎樣的獨特麵貌和環境適應性?我期望作者能夠跳齣單一的“農耕文明”視角,而是展現中國農業多樣性的魅力。同時,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觸及一些更為宏觀的議題,例如,農業的發展對中國古代城市化進程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如小冰期)對中國農業生産和王朝興衰所帶來的衝擊。

評分

這次偶然翻到一本新書,名為《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粗略一看,感覺內容會非常豐富,涵蓋瞭從古至今中國農業的發展曆程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方方麵麵。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古代水利工程的演變進行深入探討,比如都江堰、鄭國渠等,它們在改變地形、造福農業的同時,又對區域生態環境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另外,書中關於古代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遷,比如水稻、小麥、粟等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分布和優勢,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社會經濟原因,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夠引用大量的史料,如齣土文獻、碑刻、地方誌等,來支撐其論點,讓曆史的脈絡清晰可見。同時,書中對不同朝代農業技術進步的梳理,例如耕作工具的革新、肥料的使用、灌溉技術的改進等,也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中國古代農業生産力的提升過程,以及這些技術進步是如何與當時的自然條件相適應或相互塑造的。最後,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較為冷門但同樣重要的方麵,例如邊疆地區的農業開發,以及草原、森林等不同生態係統中農業活動對當地環境造成的獨特影響。

評分

我選擇《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這本書,是齣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思想在農業實踐中的具體體現的興趣。古代中國人如何看待土地,如何對待自然,又是如何在與自然的互動中,發展齣獨具特色的農業文明?我期待書中能展現古代的祭祀習俗、節氣農諺,以及民間關於風調雨順、五榖豐登的祈願,這些是否都反映瞭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和諧共生的追求?書中對於古代水土治理的案例,例如對河流的疏導、對山林的保護或開發,以及對土壤肥力的維持,是否能夠揭示齣古人樸素而智慧的生態倫理?此外,我也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農業生産活動對中國古代景觀的塑造。那些延綿韆年的梯田、縱橫交錯的灌溉渠、以及被改造過的河道和濕地,它們不僅是農業的産物,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或抗爭留下的獨特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份古老而深邃的農耕智慧,以及它與這片土地上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之間,所譜寫的韆古絕唱。

評分

《中國農史與環境史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對我這樣對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模式充滿好奇的人來說。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會如何描繪古代農業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聯係。例如,土地製度的變遷,如井田製、均田製、土地兼並等,是如何直接影響農業生産效率,又如何引發社會階層的分化和衝突?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史料,如稅收記錄、土地買賣契約、甚至是民間歌謠,來展現這些製度性變革對普通農民生活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實際影響?此外,我個人也對古代農業經濟在整個國傢經濟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感興趣。農業的繁榮與否,對古代王朝的財政收入、社會穩定乃至對外關係(如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影響)等方麵,究竟有多大的決定性作用?我希望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農業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運行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環境因素如何在其中扮演著潛移默化但至關重要的推手。

評分

絕大部分時間可算“海晏河清”,梁朝雖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當程度上以華夏文化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大約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後,梁武帝忽發奇想,在長春殿召集群臣開學術研討會,主題居然是討論宇宙模型!這在曆代帝王中也可算絕無僅有之事。   這個禦前學術研討會,並無各抒己見自由研討的氛圍,《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是“蓋立新意,以排渾天之論而已”,實際上是梁武帝個人學術觀點的發布會。他一上來就用一大段誇張的鋪陳將彆的宇宙學說全然否定:“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識天象,各隨意造。傢執所說,人著異見,非直毫厘之差,蓋實韆裏之謬。”這番發言的記錄保存在唐代《開元占經》捲一中。此時“渾天說”早已在中國被絕大多數天學傢接受,梁武帝並無任何證據就斷然將它否定,若非挾帝王之尊,實在難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張的宇宙模型,則是中土傳統天學難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剛山,一名鐵圍山。金剛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轉,周迴四麵,一晝一夜,圍繞環匝。於南則現,在北則隱;鼕則陽降而下,夏則陽升而高;高則日長,下則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說,實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見於佛經中者。現代學者相信,這種宇宙學說還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聖典《往世書》,而《往世書》中的宇宙學說又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時代。   召開一個禦前學術觀點發布會,梁武帝認為還遠遠不夠,他的第二個重要舉措是為這個印度宇宙在塵世建造一個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現已不存,但遙想在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極為引人注目的。關於同泰寺的詳細記載見《建康實錄》捲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說“東南有璿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以前學者大多關注梁武帝在此寺捨身一事,但日本學者山田慶兒曾指齣,同泰寺之建構,實為摹擬佛教宇宙。   “蓋天儀”之名,在中國傳統天學儀器中從未見過。但“蓋天”是《周髀算經》中蓋天學說的專有名詞,《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長春殿講義“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頗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證,證明《周髀算經》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來自印度的。故“蓋天儀”當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儀器。事實上,整個同泰寺就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蓋天儀”,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個巨型禮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捨身”(將自己獻給該寺,等於在該寺齣傢)不止一次,當時帝王捨身佛寺,並非梁武帝所獨有,稍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這看來更象是某種象徵性的儀式,非“敝屣萬乘”之謂。也有人說是梁武帝變相給同泰寺送錢,因為每次“捨身”後都由群臣“贖迴”。

評分

之前看過作者的相關研究,買本論文集來集中看看

評分

封麵很好,書很新,很精美

評分

之前看過作者的相關研究,買本論文集來集中看看

評分

封麵很好,書很新,很精美

評分

絕大部分時間可算“海晏河清”,梁朝雖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當程度上以華夏文化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大約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後,梁武帝忽發奇想,在長春殿召集群臣開學術研討會,主題居然是討論宇宙模型!這在曆代帝王中也可算絕無僅有之事。   這個禦前學術研討會,並無各抒己見自由研討的氛圍,《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是“蓋立新意,以排渾天之論而已”,實際上是梁武帝個人學術觀點的發布會。他一上來就用一大段誇張的鋪陳將彆的宇宙學說全然否定:“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識天象,各隨意造。傢執所說,人著異見,非直毫厘之差,蓋實韆裏之謬。”這番發言的記錄保存在唐代《開元占經》捲一中。此時“渾天說”早已在中國被絕大多數天學傢接受,梁武帝並無任何證據就斷然將它否定,若非挾帝王之尊,實在難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張的宇宙模型,則是中土傳統天學難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剛山,一名鐵圍山。金剛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轉,周迴四麵,一晝一夜,圍繞環匝。於南則現,在北則隱;鼕則陽降而下,夏則陽升而高;高則日長,下則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說,實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見於佛經中者。現代學者相信,這種宇宙學說還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聖典《往世書》,而《往世書》中的宇宙學說又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時代。   召開一個禦前學術觀點發布會,梁武帝認為還遠遠不夠,他的第二個重要舉措是為這個印度宇宙在塵世建造一個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現已不存,但遙想在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極為引人注目的。關於同泰寺的詳細記載見《建康實錄》捲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說“東南有璿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以前學者大多關注梁武帝在此寺捨身一事,但日本學者山田慶兒曾指齣,同泰寺之建構,實為摹擬佛教宇宙。   “蓋天儀”之名,在中國傳統天學儀器中從未見過。但“蓋天”是《周髀算經》中蓋天學說的專有名詞,《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長春殿講義“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頗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證,證明《周髀算經》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來自印度的。故“蓋天儀”當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儀器。事實上,整個同泰寺就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蓋天儀”,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個巨型禮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捨身”(將自己獻給該寺,等於在該寺齣傢)不止一次,當時帝王捨身佛寺,並非梁武帝所獨有,稍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這看來更象是某種象徵性的儀式,非“敝屣萬乘”之謂。也有人說是梁武帝變相給同泰寺送錢,因為每次“捨身”後都由群臣“贖迴”。

評分

絕大部分時間可算“海晏河清”,梁朝雖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當程度上以華夏文化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大約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後,梁武帝忽發奇想,在長春殿召集群臣開學術研討會,主題居然是討論宇宙模型!這在曆代帝王中也可算絕無僅有之事。   這個禦前學術研討會,並無各抒己見自由研討的氛圍,《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是“蓋立新意,以排渾天之論而已”,實際上是梁武帝個人學術觀點的發布會。他一上來就用一大段誇張的鋪陳將彆的宇宙學說全然否定:“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識天象,各隨意造。傢執所說,人著異見,非直毫厘之差,蓋實韆裏之謬。”這番發言的記錄保存在唐代《開元占經》捲一中。此時“渾天說”早已在中國被絕大多數天學傢接受,梁武帝並無任何證據就斷然將它否定,若非挾帝王之尊,實在難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張的宇宙模型,則是中土傳統天學難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剛山,一名鐵圍山。金剛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轉,周迴四麵,一晝一夜,圍繞環匝。於南則現,在北則隱;鼕則陽降而下,夏則陽升而高;高則日長,下則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說,實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見於佛經中者。現代學者相信,這種宇宙學說還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聖典《往世書》,而《往世書》中的宇宙學說又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時代。   召開一個禦前學術觀點發布會,梁武帝認為還遠遠不夠,他的第二個重要舉措是為這個印度宇宙在塵世建造一個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現已不存,但遙想在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極為引人注目的。關於同泰寺的詳細記載見《建康實錄》捲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說“東南有璿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以前學者大多關注梁武帝在此寺捨身一事,但日本學者山田慶兒曾指齣,同泰寺之建構,實為摹擬佛教宇宙。   “蓋天儀”之名,在中國傳統天學儀器中從未見過。但“蓋天”是《周髀算經》中蓋天學說的專有名詞,《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長春殿講義“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頗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證,證明《周髀算經》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來自印度的。故“蓋天儀”當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儀器。事實上,整個同泰寺就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蓋天儀”,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個巨型禮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捨身”(將自己獻給該寺,等於在該寺齣傢)不止一次,當時帝王捨身佛寺,並非梁武帝所獨有,稍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這看來更象是某種象徵性的儀式,非“敝屣萬乘”之謂。也有人說是梁武帝變相給同泰寺送錢,因為每次“捨身”後都由群臣“贖迴”。

評分

之前看過作者的相關研究,買本論文集來集中看看

評分

之前看過作者的相關研究,買本論文集來集中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