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伟大的摄影作品集》和《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的姊妹篇,《大地广角:美国<国家地理>镜头中的之地》展现了这个星球的全貌。本书按照不同地域分为十二个章节,从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为我们捕获了各种令人眩目的景致:空旷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中孤独跋涉的沙漠驼队;麦加至高无上的圣地匍匐膜拜的两百万朝圣者;一只鹳鸟在如彩色蜡笔画的背景中振翅飞跃相框……跟随书中的脚步丈量世界,不再受地域限制,从霓虹灯下迷离的闹市街头,尘土飞扬的北非城镇,到岁月之河中沉睡的马丘比丘废墟……每一场相遇都如此振奋人心,令人神往。国家地理闻名世界的摄影师们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专题的画面中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技巧、敏锐的观察与探索的精神。《大地广角:美国<国家地理>镜头中的之地》中每一个章节均由获奖作家和评论家菲迪南德·普罗兹曼撰写引文,他的文字风格隽永,既反思摄影艺术,也揭示隐藏于照片后的多层意义。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的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使得该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这套作品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文”元素的克制而精准的捕捉。即便主题是极致的自然风光,但总能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个微小的、几乎快要被环境吞没的人影,或者一处不经意的工具遗迹,勾勒出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喧宾夺主,而是作为一种参照物,瞬间拉高了画面的维度,让人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和毅力,能驱使人类在如此荒凉、如此挑战极限的环境中生存、探索乃至记录?它展现的不是殖民或征服,而是一种谦卑的共存——人类如何努力适应环境,而不是强行改造环境。这种充满敬意的视角,让冰冷的自然景观瞬间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引人遐想。
评分翻开这本影集,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原始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它不是那种刻意渲染的华丽风光,而是一种带着泥土气息和时间沉淀的真实感。那些定格的瞬间,仿佛有魔力,能瞬间将读者的感官拉扯到地球上最偏远、最人迹罕至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光影的处理,那种在极端环境下捕捉到的微妙变化,比如清晨穿透浓雾的第一缕阳光,或是黄昏时分将沙漠染成金红色的魔幻时刻。这不仅仅是摄影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对自然界深刻理解的体现。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照片,而是在进行一次无声的、沉浸式的探险。每一张图片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关于生存、关于坚持、关于时间流逝的宏大叙事,让人在赞叹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对脚下的这颗星球产生敬畏之心。那种对“极致”的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连微小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作一本精美的画册来欣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它逐渐转化成了一部关于“感知”的哲学书。摄影师们似乎拥有某种“异于常人”的感官,他们能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中隐藏的复杂结构和未被言说的对话。比如,他们如何用镜头语言描绘出风的声音,或者表达出极地寒冷带来的那种刺痛感?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极致捕捉,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观看”这件事的理解。它不再是被动接收光线,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探究欲的心灵交流。读完之后,即使合上书本,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震撼的色彩和无垠的寂静,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证明了它远不止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将视觉艺术与阅读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装帧的质感厚重而细腻,纸张的选择也极佳,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让色彩的呈现既饱和又不失沉稳,即便是最浓烈的蓝色或最炙热的红色,都不会显得过于刺眼,反而多了一种历史的厚度。布局上,摄影师们似乎很懂得“留白”的艺术,有的大跨页照片气势磅礴,占据了整整两页,让你无处躲藏地被其包围;而另一些则被巧妙地安排在小巧的篇幅中,作为对大场景的补充和注脚,引导你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不起眼却极富深意的局部。这种节奏的把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期待,仿佛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时而疾驰,时而驻足深思。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那种无言的“史诗感”。这些影像捕捉到的,远非我们日常认知中的“风景”,它们是地球地质变迁的活化石,是生态系统残酷而完美的平衡体现。照片里的环境,往往是极端严酷的:高耸入云的冰川壁、翻滚着熔岩的火山口、或是被风沙雕刻了千万年的岩层。你能在这些画面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意志力,它既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壮美,也能展示出令人心悸的毁灭力量。这种对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位置——渺小,但又独特地拥有记录和理解这一切的能力。它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收拾行囊,去亲眼目睹那些超越想象的地理奇观,去触摸那种只有在荒野深处才能体会到的宁静与磅礴。
评分翻阅本书?我们宛如遍访每一片陆地,以及将陆地隔离又连接的海洋。与我们同行的既有早期的摄影师,也有当下的摄影界名流,比如萨姆?埃贝尔,威廉?阿尔伯特?阿拉德,乔迪?考伯。全书共分十二章,每章介绍一个地域,包括它的自然风光、野生生态以及人文景观。每章还配有菲迪南德?普罗兹曼撰写的文字,风格隽永,既反思摄影艺术,也揭示隐藏于照片后的多层意义。
评分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评分6 语音与学习
评分真的很不错,满200-100买的,价格给力,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这本书的照片基本上所有都是噪点严重...这是为什么?这个原因可以退货吗?
评分内容不错,印刷质量不太好
评分对于一切地方,无论我们是亲身前往还是仅从照片上观察,意义都首先来自个人,来自个人关于这个地方或这幅图片的亲身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在个人一生中所承担的角色。无论你身处其中还是置身其外,也无论你是亲眼所见还是听人转述一方水土的精髓,只在有心人的眼里,这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至理名言。其实,不管你在北极或南极,或两极之间的某处,地球上的精彩风景总是数不胜数的。有些人能够看见它们,有些人却视若无睹,还有些人从未想过留心一番。我只希望,当你翻开此书,或者合上此书时,都能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一片风景之中。被大雪压得弯倒向一边的雪松,高高地直至天空,茫茫荒原,洁白的雪厚厚的、松松地覆盖着大地,一片雪白,映衬的天空仿佛都是白色的。太阳的光晕,由中心淡淡的黄色向外漫射着呈现淡紫色的光芒。那头褐色棕毛封牛,慢慢地走在阳光下,它的脊背也闪耀着金黄色的光。整个荒野,只有它是动态的,仿佛是唯一有生命的个体,你看着它是那么孤独,感觉上它却是那么漫不经心,就好像这世界与它一样,来自亘古的久远以前,它们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永久不变,直到天荒地老。
评分3、逐句回放那些空着单词的句子,试一试能不能写出来。如果还不行,就打开书对照的看一下。在这里,我倒是不主张钻牛角尖,恨不能一个不会的单词憋好几年才写出来。因为,有些单词确实我们不会,那么直接看一下书,就知道了,下次也可能在其他课文中还会遇到,这就等于是复习了,不要太死板了。其实,这次看了,未必下次你真的就会写。
评分美国国家地理的书。虽然大部分图都在别的途径看过了,还是想要买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