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的力量

轉念的力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費勇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9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607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0817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瞭很多時間學習各種技巧,積纍經驗和財富。不過,如果忽視心靈的作用,那麼,技巧和財富都不會變成正麵的能量,反而是負纍。通嚮幸福的道路,最終隻是在心靈的深處。我們應該學習的幸福課程也許是:如何轉化我們的念頭?如何把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混亂的念頭轉化成一個又一個澄澈的念頭?
費勇老師在《轉念的力量》裏,講述瞭十個念頭:歡喜、平和、悲憫、從容、閤一、因果、落實、不動、無礙、此刻。十個念頭的每一個,都能夠通嚮最終的境地,改變我們自身的命運。我們可以單獨修行某一個念頭,也可以次第修行這十個念頭,用這些念頭觀照現實,看看我們會發生何種神奇的變化。

內容簡介

《華嚴經》的《十地品》裏,佛陀開示瞭菩薩依次修行的十種境界。而在這本《轉念的力量》裏,作者嘗試用通俗易懂的說法,把這十種境界描述為十種心態,十種念頭,並將其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看看十個念頭的每一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轉變。討論的是普通人如何透過念頭的轉化,化睏厄為幸福,獲得平靜安寜的生活;針對的是普通人如何處理日常的煩惱,而非成佛。

作者簡介

費勇,浙江人,遊於文字、影像、山水、城市、鄉村、媒體、高校之間;讀讀、走走、看看、寫寫。
主要作品有《空瞭——金剛經心讀》《有門——法華經心讀》《沒事——壇經心讀》《隨心——阿彌陀經心讀》等佛經心讀係列。

目錄

序一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序二 次第圓滿心
第一章 歡天喜地
第二章 心平氣和
第三章 悲天憫人
第四章 從從容容
第五章 閤而為一
第六章 前因後果
第七章 落到實處
第八章 八風吹不動
第九章 一心無掛礙
第十章 此時此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歡天喜地
�椈斷駁木車�
有一種死亡叫“巫毒死亡”。原始部落裏,巫師拿著一根骨頭指嚮一個人,說施瞭什麼法術,然後,那個人真的死掉瞭。當然,不是巫師的骨頭真有什麼靈異,而是那個人自己嚇死瞭自己。現代大都市裏,滿街是疲憊或焦慮的臉孔,暗裏湧動的依然是原始時代的恐懼,人們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懼: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絕彆人,不敢……
日常生活裏,那些“不敢”、“害怕”、“擔心”的念頭,乃至“恐懼”的念頭,阻礙瞭生命的展開和喜樂。並非有什麼外在的東西能夠壓垮你,而是你內心的“恐懼”壓垮瞭你。很多時候,你自己嚇死瞭自己。我們害怕一些確定的東西,也害怕一些不確定的東西,莫名其妙地害怕。比如,害怕考試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都是很具體的擔心;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未來的生活,害怕孤獨,等等,並不是很具體的東西,不過總覺得有一個什麼東西讓自己牽掛、害怕。
佛陀說,世間的眾生有五種怖畏: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不活畏,意思是總是害怕生活沒有保障;惡名畏,意思是總是害怕彆人說自己不好;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惡道畏,意思是害怕死後墮入地獄,或變成畜生或變成惡鬼;大眾威德畏,意思是在大眾麵前沒有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概括起來,就是又怕活,又怕死。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間;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間。有一個詞,叫作歡天喜地。在天之前有歡,在地之前有喜,在天地之間就要歡喜。生,有歡喜,死,有歡喜,都在歡喜的境地。所以,佛陀說,一旦解脫瞭世間名利的束縛,你就成為菩薩。而菩薩首先就進入歡喜的境地,進入歡喜地,就沒有瞭五種怖畏。所以,歡喜的念頭,並非賺到一筆錢的那種快樂,也並非男歡女愛的那種快樂,而是不害怕,不焦慮,不恐懼,不擔心。
《華嚴經》雲:我轉離世間一切境界故,生歡喜。何謂轉離?轉動你的心而齣離。猶如蓮花齣自汙泥而不染,又如鳥兒飛過天空不留痕跡,又如戴著鐐銬跳舞。所謂歡喜心,就是無論外界怎麼樣,我都不會怎麼樣;無論外界有多少束縛,我仍然自由飛翔。用兩句話最能說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另有兩句話也有同樣的韻味:看花枝堆錦綉,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復,世態炎涼,優遊閑歲月,瀟灑度時光。
一句話,所謂歡喜地,就是這樣一種境界:這個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麼樣。就算這個世界給你戴瞭一副無法脫掉的鐐銬,你照樣可以按你內心的鏇律跳自己的舞;在跳動裏,把鐐銬這個負擔轉化成自己的一個手段或工具。這就是歡喜的境界,這就是歡喜心成就的境界。
那麼,怎樣成就歡喜心呢?怎樣讓自己的心時時刻刻生齣歡喜的念頭?
�椖鍆防鎘蟹穡�心生歡喜
因為菩薩總是念想著佛,所以,總是歡喜。念頭裏有佛,就會歡喜,就會有歡喜的心。為什麼念頭裏有佛,就可以心生歡喜?我的領會是,佛這個名稱意味著最終的目的地。當你念頭裏有佛,意味著你明白你自己最終要去到哪裏,意味著你明白這個世界最終要去到哪裏。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我非常喜歡一個畫麵:釋迦牟尼佛在河邊的菩提樹下成佛的那一幕。我一直把那一幕看作人類思想史上最動人的畫麵。釋迦牟尼,這個從王宮裏走齣來的王子,一直追尋著解脫的道路,他走瞭很多地方,嘗試瞭很多方法,筋疲力盡,好像失去瞭方嚮。然後,他走到瞭河邊,坐瞭下來,就在菩提樹下。然後,奇跡發生瞭,他進入瞭深度禪定,在禪定裏,他領悟到瞭存在的究竟。據經書上說,釋迦牟尼在領悟的那一刹那,東南西北都是耀眼的光芒,天空裏飄滿瞭鮮花,所有的樹都開瞭花,所有的樹都結瞭果,地上開滿瞭蓮花。
釋迦牟尼安靜地坐在樹下,凝固瞭一般;而河水流淌,花朵盛開。每當焦躁時,我就想起這個畫麵。這對於我的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用釋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去清除心裏那些蕪雜的念頭。為什麼呢?在我焦慮的時候,想到釋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是人類所能達到的終極的境界,我的心思集中在這個境界上,一切都變得如此確定,如此清晰,此刻,我的心思終於擺脫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
無論此刻怎麼樣,總有一個最終的目標,最終的結果,等待在那裏。在茫然、失去方嚮的時候,關於佛的念頭帶給我們確切的方嚮,提醒我們無論怎麼樣,都有一個本源在那裏敞開著,我們最終能夠迴到那裏。所以,不用怕。
在我擔心的時候,想到佛,想到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所有的佛,都走瞭一條全然放棄的道路,我會因此擺脫對於生計的擔憂。所有的佛,曾經都是王子,擁有無數的財富權力,但為瞭找到解脫的道路,他們全然地放棄瞭。釋迦牟尼的旅程,其實是所有佛的旅程:從應有盡有到一無所有,是一個不斷捨棄的過程。而我們普通人的道路是積聚的過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我們常常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瞭職位,失去瞭名聲,就沒有辦法生活。因此,非常卑怯地活著,不敢請假去自己喜歡的地方,不敢對於厭惡的上司說不,不敢對於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說不,不敢……
但是,當我們想到佛,想到他們捨棄瞭一切之後覺悟成道,想到他們捨棄瞭一切之後隨緣而活得自在,讓我明白活著不過是一件非常自然非常簡單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去疊加很多東西,不一定非要達到什麼標準。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佛陀不僅活齣瞭最光輝的人性,也活齣瞭最深邃的神性。生活,或者說,維持生理的健康,真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無須花費我們很多時間,也無須很多金錢。因著這樣的念頭,我們不再把生活當成一個負擔,背在身上。因著這樣的念頭,我們明白活在這個世界上,不一定非要去做什麼成功人士,不一定非要去發財,非要去齣名。有很多種活法。如果我們按照自己內心的期待和直覺去生活,真正地做一個人,做迴自己,那麼,我們還害怕失去什麼呢?
�椖鍆防鎘姓嫦啵�心生歡喜
見到如來,並非見到什麼神靈,而是見到真相,就會歡喜。因此,念頭裏有真相就會歡喜。為什麼念頭裏有真相就會歡喜?我的領會是,念頭裏有真相,意味著我們敢於麵對事物本來的樣子,敢於麵對各種無法改變的狀況,意味著對於各種無法避免的結局的認知。當我恐懼時,如果我去念想事情的真相,意味著我已經明白事情的最終結果,因而,不再恐懼。
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地生活著,猶如生活在泡沫裏,無論氣泡多麼美麗,總有破滅的那一刻。因為生活在泡沫裏,我們內心非常不安,時時恐懼。真正的樂觀,根植於悲觀;真正的歡喜,來源於絕望。隻有對於各種可能性,最壞的或最好的,有一個客觀的展望之後,你纔可能有一種歡喜的心態。
許多人的覺悟,始於對死亡的覺知,意識到一種幻覺:以為我們自己不會死亡,死亡是彆人的事。恰恰是這種幻覺,讓我們生活在繁華的假象裏,不敢麵對疾病,不敢麵對死亡。然後,某一天,由於身邊熟悉的人突然去世,有些人會突然明白,有一天他自己也會如此離開。然後,他會麵對這個無法改變的事情,去思考死後人到底去瞭哪裏,會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因為既然人會死,那麼,在死之前如何活,就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
很多人覺知到死亡之後,有瞭勇氣去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再也不害怕彆人怎麼看自己,再也不恐懼會有什麼後果。會有什麼後果呢?最終我們都將死亡。生如曇花,你應當歡喜盛開。去喜歡你的人那裏,去你喜歡的人那裏,做你喜歡的事情,走你喜歡的路。如果那個人不喜歡你,遠遠地離開他/她;如果你不喜歡那個人,遠遠地離開他/她。我們終將死亡,所以,此刻多麼美好。
生命的成長有絢麗的華美,也有暗淡的陰鬱,有盛開的奔放,也有凋謝的蒼涼。我們隻願意華美,卻不願意陰鬱,我們隻願意奔放,卻不願意蒼涼。我們總是在追求幸福,追求成功,卻不明白一個簡單的真相:幸福與不幸相依隨,成功與失敗相依隨。在世間,你不可能隻獲得幸福,而沒有不幸;不可能隻有成功,而沒有失敗。所以,你可以追求幸福,追求成功,但是,不要活在幸福和成功的假象之中,你必須接受不幸和失敗,你的生活纔是完整的。
我們總是在追求天長地久的愛,追求完美的婚姻,卻不知道,愛是會變化的,會消失的,婚姻是有限的,是一種權宜的製度。因為我們不願意麵對這個簡單的真相,所以,當愛消失瞭,我們還在苦苦留戀,當婚姻變得瑣碎瞭,我們還在癡癡夢想。帶著激情,帶著夢想,我們去愛,去進入婚姻,這沒有問題。但是,當愛漸漸平淡的時候,我們需要看到另外一麵,需要認識到愛的真相,婚姻的真相。然後,麵對這個真相。
羅素曾經剖析婚姻這種製度,一再提醒我們,一夫一妻製並非理所當然的,更不是完美的,一則一夫一妻製在人類曆史上實行的時間非常短暫,二則即使實行一夫一妻製以來,也從沒有完全做到過真正的一夫一妻。他歸納瞭三種一夫一妻婚姻的模式:第一種是美國式的,婚姻必須和愛高度一緻,因此,離婚率特彆高,而男子較少婚外戀和嫖娼;第二種是法國式的,婚姻和愛分開,有普遍的婚外戀,而男子很少嫖娼;第三種是日本中國式的,婚姻與愛可以分開,社會排斥離婚和婚外戀,而男子愛嫖娼和蓄妾。
非常簡單,如果你認為愛必須和婚姻一緻,那麼,你就必須接受離婚。如果你認為愛不一定和婚姻一緻,那麼,你就得接受其他一些東西。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真相,但很多人從未真正麵對。因此,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那麼多癡男怨女,糾纏在已經消失的愛裏,糾纏在權宜的婚姻裏。
有些人一看到一老頭與一老太在一起就感動啊感嘆:相愛容易,難的是白頭到老。是這樣嗎?絕大部分的男女都廝混到瞭白頭到老,無論多韆瘡百孔,都假裝幸福地混到瞭白頭到老。我們周圍到處都是白頭到老,白頭到老很容易,難的是相愛,難的是不假裝。是的,難的是不假裝,難的是能夠麵對真相。
比如炒股票,很多人隻願意看到漲,卻不願意看到跌。如果你能夠在漲的時候意識到會跌,在跌的時候意識到會漲,那麼,也算是領會瞭世間的真相,就不會活在漲的虛幻願望裏,總是恐懼著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隻想著漲,卻不知道會跌;你隻想著成功,卻不知道也會失敗;你隻想著健康,卻不知道也會生病;你隻想著愛,卻不知道也會恨;你隻想著幸福,卻不知道也會不幸;你隻想著前進,卻不知道也會後退……
因為不知道,因為不願意麵對,所以,就會恐懼,恐懼生病,恐懼失戀,恐懼死亡……所以,我們恐懼,常常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麵對真相。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真相,那麼,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相愛還是分手,我們都會平靜地對待,平靜地接受無常這個真相。隻有對於真相的覺知,隻有對於世界的整體性覺知,我們纔可能真正地活在歡喜心裏。
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真相,那麼,我們就會不再恐懼,我們就有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也有決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十地經》裏佛陀用瞭一個比喻,說是做大生意的人,派人運貨往城裏去,去之前會弄清楚沿途的各種狀況,哪裏是安全的,哪裏是危險的,要用什麼工具,等等,然後上路。佛陀說住在歡喜地的菩薩也是如此,深知最終要去什麼地方,深知經過什麼路段,有什麼危險,深知可為與不可為,深知什麼時候用什麼交通工具。所以,菩薩每天行走,沒有畏懼,隻有歡喜。如果人生像一場旅程,那麼,我們確實應該明白到底要去什麼地方,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然後,一路走去,滿心歡喜。
如果我們的念頭能夠時時直達真相,那麼,時時刻刻,我們在歡喜裏,再也沒有恐懼,再也沒有擔心,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一切的真相,因為我們在一念之間就已經看到瞭未來、現在、過去三世的真相。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所以,我們沒有什麼害怕的。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所以,我們隻是在歡喜走路。
�棽黃鴟直鸚�
但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不到呢?為什麼我們經常在真相麵前迷失呢?為什麼我們常常在真相麵前仍然顧慮重重呢?佛陀說,那是因為分彆心。什麼是分彆心?麵對事物,我們總是去歸類去判斷好與壞、美與醜,等等。事物本來隻是事物,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接受瞭社會賦予我們的很多觀念、意識,這些觀念、意識會引導我們去作齣價值判斷。一個女人隻是一個女人,但是,當她從我們身邊走過,我們往往會有一個念頭: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依據什麼産生如此的念頭呢?根據她的衣服品牌、她的容貌等,我們很快就能判斷,她是富的還是窮的,是美的還是醜的。如果她是富的,我們可能會嫉妒她,如果她是美的,我們可能會産生情欲;反之,我們可能會輕視她。
每天我們都活在這樣細小而無處不在的分彆的世界裏,我們期待著在這個分彆的世界裏擁有幸福。但是,恰恰是這個分彆心,阻礙瞭我們對於幸福的感受。為什麼呢?因為一旦有分彆心就會有比較,有比較就會有攀比,有攀比就會有焦慮。所以,當我焦慮的時候,我會讓自己安靜下來,平等地看待我正在經曆的事情。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看待我自己,我就會感受到泰戈爾說的:無論我是什麼,我都是有福的,這個可愛的塵土的大地是有福的。
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不起分彆心地看待一切,當我能夠像經書上說的:平等看待法界緣起的、事事無礙的六相——總相、彆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我就可以領略到蘇東坡的生活境界:“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因為沒有分彆心,所以就沒有尊卑貧富的區彆;因為沒有尊貴貧富的區彆,所以就不害怕自己會貧窮、不害怕自己社會地位低下。因為沒有分彆心,所以對於外在的人事就沒有什麼要求,要求的隻是自己;所以眼裏沒有一個不是好人,也就是惠能說的:不見一切人過患,隻見自己的不是。
不見一切人過患,非常重要,意思是對於外界的判斷完全沒有自己的私心。根本上而言,所謂不起分彆心,指的是擺脫瞭一己私見的判斷。如果簡單地說對於任何事情不起分彆,很容易被人以為沒有是非心。而實際上,佛教並非沒有是非心。佛教講究不爭,但不爭的是個人的私欲。如果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自我,那麼,我們應當作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如果我們期待活在更好的國傢,那麼,我們應當作一個事事計較的人。不爭,是不去爭一己的私利;計較,是和一切的不義較勁。
佛教的不起分彆心,有兩個重要的基點:一是不帶自己的私心或社會成見去判斷人、事、物,二是對於一切的人、事、物心懷慈悲。所以,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見到一個乞丐,會立即盡自己的能力去施捨,絕不會擔心自己是否受騙瞭;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遇到社會不義,一定會奮力抗爭,但絕不會使用暴力,即使對於惡者也心懷憐憫。印度的聖雄甘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有不起分彆的心,那麼,哪怕我們在為著良善的事業而抗爭的時候,也會非常從容柔和而堅忍不拔,對於邪惡或暴力沒有任何畏懼;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有不起分彆的心,那麼,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的攀比而産生高下、貧富、成敗等區分,我們不再隻喜歡成功而不喜歡失敗,隻喜歡富裕而不喜歡貧窮……我們將超越各種分彆的界域,全然地活在一個整體裏。
佛陀曾經教導他的兒子羅睺羅:“一切色,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還是內在或外在,粗或細,優或劣,遠或近,都應該運用智慧,如實看待: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要學會像地那樣,即使人們潑給它各種汙穢之物,諸如垃圾、糞便、唾沫,它也不錶示反感,不以為屈辱。要學會像水那樣,即使人們用它衝洗這些汙穢之物,它也不錶示反感,不以為屈辱。要學會像火那樣,即使讓它焚燒這些汙穢之物,它也不錶示反感,不以為屈辱。要學會像風那樣,即使讓它吹走這些汙穢之物,它也不錶示反感,不以為屈辱。要學會像空那樣,它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這是修習不起分彆心的最好方法,如果我們時時處處如此修習,那麼,“無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觸,都不會進入我們的心,盤踞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沒有分彆的念頭,隻有真相,隻有慈悲,隻有歡喜。
�椙寰壞男叛�
菩薩的念頭裏全部是成佛的方法,全部是成佛的道路,所以,心生歡喜。何以念頭裏有成佛的道路,就會心生歡喜?我的領會是:念頭裏有成佛的方法或道路,意味著心中有清淨的信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到達終極的目的地。因為這種堅定的相信,菩薩就不再有畏懼。就像經書上說,菩薩是清淨的信仰者,堅信釋迦牟尼佛指引的各種到達彼岸的方法,堅信能夠進入種種覺悟的美妙境界,堅信一切的菩薩道行,堅信如來的智慧、說法、境地、神力。
不去懷疑彆人,不去指責彆人,隻是一心,朝著自己的方嚮前行,這就是清淨的信仰。不管環境如何,不管彆人如何,隻管自己走到哪裏,都把走過的地方清潔乾淨,這就是清淨的信仰。如果你的念頭裏有清淨的信仰,那麼,你在世間就無所畏懼,說走就走,想做就做。
日常生活裏,當我們明白一個解脫的道理,或者,隻是想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常常還沒有去開始,就會冒齣“很難”、“太難瞭”的念頭。然後,這些道理,還有那些美妙的事情,就在“很難”的念頭裏夭摺瞭。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然後,你就永遠在現實的泥潭裏跋涉、打轉。
蓮池大師曾說:“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不學,則終無成矣;故最初貴有決定不疑之心。雖復決定,而優遊遲緩,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精進勇猛之心。雖復精進,或得少而足,或時久而疲,或遇順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墮,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之心。高峰‘拼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見這一著子明白’,是之謂真有心丈夫也。又古雲:‘三昧不成,假令筋斷骨枯,終不休歇。’又雲:‘道不過雪竇,不復登此山。’又雲:‘不破疑團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辦?”
大意是,世間無論什麼技藝,開始學的時候都會覺得很難,好像不可能學會,因而就放棄瞭,所以,需要有毫不懷疑的信心。有堅定的信心,就可以有清晰的決定。決定瞭以後,有可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需要有精進勇猛之心。有精進勇猛的心,就可以把事情真正做起來。做起來以後,有可能很快覺得滿足瞭就不再學瞭,或者拖得時間很久而心生疲倦,或者遇到順利時得意忘形,或者遇到逆境時心灰意冷,最終也無法達成。所以,需要有堅定的不退轉之心。有堅定的不退轉之心,纔能達成最終的目標。
而人的一生,需要有清淨的信仰,生命纔能找到最終的歸宿。生命的展開,不應該是患得患失的,不應該是猶豫不決的,不應該是誠惶誠恐的,而應該是說走就走的,說做就做的。真的走瞭,真的去做瞭,天不會塌下來,這扇門關上瞭,另外很多的門打開瞭。所以,不用怕。
但是,我們在生活裏,確實時時害怕。佛陀在還沒有成佛之前,經曆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有一段時間,為瞭修習剋服恐懼,他都在十五或初八的夜晚,一個人住在荒涼的廟宇或曠野。總有沙沙的聲音隱隱而來,好像恐懼在逼近。佛陀自問:“為什麼我要等待恐懼來臨?為什麼我不降伏恐懼?”於是,他行走的時候,如果恐懼逼來,他照舊行走,不站、不坐、不躺,直到恐懼降伏;他站著的時候,恐懼逼來,他照舊站著,不走、不坐、不躺,直到恐懼降伏。
佛陀的方法其實是麵對恐懼,越害怕越要麵對它,不要逃避,逃避的結果是積聚更多更大的恐懼,最終彌漫你的生命,活著,成為一種苦役。麵對就是一種清理,一種轉化。用歡喜的念頭去清理,去轉化。用你最終的目標,用你的信念,用你對於事物如實的觀察,用你的慈悲,用你的平等,去培植你歡喜的念頭,融入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將會變得很輕盈,不再害怕。
有一個叫跋提的王子,隨著佛陀齣瞭傢。齣傢之後,他嚮佛陀感嘆:“從前我在王宮的時候,到處都有士兵守衛,我卻時時感到害怕,憂慮,懷疑, 轉念的力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轉念的力量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轉念的力量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轉念的力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陳坤的微薄中看見的,所以買瞭。花瞭一天時間看完,都是些簡單的道理。

評分

好書,值得一讀

評分

下單九天後纔到貨,書皺皺巴巴的,還有點髒,想急著看,所以就沒退

評分

費勇老師在《轉i念j的力n量o》q裏r,講述瞭十個念頭:歡喜、平和、悲憫、從容、閤一、因果、落實、不動、無礙、此

評分

正在讀,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正在讀,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每個月都來京東買幾本書。質量好。

評分

費勇老師的大作買瞭好幾本,給我很多啓發。塵世之中能遇到善知識,實在難得。感謝!

評分

  記得小時候的我在彆人眼裏是個“野丫頭”,時常跟哥哥、弟弟玩個天昏地黑,次次考試不及格,惹得爸媽生氣,老師嘆氣。後來我傢搬到圖書館,哥哥上中學瞭,無聊的我開始打量起身邊這個偌大的書庫瞭。一個星期天,媽媽把我帶進瞭閱覽室,帶著新奇,我拿起一本書,很快我被吸引住瞭。從此我開始在書的“ 百樂園”遨遊。小小的我開始改變瞭,幼小的心靈受到瞭震動。看到舊社會的小孩受盡摺磨,而自己生活一個多麼幸福的世界裏,為什麼常常惹大人生氣,不好 好讀書呢?我開始文靜瞭,成績也在穩步上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轉念的力量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