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瞭很多時間學習各種技巧,積纍經驗和財富。不過,如果忽視心靈的作用,那麼,技巧和財富都不會變成正麵的能量,反而是負纍。通嚮幸福的道路,最終隻是在心靈的深處。我們應該學習的幸福課程也許是:如何轉化我們的念頭?如何把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混亂的念頭轉化成一個又一個澄澈的念頭?
費勇老師在《轉念的力量》裏,講述瞭十個念頭:歡喜、平和、悲憫、從容、閤一、因果、落實、不動、無礙、此刻。十個念頭的每一個,都能夠通嚮最終的境地,改變我們自身的命運。我們可以單獨修行某一個念頭,也可以次第修行這十個念頭,用這些念頭觀照現實,看看我們會發生何種神奇的變化。
序一·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有人問白鹿顯端禪師:如何是無相佛?迴答:灘頭石獅子。又問:是什麼意思呢?禪師進一步解釋: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無論塵世有多少風浪,有多少泥沙,如果你有心,就能夠飛越而過,就像蓮花從汙泥裏盛開。但是,也許你會問:我怎麼會沒有心呢?我的心不是在跳動嗎?我不是能夠感覺到憤怒或快樂嗎?是的,你的心在跳動,但那不是心,那是心髒這個器官在跳動;你確實感覺到瞭憤怒或快樂,但那不是“有心”的心在運作,而是欲望的心在動蕩不安。
那麼,“有心”的心在哪裏呢?唐代詩人寒山有一首詩:“吾心似鞦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大意是我有一顆心,皎潔得像鞦天的明月,世上任何東西都無法和它比擬,但你要我說說它怎麼樣,我卻說不齣來。
說不齣來並不等於不存在,恰恰相反,說不齣來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有力量的源泉。塵世繁華,但又處處荒涼,因為很多人那顆鞦月似的心靈荒蕪瞭,或者說,丟失瞭自己的心。因為丟失瞭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也不明白自己真正能夠做什麼,整天齣於虛榮心在追求人雲亦雲的成功,追求人雲亦雲的幸福,卻在追求的過程中越來越失敗,越來越不幸。
一個人不斷地受到挫敗,於是,就以為一切都是命,以為現實很強大,以為理想必定與現實相矛盾,於是,就說著要嚮現實妥協。然而,一旦你嚮現實妥協,最終你將一無所有。當你想著要去妥協的時候,不妨先安靜下來,慢慢迴到自己的內心,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到底想去往哪裏,然後再做是否妥協的決定。做任何決定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個決定不是彆人或社會習慣要求你的,而是齣自你自己的內心。
日本有一首和歌說:是非,年年歲歲;初心,不可忘。好好想一想,我們的煩惱,我們的鬱悶,不是因為忘瞭我們最初的心願嗎?不是因為我們成瞭自己所不喜歡的人嗎?所以,在這本書裏,我想告訴你的是:你認為很難實現的夢想,可能是最真實的,也最容易觸摸;而你認為必須妥協的現實,可能是最虛幻的,也最難以擁有。
夢想,纔是你真正擁有的東西,是彆人以及時間無法奪走的東西。至於現實,那是你自己之外的東西,是你無法控製的東西。為什麼要去遷就它呢?為什麼不迴到自己的夢想那裏呢?隻有迴到夢想那裏,你纔會發現心靈的力量:當夢想照進現實,現實就會改變。所以,在這本書裏,我想告訴你的是:如果你想改變世界,那麼,先改變自己;如果你想改變自己,那麼,先改變自己的心靈;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心靈,那麼,先轉化自己的念頭。
有位禪師曾說:“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如真正學道人,念念心不間斷。”所謂成佛,不過是修心的旅程,當心清淨瞭,也就抵達瞭彼岸。而心如何纔能清淨呢?要從一個一個刹那的念頭上下工夫。所謂思想,所謂清淨心,都是從一個一個的念頭而來。俗話說,一念之間,天堂地獄。所以,所謂修心,其實隻是要看住自己的念頭。我們無法決定颱風的方嚮,也無法決定生命何時死亡,但是,透過修行,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每個念頭的方嚮。
序二·次第圓滿心
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瞭很多時間學習各種技巧,積纍經驗和財富。不過,如果忽視心靈的作用,那麼,技巧和財富都不會變成正麵的能量,反而是負纍。通嚮幸福的道路,最終隻是在心靈的深處。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幸福課程也許是:如何轉化我們的念頭?如何把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混亂的念頭轉化成一個又一個澄澈的念頭?
如果我們的念頭是澄澈的,那麼,我們的心就會就像寒山的詩所說,“寒山頂上月輪孤,照見晴空一物無”,月輪那樣澄澈的心,照見一切存在的究竟。而這個能照見一切究竟的心,在哪裏呢?“可貴天然無價寶,埋在五陰溺身軀。”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隻不過層層的欲望把它掩埋瞭。所以,修心的過程,不過是一種淨化的過程,讓心迴到本來潔淨的狀態。
迴到本來潔淨的狀態,就終極層麵而言,最高的境界是迴到瞭最深的本源,修成瞭菩提心。所以,人能夠獲得的終極幸福是發菩提心,而終極的成功是實踐菩提心。就世俗層麵而言,人能夠獲得的最大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最大的成功是做瞭自己內心想做而又能力所及的事。
幸福也罷,成功也罷,歸根結底,是心靈的問題。或者說,對於心靈澄澈的人而言,成功或幸福,都不是問題:無論做什麼,都會成功;無論怎麼樣,都會感到幸福。所以,人生的根本問題,乃是心靈的問題。修好瞭這顆心,就會擁有美好的生活。那麼,如何修這顆心呢?佛教的方法首先強調發心,因為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有什麼樣的行,就有什麼樣的果。比如你想做菩薩,就要發菩提心,生發救度一切眾生的心,具體有四種:廣大心、至極心、最勝心、無顛倒心。然後去實踐菩提行,按照你的發心去生活。最終,你會得到解脫。
佛陀覺悟成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改變心理狀態的過程;或者說,是藉心理狀態的改變來改變現實的過程。在佛陀看來,通嚮覺悟的路途上充滿各種障礙,這些障礙統稱為“摩羅”。在《精進經》裏,佛陀自述如何降伏摩羅,並指齣摩羅有這麼幾支軍隊:第一是愛欲,第二是憂惱,第三是飢渴,第四是貪欲,第五是昏沉,第六是怯懦,第七是疑惑,第八是虛僞自私,第九是追求名利,第十是自贊毀他。這十支軍隊,基本上是人類心理上的各種障礙。佛陀所謂的成佛或覺悟,其實是對於各種心理障礙的剋服。
《薩遮迦大經》裏,佛陀自述成佛的過程,詳細地講述瞭從初禪到第四禪的心理變化。四種狀態都用這句話開頭:“這樣,我的心已定,清淨、純潔、無汙、無垢、柔韌、堪忍、穩固、不動。”
佛法的修煉,其實就是心理的自我調節,就是用“正念”去轉化各種混亂的念頭。在《華嚴經·十地品》裏,佛陀開示瞭菩薩依次修行的十種境界: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一步一步地,用潔淨的念頭去清除混亂的念頭,最後安住於空性或真如實相之中,修成一顆圓滿的心。所謂十種境界,就是十種心態;而十種心態,在我看來,又可以變成十個念頭。
在這本書裏,我嘗試著把這十個念頭運用在日常生活裏,看看十個念頭的每一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轉變。當我們嘗試著透過念頭的轉化來提升我們的生命質素,也許,我們最終會發現,人生真正重要的乃是:任何時刻我們的心都清楚我們要去嚮何處,而無論遇到什麼我們的心都能覺知當下的喜樂。
要說明的是,這本書並非《華嚴經·十地品》的解讀,不過是一種藉用。《十地品》講的是菩薩如何透過漸次的修行,讓自己的心一步一步走嚮徹底解脫的境界,講的是成佛之道。而在這本書裏,我想從菩薩的修行中得到啓示,討論普通人如何透過念頭的轉化,化睏厄為幸福,獲得平靜安寜的生活;針對的是普通人如何處理日常的煩惱,而非成佛。
說實話,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我對“力量”這個詞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生活中的“力量”常常意味著對抗、徵服,或者某種外在的強大。然而,這本書所傳遞的“力量”,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不是那種劈風斬浪的澎湃,而更像是溪水潺潺,潤物無聲,卻能穿透岩石,匯聚成川。作者用一種極其平緩但又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我去審視那些潛藏在我思維深處的“固件”,那些我們常常不以為意,但卻默默塑造著我們行為和感受的“程序”。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講述瞭我們是如何被過去的經驗所“定義”的,而這些定義,又如何限製瞭我們對未來的可能性。這句話仿佛一道閃電,擊中瞭我的某個神經。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所謂的“容易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過往的許多經曆,都在不斷地強化著“不確定性是危險的”這種信念。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消除焦慮”的方案,而是讓我開始理解,焦慮本身,以及我與焦慮的關係,是可以被重新審視和調整的。它鼓勵我去擁抱那些我一直試圖迴避的“不確定”,不是去對抗,而是去理解,去接納,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種新的、更具彈性的應對方式。這是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其深刻的解放,讓我感覺自己可以卸下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以一種更輕盈、更開放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起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內心的“對話”,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沒有距離感的語言,邀請我一同踏上探索自我內在世界的旅程。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容易陷入負麵情緒的人,尤其是當事情不按我期望的方嚮發展時,那種挫敗感和自我懷疑會瞬間將我淹沒。這本書中關於“情緒慣性”的描述,讓我感同身受。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播那些負麵的情緒循環,又如何被這些循環所消耗。然而,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於對問題的描述,而是提供瞭一種走齣睏境的“路徑”。它並非提供一個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而是一種“賦能”的方式,讓我能夠逐漸學會如何“解耦”自己與那些負麵情緒。我開始嘗試書中的一些練習,比如在感到憤怒時,不去立刻做齣反應,而是嘗試去“觀察”憤怒,去感受它在我身體裏的存在,去探究它背後的原因。這種“觀察”的練習,一開始有些生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能夠越來越自如地運用它。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被情緒完全裹挾,而是能夠保持一份清醒,從中抽離齣來,以一種更客觀、更理性的視角去處理問題。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成長,讓我感覺自己擁有瞭掌控自己內在世界的能力,而不再是被動地受製於情緒的潮汐。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一開始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我甚至猶豫瞭一下是否要繼續讀下去。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纔發現,這是一個隱藏著巨大寶藏的“平凡”外殼。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世駭俗的理論,但它所傳遞的智慧,卻如同涓涓細流,一點點滲透到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書中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一味地說教,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你自己去發現、去體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轉變”的過程時,那種細膩而又現實的筆觸。它承認改變並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練習,但同時,它又充滿瞭希望和力量,讓你相信,每一次微小的覺察和調整,都在為更深層次的積極變化鋪設道路。讀到關於“信念係統”的部分,我深受啓發。我過去常常被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所睏擾,比如“我不夠好”、“我注定會失敗”之類的想法,它們像無形的枷鎖,限製瞭我去嘗試新的事物,去追求我真正想要的生活。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導師,它沒有強迫我立刻放棄這些信念,而是讓我去審視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我的現實。通過這種審視,我發現,很多所謂的“現實”,其實是被我自身的信念所“創造”齣來的。這本書帶給我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心靈雞湯”,而是一種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讓我能夠主動地去“重塑”那些限製我的思維模式,從而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廣闊、更有可能性的未來。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被理解”的書,仿佛作者洞悉瞭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睏惑和掙紮。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轉,明明想要改變,想要做得更好,但總會被一些無形的力量拉扯迴來,又迴到熟悉的老樣子。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套“魔法咒語”,讓你瞬間脫胎換骨,而是提供瞭一種“解剖學”的視角,幫助我去剖析那些阻礙我前進的內在機製。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自動化思維”的部分。作者描述瞭那些在我們腦海中一遍又一遍播放的、不帶任何思考的念頭,那些常常帶有評判、擔憂或消極色彩的內心獨白。我讀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因為我簡直能在書裏找到我自己的思維片段。原來,我以為那些“我”的真實想法,很多時候隻是大腦的慣性反應,是一種無需費力就自動生成的“標準配置”。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讓你意識到,你並非無法控製這些思維,而是需要先去“看見”它們,去瞭解它們的運作模式。這就像是一個偵探,去追蹤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嫌疑犯”,一旦你知道瞭它們的“作案手法”,也就有瞭製服它們的機會。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暫停”一下,觀察自己的念頭,試著去區分哪些是真正來自內心的聲音,哪些隻是習慣性的、甚至是帶有誤導性的信息。這種“暫停”的練習,雖然簡單,卻讓我漸漸擺脫瞭被內心噪音所裹挾的狀態,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內在寜靜和清晰感。
評分這本書我讀完之後,腦子裏一直迴響著一個詞:覺察。不是那種漫不經心的“哦,我知道瞭”,而是真正深入骨髓的,對自己的思維模式、情緒反應,甚至那些習以為常的內在對話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打開瞭一盞燈,之前那些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嚇人的影子,在光亮下都顯露齣瞭它們本來的樣子。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自動反應”時,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不要生氣”,而是帶你一步步剖析,為什麼你會生氣,生氣的情緒是如何在你體內滋生的,那些引發你情緒的“導火索”又是什麼。讀到這裏,我忍不住停下來,迴顧自己最近幾次的情緒爆發,竟然驚奇地發現,很多時候,我隻是被一個過去的模式給套牢瞭,我以為那是“我”,但其實,那隻是我大腦裏一個固化的程序在運行。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沒有給你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秘籍”,而是提供瞭一種“工具”,一種讓你能夠開始“看見”自己內在世界的能力。我開始嘗試在一些小事上運用這種覺察,比如在感到沮喪時,不再任由自己沉淪,而是嘗試去問問自己:“我現在真正感受到的,是什麼?這種感覺從何而來?” 這種簡單的提問,竟然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平靜,讓我能夠從情緒的漩渦中稍微抽離齣來,重新獲得一絲主動權。這是一種非常微妙但又極其強大的改變,感覺自己不再是情緒的奴隸,而是一個能夠觀察和引導自己內心世界的“觀察者”。
評分從從容容
評分1931年初鞦,張愛玲順利完成小學學業,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學習。她的小學基礎打得牢固,加上文學天分不錯,所以各門功課成績都很優秀。
評分好書,心情不好的時候,調節心情,迎接美好生活。無論遇到什麼環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生活纔會變得更好。
評分挺好的選擇,不錯不錯?
評分有人問白鹿x顯端禪師:如何是無相佛?迴答:灘頭石獅子。又問:是什麼意思呢?禪師進一步解y釋:有心江上y住,不怕浪淘沙。
評分那一年,張愛玲剛滿11歲,卻已經對父母間的大吵大鬧習以為常。也許經曆過親情的冷漠與生活的麯摺,她內心深處對這一刻其實早已有瞭心理準備,隻不過,這是連自己都不自知的罷瞭。所以,當麵前兩個本該與自己最為親密的人互相撕扯,扭打在一起時,她那晶亮的眼睛裏,卻並不見絲毫的閃躲和惶恐。雖然,兩個成年人都清楚,這樣的傢庭關係難以維係,但齣自士族傢庭,從小接受封建教育的張廷重,從來沒有想到過“離婚”二字。最後,是黃逸梵堅持找來一名英國籍律師,齣麵為二人做瞭離婚證明。
評分書籍轉念的力量裝幀精美,轉念的力量將司空見慣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駕馭,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瞭很多時間學習各種技巧,積纍經驗和財富。不過,如果忽視心靈的作用,那麼,技巧和財富都不會變成正麵的能量,反而是負纍。通嚮幸福的道路,最終隻是在心靈的深處。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幸福課程也許是如何轉化我們的念頭如何把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混亂的念頭轉化成一個又一個澄澈的念頭費勇老師在轉念的力量裏,講述瞭十個念頭歡喜、平和、悲憫、從容、閤一、因果、落實、不動、無礙、此刻。十個念頭的每一個,都能夠通嚮最終的境地,改變我們自身的命運。我們可以單獨修行某一個念頭,也可以次第修行這十個念頭,用這些念頭觀照現實,看看我們會發生何種神奇的變化。從外錶到內文,從天頭到地腳,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滲透,華嚴經的十地品裏,佛陀開示瞭菩薩依次修行的十種境界。而在這本轉念的力量裏,作者嘗試用通俗易懂的說法,把這十種境界描述為十種心態,十種念頭,並將其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看看十個念頭的每一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轉變。討論的是普通人如何透過念頭的轉化,化睏厄為幸福,獲得平靜安寜的生活針對的是普通人如何處理日常的煩惱,而非成佛。從視覺效果到觸覺感受始終追求秩序之美的設計理念把握,序一·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有人問白鹿顯端禪師如何是無相佛迴答灘頭石獅子。又問是什麼意思呢禪師進一步解釋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無論塵世有多少風浪,有多少泥沙,如果你有心,就能夠飛越而過,就像蓮花從汙泥裏盛開。但是,也許你會問我怎麼會沒有心呢我的心不是在跳動嗎我不是能夠感覺到憤怒或快樂嗎是的,你的心在跳動,但那不是心,那是心髒這個器官在跳動你確實感覺到瞭憤怒或快樂,但那不是有心的心在運作,而是欲望的心在動蕩不安。那麼,有心的心在哪裏呢唐代詩人寒山有一首詩吾心似鞦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大意是我有一顆心,皎潔得像鞦天的明月,世上任何東西都無法和它比擬,但你要我說說它怎麼樣,我卻說不齣來。說不齣來並不等於不存在,恰恰相反,說不齣來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有力量的源泉。塵世繁華,但又處處荒涼,因為很多人那顆鞦月似的心靈荒蕪瞭,或者說,丟失瞭自己的心。因為丟失瞭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也不明白自己真正能夠做什麼,整天齣於虛榮心在追求人雲亦雲的成功,追求人雲亦雲的幸福,卻在追求的過程中越來越失敗,越來越不幸。一個人不斷地受到挫敗,於是,就以為一切都是命,以為現實很強大,以為理想必定與現實相矛盾,於是,就說著要嚮現實妥協。然而,一旦你嚮現實妥協,最終你將一無所有。當你想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印刷還可以,紙張質量也還行
評分進入女校以後,張愛玲依然堅持每日練習鋼琴,除瞭參加學校安排的訓練課程外,她周末還要到一位白人老太太傢裏專門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