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博识文库:40堂哲学公开课》是一部生动的西方哲学小史。作者选取了50多位重要的思想家——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介绍了他们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概括出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这里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思想家们那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们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哲学的多部入门著作一直畅销不衰:阐释西方哲学主要问题的《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Philosophy: The Basics)出版近2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讲解27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从(理想国)到(正义论)》(Philosophy: The Classics)一书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绍哲学思维方法的《从芦想到Z》(Thinking from A-Z)一书已出版第三版。他还编写了多部哲学教材:《哲学:基本读本》(Philosophy: Basic Readings),《政治哲学读本》(R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y),《哲学:学习指南》(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设法不去相信上帝想要罪恶发生。奥古斯丁曾是摩尼教徒(Manichaean)。摩尼教是起源于古代波斯(今天的伊朗)的宗教。摩尼教徒相信上帝不是全能的。相反,善与恶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其间的斗争永不停止。按照这种观点,上帝和魔鬼撒旦不断地较量,以争得控制权。两者都强大无比,但都未强大到足以战胜对方。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恶占了上风。但为时从不长久。善会返回来,再次战胜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恶来自黑暗的力量;善来自光明的力量。
摩尼教徒相信:人们内心的善来自灵魂;人们内心的恶来自肉体,伴随着肉体的全部弱点和欲望,伴随着肉体将我们引入歧途的种种倾向。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想干坏事。对摩尼教徒来说,恶的难题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上帝有能力控制现实的一切方面。倘若上帝并非全能,他就不该对恶的存在负责,任何人也不该埋怨上帝没有制止罪恶。摩尼教徒会如此解释杀人行为:凶手内心的黑暗力量使他犯了罪。个人内心的黑暗力量非常强大,光明力量无法战胜它们。
奥古斯丁在后来的生活中放弃了摩尼教的理论。他不明白善恶之间的斗争何以会永不停息。他不明白:既然善的力量一定强过恶的力量,为什么上帝在那场战斗中没有取胜?虽然基督教徒承认存在着恶的力量,但那些力量却永远强不过上帝的力量。奥古斯丁越来越相信:哪怕上帝真是全能的,仍会存在恶这个难题。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恶?这些问题很不好回答。对这些问题,奥古斯丁进行了长久的苦思。他的主要答案的依据是自由意志(freewill)的存在:所谓自由意志,就是人类选择下一步做什么的能力。它常被叫做“自由意志答辩”(FreeWillDefence)。这就是神正论——它力图解释仁慈的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存在并为之辩解。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我通常对需要系统性阅读的书籍容易失去耐心,但这本书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模块。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节奏,他不会让任何一个知识点停留太久而显得拖沓,总是在你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及时抛出一个总结性的金句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的对比处理得极为平衡和客观。我读过一些介绍哲学的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偏向某一种学说,但在这里,无论是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还是近代的经验主义,亦或是后现代的解构思潮,都被赋予了同等的尊重和清晰的阐释。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伦理学的探讨,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道德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辩论训练,学会了如何更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思考练习”,更是绝妙的点睛之笔,它们逼迫你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有效性。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本大学教材,那种厚重感和封面设计,透着一股子“严肃”的味道。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亲切得多。作者的叙事方式特别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哲学的历史长廊里。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入手,比如“我们到底什么是真实?”或者“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这种接地气的切入点,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理论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现代案例来佐证,比如他谈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时,竟然联想到了我们现在沉迷的各种网络信息茧房,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消化。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述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态度都有了新的审视。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健行,而不是一次枯燥的知识灌输,非常适合想要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理解的普通读者。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公开课”形式的书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公开课”往往意味着内容的稀释和肤浅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大的魅力在于那种“去魅”的过程,把那些包裹在学术光环下的哲学巨匠们拉回到了凡人中间。作者非常擅长捕捉这些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突破,让你看到苏格拉底的固执、康德的严谨,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画像,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思辨的鲜活个体。这种叙事上的立体感,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记忆性和代入感。我发现,当我理解了某个哲学家所处的困境时,他的理论逻辑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我接受了。此外,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清晰地区分了核心论点、历史背景和延伸阅读,视觉上的友好度非常高,即便是在睡前,随便翻开一页也能有所收获,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压迫感。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既有学术底色又不失趣味性的学习路径。
评分我很少会为一本书写下如此详尽的感言,但《新华博识文库:40堂哲学公开课》确实值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复杂性”的认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习惯于追求简洁明了的答案,但这本书却勇敢地拥抱了思想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秘籍”,而是鼓励读者去忍受思考过程中的那种不适感和无解感。举个例子,书中对“真理”的探讨,从早期的对应论到后来的融贯论,再到批判性的建构论,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前一种观点的深刻反思,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思想探索,让人感到非常过瘾。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事件、人际冲突甚至艺术创作时,都会下意识地调动起书中提到的几种分析框架。它不是教会了我“应该相信什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地思考我所相信的一切”。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具箱”,实用价值极高,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为我们这些“哲学门外汉”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通往一个宏大而神秘的知识殿堂。它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多时候我们被动接受知识,却很少被引导去质疑知识本身。这本书则始终在问:“你确定你所相信的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吗?”它不厌其烦地展示了思想的演变过程,强调了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重新定义和修正的。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比单纯记住结论重要得多。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的哲学概念时,总是会先描绘出前一个理论留下的“知识真空”,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后一个理论如何填补这个真空,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罗列。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提问的方式,而非答案本身。
评分·柏拉图认为,唯有哲学家才能理解世界的真正本质。哲学家发现了真实的本质,靠的是思考,而不是他们的感觉。
评分(0%j好评)
评分(0%Q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表现不错
评分9 狐狸和狮子
评分当时连同我在内有三个人属于这馆子最快的业余车手。一个是教师,微微发福,可以想象在学校里是多么的儒雅。另外一个职业不详,已经四十多,每天都开着摩托车来,属于真的的风雨无阻,我是开汽车来的,其实只属于风雨无妨。而且我当时已经有点小版税,所以在精神上,那两人绝对要高于我。
评分奥古斯丁在后来的生活中放弃了摩尼教的理论。他不明白善恶之间的斗争何以会永不停p息。他不明白:既然p善的力量一定强过恶的r力量,为什么上帝在那场战斗中没有取胜?虽然基督教徒承认存在着恶的力量,但那些力量却永远强不过上帝的力量。奥古斯丁越来越相信:哪怕上帝真是全能的,仍会存在恶这个难题。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t?世上为什么有那么t多的恶?这些问题很不好回答。对这些问题,奥古斯丁进行了长久的苦思。他的主要答案的依据是自由v意志(freewivll)的存在:所谓自由意志,就是人类选择下一步做什么的能力。它常被叫做“自由意志答辩”(Fxree
评分28 若是真的,又会怎样?
评分0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