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國傢每年財政收入,地丁、關稅而外,惟鹽課為大宗。這是因為鹽為生活日用所必需而所費無多,清代又是人口急劇膨脹的時期,所以銷路寬而輸課較易。産鹽之地,各省不同,雲南、四川産於井,河東(山西)産於池,其濱海省份,如兩淮、兩浙、長蘆、山東、閩粵等處,則産於海。清朝大體沿襲明製,在各鹽區設鹽政衙門,執掌從食鹽的招商頒引、徵收鹽課到産運行銷,而行鹽各省地方行政官員,上自督撫,下至州縣衛所,也有疏引緝私之責。
評分《清代官場透視:以乾隆朝陋規案為中心》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叢書》係列著作之一,主要以清代官場普遍存在的“陋規”為切入點,闡述瞭乾隆朝典型陋規案的始末,審視瞭陋規案的立法缺位和執法畸重問題,剖析瞭陋規不能盡革的深層次原因。作者認為,陋規的泛濫實為導緻清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具有典型認識價值的乾隆朝陋規案展現齣清代官場內幕的真實細節,並啓示人們,陋規固然必須綜閤治理,而政治體製的改革尤須先行
評分“加賦之病大,旗丁疲乏之病小,朕先醫其大者。”⑦這句隨手硃批可能更真實地透露齣嘉慶處理此事時內心深處的思考:“不加賦”是培養大清國脈、穩定社會的根本方針,不容絲毫動搖,比較而言,旗丁生計睏乏之類不過小病而已。
評分 評分嘉慶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蔣兆奎被解職,⑧屈指算來,他的齣任漕運總督還不滿十個月。蔣兆奎在漕言漕,為運糧旗丁的利益捨官抗爭,這對一個有良知的大臣並不難做到;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旗丁生計艱難根源的探討實際上已經觸及到清中葉以來以人口膨脹、物價持續上漲為主要特徵的嚴重社會問題與僵化的傳統財政經製之間深層次的矛盾:“旗丁所得之項,皆定自數十年百餘年之前,現在生齒日繁,諸物昂貴數倍於前,以數十年百餘年前之價買現在之物,斷不敷用,此大勢皆然也。”⑨嘉慶卻不願也不敢正視這一“大勢”,他在諭旨中反詰蔣兆奎:“若謂時值物價較昂,則又不獨旗丁為然,如各官俸廉、兵丁糧餉概因物貴議加,有是理乎?”10可見,嘉慶並非全然不瞭解物價持續增長對社會、經濟、財政乃至吏治的全麵衝擊,但他考慮的是如何守成,如何維持固有體製,他沒有決心也沒有魄力對祖製有所變通。蔣兆奎與嘉慶分歧的焦點正在於此,前者主張因時變通,後者堅持謹守成憲。本來,蔣兆奎的變通不過是對漕運體製的局部修補而已,但嘉慶從一開始就粗暴地斷定此舉無異“加賦”,並很快關上瞭深入討論下去的大門。隨著蔣兆奎的解職,朝廷錯失瞭一次因應時變、調整大政方針的可貴時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