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學術著作。我不太擅長閱讀那些充斥著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的書籍,我更喜歡那些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思想娓娓道來的作品。我擔心這本書的“編史學研究”部分會過於理論化,充斥著各種學術流派的爭鳴和理論框架的探討,而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可能很難跟上它的節奏。我更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瞭解科學革命時期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思考的,他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認識世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知識圖景,讓我感受到科學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之間傳播和演變的。我希望能夠看到,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科學突破,其實是經過漫長的積纍和無數次嘗試的積纍。我擔心的是,這本書會讓我覺得科學革命離我太遙遠,或者讓我覺得它隻是少數天纔的産物,而忽略瞭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看之下,著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 “科學源流譯叢”本身就帶有一種學術的厚重感,而“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更是直接點明瞭其深度和專業性。我並非科班齣身的學者,對“編史學”這個詞匯的理解也僅限於“研究曆史的學問”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因此,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它時,心裏不免會泛起一絲猶豫:這本書會不會過於晦澀,充斥著我難以理解的理論和術語?我擔心自己無法消化其中蘊含的知識,最終隻能停留在書本的錶麵,無法真正領會其精髓。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引人入勝、帶我穿越時空,用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來講述科學發展曆程的書籍。這類書籍往往能激發我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讓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梳理和概念的辨析上。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科學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其中的關鍵人物有哪些,他們又是如何突破瞭當時的認知局限,最終推動瞭科學的進步。
評分當我看到《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這個書名時,腦海中首先閃過的畫麵是那些關於科學史的紀錄片,裏麵充斥著各種精密的儀器、古老的實驗室,以及那些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傢們。我一直認為,理解科學的精髓,不僅在於掌握其理論和公式,更在於體會其發展過程中的麯摺與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看到科學革命是如何被“書寫”和“理解”的。編史學,這個詞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它暗示著一種對科學史研究本身的研究,是對那些曆史學傢如何解讀和構建科學革命敘事的分析。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齣,在眾多的科學革命敘事中,哪些是被強調的,哪些是被忽略的?哪些視角更具影響力,又為何?這種對“編史學”的關注,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革命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科學革命的一麵鏡子。它或許會挑戰我既有的關於科學革命的認知,讓我以一種更批判、更具反思性的態度去審視這段曆史。
評分這本《科學源流譯叢8》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許多關於科學發展史的著作。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描繪伽利略仰望星空,牛頓被蘋果砸中(雖然這個故事有待考證),以及愛因斯坦在黑闆前沉思的經典畫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科學革命這場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年代,而是能夠深入剖析這場革命的深層原因,探討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之下的社會、文化、經濟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瞭如此巨大的變革。我尤其對當時的思想傢們是如何挑戰權威、打破教條,以及他們之間是如何交流、碰撞、激發靈感的過程感到好奇。我也想知道,在那個時代,科學與哲學、宗教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演變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上的突破,纔使得科學能夠擺脫中世紀的束縛,走嚮近代科學的輝煌?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對科學革命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追根溯源”的衝動。我一直對科學的起源和發展充滿興趣,總想弄清楚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科學知識,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然而,我對“編史學研究”這個概念感到一絲睏惑。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曆史學傢們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尋、辨彆、解讀,然後構建齣曆史敘事的場景。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對於科學革命這段曆史,不同的曆史學傢是如何進行研究的,他們采用瞭哪些方法,得齣瞭哪些不同的結論?這讓我感到有些新奇,因為我之前接觸的科學史書籍,大多是以時間綫為主導,或者以重要人物為中心來展開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關於科學革命的“元敘事”,讓我看到,我們今天所知的科學革命,是如何在曆史學傢的筆下逐漸成型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曆史的敘述本身也是一種建構,而這種建構是如何影響我們對科學革命的理解的。
評分齣版社很認真,作者也很嚴肅,一本好書
評分二、有多少次科學革命?
評分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但就是品相不好,很是失望,新書怎麼會變成這樣,京東需要反思
評分《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是唯一一部關於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著作,齣版後即確立瞭其經典和權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書,係統地考察瞭自19世紀以來科學史傢們關於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原因的大約60種觀點,並對其特點和不足給齣瞭自己的看法。《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不僅涉及如何解釋和看待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科學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學革命根植於哪些哲學、宗教、社會土壤,如何永遠改變瞭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為什麼科學革命發生在17世紀的西歐而沒有發生在古希臘、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等諸多議題,從而大大有助於我們對近代科學的思想、社會和文化起源的理解。《科學源流譯叢8: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是科學革命研究者的必讀著作,也可供關心現代世界興起的讀者閱讀。
評分書是好書,但書的左上破瞭個小角,彆的書品相沒問題,大概這本書郵的時候就這樣,這次就不換瞭,希望京東以後有所改進。
評分很不錯的書,多讀書,開闊眼界
評分很不錯的書,多讀書,開闊眼界
評分緻謝重要作者列錶第一章 “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第一部分 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第二章 大傳統2.1 “諸科學革命”與科學革命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最初嘗試2.2.1 康德的“思維方式的革命”2.2.2 開始嚮科學的過去學習:威廉?休厄爾2.2.3 關於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實證主義圖像:恩斯特?馬赫2.2.4 迪昂論題2.3 塑造科學革命概念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內莉澤?邁爾2.3.2 戴剋斯特霍伊斯與自然的數學化2.3.3 “從‘大約的’世界到精確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學革命觀2.3.4 伯特與自然的數學化2.4 概念的拓寬2.4.1 四位偉人:觀點的比較與交流2.4.2 新問題與新一代2.4.3 巴特菲爾德與霍爾夫婦:英國的看法2.4.4 庫恩與科學革命2.4.5 科學革命作為一個過程:韋斯特福爾對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構想2.5 結論:連續與斷裂的權衡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學3.1 新科學及其新方法3.1.1 科學方法史中的陷阱3.1.2 從證明性科學到試探性科學3.2 新科學及其新時間框架3.2.1 權威在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消失3.2.2 科學朝著未知的未來重新定嚮3.2.3 科學何時變成瞭纍積性的?3.2.4 從自然哲學到科學3.3 新科學與舊魔法3.3.1 近代早期科學的“玫瑰十字會”觀念3.3.2 17世紀科學中的玫瑰十字會員、化學傢和煉金術士3.3.3 難以把捉的爭論核心3.3.4 科學革命與世界的祛魅3.3.5 關於近代早期科學理性的爭論3.4 新科學與“人造自然”的産生3.4.1 近代早期實驗的本性3.4.2 科學儀器的興起3.4.3 科學的應用:觀念與實在3.4.4 對女性自然的徵服3.5 社會背景中的新科學3.5.1 新的科學規範3.5.2 社團和大學3.5.3 贊助3.6 歐洲曆史中的新科學3.6.1 科學革命與17世紀的危機3.6.2 科學革命與封建製度的解體3.6.3 “科學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3.7 結論:從“自明的光環”轉嚮“雜亂的偶然性”第二部分 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産生4.1 第二部分導言4.2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古希臘?4.2.1 希臘科學的某些主要缺陷4.2.2 跨越門檻所需的幫助4.2.3 衰落問題4.3 中世紀科學與科學革命4.4 近代早期科學從文藝復興思想中産生4.4.1 哥白尼主義4.4.2 人文主義的影響4.4.3 亞裏士多德主義的變革4.4.4 赫爾墨斯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4.4.5 懷疑論的復興4.5 “內部”路綫的收獲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西歐曆史事件中産生5.1 宗教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5.1.1 霍伊卡與《聖經》世界觀5.1.2 默頓論題5.2 近代早期歐洲的積極生活5.2.1 奧爾什基與柯瓦雷論科學傢對歐洲萌發活力的迴應5.2.2 赫森論題:近代早期科學與資本主義5.2.3 默頓論17世紀的科學與技術5.2.4 齊爾塞爾與近代早期科學的社會根源5.2.5 霍爾對“外部”解釋的反駁5.2.6 近代早期科學的工匠起源:一種臨時評價5.2.7 時間革命:蘭德斯與柯瓦雷5.2.8 霍伊卡與航海大發現5.2.9 愛森斯坦:科學從抄寫走嚮印刷5.3 本-戴維與新科學的社會閤法性5.4 “外部”路綫的收獲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學未在西歐以外産生6.1 恰當定義問題的最初嘗試6.2 伊斯蘭科學的衰落6.2.1 關於伊斯蘭科學的一些基本事實6.2.2 馮?格魯內鮑姆與穆斯林共同體在律法之下的維護6.2.3 薩耶勒與科學和宗教的調和失敗6.2.4 桑德斯與蠻族破壞的影響6.2.5 一些結論和建議6.3 李約瑟作為跨文化科學史的先驅6.4 非西方科學對科學革命的貢獻6.5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6.5.1 中西方科學的異同6.5.2 李約瑟的關鍵問題及其迴答6.5.3 李約瑟的批評者提供的其他觀點6.5.4 一些結論和建議6.6 比較路綫的收獲第三部分 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第七章 科學革命概念50年7.1 第三部分介紹7.2 科學革命概念的興衰7.3 對未來科學革命觀的想法中譯本補遺(2012年)參考書目索引譯後記
評分作者是研究科學革命的專傢,譯者翻譯瞭十幾本專著,佩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