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制丛书:风险规制与行政法

风险规制丛书:风险规制与行政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自宁,沈岿 编
图书标签:
  • 风险规制
  • 行政法
  • 法学
  • 公共管理
  • 风险管理
  • 政府监管
  • 法规
  • 政策
  • 法律
  • 合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39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24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risk society)。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之中,来自人类自身行为和自制技术的风险,基因改良生物、药品、环境灾害、有害食品、电磁辐射与核辐射、网络病毒与信息技术破坏、经济与金融危机、恐怖袭击等等,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社会秩序。
面对日益增加、且复杂性不断加剧的“风险网络体”,西方学术界广泛兴起关于风险和风险应对的研究,几乎波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释放出相当于广岛原子弹400倍以上的辐射剂量,造成迄今为止都不能断定其确切后果的巨大灾害,引起西方学者深刻反思源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科学及技术之负面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行政法学者早已注意到以上挑战,并结合风险、风险规制以及行政法三个领域的理论,进行新的学术探索。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且在继续积累之中。我国行政法学对此的关注,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
此次集中出版的三本书,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伊丽莎白·费雪教授所著的《风险规制与行政宪政主义》(沈岿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金自宁博士编译的主要源自美国(也有英国)的论文集,冠以《风险规制与行政法》的书名;德国洪堡大学博士候选人刘刚编译的源自德国的论文集,取名《风险规制:德国的理论和实践》。

内容简介

《风险规制丛书:风险规制与行政法》以“风险规制与行政法”为主题,共收入7篇文章,分为三部分。其中“风险规制基础与原理”部分的文章分别介绍了风险界定的困难、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历史和风险预防原则的行为经济学辩护。“科学专家和公众参与”部分则关注两个内在于风险规制过程之中、并且事实上往往纠缠在一起的焦点议题:风险规制中科学的作用和风险规制中的公众参与。“风险规制的司法审查”部分则提供了两个案例研究的优秀范例。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费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文科学士、法学学士,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的环境法教授和法律系的大学讲师。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法、风险规制与行政法。其多数著述探讨的是法律、行政与规制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且经常在比较维度上、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法律文化中进行相关研究。2007年出版《风险规制与行政宪政主义》,近来关注规制决策过程的跨学科性质所带来的问题。曾获牛津大学2009年度教学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度全国法律教师奖提名。

金自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获Edwards Fellowship资助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从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任教,讲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环境法等课程。研究兴趣包括公法学基础理论、公/私法关系、环境风险规制的行政法研究等。专著:《公/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著:《行政法的范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物理与政治》,三联书店2008年。

目录

Ⅰ 风险规制:基础与原理界定风险
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一个历史的视角
风险预防原则的行为经济学辩护
Ⅱ 科学专家与公众参与
流沙:科学在风险标准制定中的局限
风险规制中的公众参与
Ⅲ 风险规制的司法审查
风险评估司法审查多伯特化的前景
科学知识的形象:运用和滥用科学的话语会聚
编译者致谢

前言/序言


风险规制丛书:风险规制与行政法 (本书不含《风险规制丛书:风险规制与行政法》相关内容) --- 导言:现代社会治理的维度转型 在全球化、技术进步与环境挑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基于确定性、线性因果关系的法律规制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已然从如何处理已发生的损害,转向如何前瞻性地管理和控制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这种范式的转变,要求法律体系,特别是行政法领域,必须进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本书并非聚焦于风险规制这一特定领域,而是立足于更宏观的行政法基础理论、组织结构优化、以及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构建,探讨在复杂多变的治理情境中,行政机关应如何重塑其职能、工具箱和合法性基础,以应对新时代的治理需求。我们将深入剖析,在风险社会语境下,行政法如何回归其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本质,同时确保个体权利不受过度侵蚀。 第一编: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与时代演进 本篇着眼于行政法学的基石,审视传统理论在面对现代性复杂性时的张力与适应性。 第一章 行政主体与组织结构的再审视 行政权力的分散化与专业化是当代国家治理的显著特征。本章将系统梳理行政法中关于行政主体的界定、组织层级与协调机制的构建。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的专业性和反应速度,同时避免权力“碎片化”导致的责任真空。具体内容包括: 1. 跨部门协作的法律障碍与路径: 针对气候变化、金融安全等跨领域风险,探讨设立非常设性协调机构(如跨部委工作组)的法律基础、授权边界与决策约束机制。 2. “新公共治理”下的委托代理困境: 深入分析政府向私营部门、半官方机构转移管理职能时,行政监督责任的界限如何划定,以及如何通过合同法和行政协议来固化监管的有效性,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行政命令。 3. 垂直管理与地方分权的平衡艺术: 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履行基础行政职责,尤其是在应急响应和长期规划方面,权责配置的法理基础,强调地方自主权在执行层面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设定最低标准的可诉性。 第二章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 行政法的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与约束。本章将超越传统的“合法性”范畴,探讨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应如何被构建和检验。 1. 法治行政的内涵拓展: 讨论在高度依赖科学证据和专业判断的现代行政中,法律保留原则的边界如何弹性调整。重点分析“默示授权”在特定紧迫情境下的适用限制与风险。 2. 比例原则的精细化应用: 比例原则作为衡量行政干预强度的经典工具,在面对高不确定性或潜在灾难性后果时,其衡量标准如何变化。本章将分析“预防性干预”是否必然导致对“必要性”要求的放松,以及如何利用成本效益分析(CBA)来辅助判断行政措施的相称性。 3. 行政裁量的界限与审查: 聚焦于技术官僚的专业裁量权与司法审查的冲突点。探讨法院在审查基于复杂科学模型得出的行政决策时,应采取何种审慎的审查标准(如“明显任意性”标准、替代性方案的合理性考察等)。 第二编:行政程序与公民参与的重塑 现代行政决策日益复杂化,要求程序设计必须更加开放、透明和具有包容性。本篇关注如何通过程序机制的优化,提升行政决策的质量与社会接受度。 第三章 听证、告知与信息公开的深度变革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权力的“紧箍咒”。本章探讨在信息爆炸和专业壁垒高筑的时代,如何确保公民的有效参与权和知情权。 1. “专家-公众”的沟通机制设计: 传统的告知和听证往往难以有效吸收公众对复杂技术议题的意见。本章将研究引入“科学顾问团制度”、“共识会议”等新型程序工具的可行性,以及这些工具的法律效力界定。 2. 行政信息公开的例外与边界: 探讨在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以及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的敏感信息(如环境污染源头数据)公开时,如何平衡透明度要求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重点分析“公共利益豁免条款”的司法解释与实践应用。 3. 延迟履行告知义务的法理基础: 研究在某些需要快速反应的行政情境下,行政机关可否事后告知或部分告知,以及这种程序上的例外处理必须满足的严格条件。 第四章 共同治理与行政契约的法制化 行政权力的行使不再是单向的命令与服从,而是日益演化为多主体间的协商与合作。 1. 行政契约的法律地位与效力保障: 深入分析行政契约作为一种柔性治理工具的优势与风险。讨论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调整时,行政契约的订立、履行和违约救济机制如何与传统行政决定相区别,以及其对抗政府单方变更的稳定性边界。 2. 伙伴关系中的责任分担: 探讨在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合作治理中,如何通过法律文件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最终的法律责任主体,以避免责任的模糊化。 3. 激励性工具的合法性基础: 分析补贴、税收优惠、自愿性协议等“软性”行政工具的使用,它们如何绕开严格的行政许可程序,以及如何通过程序保障确保这些激励措施不产生事实上的强制性,从而损害市场公平竞争或公民的选择自由。 第三编:行政救济与司法权力的审慎介入 当行政决策趋于复杂和不确定时,行政救济制度必须具备更高的回应性和专业性,以实现权利的有效救济。 第五章 行政诉讼中的审查重点转移 司法审查是保障行政合法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本章探讨在面对现代行政的复杂性时,法院应如何调整其审查的侧重点。 1. 对事实认定的司法克制: 讨论在科学证据高度专业化的情况下,法院应如何行使对行政机关事实认定的审查权。重点研究“证据采信标准”的司法化,以及法院采纳外部专家意见的程序规范。 2. “可诉性”的拓宽与界限: 审视传统上被视为“纯粹政治行为”或“内部管理行为”的行政行为(如宏观经济调控、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讨论“可诉性”判断中对公共利益和效率的权衡。 3. 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在行政法领域的适用: 探讨行政调解、仲裁在处理行政争议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环境损害、知识产权保护等复杂案件中,如何利用ADR机制实现快速、专业且定制化的救济,同时避免对行政权力边界的过度侵蚀。 第六章 损害赔偿与特殊侵权责任 行政活动对公民权利的侵害,特别是潜在环境或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害,往往难以用传统侵权法来界定。 1. “预防性损害”的赔偿可能性: 探讨在某些情况下,即便行政机关的预防措施是合法的,但如果后续的损害是由于不可预见的风险爆发所致,行政机关在何种程度上需要承担基于“合理信赖”的补偿或赔偿责任。 2. 无过错责任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审视在涉及高风险活动(如核能、基因技术)的监管中,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以及是否应确立一种基于“风险负担”的特殊行政赔偿模式。 3. 集体诉讼与代表诉讼的程序保障: 针对涉及群体性、系统性行政不当行为(如普遍性的信息披露不足或公共设施规划失误)所引发的损害,研究如何利用集体诉讼机制,提高受损害群体的救济效率,并确保司法判决对行政行为产生系统性矫正效果。 ---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具体规制工具的理论框架,重申行政法作为现代治理的基石性学科,在应对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技术化挑战时,如何通过坚守法治精神、优化权力结构、深化程序保障,来确保行政权力的持续合法性与有效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行政法”就是一些枯燥的条文和冰冷的司法解释,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生硬地堆砌法律条文,而是通过“风险规制”这个独特的视角,将行政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应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资深的法律学者,他对行政法理论的掌握非常扎实,但同时又具备极强的洞察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现代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书中对于“科学决策”和“程序正义”在风险规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了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为何需要严谨的程序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不确定性”的处理,作者从法律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比如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相对最优的决策等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思辨的深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收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的普通上班族,平时也比较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前我对“风险”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是生活中突发的不幸事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风险是可以被识别、被评估、被管理的,而行政法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比如地震后的灾害应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网络平台的监管等等,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沟通”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公开和有效互动的重要性,这对于建立信任、化解矛盾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去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前沿,也非常有价值。在当今社会,各种风险无处不在,如何有效规制这些风险,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而这本书恰恰聚焦于这一核心问题,并将其置于行政法的框架下进行深入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全盘接受现有的风险规制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在讨论“风险分配”问题时,作者就质疑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者法律条文来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并强调了政府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上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关于“规制成本”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意识到任何规制措施都需要权衡其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并尽可能地实现效益最大化。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头脑风暴”,不断地挑战着我对风险、对法律、对政府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接地气”,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作者在书中的论述,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翔实的案例支撑,让人觉得可信度很高。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探讨风险规制问题时,始终将“人”放在中心位置,强调规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他对“权力边界”的界定也十分清晰,既肯定了行政机关在风险规制中的必要性,又警惕其潜在的滥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制约机制。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判断力的社会公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运行的机制,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引发了我对自身职业和生活选择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稳定和安全。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致,封面设计很有学术感,一看就是严谨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对“风险规制”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但这本书的导论部分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其核心要义,并且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行政行为联系起来。作者举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金融监管等,让我瞬间觉得这个“风险规制”离我并不遥远,反而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预防性原则”的阐述印象深刻,它颠覆了我之前认为“无过错不担责”的固有观念,让我了解到在面对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时,行政机关的职责远不止于事后追责,更在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介入和管控。书中的逻辑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法律条文分析,再到实践案例的解读,层层递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更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各种社会事件。

评分

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

评分

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正版,非常好,非常实惠。下次还来买。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