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适用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程

高等农业院校适用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文熙,郭雪峰,张苏江 编
图书标签:
  • 动物营养学
  • 饲料学
  • 高等教育
  • 农业院校
  • 实践教程
  • 实验指导
  • 教学参考
  • 饲料配方
  • 营养需求
  • 动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9787502636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6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农业院校适用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程》由塔里木大学、宁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黄淮学院等高校多年从事动物营养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编写,旨在满足适应高等农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对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分析检测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高等农业院校适用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程》分为十一章,包括:概述,饲料样本的采集与制备,概略营养成分分析,矿物质元素测定,饲料检测及饲料原料掺假的识别,饲料加工品质检测,饲料中天然毒素分析,饲料中热能的测定,畜禽的消化代谢实验,青贮饲料、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和配合饲料配方设计。其中,后三章(畜禽的消化代谢实验、青贮饲料、粗饲料加工调制和饲料配方设计)弥补了相关课程理论教学普遍学时不足的缺陷,有助于学生对粗饲料调制、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等知识更为全面的了解。
  《高等农业院校适用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程》结合《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内容,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草业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本、专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科研单位、饲料企业及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在教学和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实验室一般规则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饲料质量与饲料分析检测技术
第二节 饲料分析与检测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 饲料分析基础知识

第二章 饲料样本的采集与制备
第一节 饲料样本的采集
第二节 试样制备

第三章 概略营养成分分析
第一节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第二节 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
第三节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第四节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
第五节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第六节 饲料中无氮浸出物的计算

第四章 矿物质元素测定
第一节 饲料中钙的测定
第二节 饲料中磷的测定
第三节 饲料中盐分的测定
第四节 饲料中钙、铁、铜、镁、锰、钾、钠和锌的测定
第五节 饲料中硒的测定

第五章 饲料检测及饲料原料掺假的识别
第一节 饲料的检测方法
第二节 饲料原料掺假检测
第三节 饲料显微镜检测

第六章 饲料加工品质检测
第一节 配合饲料粉碎粒度、颗粒饲料硬度、含粉率和粉化率的测定
第二节 配合饲料淀粉糊化度的测定
第三节 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第四节 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测定

第七章 饲料中天然毒素分析
第一节 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
第二节 饲料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第三节 饲料中氰化物的测定
第四节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脲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章 饲料中热能的测定
第一节 饲料总能的测定
第二节 消化能和代谢能的测定

第九章 畜禽的消化代谢实验
第一节 体内消化代谢实验
第二节 体外消化实验
第三节 瘤胃内饲料营养物质降解率测定

第十章 青贮饲料、粗饲料的加工调制
第一节 青贮饲料制作
第二节 粗饲料加工调制

第十一章 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第三节 各种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
第四节 不同畜禽配合饲料配方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附录一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附录二 部分畜禽营养需要量表
附录三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在体视镜下可见明显的大块种皮和种脐,种皮表面光滑,坚硬且脆,向面卷曲。在20倍放大条件下,种皮外表面可见明显的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多孔海绵状组织,种脐明显,长椭圆形,有棕色、黑色、黄色(浸出粒中子叶颗粒大小较均匀,形状不规则,边缘锋利,硬而脆,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或黄褐色。由豆饼粉碎后的粉碎物中时因挤压而成团,近圆形、边缘浑圆,质地粗糙,颜色外深内浅)。
  高倍镜下大豆种皮是大豆饼粕的主要鉴定特征。在处理后的大豆种皮表面可见多个凹陷的小点及向四周呈现辐射状的裂纹,尤如一朵朵小花,同时还可看见表面的“工”字形细胞。
  ②花生饼粕
  花生饼粕以碎花生仁为主,但仍有不少花生种皮、果皮存在,体视镜下能找到破碎外壳上的成束纤维脊,或粗糙的网络状纤维,还能看见白色柔软有光泽的小块,种皮非常薄,呈粉红色、红色或深紫色,并有纹理,常附着籽仁的碎块上。
  生物镜下,花生壳上交错排列的纤维更加明显,内果皮带有小孔,中果皮为薄壁组织,种皮的表皮细胞有4~5个边的厚壁,壁上有孔,由正面可观看到细胞壁上有许多指状突起物。籽仁的细胞大,壁多孑L,含油脂高。
  ③棉籽饼粕
  棉籽饼粕主要由棉籽仁、少量的棉籽壳、棉纤维构成,在体视显微镜下,可见棉籽壳和短绒毛粘附在棉籽仁颗粒中,棉纤维中空、扁平、卷曲;棉籽壳为略凹陷的块状物,呈弧形弯曲,壳厚、棕色、红棕色。棉仁碎粒为黄色或黄褐色,含有许多黑色或红褐色的棉酚色素腺。棉籽压榨时将棉仁碎片和外壳都压在一起了,看起来颜色较暗,每一碎片的结构难以看清。
  生物镜下可见棉籽种皮细胞壁厚,似纤维,带状,呈不规则的弯曲,细胞空腔较小,多个相邻的细胞排列呈花瓣状。
  ④菜籽饼粕
  在体视镜下,菜籽饼粕中的种皮仍为主要的鉴定特征。一般为很薄的小块状,扁平,单一层,黄褐色至红棕色,表面有油光泽,可见凹陷刻窝。种皮和籽仁碎片不连在一起,易碎;种皮内表面的柔软的半透明白色薄片附着,子叶为不规则小碎片,黄色无光泽,质脆。
  生物镜下,菜籽饼最典型的特征是种皮上的栅栏细胞,有褐色色素,为四或五边形,细胞壁深褐色,壁厚,有宽大的细腻内腔,其直径超过细胞壁宽度,表面观察,这些栅栏细胞在形状,大小上都较近似,相邻两细胞间总以较长的一边相对排列,细胞间连接紧密。
  ……

前言/序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理论与实践前沿 在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深入理解与精准应用,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益、保障动物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畜牧养殖、饲料生产、动物科学研究及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本书内容涵盖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营养需求到微观的代谢途径,再到饲料科学的原料选择、配方设计、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动物营养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动物营养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我们将从生命活动所需的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转化及生理功能入手,详细阐述它们在动物生长发育、繁殖、产奶、产蛋等各项生理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蛋白质部分,不仅会介绍氨基酸的种类、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划分,还会深入探讨蛋白质的消化酶解过程、氨基酸的吸收机制,以及它们在体内如何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激素的生成、免疫物质的构建等方面。同时,还会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水平的动物对蛋白质的独特需求,以及蛋白质缺乏或过量可能带来的生理病理后果。 碳水化合物作为动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本书将对其进行详尽的介绍。我们将探讨单糖、寡糖、多糖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在动物体内的消化酶解途径,如淀粉酶、纤维素酶等的作用。重点会放在能量代谢的环节,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核心生化过程,以及葡萄糖在血糖调节、糖原合成、脂肪生成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此外,还会讨论膳食纤维的重要性,包括其在促进肠道健康、调节肠道菌群、影响饲料利用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脂肪,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本书将介绍脂肪的结构组成,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类等,以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我们将深入讲解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胆汁酸的作用,乳糜微粒的形成与转运。在代谢层面,脂肪不仅是重要的能量储备,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和信号传导物质的前体。本书还会探讨不同脂肪来源的饲用价值,以及脂肪酸组成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 除了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本部分也将占据重要篇幅。维生素作为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通过饲料供给。我们将按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C)两大类进行详细介绍。对于每一种维生素,都将阐述其化学结构、生理功能、缺乏症、过量毒性以及在饲料中的主要来源。例如,维生素A在视觉、上皮细胞生长、免疫功能中的作用;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骨骼健康中的关键性;维生素E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B族维生素在能量代谢、核酸合成、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广泛参与。 矿物质则是在动物体内含量较少但功能至关重要的无机元素。本书将根据其在体内含量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常量矿物质(如钙、磷、钾、钠、氯、镁、硫)和微量矿物质(如铁、铜、锌、锰、碘、硒、钴、钼)。对于每一种矿物质,都将详细介绍其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生理功能、吸收利用的影响因素、缺乏与过量的症状,以及在饲料中的重要来源。例如,钙和磷在骨骼牙齿的构成、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中的作用;铁在血红蛋白合成、氧气运输中的不可替代性;锌对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性能的全面影响;硒作为抗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细胞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本部分还将深入探讨水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至关重要作用,包括其在体内运输、体温调节、代谢反应中的功能,以及饮水需求的影响因素。同时,还会介绍动物的能量需求,包括维持需求、生产需求、生长需求等,并介绍常用的能量净能、可消化能、代谢能等概念的计算与应用。 第二部分:饲料科学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饲料科学的各个方面,从饲料原料的特性到饲料的生产加工,再到饲料的质量控制与应用。 一、饲料原料的组成与特性 本书将对目前畜牧业中常用的各类饲料原料进行详尽的介绍。这包括: 谷物类原料: 如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重点分析其能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的消化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非淀粉多糖等。 饼粕类原料: 如豆粕、菜粕、棉粕、葵花籽粕等,详细介绍其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特别是限制性氨基酸,以及不同饼粕的消化率和潜在的毒性物质,如棉酚、芥子油苷等。 麸皮类原料: 如麦麸、米糠等,分析其粗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以及对动物消化道的影响。 油脂类原料: 如豆油、猪油、牛油、鱼油等,介绍其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对饲料能量水平的影响。 动物性饲料原料: 如鱼粉、肉骨粉、血粉、蚕蛹粉等,分析其蛋白质质量、氨基酸谱、矿物质含量,以及在不同动物日粮中的应用价值与注意事项,如鱼粉的鲜度、腥味问题,肉骨粉的安全性等。 其他类原料: 如淀粉类(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糖蜜、青绿饲料、干草、秸秆、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预混料、添加剂等,分别介绍其营养价值、使用方法与局限性。 二、饲料配方设计原理与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科学、经济地配制饲料。 营养需求标准: 介绍不同动物(如猪、禽、牛、羊、鱼等)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水平下的营养需求标准,包括能量、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常量矿物质、微量矿物质、维生素等。 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分析: 强调准确的营养成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介绍常用的饲料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和解读分析报告。 配方设计的原则: 讲解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如营养平衡、经济性、适口性、安全性、易消化性等。 配方设计的方法: 介绍常用的配方设计方法,包括试差法、代数法、线性规划法(计算机辅助配方)等。将详细演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成本。 特殊日粮的配制: 针对不同情况,介绍如哺乳母畜日粮、生长育肥期日粮、产蛋期日粮、疾病康复期日粮等的配制要点。 三、饲料的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饲料的粉碎: 介绍不同类型的粉碎设备(如锤片式粉碎机、辊磨机),以及粉碎粒度对饲料消化吸收的影响,如何根据不同动物选择合适的粉碎粒度。 饲料的混合: 讲解混合的均匀度对饲料质量的重要性,介绍不同类型的混合机(如桨叶式混合机、卧式螺带混合机),以及影响混合均匀度的因素。 饲料的制粒: 详细介绍制粒过程,包括调质、制粒、冷却等环节,制粒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粉尘、提高消化率的优势,以及制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营养素损失与降解。 饲料的干燥与储存: 介绍饲料干燥的意义,以及不同干燥方法对饲料质量的影响。重点讲解饲料储存的卫生要求,如何防止霉变、虫蛀,以及影响储存寿命的因素。 饲料的质量控制: 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进厂原料的检验(营养成分、霉菌毒素、重金属等),生产过程的监控(温度、湿度、混合均匀度等),以及成品饲料的检验(外观、气味、水分、营养成分、霉菌毒素等)。将介绍相关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 四、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本部分将对各类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营养性添加剂: 包括各类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等,以及其在饲料中的添加目的与适宜用量。 非营养性添加剂: 抗氧化剂: 如乙氧基喹、BHT、BHA等,防止饲料氧化变质。 防霉剂: 如丙酸、甲酸等,抑制霉菌生长。 促生长剂: 详细讨论其作用机理、安全性、耐药性问题,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限制。 酶制剂: 如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益生菌与益生元: 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动物健康。 免疫增强剂: 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着色剂: 如类胡萝卜素,用于禽蛋、肉类产品的着色。 其他添加剂: 如粘合剂、防结块剂、抗应激剂等。 第三部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进展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 精准营养: 探讨如何根据动物的基因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实现更加精细化、个体化的营养供给,以最大化动物的生产潜力并减少环境负担。 肠道健康与微生态调控: 深入分析肠道健康在动物营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有机酸、植物提取物等调控肠道微生态,提升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新策略。 可持续饲料资源开发: 探讨利用昆虫蛋白、藻类蛋白、微生物蛋白、厨余垃圾等非常规饲料资源,解决饲料原料短缺问题,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饲料技术: 关注如何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如降低粗蛋白水平、添加酶制剂),减少氮、磷等排泄物的产生,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饲料生产与管理: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饲料配方优化、生产过程控制、饲料消耗监测、疾病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推动饲料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特定动物种类的营养与饲料研究: 针对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代谢、单胃动物消化生理、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等特定领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 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严谨的科学原理阐述,又包含丰富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导。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饲料配制和生产技能,并能够紧跟行业前沿,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逻辑衔接度,决定了它是否能成为一本优秀的自学参考书。我发现有些教材的章节划分很随意,前一章还在讲氨基酸代谢,后一章突然跳到饲料卫生,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联系。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引导学习者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营养需求过渡到微观的分子机制,再回到宏观的饲料应用。如果它能巧妙地将营养生理学、饲料原料学和饲料加工工艺这三大块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那么它的教学价值将大大提升。例如,在讨论粗纤维对反刍动物的影响时,能不能同时关联到饲料粉碎度对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工艺参数对营养代谢的连锁反应。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之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操指导部分非常期待,毕竟名字里带着“实践教程”这几个字。在我的经验里,很多教材的“实践”部分往往只是草草带过,给几个不痛不痒的实验步骤,根本无法应对真实养殖场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牛、禽类,提供详细的饲料配方调整案例。比如,在面对原料价格波动,或者需要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如昆虫蛋白、某些植物残渣)时,如何快速、科学地进行替代和平衡,保证营养素的有效利用率。这需要大量的图表和计算实例支撑,最好能附带一些常用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的参考。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故障排除的指南——比如,当出现某种营养缺乏症时,如何从饲料配方上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修正——那就太有价值了。这种即插即用的知识,远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是真正区分“书呆子”和“实干家”的关键。

评分

这本教材的封面设计倒是挺传统的,规规矩矩的,一看就知道是面向专业院校的实用类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分量不轻,纸张的质感也挺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充实。通常这种专业教材,最怕的就是内容陈旧或者理论性太强,脱离了实际生产的需要。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在介绍那些基础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机制时,是否能结合最新的科研进展,而不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经典理论上。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微量元素代谢的新发现,或者对某些新型饲料添加剂作用机制的深入剖析,那才算得上是与时俱进。毕竟,农业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挺快的,特别是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技术,总是在不断优化。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消化生理过程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面,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深度,对于培养未来真正懂行的营养师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的质量,对学习效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接触过一些专业书籍,内容明明很专业,但因为图表绘制得太过粗糙、标注不清,让人看一遍就想合上。对于动物营养学这种涉及复杂代谢通路和结构的部分,清晰的流程图和高质量的组织结构图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我特别关注它在描述瘤胃发酵过程,或者小肠绒毛结构与营养吸收效率关系时,能否用现代的、清晰的示意图来呈现。此外,专业术语的规范性也非常重要,希望它能统一使用行业内最前沿、最被认可的术语,并且对一些历史上的旧称谓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区分,避免初学者混淆。如果能加入一些最新的显微照片或者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来佐证组织结构,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教材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评分

我对教材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如今的农业院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饲养”动物,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设计”饲料,以应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比如减少氮磷排放、开发环境友好型饲料。因此,这本书是否涵盖了当前的热点和未来趋势,比如肠道菌群的调控、饲料原料的精准适口性评估、或者利用人工智能辅助饲料配方优化等内容,将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尺。如果它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常量元素+必需氨基酸”的框架内,那么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未来行业精英来说,可能略显保守。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饲料安全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的详细章节,这在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环境下,是每一个营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总结来说,一本真正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扎根于经典,更要目光投向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